2018 PISA 公布:台灣閱讀素養微幅進步排第17,低成就孩子卻沒減少

教育部今(3日)公布3年一度的國際學生能力評量(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PISA)台灣學生結果,2018年台灣在79個受測國家地區中占第17名,今年以閱讀能力為主測,較2009年同樣以閱讀為主測微幅上升6名,不過,低成就學生從2009年至今,比例未有下降,仍是原地踏步。

PISA (the 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 是由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 (OECD) 發起,針對15歲學生的素養能力施測,是持續進行近20年的跨國評量計劃。從2000年正式推出後,已有超過70個國家、100萬名以上的15歲學生接受評量。PISA評量內容涵蓋閱讀,數學和科學三個領域的素養程度,每3年舉辦一次,2015年是以科學為主、閱讀和數學為輔,另加測線上合作式問題解決能力 ,本屆(2018年)則回到閱讀為主、科學和數學為輔,另加測全球素養 (Global Competence)。

距前次測驗10年之久 低成就孩子未獲改善

本次結果顯示,台灣15歲學生閱讀素養普遍有提升趨勢,也高於79個國家平均。

教育部次長范巽綠說,PISA 2018台灣學生受試結果,與世界79國同步發布,參與學生包含國中、高中職及五專學生,總體閱讀表現在79國中排名17,比起上一次以閱讀為主測的2009年,有小幅的進步,其中水準5以上(指高成就)學生占比明顯提升了一倍,但水準2(指低成就)學生表現未獲明顯提升。范巽綠認為,今年起新課綱上路,如何有效縮小閱讀高低成就生之間的差距,將是重要課題,PISA 提供的資料可做為重要參考,3年後正好可以全面檢視新課綱施行成效。

國教署:增加閱讀教師質與量

台灣 PISA 2018計畫主持人,台南大學教育系教授洪碧霞表示,本次採全面電腦化適性測驗,情境設定真實且新穎,受試者除了要能流暢的閱讀,還要能定位訊息、理解、評鑑與省思。從公布結果可看出2個重要發現:

發現1:閱讀高成就學生的占比,從5%翻倍成長到11%,但低成就學生看不出明顯提升。

洪碧霞分析,這意味著學生之間的差距拉大,第一線教師在教學現場面臨的挑戰也會更大。

發現2:性別差距及城鄉差距縮小,男生閱讀表現有提升,愈來愈近女生的表現,但總體受試者的未作答比例偏高,近半數學生容易放棄答題。

洪碧霞說,如果有這樣高比例學生連試都不肯試,直接不作答就有點麻煩,顯示學生的應試積極態度可以再努力,老師要能強化素養導向教學與評量,來引導並帶動學生的認同。

洪碧霞坦承,上一次 PISA 以閱讀為主測是在是2009年,至今低成就學生一直沒有進步,是很沉重的議題,也是刻不容緩需要解決,在師資品質和素養導向教學的轉化,如何盡快到位,必須很誠懇、全面的來面對,並投入更大的努力。

國教署長彭富源則說, 成績落在水準2的學生,表示閱讀成就偏低,較難從文本的複雜訊息中擷取到核心概念,是一群需要特別拉拔的孩子,未來政府能做的是增加各校推動閱讀教師的質與量,讓這些學生有機會接受個別指導,並培養出自主閱讀的能力。

資科司長郭伯臣也說,本次 PISA 採全面電腦化適性測驗,學生必須在系統切換不同畫面,做多文本閱讀,可能有些受試者還不熟悉答題方式,未來將提供數位工具給師生練習,讓大家熟悉這種新型態測驗方式。
資料來源︰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80791-/?utm_source=Flipedu.Line&utm_medium=social&utm_campaign=cp-l4-media-%E5%8E%9F%E7%94%9F5080791-19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