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omm 《生命的展現》談人類生存情態的分析,既然言及「人類」即非單一生物人的表述,而是人類「群體」社會人的展現,社會性在時間演進中先於個人而存在。書中倡言Marx其人類活動的唯物史觀及資本主義社會大量生產大量消費的市場性格,二者辨証鋪陳出外在有形的物質環境衍生出的社會價值與社會事實的「框架」,而此社會框架即是 to have —「有」的生存情態。書名to have or to be ? have先於be序位自明。
[@more@]
生物人 or 社會人
社會價值是一種現象,形成一股無形的力量,個體存在其中並不自覺,只有在不順從時,才感覺出其約束性與強制性,要人屈從於怎麼做。「社會人」透過社會化執行者施為後,社會規則才對個人發生影響,而「生物人」不在此限。
成為一個人
社會先於個人而存在〈why?that is my childhood-question.在「有」的生存情態下,個體「是」的生存情態如何可能〉,Rogers在生命第2個十年提供我一個喘息於社會制約下“釋放”的可能!I am who I am. 就一個middle class原生家庭且在標準化主流價值教育環境中成長的女性社會產物,得以暫時解離:活自己;自己對待自己可以是『無條件尊重』的可能。然而邁入人生第3個十年,有一份被外界既垂涎又撻伐教育工作,honestly,我依然存在於有條件的社會價值制約中;曾經以為狠狠出軌於『有條件』式的框架一大步,回頭一看,依然還在社會價值條件式制約的漩渦裡。此刻我仍然貪心的期待自己在長方形–to have 的框架下,六角形線界可以彈性越界〈between the lines〉,讓 to be成為可能—對自己對別人。
班級經營中有趣的觀察與發現
這幾年接班的經驗中,發現中產階級家庭的小孩酷愛『積點累計』的遊戲規則,遊戲ㄧ旦啟動行為學派的制約便成為奉行的歸旨,善與惡、公與私、自我與他人…. 對立之間,人性本然旋即浮出檯面,眼神閃亮目光如豆竭力追求私己功績,小心眼看待同儕,永遠多ㄧ隻第三眼在隱微處「抓把子」!以維持自己能在此遊戲中得到自我眼中所謂的『公平』,以增加自己遊戲中的積點數。同儕情誼考驗在心靈ㄧ隅,爾然悠悠飄起隨風而逝。有趣的是社經背景條件差的小孩、行為偏差負面評價的孩子、以及創傷後壓力症候的孩子,已無所失,Rogers這一套對他們而言,反倒成為bonus!在師生關係之間、在吉光片羽心靈感度質的較佳的同儕關係中,贏得接納與關懷。因他們原有的「是」被理解,因「是」而激發人性中善良價值的激發,進而彼此回饋激發潛能,提升出學習及生活的優勢能力。這群條件次級的孩子在班級經營「有條件」的『積點遊戲』中,本處於不利的狀態,未必鍾情於此(因為基本盤不同,可預期得到的點數可想而知)反而促擁著那群熱衷的『激戰派』,成為班級中一股相對穩定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