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蘭東區扶輪社為將科學探究的精神向下札根,並且發掘擁有科研潛力的小學生,委託宜蘭大學辦理「2018移株臺灣的牛頓蘋果樹-為臺灣尋找下一個牛頓」科學夏令營,藉由科學營活動,設計適合國小高年級生的物理科學領域的教育、培訓,希望能藉由生動的課程內容,提供全國對科學有潛力及興趣的學生,深入科學研究、探索新知,藉以發現並培育小小科學家,尋找下一位牛頓。現已開始報名,除了全程免費,還幫小朋友出書,表現優異者另有優渥獎學金(第一名為2萬元),請科普先進幫忙推薦有科學潛力的國小五、六年級生,踴躍報名(簡章及報名表請參閱http://sla.niu.edu.tw/2018/04/17/4641/ 網站)
五下 第二單元 動物生活方式學習單(下)
五下第二單元「動物的生活方式」學習單,第二部分設計的主要目的是希望學生能主動去翻課本,要學生看課本不是要他們照課本上的文字敘述照抄,而是要看懂之後用自己的話寫出來,如下圖第5、6題。
過程中我試著將學生進行分組,請各組討論「什麼是卵生?」,學生將教科書中的文字轉化成自己的語言,並透過與他人對話、分享,了解卵生的意義。
小組討論第5題前,個人思考3分鐘並將答案寫在便利貼上,接著2人分享3分鐘,找出相同處,最後4人小組利用5分鐘時間討論共同結論。
所有組別都討論完後進行小組分享,分享時會要求學生要有默契,小組4人共同將討論結果念出來。
小組分享後,教師依照各組討論內容引導學生歸納,如:卵生動物通常有以下特徵:1.雄雌交配,2.母體將卵生出體外,3.個體養分由卵供應等,教師也可依此標準批改學習單內容。
若還有時間則照此模式討論胎生動物,若時間不足,第6題可當回家作業請學生回家完成。
20180412自然領域分區研討會
今年研討會以分區方式進行,但參與的縣市團也不在少數,總共有11個縣市輔導團參與這次盛會,也感謝央團夥伴們辛苦的付出,讓這次的會議順利地落幕,此行看到也學到許多,有以下幾點心得和各位夥伴們分享。
1.透過各縣自然領域輔導團的交流與成果分享,看到所有自然領域夥伴們的付出及對自然領域教學熱忱,心中感動油然而生,無論是教具研發、課程設計、在地化教材與素養導向教學分享等,藉由這次聚會中一連串的活動安排,夥伴們彼此互動、學習,這一天我們都成長了。
2.藉由世界蜜蜂館的分享方式,聽著其他縣市伙伴們詳細且認真的解說,讓彼此的視野更寬廣,也讓我們了解到各縣市共同遇到的困境,更可汲取他縣市的優點,改進自己不足的地方。
3.收到其他縣市夥伴們的回饋後更是受益良多,雖然一開始夥伴們都相當客氣,但所給的建議亦非常中肯,透過旁觀者的立場,更能點出應立即改進的地方,夥伴們各各經驗豐富且身懷絕技,讓我們宜蘭縣眼界大開。
最後,感謝主辦單位及所有參與的自然領域夥伴們,因為有你們讓整個會議更完美!
五下 第二單元 動物生活方式學習單(上)
1070330實驗室安全觀課心得
20180324力學漂箱製作
這次力學漂箱的製作非常感謝遠從新竹、台中及嘉義來的夥伴幫忙,製作過程中看到夥伴們一起努力合作完成這個不可能的任務,讓人體會到團結力量大,看到大夥一起完成的成品,著實令人感動!
實驗漂箱講求的不是要學生好玩的實驗器材,而是可讓教師於教學中使用的教具,將器材與教具區隔是個相當好的概念,且特別的是,教具的所使用材料都是生活中易取得的,這是所有教師準備教具的福音呀!
力的漂箱主題與材料有以下幾項:
1.力的合成–平行四邊形法,利用牌尺、鉚釘及橡皮筋等材料製作。
2.力的測量–塑膠彈簧、墊片、行李秤等。
3.摩擦力–滾動VS滑動,軸承兩種。
4.壓力–針山,厚紙板、大型訂書針等。
5.水壓–水壓計、帕斯卡、連通管。
6.氣壓–針筒測大氣壓、抽氣裝置、真空罐、點滴瓶等。
7.浮力–要浮或要沉,透過浮沉子的製作,利用銅環、氣球與鐵絲製作。
以上內容供有興趣的夥伴們參考。
20180314自然領域共備
接續上次的共備內容,
這次共備的主要目的是,
思考如何透過提問引導學生探究與學習,
當學生觀察紙張碰到水之後,預想學生所有可能的回答,
再根據預想的回答進行適合的提問。
例如:學生可能會提出碰水後的紙張變重了、紙變溼了、紙變軟了等,學生可能的回答千百種,最後為了使學生聚焦在水的移動,因此和夥伴們討論後,大家一致同意以「當紙張接觸到水後,容器中的水有什麼改變呢?」來提問,透過水的移動變化將學生從紙張會吸水的迷思引導到水的移動。
此時便讓我想起和他校社群分享的一句話「走得快,一個人走,走得遠,一群人走。」
和校內自然領域夥伴們一起共備,確實是比自己一個人埋頭苦幹來得更有效率,也常在對話中激起不一樣的火花。
能有效且精準的提問不正是教師的專業嗎?法蘭克.賽斯諾(Frank Sesno)在「精準提問的力量」一書中曾說過「聰明的問題造就聰明的人。」
20180307自然領域共備
這次共備的主題是四下第二單元「水的毛細現象」(康軒版)
或許是太習慣教科書為主的教學了,
一開始大家埋頭苦思「如何將教科書的內容呈現給學生,
以學生易懂的方式進行引導、提問。」
例如:教材中以生活情境為引起動機,請學生從生活中的經驗去思考,以抹布吸水為例,讓學生去思考為什麼抹布可以吸水?進而探討可以吸水的物品材質有哪些?這些材質又有什麼特性呢?根據討論得結果再進行實驗驗證。
以上備課討論內容看似沒有問題,且照著課本的內容進行備課,基本上不會出什麼大錯。教科書中強調抹布、衛生紙和報紙能吸水,是因為這些物質有細縫,在討論過程中,有夥伴提出,這些物質真的能讓觀察到細縫嗎?大家接著深入探討,發現並非所有能吸水的物體都能用肉眼甚至放大鏡直接看到細縫,因為部分物體本身就有細縫,微觀部分是無法肉眼直視的!
因此大家便開始思考,教科書範例與實驗設計的適當性,試著跳脫教科書的框架,甚至將教科書內容重新排列,有夥伴便提出,是否先讓學生觀察不能吸水的塑膠,製造細縫後能卻能吸水,再請學生探討其原因,最後歸納物體會吸水是因為水在細縫中移動,而不是真的水被物體吸上去,正所謂教學相長,在教與學討論過程中,我們都成長了!
最後,這次共備讓我聽到不同教學者對於教學的理念與執著,教學前可試著跳脫教科書內容思考,這堂課到底要學生學什麼,取代教師要教什麼給學生。以上共備心得和夥伴們分享。
20180307領域共同備課
一場備課能激盪出什麼樣的火花?
歷經多年的歷程,好不容易大家將心胸打開,暢談對於教學的想法。
從教學上去針對教材做解構
首先先聽聽教學者的想法
- 教材書寫起於生活經驗,緊接著進入實驗操作,透過實驗驗證水在不同材質的物品中的毛細現象。原則上依照教材內的教學步驟進行。
始於建議
- 談論理想下的教學,針對現象觀察重點的釐清,而不僅是引導學生應用知識回答操作結果。
夥伴一開始覺得困惑與窒礙難行。甚至理念上的爭執出現了。
想辦法將速度放慢,透過對話分別把自己的教學經驗或想法做分享。
再行針對教材內容進行解讀與更新教學脈絡思考。
但還是被教材框住了。框在這個實驗上…
這個實驗操作的利弊是?
- 材料容易準備
- 學生仿作容易
- 結果容易說明
那
有無可能進行深入的探究
- 好像不行,甚至於學生不用操作就已知答案結果,考試也都不會錯。
- 所以這個實驗的比要性與價值是?
再次提供不同軸線的教學思考
- 有無可能將實驗改變一下,藉以促進孩子的探究。
過程中針對器材、步驟等之可能性更動交換意見,且進一步釐清"毛細現象"的操作型定義
- 水能經由細縫傳到各處
如何讓孩子發現實驗材料的細縫
原實驗材料本身的單元構造就會吸水,不容易讓孩子發現水真的是在細縫中移動,有無可能找到合適的材料進行實驗探究的改變。
從文本的實驗出發
停留在 塑膠袋無法看見水的移動
對話中發現將塑膠袋切成細絲 用打包帶替代(發現打包帶本身就有縫隙 原先還真沒注意到)
最後想到用護貝模 熱壓後 切成細絲比較容易編織
讓孩子真能發現,水在同材質的材料中 真的能在隙縫中移動
過程中也概念澄清了
- 毛細現象不是學生說的抹布或報紙能吸水
而是 水在抹布或報紙中的細縫中移動。
這場備課備出了無限的可能,也將所有校內授課老師聚集了,
今天下午我們都成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