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式實驗分享–三上磁鐵的秘密(下)

將三上「比較磁鐵不同部位的磁力大小」實驗進行文本轉化

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式實驗活動,轉化後學習單如下圖1-4所示

圖1

 

圖2

透過圖1-2讓學生進行操作後觀察磁鐵吸引迴紋針的情形,將觀察後的發現寫下來,和小組分享個人發現後討論出共同發現,經由小組共同的發現提出問題。達到觀察與定題的目的。

圖3

 

 

圖4

 

圖3、4,主要讓學生根據發現的問題進行假設,根據小組的假設進行實驗驗證,並將驗證結果進行成果分享,達到討論與傳達的目的。以上資料提供各位自然領域夥伴們參考。

 

 

五結鄉巡迴服務-從九貫能力指標看十二國教課綱、從學力測驗看教學及評量

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九貫能力指標分成八類

其中科學本質、科學態度、思考知能等類別

雖然都會被納入教學中

但容易被教學者忽略

而十二年國教課綱中

探究能力及科學態度與本質是學習表現的基本架構

透由九貫能力指標將可更熟悉十二年國教課綱的內涵

新的學力測驗評量架構

讓大家重新檢視教學及評量

期望大家能強調關鍵線索及圖表的詮釋

以跳脫知識性的評量思考

探究式實驗分享–三上磁鐵的秘密(中)

 

 

學生都喜愛做實驗,磁鐵是學生升上三年級後,第一個有實驗活動設計的單元,學生第一次做實驗都很興奮,因為可以動手操作甚至玩磁鐵。

教科書中的實驗設計淺顯易懂,學生只要聽從教師指示,照書上步驟操作,即可完成實驗。(如下圖)

 

在指導學生進行「比較磁鐵不同部位的磁力大小」實驗活動時,發現課本的圖示已暗示學生答案,學生不需要做實驗已可知道結果。

因此在操作時,若照課本實驗步驟操作,學生通常只有體驗和驗證,卻缺少了觀察和思考,更不用說還要學生去發現問題了。

因此教學者嘗試將課本實驗進行轉化,修改為具探究性質的實驗內容,以促進學生思考。自然領域夥伴們可嘗試看看,如果您也想改變,會如何做呢?

 

 

壯圍鄉巡迴服務-從九貫能力指標看十二國教課綱、從學力測驗看教學及評量

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九貫能力指標分成八類

其中科學本質、科學態度、思考知能等類別

雖然都會被納入教學中

但容易被教學者忽略

而十二年國教課綱中

探究能力及科學態度與本質是學習表現的基本架構

透由九貫能力指標將可更熟悉十二年國教課綱的內涵

新的學力測驗評量架構

讓大家重新檢視教學及評量

期望大家能強調關鍵線索及圖表的詮釋

以跳脫知識性的評量思考

探究式實驗分享–三上磁鐵的秘密(上)

目前坊間教科書實驗設計大致相同,大多為食譜式實驗,以三年級上學期第二單元磁鐵的秘密為例,其中某個實驗主題為「比較磁鐵不同部位的磁力大小」,如下圖:

我們已習慣教科書的設計與教學模式,實驗前仔細叮嚀學生實驗時應注意的安全與事項,實驗時請學生照著課本的指示或圖示觀察並做實驗,接著說出或寫出應有的實驗結果,並完成習作評量,則該實驗可算完成。

只要學生沒有出錯,上述實驗過程看似完美,但我們試著把腳步放慢,在實驗前仔細想想這個實驗,「如果我是學生,我需要做完實驗才知道實驗結果嗎?」

宜蘭市巡迴服務-淺談十二年國教、從評量看教學

隨著十二年國教即將實施

透由領綱的介紹

來讓大家思考「你準備好了嗎?」

尤其是「跨科概念」及「學習表現-探究能力、科學的態度與本質」

 

再來,以五年級學力測驗為內容

來跟大家說明評量與教學的關係

從評量架構、命題方向、題幹敘述及修題過程

讓大家思考「未來的十二年國教該怎麼評量呢?」

感謝宜蘭市自然科教師的參與

更感謝詠森老師的適時說明

 

分區研討會 能激盪出什麼樣的火花呢?

有機會來到國境之南屏東參加中二區、南一區、南二區分區聯合研討會

一改過去縣市行政業務報告

嘗試以跑攤教學經驗成果分享

從天文專題、心智圖應用、科學筆記到微型小實驗的分享

短短15分鐘

能激起什麼樣的火花呢?

如何啟發學習動機?

P_20171109_102944_vHDR_Auto

利用科學小遊戲吸引學生注意

當碰到教學硬體設備不足時 

怎麼辦?

光的教學最難處理在於"暗室"的營造

轉個方向換個念

P_20171109_103732_vHDR_AutoP_20171109_103800_vHDR_Auto

紙筒+強力光源  效果奇佳

三原色光重疊後的白光看得尤其清楚

水溶液的導電性?

瓶瓶罐罐滿桌

操作下來杯盤狼藉

如何轉化?

P_20171109_101859_vHDR_AutoP_20171109_101912_vHDR_Auto

簡易零件+小創意

科學筆記  心智圖在學科領域概念上的學習引導

P_20171109_102913_vHDR_AutoP_20171109_102920_vHDR_AutoP_20171109_102911_vHDR_Auto

文字與圖像的互補產生極佳的效果

P_20171109_101631_vHDR_AutoP_20171109_101649_vHDR_Auto

P_20171109_103041_vHDR_AutoP_20171109_103051_vHDR_Auto

專題&特色的發展 提供不同的視野看科學教育

四個15分鐘  你有興趣的是?想了解的是?

請記得明年提早報名參加。

自然科學的夥伴們

感謝有您!!

週三鄉鎮巡迴的對話 從九貫到十二年國教

P_20171108_141916_vHDR_AutoP_20171108_141931_vHDR_AutoP_20171108_141934_vHDR_Auto

 

一年一度的鄉鎮巡迴

又來到羅東鎮的羅東國小

此次以現有教材單元  老師們模仿學生進行實驗操作

現行教材V.S轉化後的教材【食譜式的操作V.S具探究歷程的操作】

2017-11-09_080425    2017-11-09_080543

直覺反應來自於教學進度的壓力  學生作業批改的難度

嘗試進行實驗性教學後 

起步時雖然師與生都面臨了挑戰
不過最終學生給予了正向的回饋(試行教師分享心得)

從核心素養到學習重點的說明

引述次文本轉化藉由學習表現來引領教學設計進而擬出教學目標  

2017-11-09_080508

教學策略的選擇以探究式教學為主軸

最後提供下表

1

請參加的老師協助 檢核一下改寫之文本的適切性

是否呼應十二年國教素養導向

對話的心得在於  素養要素素的養  慢慢地養 

然”時間的壓力”似乎是一個門檻

希望下次的對話時

能有所回應是”我也試著做了…然後….”

動物拼圖

在教三年級動物外形特徵與構造單元時,發現使用動物拼圖來介紹動物外形特徵時能引起學生高度學習動機,因為在寫學習單時,學生不覺得是在寫作業,而是在完成一份作品,作品完成後除了讓他人欣賞外還可以拿來玩,因此常有學生雖然已完成一張學習單,還想要在寫第二甚至第三張,因此建議在教動物外形特徵與構造時,可使用動物拼圖進行教學。學習單設計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