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陽博物館–海之層

順勢走下樓梯

結束了平原之旅

緊接著非要認識一下蘭陽的海囉

Image00090海洋劇場(建置中)

Image00091  模擬岩岸海岸

Image00094 地形地物解說

Image00098 噶瑪蘭的海祭

Image00093 標旗魚的漁船和標手

海之層

將漁業/地形/地物/民族民俗

濃縮呈現

彷彿打開罐頭

滿滿的海味

充滿此層

最後在展館的出口處

Image00099

Image00100

以宜蘭著名的文學家"黃春明"先生的丟丟銅撕畫及一首龜山島新詩

將你再度留下

駐足停留在歷史空間裡

Image00101

認識過往的開拓史

Image00088

並在閃耀的地景下

歡送你離去

累了嗎

Image00102

坐在椅子上

眺望烏石港

在歷經蘭陽的山/平原/海的洗禮後

再遠望龜山島

我想

宜蘭(蘭陽平原)

是一個美麗的地方

過去現在及未來都是

有機會去走走吧

就在省道烏石港旁

遠遠就可看到那單面山

Image00002

蘭陽博物館–平原之層

在參觀完山之層後

走下樓梯

可見蘭陽溪流入平原的第一站"牛鬥"的介紹

Image00039 

緊接著將蘭陽平原上的地景做概括性的介紹

Image00040 

Image00041

Image00042

以藍色代表冷泉,紅色代表溫泉的方式展示,介紹蘭陽平原的冷/溫泉.

Image00043 Image00048

並在天井旁掛著一艘二龍村的鴨母船,船身漆上鮮艷的色彩,是準備著在端午節時,競賽之用.

Image00045

仿過去平地與山地交接地區(今員山鄉)古厝牆面,訴說著過去的一段歷史.

 Image00062 Image00056

再來就是蘭陽平原主要農業水稻農業的介紹

順著水流先介紹"插秧"

Image00074 

灌溉

Image00065

收割

Image00067

所踏的透明地板也是順著水流營造出秧苗長成至稻子收割的完整過程

Image00075

Image00066

Image00076

接著介紹搶孤的風俗

Image00070

以及過去的竹林圍牆住家(三合院)

Image00081

過去的老街縮影

Image00071

走完山之層/平原之層

累了吧

歇歇腳聽聽老歌吧

Image00087

休息夠了

再繼續去認識海之層

蘭陽博物館–山之層

近日參訪宜蘭縣新地標"蘭陽博物館"

茲將常設展各樓層作簡介

提供戶外教學時參考

先介紹入口及山之層

Image00003 從停車場遠眺新地標"單面山"狀蘭陽博物館

Image00005採光充足的入口大廳

Image00010 有意義排列及代表四季變化的牆磚,磚與磚之間的間隔,有著透氣的效果喔!

Image00013 由左上角開始算起展館頂面的外磚,數量剛好是韋瓦第"四季"的音符總數喔!

在山之層裡

首先映入眼前的是宜蘭的山景

有動植物標本

並且意象式的塑造漫遊在山林幽徑裡

亦有高山湖泊模擬生態系統介紹

更有過去伐木業的微型展示

就像是將宜蘭地區各代表性山林作一個濃縮版的介紹

可以概念性的介紹宜蘭的山之美

羅東林管處生物多樣性巡迴展

宜蘭縣保護區生物多樣性推廣巡迴展

「生物多樣性」這個議題是近年受到廣泛的關注!越來越多人了解生物多樣性對人類與其它生物的重要,生物多樣性為人類生存與福祉的基礎,它提供人類民生必需之各項資源、藥物和工業原料以及農林漁牧品種改良的基因來源,也為人類提供穩定的水文、氣候調節、促進養分循環以及維持物種演化等重要的功能。此外,生物多樣性在育樂、美學、科學、教育、社會文化、精神與歷史各方面均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而「保護區」對保有生物多樣性有著重要的位置。
宜蘭縣政府在農業委員會林務局的補助下,長期經營「蘭陽溪口水鳥保護區」、「無尾港水鳥保護區」、「雙連埤野生動物保護區」三個保護區,成效卓著!為讓更多民眾更為了解,特將歷年執行成果,以展板展示巡迴各地。8/26-9/8日為期14天於羅東林業文化園區-生態竹屋進行展示,展板內容同時融入生物多樣性與環境教育等理念,為環境保育宣導。活動提供團體15-30人的預約解說服務。有需要可洽執行單位:荒野保護協會-宜蘭分會 電話: 03-9580891。

全台的活動斷層

尋找全台的活動斷層

台灣的活動斷層分佈在全島不同地區,要找出這些隱身地下的活動斷層,科學家有什麼好辦法嗎?

文/楊嘉慧
審稿/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構造與地震地質組科長 盧詩丁

近幾個月來,全球各地不斷發生大地震,不免令人擔憂台灣發生大地震的可能性。台灣的地震絕大部份是斷層錯動所引致的結果,若能知道活動斷層的位置,將有助於防範地震造成的災害。

活動斷層是指最近 10 萬年內曾經活動並引發地震的斷層,若在 1 萬年內曾經活動,歸類在第一類活動斷層,其再度活動的機率較高;1 萬年以上未曾活動的斷層,則為第二類斷層。1998 年時,學者根據文獻資料統計出全台有 51 條確定及存疑的活動斷層,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經兩年調查,至 2000 年公佈台灣有42條活動斷層,其中 23 條確認是活動斷層;再經過 10 年研究,現在確定的活動斷層數增至 33 條,有 4 條因資料不足,無法判斷,另 5 條斷層則與其他活動斷層合併,或排除其為活動斷層的可能性。這 33 條斷層主要集中在中部、西南部以及東部地區,人口密集的大台北地區則有一條山腳斷層(見下圖)。

2010年2月底最新公佈的33條活動斷層中,有20 條屬於第一類,其餘為第二類;另外還有4條因資料不足,目前尚未確定是否為活動斷層。(資料來源:中央地質調查所;電腦繪圖:姚裕評)

挖井鑽探尋找斷層

有些斷層活動只使地表產生破裂,斷層沒有出露,這時得仰賴如地球物理測定法調查。(影像來源:張中白)

由於斷層在地底下,研究人員無法看見斷層的完整面貌,往往要搭配空中調查(如衛星定位、航照影像)、地表調查(如地質鑽探、找斷層露頭、地形分析)及地下調查(如地球物理測定法)等多種資料類型綜合分析,才能知道每條斷層的特性及長度範圍。

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構造與地震地質組科長盧詩丁表示,斷層活動過程通常會留下位移錯動的痕跡,此為尋找斷層的重要線索之一。若從航照圖或衛星影像找到斷錯河、斷錯山腳等水平斷錯地形時,即可依此判斷該處可能為走向斷層所在;若發現斷層露頭(即斷層在地表裸露出來,沒有被泥土、植物、建築物等覆蓋),也可從裸露出來的地質狀況,分析斷層類型。

然而大部份的斷層露頭都會被植物、泥土、沉積物等覆蓋,常常得從其他調查管道尋找斷層位置,例如有地形落差的地方也可能存有斷層,而斷層露頭就在地形落差處附近。不過,侵蝕作用會改變地貌,所以得同時從當地的地質條件預測斷層露頭及斷層可能存在的範圍,例如林口台地和台北盆地之間因長久侵蝕,只能預估斷層露頭存在的可能範圍,而無法知道確切位置。推測斷層露頭所在範圍後,便可用地質鑽探法確認斷層的實際位置。

進行地質鑽探時,為了盡快鑽到斷層面,鑽探的地點必須盡量靠近露頭。鑽探時會同時挖好幾個井,取數個岩心樣本相互比對。從地下取出的岩心樣本呈圓柱狀,若能從岩心的岩性或沉積構造看出地層的不連續性,或出現斷層擦痕(上下盤錯動時,斷層面留下的擦痕),即可能是斷層面所在,如林口台地邊緣的岩心就有發現斷層擦痕的存在。如果於上、下盤之間發現斷層泥,表示此處受斷層活動頻繁,因而岩層被磨碎成泥狀。

找到斷層面後,若鑑定出地質年代為較舊的岩盤疊在較新的岩盤上時,即是下盤往上盤移動的逆斷層,反之為正斷層。從岩心樣本也可推估斷層的傾斜角度,在知道露頭的位置時,只要將其中一個岩心樣本找到的斷層點與露頭點相連,即可求出斷層傾斜角度;或可將兩個斷層點相連,也能算出斷層的傾角。

通常地形落差處可能為斷層所在,不過地形可能被侵蝕,而造成地形落差位置改變,斷層位置被錯判。鑽探採到的岩心樣本,若可看見斷層泥,表示為斷層的所在深度。若將兩個斷層深度A、B連線,可求出斷層傾角。(電腦繪圖:姚裕評)

用機器判讀地底下的秘密

斷層的長度可由數公分到數百公里,雖然挖井鑽探可得到較精確的斷層所在深度與位置,但此法較耗時,且私有土地不易取得鑽井同意,因此研究人員輔以地球物理測定法確認斷層長度。最常使用的是反射震測法,即人工產生一個震波向地底下傳遞,當震波穿過波速不同的地層層面會形成反射與折射,在地表接收反射回波並計算回波數量、角度及傳回來的時間等,就能分析底下的地層結構,並判斷有無斷層。

其他尚有電阻法、微震法等。前者是將電流導入地下,利用不同岩層的導電性不一樣,而測出淺層的地下結構;微震法是量測近期內發生小於 3.0 的無感地震,分析該處的斷層型態、大地應力走向等等。

活動斷層的調查,主要是為了確定斷層的位置、長度範圍,好藉由限建或補強,降低震災的嚴重性。學者也可針對已確定的活動斷層,在斷層所在地,開挖長、寬約數公尺至數十公尺、深度在 10 公尺之內的槽溝,以尋找過去的斷層破裂面,研究古地震,進而推測以前地震發生的時間,並預估地震的週期,都有助於預警工作。

台灣百年來的大地震

下表為台灣本島 100 多年來規模 7.0 以上的地震。其中,1935 年的大地震發生在新竹至台中之間,研究人員發現獅潭斷層與屯子腳斷層有顯著地裂、地陷等斷層錯動現象。1951 年發生的大地震為花東縱谷地震,從 10 月至 11 月共記錄了 4 次規模 7.0 以上的大地震,震央間相距分佈長達 100 多公里,4 次大地震引發台東米崙及花蓮玉里、池上等斷層錯動。

延伸閱讀
……………………………………………………………………………………………………………………………………………………………………
〈地震災害及防治〉,羅俊雄撰文,《科學月刊》1999年08月號

〈新城斷層的古地震研究〉,陳文山、劉力豪、盧詩丁等撰文,《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特刊》2003年12月號

《九二一地震車籠埔斷層沿線地表破裂位置圖》,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編著/出版

高中課本《地球科學》

資料來源:科學人雜誌http://sa.ylib.com/saeasylearn/saeasylearnshow.asp?FDocNo=1621&CL=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