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日常生活步調中培養觀察力?
從商業的角度來看再轉為教學上用
供參考
關於健康或醫藥新聞,新聞媒體最喜歡的作法,就是將國外通訊社、國外新聞或報紙的稿子,直譯成中文,既有話題性,又可佔掉版面。但這些披著狼皮的「科學新知」,大部分都是單一研究,到底能不能反覆驗證,根本是問號,社會大眾根本無從得知。除非你是這一個領域的專家,願意進科學資料庫搜尋一番,才能確認媒體所報導的東西是真是假。但這是件吃力不討好的事,他們抄抄寫寫很容易,常常沒附資料來源,翻譯上也可能出現錯誤。但真要查證起來,起碼都要花掉半天的時間。引自"泛科學"新一期的文章
有興趣者可點選連結詳閱
何謂科教展覽會?
1.科教展覽會為建置各縣市輔導團之交流分享平台及學術研究發表機制。
2.透過經驗分享與互動學習,建議縣市夥伴合作、經驗傳承之運作模式。
3.就課程與教學創新探討、精進教師課堂教學能力之推動。
4.就促進領域輔導群與縣市輔導團互動,建構中央與地方課程與教學輔導網路。
以上為科教展覽會舉辦之目的。
透過參加科教展覽會活動,讓我見識到其他縣市優秀作品,甚至有遠從金門來參加比賽的輔導團,由此可見各縣市自然領域教師的熱忱,受益良多。
今年研習座位安排和往年也大不相同,選用圓桌會議為主題,將各縣市輔導團聚在一起,促進彼此交流。
展覽組別分別有:課程教學評量、教材教具研發、團務運作特色等。今年我們代表宜蘭縣國小輔導團參加課程與評量組參與活動,以下為展覽攤位。
下午研習部分安排了許多活動,增加研習的樂趣。
下圖為各縣市輔導團參與氣墊船比賽,增添不少緊張氣氛。
參與科學教育展覽會活動受益良多,透過與各縣市自然領域輔導團交流,我們可以看看別人在做什麼、做了什麼,也反思自己該往哪個方向努力,增廣自然領域視野,並朝未來方向努力。
如何在最原始的課堂上進行指導學生學習「觀測太陽」?
今日課堂上看到老師站在台上,拿起粉筆書寫了一排數字
由1寫道12
畫上一個半圓
開始引領學生回憶上周的學習內容
在這四季的節分點上,看見了在臺灣一年四季的太陽運行軌跡變化。
過程中,學生對於『太陽的東昇西落』、『太陽一年四季的運行軌跡變化』,清楚地回應了相關方位、位置的變化。雖然只有用到多色粉筆,其成效並不亞於用動畫與影片。
接下來進入今日這堂課的主軸,太陽與我們日常生活上的關係,老師以『熱與光』為題請學生提出優缺點(好壞),經過一陣的來回問與答,共計舉出了這麼多的項目,如果能再深入/清楚地針對『熱』或『光』進行分類總整,想必學生會更清楚太陽對人類生活的影響。
課後知道這班級有特殊生,不過整堂課下來,平順而無太大的停滯或狀況,雖出現短暫性的客人,但還有上台與老師互動,辛苦老師了,從開學以來不斷的調整上課方式與步調。
最後補充引領學生回憶前階段學過的『水循環』,將之與太陽對人類生活影響的關係再拉近,強化此一概念的學習,是個不錯的補充。
總整整節課下來,學生勇於發言,大都能扣緊學習目標,少數回答可再花點時間進行釐清;針對習作書寫,問題有出現還未教學的部分,老師先讓學生自行書寫,藉此了解學生起點,是個嘗試,後續的發展可再關注,有機會再請老師分享。
今日的觀課,謝謝班級任教老師,更謝謝班級的主人,這十位可愛的學生。
課程代碼 | 研習名稱 | 課程開始日期 | 課程結束日期 | ||||||
1642244 | 2014/11/26 | 2014/11/26 | |||||||
1642240 | 2014/11/19 | 2014/11/19 | |||||||
1642238 | 2014/11/12 | 2014/11/12 | |||||||
1642236 | 2014/10/29 | 2014/10/29 | |||||||
1642234 | 2014/10/15 | 2014/10/15 | |||||||
1642230 | 2014/10/1 | 2014/10/1 |
2-2-4-2觀察月亮東昇西落的情形,以及長期持續觀察月相,發現月相盈虧,具有週期性
從能力指標裡可以讀出兩個重點
一、讓學生了解月亮有東昇西落的現象
二、讓學生經過長期觀察月相變化且發現其盈虧具有週期性
第一點因為學生都有觀察太陽東昇西落的經驗,因此要學生理解第一點並不難。只要引導學生認知月亮和太陽一樣都是東昇西落,幾乎所有學生都能理解並接受。
第二點對大部分學生而言相當的困難。因為除了課本的月相圖之外,大多數學生並無觀察月形變化的經驗,即使習作有長期觀察月形變化的作業,但因為觀察時間過長,甚至並不是每天都可以觀察的到月亮,因此學生往往對觀察月亮失去興趣,要學生了解月形變化週期性確有困難。
建議教師不如從課本月形變化圖片著手,在教導學生觀察月形變化之前,先請學生把月形變化的口訣記起來,口訣配合圖片相信學生在學習上亦會簡單許多。
月形變化口訣:初一十五月亮右(又)亮又圓,十六三十月亮右(又)暗又看不見。
面向南方觀察,從初一到十五月亮是從右邊開始亮,到十五漸漸為滿月;十六之後到三十,月亮從右邊開始暗漸漸會看不見。
配合口訣學習,可事半功倍。當學生了解其規則性之後再培養學生觀察月亮的興趣,效果會比較好。以上供各位先進參考。
延續上次的歷程
今天大家聚焦些了
從"教材解讀"與"教學方法"間的拉扯
決定以教材解讀為主加上一點點的教學法應用
聚焦於"如何引領學生討論"
說到討論到底要不要給予適度的或是絕對的引導
共識決是"取決於學生的年段"
至少這次歷程中,有了更進一步的共識
另外也決定了
傾全力於"高年級的公開課"之準備
又要便於進度的進行
開設了網路論壇及協作平台
提供了"節課備課單、單元教學計劃書"供參考與使用
對於單元教案的編寫,好像有些難點
這部分或許可以慢慢地一步一步嘗試
也許換個方式,寫寫"教學日誌"也是一個不錯的方式
各位老師辛苦了
因應教具的準備需求
茲將調查統計資料表
提供給各位參考
表中有依據教材細目對應各出版社教材單元
並稍作分析必備教具及原先各版本提供之教具
可將它列入年度教材教具採購/添購的參考
敬祝教安
新學期開始,學校社群因應"學共"要進行一場公開課,就這樣大家聚集起來了!
聚集的目的在於如何完成這場公開課
但內心更在乎的是,如何藉由這次機會,透過"集氣"來建立共同備課的習慣
也讓自己反思到底要如何參與"備課"
到底是"教材分析"為先,還是"教學法"為重,甚至是"教具"準備的立即性需求
經由第一次的聚會
大夥兒將教科書攤在桌上逐一檢視
從中尋求共識
在此看到了
原來"教材"非只是教材
至於能激盪出什麼樣的火花?
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