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天
都有一些小小的幸福值得感謝;
可曾留意別人給我們許多的幫助與關懷,
想一想
把小小的感動記錄下來
每一天
都有一些小小的幸福值得感謝;
可曾留意別人給我們許多的幫助與關懷,
想一想
把小小的感動記錄下來
天氣涼颼颼 來一趟溫泉之旅[@more@]http://blog.ilc.edu.tw/blog/blog/1652/post/4134/24622
挖土機年年作響—鄉村變了
¡ 約克米勒用他的觀察和圖畫,
告訴了我們一些事—,你覺得是什麼事? 【 】
[@more@]你喜歡改變前或改變後的環境?為什麼?
【 我喜歡,因 為 .. 】
【我不喜歡,因為 … 】
¡ 觀察一下你的家鄉,它在悄悄改變嗎?【我發現…………….不一樣了! 】
【我觀察到哪裡不一樣 】
◎住家附近的描述練習:
我住的地方,是在( ),前面是( ),後面是( )。
小的時候,我很喜歡跟( )到( )去玩。
我住的地方,有( ),有( ),還有( )。 是一個( 讓我… )的地方。
http://blog.ilc.edu.tw/blog/blog/1652/post/4134/23097
吹泡泡囉
變 變 變
五顏六色的幻彩泡泡
可以變魔術喔[@more@]
9/22-9/25 假期繪畫作業:『泡泡聯想畫』
將吹出的彩色泡泡聯想出一幅圖,利用蠟筆或彩色筆勾勒出聯想圖畫;
『像什麼 就 畫什麼;畫什麼 就 像什麼』是這項作品的主要目的。
http://blog.ilc.edu.tw/blog/blog/1652/post/4134/22701
第一次主題閱讀 要介紹德國作家約克米勒及其作品 ,
若欲配合此主題作引導式閱讀
可至南美國小網路相簿下載挖土機年年作響圖檔 —共7張
http://hd3.nmps.tyc.edu.tw/photo/displayimage.php?album=22&pos=0
二年忠班九十六學年推動閱讀計畫
為了培育孩子建立良好的閱讀習慣,本學期將推動引導性閱讀以及計畫性閱讀,透過引導,學習到內容以外的重點歸納,使孩子的思考角度更敏銳;計畫性的閱讀培養出閱讀的習慣與能力,建立較深入的、專精的知識或思辯邏輯。
[@more@]
SFBT溝通模式對我教師工作的幫助:
「什麼事都有,什麼都不奇怪」yahoo打響的廣告詞,SFBT源於後現代思潮與社會建構之脈絡,優勢論述之一『變動性』:重視改變的歷程;沒有事情會ㄧ直相同的,改變永遠在發生,轉機將會ㄧ直存在!有助師生互動中,對孩子時時保持正向的期待。[@more@]
優勢論述之二『意義與經驗是交互建構』:意謂著意義與經驗的能動性是可以建構再解構的循環流動,鬆動看待事情「既定的」「主流的」價值觀,讓新的經驗再現,empower不同的行動選擇。此論述有助於鬆動教師看待問題行為時的功能固著性,跟著問題行為發生的意義脈絡,了解孩子形成經驗(此經驗相對於他人眼中不當行為)的過程,將人與問題事件分開對待,試圖尋求事件的詮釋性「理解」。
意義是我們對生活的解釋,意義也存在人與人的互動反應之中。同一情境或行為,不同的人會賦予不同的意義。從事件意義的【例外】中解構,【re-framing】意義重新再建構,【奇蹟】的假設尋求解決問題的另一種可能期待。
班級經營分享
從SFBT的觀點轉化看待事情為「正向眼光」,面對班級成員裡失依、過動兒、嚴重情緒困擾、創傷後壓力症候…等孩子,尾隨他們而來的所謂「困境」,堅持陳煙過往的歷史成因,對事情助益不大,要緊的是「此時此刻」互動的當下,你&我可以做什麼讓負分的基本盤逆轉;我們可以如何創造一個優質的共處模式,彼此建構一個可以期待的、小小的「奇蹟」改變。
班級經營的默契:多一點「例外」彈性。Play(天天驚喜),讓上學是一件甜美的事。善用『語言』的魔法創造生活中小小的驚喜,預告今天有驚喜,讓孩子對學習生活有新鮮的期待。make a wish(許願)是鼓勵孩子正向行為的酬償,如果奇蹟(孩子的例外行為、小小改變)發生,孩子可以許願多打一場球,多一堂電腦課,多玩5分鐘…或其他等可以實現的願望。Let children make their day.
Become themselves !
學習焦點解決短期心理治療(solution-focused brief therapy, SFBT),是一個峰迴路轉的歷程。
作者:許維素
心理治療叢書 B2056
開本:正25開 ‧ 裝訂:平裝
內文頁數:192頁
類別:諮商 心理治療 分類號:178.4
ISBN:957-9521-81-6
[@more@]
七年前,在國立台灣師大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就讀博士班時,修習了陳秉華教授上的SFBT課程;課程中不僅研讀理論也著重實際演練,在此過程中讓我體會到SFBT的精神。它強調正向、短期、不探討原因與歷史的取向,讓我覺得神奇又嘆為觀止,但這些與以往所學的治療概念實在大相逕庭,也讓我產生了一些質疑。之後,我又參加了SFBT大師Dr. W. Walsh的訓練工作坊,雖然心中的質疑依舊存在,但它的神奇與效果也令我再次折服,總覺得它像是一個魔法棒,因著種種預設的建設性問句的畫龍點睛,轉瞬間讓個案停止抱怨與難過,而擁有開始行動與改變的正向力量。
由於自己原是學校輔導老師,因此對學校的老師、學生、家長及社區,都具有高度的關懷,因此對推動學校輔導與社區諮商工作也深具使命感。在一連串教師輔導研習的邀約下,我決定將這簡單易懂、容易學習的SFBT作為教材,它不僅有清楚結構化的諮商流程、步驟與技巧,視每次諮商為一次諮商的精神;同時又可幫助教師以正向眼光看待學生,凡事都能探尋例外,不忘讚美與肯定,如此必能增加師生的關係及輔導的效能,更重要的是可以讓教師有力量、有方法,面對量多質難的學生問題,依然願意陪伴向前行。而在多年的實務、訓練、督導的工作中,發現SFBT對於社區諮商的適用性,也不亞於學校輔導。因此,也積極地將SFBT推廣運用於社區機構的諮商員與義工的諮商訓練與專業督導中。可貴的是,這些在學校與社區介紹與推展焦點解決短期心理治療的行動,獲得很多學校教師及社區人士的強烈肯定與熱烈回響,成為鼓勵我繼續推廣的重要力量。
體會與認同、訓練與實作之間,形成一個累進的學習循環,化解了當年對SFBT的不少質疑與困惑,不過也開始面對了在訓練與實作時新增的疑難雜症;包括強調正向的SFBT是如何看待情緒的議題、能否用來輔導受創個案?如何用於團體治療及治療督導的過程?能否幫助校園中挑戰度高的非志願個案或轉化運用於學生課業的輔導?以及,SFBT帶來的整體治療效果究竟是什麼?為突破這些困境,我開始進行有關SFBT相關的學術研究,並大量購買與閱讀相關書籍。在研究與閱讀中,彙整了一些SFBT運用在不同議題上的觀點、原則與技巧,拓展了我的認知基礎,也增加了實務效能。這些彙整的資料,就是產出本書的一個機緣。
記得我詢問過Dr. W. Wash如何學習SFBT?他的回答是「practice」,再詢問他如何精熟之?他的回答是「practice, practice and practice」。去年,焦點解決短期心理治療創始人之一,Dr. I. K. Berg來台講學,我有幸接受她的督導;在督導過程中,我充分經驗到被賦能的感受,好奇地問她何以能不受到個案負向回應與行為的干擾,堅持地一直看到正向的所在,她的回答是:「Just amazing」—我震撼於她提醒我SFBT所示範的是一種生命的思維哲學,而不是著眼於一定非要個案接受正面或改變自己的技巧。對SFBT的學習,我歷經了衝擊與震撼、認識與練習、質疑與解惑、認同與感動的柳暗花明。
所以,本書呈現著我對SFBT的情感,記錄著我學習SFBT從「能否成功」到「如何製造成功」的思考方向之改變;我的摯友—賴念華博士,鼓勵我將這些經驗寫下並與實務工作者分享。而本書可以誕生,要特別感謝劉焜輝教授持續接受我於「諮商與輔導」期刊中的投稿,並大力協助本書的出版。在此,特別感謝我的主管,蕭文教授,以及我的博士論文指導老師,陳秉華教授,對我平日多為關照,並給予我在SFBT專業上的指點,以及願意為本書寫序,讓後生晚輩的我真的深為感動。最後,也再次謝謝暨大輔諮所的同學的協助,包括善程的潤稿,以及淑賢、姿穎、怡光、雪瑛、蕙春、欣蕙的校對。
期待本書的資訊,能回應對SFBT的好奇與探索之心,提供不同的練習與探討的素材,而能深究其「just amazing」的奧秘。
許維素91.10.17.
資料來源:
Fromm 《生命的展現》談人類生存情態的分析,既然言及「人類」即非單一生物人的表述,而是人類「群體」社會人的展現,社會性在時間演進中先於個人而存在。書中倡言Marx其人類活動的唯物史觀及資本主義社會大量生產大量消費的市場性格,二者辨証鋪陳出外在有形的物質環境衍生出的社會價值與社會事實的「框架」,而此社會框架即是 to have —「有」的生存情態。書名to have or to be ? have先於be序位自明。
[@more@]
生物人 or 社會人
社會價值是一種現象,形成一股無形的力量,個體存在其中並不自覺,只有在不順從時,才感覺出其約束性與強制性,要人屈從於怎麼做。「社會人」透過社會化執行者施為後,社會規則才對個人發生影響,而「生物人」不在此限。
成為一個人
社會先於個人而存在〈why?that is my childhood-question.在「有」的生存情態下,個體「是」的生存情態如何可能〉,Rogers在生命第2個十年提供我一個喘息於社會制約下“釋放”的可能!I am who I am. 就一個middle class原生家庭且在標準化主流價值教育環境中成長的女性社會產物,得以暫時解離:活自己;自己對待自己可以是『無條件尊重』的可能。然而邁入人生第3個十年,有一份被外界既垂涎又撻伐教育工作,honestly,我依然存在於有條件的社會價值制約中;曾經以為狠狠出軌於『有條件』式的框架一大步,回頭一看,依然還在社會價值條件式制約的漩渦裡。此刻我仍然貪心的期待自己在長方形–to have 的框架下,六角形線界可以彈性越界〈between the lines〉,讓 to be成為可能—對自己對別人。
班級經營中有趣的觀察與發現
這幾年接班的經驗中,發現中產階級家庭的小孩酷愛『積點累計』的遊戲規則,遊戲ㄧ旦啟動行為學派的制約便成為奉行的歸旨,善與惡、公與私、自我與他人…. 對立之間,人性本然旋即浮出檯面,眼神閃亮目光如豆竭力追求私己功績,小心眼看待同儕,永遠多ㄧ隻第三眼在隱微處「抓把子」!以維持自己能在此遊戲中得到自我眼中所謂的『公平』,以增加自己遊戲中的積點數。同儕情誼考驗在心靈ㄧ隅,爾然悠悠飄起隨風而逝。有趣的是社經背景條件差的小孩、行為偏差負面評價的孩子、以及創傷後壓力症候的孩子,已無所失,Rogers這一套對他們而言,反倒成為bonus!在師生關係之間、在吉光片羽心靈感度質的較佳的同儕關係中,贏得接納與關懷。因他們原有的「是」被理解,因「是」而激發人性中善良價值的激發,進而彼此回饋激發潛能,提升出學習及生活的優勢能力。這群條件次級的孩子在班級經營「有條件」的『積點遊戲』中,本處於不利的狀態,未必鍾情於此(因為基本盤不同,可預期得到的點數可想而知)反而促擁著那群熱衷的『激戰派』,成為班級中一股相對穩定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