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園風波》

  今天,皮克動物園陷入一場前所未見的大混亂,

  所有的動物都緊張兮兮不開心,

  因為,管理員皮先生說了一些話……

[@more@]

          負面話悶壞了心情……

         《動物園風波》

          《是蝸牛開始的 1》 2

           有一天,蝸牛碰見豬就脫口對豬說:

  「天啊!你好肥哦,可是你的腿竟然沒有被壓垮耶!」這使得豬大為光火…

    當我們努力讓自己的心變得美麗,我們就容易看見別人的美麗!

          我家是動物園

         如果教室像動物園,我覺得我像……﹝動物圖卡﹞

           壞心情

          情緒、心情、感覺

          你的心情好嗎?How do you feel?

              我好生氣

         我變成一隻噴火龍

          事件情緒品格  人物情緒卡 語文教學

          親子天下 玩色彩,替情緒找出口

          發現兒童的愛之語

          派第是個大披薩

          動物農莊 1  Animal farm 

 

行為改變技術

 史上最長寒假的第一個活動就是參加陳韻如老師的『行為改變技術』課程,密集5天的課程,重新學習這個習以為常的課題,尤其最後一天通通有獎的實例研討會,[@more@]每個人提出自己運用行為改變技術的案例相互研討,更能再一次檢視自己的班級經營與輔導策略,釐清行為改變技術的相關概念。

陳韻如老師是心理師,也是心園心理治療所主任,簡單介紹如下:

專長:      

  兒童青少年壓力及情緒管理、偏差行為矯治、親職教育

心理治療、遊戲治療、心智評

著作:

遊戲治療實務指南(90),譯第十三章及第十七章。

遊戲治療與危機處理(87),譯第一章及第十九章。

兒童偏差行為(93),第八章及十四章。

(出版社皆為台北:心理出版社。)

經歷 :

 中國民國臨床心理師(衛生署證書:心理字第000115)

桃園縣臨床心理師公會理事

南亞技術學院通識中心講師及輔導老師

中原大學心理學系兼任講師

前林口長庚醫院兒童心智科資深臨床心理師

曾任台大、長庚、中原等校臨床心理研究所實習督導

台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博士

 http://www.mind-garden.org/home/dr.php?submenu=2

 

 

 

關於『行為改變技術』應用的幾個概念:

 

教師於班級之輔導原則

如何處理兒童青少年的偏差行為?

非期待教師扮演診斷或治療的角色

教師瞭解兒童青少年可能出現的現象,提高其敏感度

及早發現及早給予輔導或轉介治療之協助

預防其疾病或適應問題更加惡化

評估方法

直接觀察

使用簡易之檢核量表

兒童青少年偏差行為之治療與處理原則-1

藥物治療

研究發現合併藥物及行為治療的效果最佳。可以有效提升其社交技巧,而此益處則是單憑藥物所達不到。

藥物的副作用。

行為治療

基於操作性制約的家長訓練及教室管理,改善學業表現學習適當的社交技巧,更勝直接處理其過動的行為

兒童青少年兒童偏差行為之治療與處理原則-2

認知行為治療

社交技巧訓練

親職訓練

家庭諮商

課業輔導

日常生活之規劃

一般性處理原則

一、尋求適切的行為基礎線(勿好高騖遠)

二、逐步逼近

三、早期介入

四、多元嘗試

五、多元化刺激(豐富、變化)

六、積極非心急

七、尋求正統的治療管道


班級經營上的三大利器

正增強與代幣法

協助

逐步養成

正增強

正增強:用增強物來提高「目標行為」的比例

首選的方法,可搭配其他技巧使用

增強物的選擇

一定要是孩子喜歡的

訓練者能夠掌握控制

能重複使用

因人而異

配合口語稱讚

目標設定

從容易達到的開始,逐步提高

一次不要設定太多目標

如果達成率低於五成,需加以調整

代幣法

可以同時處理多項行為

內容描述要具體、簡短、扼要

項目以5-8項為原則

以正向敘述為宜

貼在醒目地方

注意增強物的給予和控制

協助

協助的原則

先給予嘗試機會,不要一開始就急著協助

可運用示範的技巧

增加成就感,提升學習動機

消退概念

技巧習得後,逐漸減少協助,以避免養成依賴

逐步養成

用來建立一個原本沒有的行為

將一個目標行為,拆成很多個小步驟,依順序

逐步訓練

起點必須是目前已經出現的行為

逐漸提高給予增強的行為標準

從一個步驟到下一個步驟間,不要太快

如果一個行為被增強太久,行為間的連結太強時,新的行為連結很難出現

其他建議

教學規劃_學習條件不佳

結構化教學內容

提供視覺線索

透過圖片、關係圖、重點摘要、重述關鍵字

設計符合其能力步調之課程

彈性地給予作業及評量,降低學業壓力

引導優勢

興趣或特長有表現機會

適當的鼓勵、協助與增強


其他建議

教室環境結構化_製造學習氛圍

用文字或顏色明確標示各區主題及公共物

品擺放位置

標示品名,最好有視覺提示(照片等)

加強物歸原位習慣

可於個人物品粘貼標籤協助辨認

其他建議:表達方式

使用具體、明確的句子,避免模糊的問句

你為什麼這麼做?X

你把杯子摔到地上,是不小心的?還是生氣?或是有

   其他原因?O

避免成語、雙關語、反話、諷刺的句子

你敢,你試試看

他簡直如魚得水

你真是太厲害了,連書包都可以不見

肢體語言及面部表情的溝通常常是無效的

其他建議:座位安排

干擾刺激少

離門較遠

離老師近

安排特定同學可就近協助

其他建議:固定作息安排

共同討論下的作息安排

班級課表

個人作息時間表

日常作息或預定進行之活動有變動,需提

前告知

需與家長共同配合執行

其他建議:班級活動分組

提供特別條件

避免全組因該生的不良表現扣分,但協助該生有好表

現則全組加分

技巧性的安排

安排小老師或小天使與該生同組,如:利用姓名筆

劃、座號的倍數或尾數等。

與老師同組

可徵求其他同學一起加入,趁機增進該生與同儕的互

其他建議:安排小天使或小老師

安排1-2位有耐心與同情心的同學,擔任小天使或小老師

協助適應校園生活,如:轉換上課地點、提醒作業繳交或聯絡簿抄寫

協助同儕相處

協助個案尋求幫助

與老師密切聯絡

適時輪替,讓小天使或小老師有休息的機會

給與支持與肯定,在適當機會予以公開表揚


其他建議:親師溝通

提供處理行為與情緒問題的策略

保持密切聯絡

聯絡簿的使用

建立一致的「目標行為」與「增強物使用」模式

同理家長的心情,減低焦慮

建立合理的期待

協助規劃生涯目標

評估優勢能力

提供生涯發展資訊

共同討論規劃孩子生活的長期目標

你對自己好嗎?

你夠了解自己嗎?

你能清楚地覺察自己的狀態嗎?

只有懂得照顧自己的人

才能扮演好照顧別人的角色

 

參考資料:

 究竟怎麼樣才算是偏差行為?

163.30.38.11/…/4007_%B1%60%A8%A3%AA%BA%A8%E0%B5%A3%B0%BE%AEt%A6%E6…

 

 

 

梁培勇《兒童偏差行為》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447929

不論是父母、老師或其他第一線的兒童工作者,在面對孩子時,總是會遇見一些令人不知該如何是好的狀況,進而懷疑孩子是不是有問題?[@more@]夏日炎炎正好眠的時刻,端坐在課堂,聆聽梁培勇老師講授《兒童偏差行為》一書,針對問題逐章講述以及實務經驗的分享,精采又豐富。

《兒童偏差行為》一書首先說明了「偏差行為」和「問題」的概念,提醒成人在判斷孩子是否有偏差行為時應該注意的觀念;接著再邀請台灣各大醫院與兒童偏差行為診斷與治療有關的專業臨床心理師,分別介紹國內兒童常見的偏差行為類別,諸如「注意力缺陷∕過動疾患」、「行為規範障礙」、「對立性反抗疾患」、「焦慮性疾患」、「選擇性緘默症」、「分離焦慮疾患」、「創傷後壓力疾患」、「情感性疾患」、「自閉症光譜疾患」、「智能障礙」、「溝通與學習疾患」和「飲食疾患」等,最後再介紹「兒童虐待」和「小兒科心理學」的議題。相信對於經常擔心孩子是否有問題的大人們,能夠有相當實質的幫助 。

目錄:

第一章 偏差行為概說(梁培勇)

第二章 產生偏差行為的原因(梁培勇)

第三章 偏差行為的危險因子(梁培勇)

第四章 衡鑑與診斷(梁培勇)

第五章 注意力缺陷 / 過動疾患(張如穎)

第六章 行為規範障礙與對立性反抗疾患(薛惠琪)

第七章 焦慮性疾患(李筱蓉)
    恐慌性疾患
    特定對象恐懼症
    社交恐懼症
    強迫性疾患
    廣泛性焦慮疾患

第八章 選擇性緘默症與分離焦慮疾患(陳韻如)
    選擇性緘默症
    分離焦慮疾患

第九章 創傷後壓力疾患(吳文娟)

第十章 情感性疾患(鄭欣宜)
     憂鬱性疾患
     雙極性疾患
     自殺

第十一章 自閉症光譜疾患(許美雲)
     自閉症
     亞斯伯格症

第十二章 智能障礙(薛惠琪)

第十三章 溝通與學習疾患(學習障礙)(鄭欣宜)
     溝通疾患
     學習疾患

第十四章 飲食疾患(李筱蓉)
     發生於嬰幼兒期的飲食疾患
     肥胖及體重過重
     發生於青春期及成年早期的飲食疾患

第十五章 兒童虐待(劉美蓉)

第十六章 小兒科心理學簡介(張如穎)

表達性治療—『舞蹈治療』與「舞蹈劇場」

        好久沒有玩的那麼開心,藉由身體動作來溝通或表達自己的情緒,伊蓮娜在帶領過程要我們「伸展」,表現肢體情感的「張力」。聽完指令,融入伊蓮娜要我們表現的情緒之中,便自然延伸、舒展身體,做出動作抒發感覺。一整天,身體的舞動在每一個當下,不僅是抒發情緒,也獲得生理、心理的愉悅與平衡,時間一溜煙的走過。[@more@]

一、自我覺察:

       記得當天伊蓮娜有幾個段落要我們『模仿』對方或者組員的動作,當時只覺得要仔細觀察對方,再做出「盡可能接近對方」的「精確」舉止,彼此樂的哈哈大笑,發現自己肢體動作的能與不能,身體長久被操持而未覺察的僵化性;藉由模仿,我們彼此更加貼近身體上、心理上。

   不期然的在碩斌老師的質性研究課,談到深度訪談的原則跟態度,適當距離的同理心能融入對方陳述的情境中,其中『模仿』對方的小動作是一個貼近對方的小撇步,雖然他提出的個人觀點從以前到現在都不太被學生所認同,他也引證在酒店中做過的研究,適度模仿對方會增加彼此接近或更認識的機會,所以要陷入愛情的第一步「模仿」是個不錯的開始。這段談話引發我在舞蹈治療課中為什麼伊蓮娜有幾段要『模仿』的好奇聯想,從模仿我們聊到肢體動作的「表達」以及經由「舞蹈治療」中對肢體動作所做出的表達—-進行自由聯想進而自我覺察。所以我明白那一天伊蓮娜在團體帶領及討論的用詞為何如此小心、保守、謹慎(在我以為她有限的中文言詞裡),因為「舞蹈治療」是很個人的自我覺察

也是治療師與學生之間的個別化協同,不適合團體進行。治療師不會告訴學生該做什麼,學生需憑自己內心的感覺、情緒來做動作,自己主導自己的身體,做什麼動作都可以,從而自由聯想;治療師再觀察你的體形、姿勢和動作,以作出分析與評估,並針對個別的狀況,設計治療計劃,調整治療的程度。

『模仿』從我已知的學習理論之外,有了溝通互動論的新解。

二、「舞蹈治療」(網路資料)

    「舞蹈治療」並不是教導學習某種特定的舞,也不是把肢體動作訓練得足以媲美專業舞者,「舞蹈治療」是透過身體和動作來達到治療性的目的。參加「舞蹈治療」時,治療師會先了解學生的需要,以及想要治療的理由。治療師不會告訴學生該做什麼,學生需憑自己內心的感覺、情緒來做動作,自己主導自己的身體,做什麼動作都可以。治療師會觀察你的體形、姿勢和動作,以作出分析與評估,並針對個別的狀況,設計治療計劃,調整治療的程度,以符合學生的需求。治療師在進行「舞蹈治療」時,應有開放的心胸和意願參與,如此學生才能獲益。因此,找一位令你舒服的治療師是很重要的。

三、我看雲門舞集2表演的經驗

        「舞蹈治療」碩斌老師聊到他自己對「舞蹈治療」也不熟悉,但他知道德國有一種舞步是:觀察社會型態中,人們一些慣性的、不自覺的、痛苦的、不舒服的肢體動作與表情,再將這些觀察表達出來,結果當然是不受德國人歡迎,因為那令人痛苦、不舒服。我想到我在雲門舞集2代的表演中,曾經看過這等舞碼,知道林懷民與德國烏帕塔舞蹈劇場(Tanztheater Wuppertal)的淵源,取徑碧娜.鮑許(Pina Bausch「舞蹈劇場」的舞蹈風格路線,碧娜鮑許說:「我並不在乎人如何動,我關心的是人因何而動」(I’m not interested in how people move, but what moves them.)。我欣賞的作家蘇珊‧宋塔(Susan Sontag,當代知名理論大師,具文哲背景,亦為出色的文學作家與劇場編導,甫於2004年底謝世,生前曾為爭取人權戮力不懈)在她的作品<觀看他人之痛苦>中,也一再的批判那些人們習以為常的觀看角度,察而未察的觀看視界,批判性的解構再建構看待事情(現象)的觀點,去看那看不見的!

   2006國泰藝術節-雲門舞集2校園巡迴」

     2006/09/20我在蘭陽女中看表演,雲門舞集2的示範演出中,欣賞到浪漫芭蕾、古典芭蕾乃至現代舞的舞蹈演變,及「白蛇傳」、「薪傳」、「水月」等雲門舞作片斷;2代雲門的新創作品:舞動失落與希望的「斷章」、幽默逗趣的『前進又後退」、隨著音樂快速傳遞的「傳球樂」,第一次接觸伍國柱的舞蹈真諦成就「人」本身的舞蹈。

 

 

四、什麼是「舞蹈劇場」? (摘錄 雲門舞集2網站)

     

      

「舞蹈劇場」一詞以德國現代舞歷史發展來看,最早提出的是拉邦(Rudolf von Laban),之後拉邦的學生科特.佑斯(Kurt Jooss)以「舞蹈劇場」一詞強調其作品的戲劇張力與人物刻劃,內容則綜合了舞蹈與戲劇的元素。1973年碧娜.鮑許(Pina Bausch)正式接掌烏帕塔舞蹈劇場(Tanztheater Wuppertal),逐步地將德國舞蹈的面貌徹底轉變。現今,碧娜.鮑許的名字與「舞蹈劇場」劃上等號,但在32年前碧娜前衛的理念與表現手法,受到舞團內部與外界的質疑與叫囂,鮑許憑藉著堅持與勇敢,不僅建立出獨特的舞蹈劇場形式,也給予全世界的創作者最大的激勵,觀眾欣賞到舞蹈與劇場的新視野,鮑許更因此被譽為舞蹈劇場大師及推動者,在國際舞壇上以舉足輕重的獨特地位影響著全球,現今歐美舞蹈教育者將碧娜.鮑許的舞蹈劇場和美國後現代舞及日本舞踏並列為當代三大新舞蹈。

 

      自八○年代起,台灣開啟了德國舞蹈大門,逐漸認識了別於美國現代舞的另一種舞蹈形式──舞蹈劇場,直至1997年台灣才得以一窺碧娜.鮑許舞作原貌,之後,各式的專欄報導、影音資料,解答了我們對於「舞蹈劇場」的疑問,同時也灌溉了台灣舞蹈園地。1987年,陶馥蘭發表的作品可謂為台灣舞蹈劇場濫觴,後來在舞蹈與戲劇界也都產生了影響,姚淑芬、吳碧容、伍國柱、黎煥雄、周書毅的作品都受了碧娜、鮑許的啟發。其中,伍國柱展現了對舞蹈極大的熱情與勇氣, 26歲隻身前往德國學習現代舞,雖然未能實現願望加入碧娜、鮑許舞團,但卻啟迪了伍國柱的舞蹈真諦─成就「人」的本身。伍國柱進入德國埃森福克旺藝術學校,正式接受現代舞訓練,進而承襲德國表現主義舞蹈精神,人文關懷亦成為他創作的主題。20002004年間編創六部舞作─「前進,又後退」、「西風的話」、「Tantalus」、「花月正春風」、「斷章」、「在高處」。而其中「Tantalus」《德國劇場》雜誌讚揚「伍國柱的編舞才氣,直追當代荷蘭編舞大師漢茲.凡.曼儂(Hans van Manen)」。

 

如同碧娜‧鮑許(Pina Bausch)說:「我並不在乎人如何動,我關心的是人因何而動」(Im not interested in how people move, but what moves them.),以注重個人特質編創舞作,突破了傳統舞蹈形式或語彙。伍國柱說:「我不應該一直在技巧上追求,而是如何讓技巧成就『人』本身」。「舞蹈劇場」所重視的不是只是表面的表演形式,而具有更深沈的背面意義。

    

 五、 伍國柱舞作介紹「斷章」
  「斷章」原名Oculus,拉丁文原義是「眼睛」;或指眼狀窗孔,一如羅馬萬神殿大圓穹頂毫無遮蓋的圓窗口。或許伍國柱是想說:在層層束縛的生命裡,也可以看得到天光,看得到希望。
2006920  片斷情緒組成的人生之舞…..主持人特別介紹這次演出「斷章」 是因為伍國柱,紀念他的過世,精采而短暫的一生,他的舞是生活化的,沒有太艱深的肢體動作,很平常的。整齣舞的動作就是那些平常的動作,搔癢、頓足、吹氣、嘆息、振臂等十幾種,卻在不斷的變形重組後構成整齣舞碼。簡單的動作,卻讓人感到震撼,就是因為是熟悉的動作,才能打動人心。那種混合著壓抑、憤怒、悸動的情緒不斷在發酵,不斷的跌倒、爬起、再跌到。這種自我與群體的關係接連的出現,在孤獨的情緒到了頂點的時候,又捲入群體的漩渦。整個生命就被切割成碎片,在相似的情緒中反覆,不停的重複。上圖照片的段落:生命在群體自我的反覆中,也有甜蜜的愛戀,在民謠的節奏下,上演著一對對的雙人舞。這段真的很有趣,我邊看邊笑,男女間的愛戀在顯而易見的肢體動作下,了然於心。羞澀、害羞、試探、閃躲、反覆,愛情間的互動就被這些片段的動作包裹了。而之前的男方主動,到之後的女方主動,又是那麼的有趣生動。 這張圖的段落:舞者裸身抓癢,使勁力氣搔著全身;但表皮下的慾念和焦躁,卻隨血液四處流竄而無法制服。然後,肢體被自己用力推拉、扭曲、抖動、重摔又爬起;而表情則像快轉前進的錄影帶,在喜怒哀樂,甚或曖昧詭異的竊笑、靦靦、恐慌、失落中,跳過再跳過。這一切零碎的生活動作,都在重複、都是對抗、都將徒勞、都沒終點。   片斷情緒組成的人生之舞都是那反覆的情緒片段,但人生不就是如此嗎?拆解到最後,也是這些情緒在反覆重組。從開始的潔白氣球,到每個人都染上了不同的顏色,生命的躁動不安,似乎也變成了坦然的喜悅,不知是接受還是看開,最後還是到了最後。用詼諧的角度去解釋人生,在有趣怪誕下有著對自我與群體的釋然,斷章就是伍國柱對人生的省思吧。 

   參考網站資料:
.舞動生命的旋律 感受肢體的無限潛力!/師大、輔大進修推廣部講師 車向明
.什麼是舞蹈治療?/台灣舞蹈治療研究協會
.身與心的流動─淺談舞蹈治療/台灣舞蹈治療協會副秘書長 朱慶琳
.新興療法─舞蹈治療/台大醫院精神部職能治療室職能動力小組
.舞蹈治療在國外已行之有年/生命力記者 施施
.藝文充電  雲門舞集2 網站

 

  

 

焦點短期心理諮商SFBT

SFBT溝通模式對我教師工作的幫助:

「什麼事都有,什麼都不奇怪」yahoo打響的廣告詞,SFBT源於後現代思潮與社會建構之脈絡,優勢論述之一『變動性』:重視改變的歷程;沒有事情會ㄧ直相同的,改變永遠在發生,轉機將會ㄧ直存在!有助師生互動中,對孩子時時保持正向的期待。[@more@]

優勢論述之二『意義與經驗是交互建構』:意謂著意義與經驗的能動性是可以建構再解構的循環流動,鬆動看待事情「既定的」「主流的」價值觀,讓新的經驗再現,empower不同的行動選擇。此論述有助於鬆動教師看待問題行為時的功能固著性,跟著問題行為發生的意義脈絡,了解孩子形成經驗(此經驗相對於他人眼中不當行為)的過程,將人與問題事件分開對待,試圖尋求事件的詮釋性「理解」。

    意義是我們對生活的解釋,意義也存在人與人的互動反應之中。同一情境或行為,不同的人會賦予不同的意義。從事件意義的【例外】中解構,【re-framing】意義重新再建構,【奇蹟】的假設尋求解決問題的另一種可能期待。

    

班級經營分享

    SFBT的觀點轉化看待事情為「正向眼光」,面對班級成員裡失依、過動兒、嚴重情緒困擾、創傷後壓力症候等孩子,尾隨他們而來的所謂「困境」,堅持陳煙過往的歷史成因,對事情助益不大,要緊的是「此時此刻」互動的當下,你&我可以做什麼讓負分的基本盤逆轉;我們可以如何創造一個優質的共處模式,彼此建構一個可以期待的、小小的「奇蹟」改變。

   班級經營的默契:多一點「例外」彈性。Play(天天驚喜),讓上學是一件甜美的事。善用『語言』的魔法創造生活中小小的驚喜,預告今天有驚喜,讓孩子對學習生活有新鮮的期待。make a wish(許願)是鼓勵孩子正向行為的酬償,如果奇蹟(孩子的例外行為、小小改變)發生,孩子可以許願多打一場球,多一堂電腦課,多玩5分鐘或其他等可以實現的願望。Let children make their day. 

Become themselves

焦點解決短期心理治療的應用

學習焦點解決短期心理治療(solution-focused brief therapy, SFBT),是一個峰迴路轉的歷程。

作者:許維素 

心理治療叢書 B2056
開本:正25開 ‧ 裝訂:平裝
  內文頁數:192頁 
    類別:諮商  心理治療    分類號:178.4
  ISBN:957-9521-81-6

[@more@]

七年前,在國立台灣師大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就讀博士班時,修習了陳秉華教授上的SFBT課程;課程中不僅研讀理論也著重實際演練,在此過程中讓我體會到SFBT的精神。它強調正向、短期、不探討原因與歷史的取向,讓我覺得神奇又嘆為觀止,但這些與以往所學的治療概念實在大相逕庭,也讓我產生了一些質疑。之後,我又參加了SFBT大師Dr. W. Walsh的訓練工作坊,雖然心中的質疑依舊存在,但它的神奇與效果也令我再次折服,總覺得它像是一個魔法棒,因著種種預設的建設性問句的畫龍點睛,轉瞬間讓個案停止抱怨與難過,而擁有開始行動與改變的正向力量。

由於自己原是學校輔導老師,因此對學校的老師、學生、家長及社區,都具有高度的關懷,因此對推動學校輔導與社區諮商工作也深具使命感。在一連串教師輔導研習的邀約下,我決定將這簡單易懂、容易學習的SFBT作為教材,它不僅有清楚結構化的諮商流程、步驟與技巧,視每次諮商為一次諮商的精神;同時又可幫助教師以正向眼光看待學生,凡事都能探尋例外,不忘讚美與肯定,如此必能增加師生的關係及輔導的效能,更重要的是可以讓教師有力量、有方法,面對量多質難的學生問題,依然願意陪伴向前行。而在多年的實務、訓練、督導的工作中,發現SFBT對於社區諮商的適用性,也不亞於學校輔導。因此,也積極地將SFBT推廣運用於社區機構的諮商員與義工的諮商訓練與專業督導中。可貴的是,這些在學校與社區介紹與推展焦點解決短期心理治療的行動,獲得很多學校教師及社區人士的強烈肯定與熱烈回響,成為鼓勵我繼續推廣的重要力量。

體會與認同、訓練與實作之間,形成一個累進的學習循環,化解了當年對SFBT的不少質疑與困惑,不過也開始面對了在訓練與實作時新增的疑難雜症;包括強調正向的SFBT是如何看待情緒的議題、能否用來輔導受創個案?如何用於團體治療及治療督導的過程?能否幫助校園中挑戰度高的非志願個案或轉化運用於學生課業的輔導?以及,SFBT帶來的整體治療效果究竟是什麼?為突破這些困境,我開始進行有關SFBT相關的學術研究,並大量購買與閱讀相關書籍。在研究與閱讀中,彙整了一些SFBT運用在不同議題上的觀點、原則與技巧,拓展了我的認知基礎,也增加了實務效能。這些彙整的資料,就是產出本書的一個機緣。

記得我詢問過Dr. W. Wash如何學習SFBT?他的回答是「practice」,再詢問他如何精熟之?他的回答是「practice, practice and practice」。去年,焦點解決短期心理治療創始人之一,Dr. I. K. Berg來台講學,我有幸接受她的督導;在督導過程中,我充分經驗到被賦能的感受,好奇地問她何以能不受到個案負向回應與行為的干擾,堅持地一直看到正向的所在,她的回答是:「Just amazing我震撼於她提醒我SFBT所示範的是一種生命的思維哲學,而不是著眼於一定非要個案接受正面或改變自己的技巧。對SFBT的學習,我歷經了衝擊與震撼、認識與練習、質疑與解惑、認同與感動的柳暗花明。

所以,本書呈現著我對SFBT的情感,記錄著我學習SFBT從「能否成功」到「如何製造成功」的思考方向之改變;我的摯友賴念華博士,鼓勵我將這些經驗寫下並與實務工作者分享。而本書可以誕生,要特別感謝劉焜輝教授持續接受我於「諮商與輔導」期刊中的投稿,並大力協助本書的出版。在此,特別感謝我的主管,蕭文教授,以及我的博士論文指導老師,陳秉華教授,對我平日多為關照,並給予我在SFBT專業上的指點,以及願意為本書寫序,讓後生晚輩的我真的深為感動。最後,也再次謝謝暨大輔諮所的同學的協助,包括善程的潤稿,以及淑賢、姿穎、怡光、雪瑛、蕙春、欣蕙的校對。

期待本書的資訊,能回應對SFBT的好奇與探索之心,提供不同的練習與探討的素材,而能深究其「just amazing」的奧秘。

許維素91.10.17.

資料來源:

http://www.tienma.com.tw/b205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