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的十二樣見面禮》

開學第一天,只有一個牛皮紙袋。打開看,掉出牙籤、橡皮筋、OK繃、鉛筆、橡皮擦、口香糖、棉花球、巧克力、面紙、金線、銅板、糖果。乍看以為….. [@more@]

老師的十二樣見面禮 / 簡媜

「放輕鬆不要緊張,這裡的老師都很親切,沒什麼事難得了你的對不對。看到老師要打招呼,讓他們知道台灣來的小朋友都很有禮貌。上課要專心聽,聽不懂也要聽,聽久就懂了,不明白的地方要問。兩塊錢放好別丟了,午餐時記得帶去交,不要第一天就給人家白吃白喝,知道嗎?」

「知道了。」

「午餐不要選油炸的。」

「好好好。」

「好你個頭,敷衍我,到時你一定忘光光。上學有沒有信心?」

「有啦有啦!」

「上課專心不能亂講話喔!」

「好,我走了,媽,再見。」

「再見,祝你好運!要記得多喝水喔!」

(唉,這個媽怎這麼囉嗦!)

這是開學第一天。我們暫時住在南區的租屋,待月底CSU的宿舍空出再搬去。此處離學校較遠,姚同學開車先送小姚去Dunn,再去CSU幹活。我一人在家讀書寫功課非常快活。

落地已數天,生活初步安頓。姚頭丸吞了幾個漢堡打了幾次球後,原先的緊張與壓力一掃而空,也習慣哇啦哇啦講英文,滿口ok ok sure sure,反正給它「凸落去」,聽不懂是別人的事不是他的責任。

自從借到一個大同電鍋,我這個「全陪」已能供應三餐,還做了壽司。美式生活不鼓勵花太多時間在廚房,超市有很多處理好的菜、肉,很得我的歡心。這裡的水質是高山溶雪,甘美無比,可生喝,帶來的烏龍茶用這水泡,特別甘醇。既然老小二姚都去上學,我首要之務是好好使用這大屋,才不孤負一日七十元房租。

下午四點多放學歸來,姚小弟心情不錯,大老遠就聽到聲音。他似乎有一種天生的適應環境能力是超乎我們想像的,一進門就嚷嚷:「媽,我交了七

個朋友!」他唸出一串名字。「不錯不錯,第一天就立下豐功偉業!」我說。

「但是,鬧了一個笑話!」他說,上體育課時(兩班各一半混在一起,另一半上音樂課),老師要男女生分開各排一隊,他很雞婆地對一個長髮小朋友用不靈光的英文說:「You are a girl, you must go there.

小朋友回答:「I am a boy.

我笑著說:「你的眼睛放口袋嗎?連男女都分不清就去指揮交通!」

「他留長頭髮耶,看起來像女生!」姚頭丸說。

「誰說男生不可以留長髮,穿裙子也可以哩!你留長髮我幫你綁辮子要不要?」

「不要不要。」

姚小弟的書包裡沒有功課,只有一個牛皮紙袋。打開看,掉出牙籤、橡皮筋、OK繃、鉛筆、橡皮擦、口香糖、棉花球、巧克力、面紙、金線、銅板、糖果。我乍看以為他把食物垃圾全裝在一起,正要開訓,忽然看到一張粉紅色信,看了才恍然大悟,甚至有點感動。級任老師Reines小姐首先歡迎小朋友進入四年級,接著說,這個紙袋裡的東西可能是多餘的,但象徵一些訊息,當你看到這些東西,希望提醒你想起這些訊息。她寫著:

第一樣牙籤,提醒你挑出別人的長處。

第二件橡皮筋,提醒你保持彈性,每件事情都能完成。

第三件OK繃,恢復別人以及自己受傷的感情。

第四件鉛筆,寫下你每天的願望。

第五件橡皮擦,提醒你everyone makes mistakes and it is OK 。每個人都會犯錯,沒關係的。

第六件口香糖,提醒你堅持下去就能完成工作。而且當你嘗試時,你會得到樂趣。

第七件棉花球,提醒你這間教室充滿和善的言語與溫暖的感情。

第八件巧克力,當你沮喪時會讓你舒服些。

第九件面紙,to remind you to help dry someone’s tears,提醒你幫別人擦乾眼淚。

第十件金線,記得用友情把我們的心綁在一起。

十一,銅板to remind you that you are valuable and special。提醒你,你是有價值而且特殊的。

十二,救生圈(糖果代替,救生圈形),當你需要談一談時,你可以來找我。

一個老師大費周章準備二十三個紙袋,確認每個紙袋都裝齊了東西,開學第一天,送給每個孩子,還寫了信,充滿濃厚的人文氣息與溫暖情懷。沒有一件提醒作業考試測驗卷評量練習簿,也沒提醒安靜守秩序準時處罰,卻提醒「你是有價值而且特殊的」,提醒「挑出別人的長處」,提醒「記得幫別人擦乾臉上的眼淚」。

我想起幾個朋友的孩子在台灣時學習成果不佳,到國外卻拾回自信心,原因可能是老師第一天就告訴他,你是有價值的,你是特殊的,而不是你怎麼這麼笨,你很蠢,除了吃飯還會做什麼,你簡直是多餘的……。

做為媽媽,誰不希望孩子開學第一天得到這樣一個牛皮紙袋呢?

 

班級經營與兒童輔導

從事兒童輔導是一件很有意義的工作,能陪伴兒童成長更是一種恩賜。

兒童像是一部感人的樂章,時時觸動著我們的心弦;他們也像是一本深奧的書本,處處挑戰著我們的智慧。

作者:曾端真      

ISBN : 957-9521-77-8

輔導與諮商叢書 A1101
開本:正25開 ‧ 裝訂:精裝 
  內文頁數:484頁
[@more@]

父母與教師如何能享受著與兒童相處的恩賜與感動,同時也能承接著兒童的挑戰,想必是成人們所關切的。Drekurs等人所著之「班級經營與兒童輔導」(Maintaining sanity in the classroom),給了我們最佳的答案。

「班級經營與兒童輔導」一書說明了如何將阿德勒學派心理學(Adlerian Psychology)的理論,運用到班級經營及兒童輔導之中。阿德勒學派心理學是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1937)所創,又稱之為「個體心理學」(Individual Psychology)。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阿德勒在維也納廣設兒童輔導診所(child-guidance clinics),是兒童輔導的先驅者。阿德勒也是第一位在團體之中,當眾示範如何與家長及教師諮商的心理治療師。個體心理學不只是一個心理治療系統,也是社會學與教育學的重要部分。

「社會興趣」(social interest)是阿德勒學派的核心概念之一,意指個體對他人的關懷以及與他人合作的特質。個體心理學強調人的行為必須從其所身處的社會系統來了解。個人的行為與團體不可分割地牽連在一起。個體心理學的基本原則在於,要了解一個人,必須了解他在團體裡的相對情況,也就是必須從他的社會相對性中去看。孩子的社會興趣是在團體中所養成。團體對孩子的影響,有如土壤之於植物。阿德勒學派主張學校是預防心理疾病最理想的場所,因為教室是社會情境的縮影,班級也是兒童在家庭之外所接觸的最重要之團體。

追求優越是個體心理學另一個核心概念。人是為完成優越的目標而努力的個體。個體在成長經驗中,會建立其特有的優越目標與努力的方法,此即個體的「生活型態」。人需有勇氣去克服為追求優越所遭遇的困難。阿德勒認為克服困難的勇氣是孩子最重要的資產。得到愛與鼓勵的孩子,才能擁有這樣的「生活型態」與行為目標。本書亦強調,有著問題行為的兒童都是因為在團體中找不到自己的一席之地,而且是氣餒的。因此協助兒童的方法在於了解孩子行為的目標及其生活型態,去除讓他氣餒的因素,鼓勵他尋找更好的目標與生活型態。

本書貫串的精神在於強調運用鼓勵來讓孩子擁有勇氣,讓他們在平等與民主的班級團體中擁有自己的位置與價值感,以滋生其社會興趣並培養面對問題與困難的能力。本書以真實的例子說明這個理論在班級經營中的可行性與功效。如果教師能熟悉本書所闡釋的原理與方法,再怎麼困難的孩子都會有好的回應。

資料來源:

http://www.tienma.com.tw/b101.htm

TO be or not to be

 Fromm 《生命的展現》談人類生存情態的分析,既然言及「人類」即非單一生物人的表述,而是人類「群體」社會人的展現,社會性在時間演進中先於個人而存在。書中倡言Marx其人類活動的唯物史觀及資本主義社會大量生產大量消費的市場性格,二者辨証鋪陳出外在有形的物質環境衍生出的社會價值與社會事實的「框架」,而此社會框架即是 to have —「有」的生存情態。書名to have or to be ? have先於be序位自明。
 [@more@]
生物人 or 社會人     
       
社會價值是一種現象,形成一股無形的力量,個體存在其中並不自覺,只有在不順從時,才感覺出其約束性與強制性,要人屈從於怎麼做。「社會人」透過社會化執行者施為後,社會規則才對個人發生影響,而「生物人」不在此限。

 

成為一個人
      
社會先於個人而存在〈why?that is my childhood-question.在「有」的生存情態下,個體「是」的生存情態如何可能〉,Rogers在生命第2個十年提供我一個喘息於社會制約下“釋放”的可能!I am who I am.  就一個middle class原生家庭且在標準化主流價值教育環境中成長的女性社會產物,得以暫時解離:活自己;自己對待自己可以是『無條件尊重』的可能。然而邁入人生第3個十年,有一份被外界既垂涎又撻伐教育工作,honestly,我依然存在於有條件的社會價值制約中;曾經以為狠狠出軌於『有條件』式的框架一大步,回頭一看,依然還在社會價值條件式制約的漩渦裡。此刻我仍然貪心的期待自己在長方形–to have 的框架下,六角形線界可以彈性越界〈between the lines〉,讓 to be成為可能對自己對別人。

 

班級經營中有趣的觀察與發現

   這幾年接班的經驗中,發現中產階級家庭的小孩酷愛『積點累計』的遊戲規則,遊戲ㄧ旦啟動行為學派的制約便成為奉行的歸旨,善與惡、公與私、自我與他人…. 對立之間,人性本然旋即浮出檯面,眼神閃亮目光如豆竭力追求私己功績,小心眼看待同儕,永遠多ㄧ隻第三眼在隱微處「抓把子」!以維持自己能在此遊戲中得到自我眼中所謂的『公平』,以增加自己遊戲中的積點數。同儕情誼考驗在心靈ㄧ隅,爾然悠悠飄起隨風而逝。有趣的是社經背景條件差的小孩、行為偏差負面評價的孩子、以及創傷後壓力症候的孩子,已無所失,Rogers這一套對他們而言,反倒成為bonus!在師生關係之間、在吉光片羽心靈感度質的較佳的同儕關係中,贏得接納與關懷。因他們原有的「是」被理解,因「是」而激發人性中善良價值的激發,進而彼此回饋激發潛能,提升出學習及生活的優勢能力。這群條件次級的孩子在班級經營「有條件」的『積點遊戲』中,本處於不利的狀態,未必鍾情於此(因為基本盤不同,可預期得到的點數可想而知)反而促擁著那群熱衷的『激戰派』,成為班級中一股相對穩定的力量。

 

生命教育以yoga為方法

生命回顧,影響我從事教育生命相待的模式:

    從瑜珈哲學我可以關照到孩子身、心、靈面向,就自我生命關切做起。以「靜心專注」修,正式上課前一分鐘「立如松」,調身、調息、調整心情,練習定靜。

     從肢體健康層面,利用瑜珈身型動作,協助調理,也輔助靜心專注的提升。

從語言溝通方法,我醉心於後現代思維模式,

【焦點短期心理諮商SFBT的溝通模式來說明:

SFBT對我的教師工作的幫助[@more@]

「什麼事都有,什麼都不奇怪」yahoo打響的廣告詞,SFBT源於後現代思潮與社會建構之脈絡,優勢論述之一『變動性』:重視改變的歷程;沒有事情會ㄧ直相同的,改變永遠在發生,轉機將會ㄧ直存在!有助師生互動中,對孩子時時保持正向的期待。

    優勢論述之二『意義與經驗是交互建構』:意謂著意義與經驗的能動性是可以建構再解構的循環流動,鬆動看待事情「既定的」「主流的」價值觀,讓新的經驗再現,empower不同的行動選擇。此論述有助於鬆動教師看待問題行為時的功能固著性,跟著問題行為發生的意義脈絡,了解孩子形成經驗(此經驗相對於他人眼中不當行為)的過程,將人與問題事件分開對待,試圖尋求事件的詮釋性「理解」。

    意義是我們對生活的解釋,意義也存在人與人的互動反應之中。同一情境或行為,不同的人會賦予不同的意義。從事件意義的【例外】中解構,【re-framing】意義重新再建構,【奇蹟】的假設尋求解決問題的另一種可能期待。

班級經營分享

    SFBT的觀點轉化看待事情為「正向眼光」,面對班級成員裡失依、過動兒、嚴重情緒困擾、創傷後壓力症候等孩子,尾隨他們而來的所謂「困境」,堅持陳煙過往的歷史成因,對事情助益不大,要緊的是「此時此刻」互動的當下,你&我可以做什麼讓負分的基本盤逆轉;我們可以如何創造一個優質的共處模式,彼此建構一個可以期待的、小小的「奇蹟」改變。

   班級經營的默契:多一點「例外」彈性。Play(天天驚喜),讓上學是一件甜美的事。善用『語言』的魔法創造生活中小小的驚喜,預告今天有驚喜,讓孩子對學習生活有新鮮的期待。make a wish(許願)是鼓勵孩子正向行為的酬償,如果奇蹟(孩子的例外行為、小小改變)發生,孩子可以許願多打一場球,多一堂電腦課,多玩5分鐘或其他等可以實現的願望。Let children make their day. 

Become themselves

 

 

『天天驚喜』上學是一件快樂的事

許我們的孩子一個人性化的教育空間[@more@]

     西元1992年,李雅卿帶著當時從小四跳級小六,已經結束課程,又再度面臨升學困境的資優兒唐宗漢,以及唐宗浩,遠赴德國著名的綠色邦「薩蘭邦」,另覓求學的桃花源。在這個地處於法德交界,充滿自由浪漫氣息的環境中,宗漢撫平了心靈的創傷,重新與世界,也與自己合好。除了宗漢、宗浩在學習上體悟了「上學是件快樂的事」,李雅卿自己更深受當地人性化、落實因材施教的教育觀的鼓舞,在日後返國創辦「種子學苑」,投身教育改革運動。

在本書中,李雅卿以清新的文筆,鮮活地描繪出當年一幕幕令他人驚喜的就學故事。讀者可以在一篇篇溫馨又發人深省的故事裡,清楚見識到德意志民族的教育哲學,以及他們為下一代所設計的福利措施。所謂「它山之石可以攻錯」,這本書正提供國人另一個反思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