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園遊會歷程分享

因應學校120校慶

進行科學攤位設置

請校內六年級學生擔任關主

為了讓學生清楚了解任務與活動目標

於第一次聚會時說明時程表

 經過8次的聚會後,學生的努力終有了成果

以上為攤位試闖及學生參與情形

園遊會當天雖然下了點小雨,但絲毫不減學生熱情。

科學攤位共分為三關「換籃高手」、「看不見的砲彈」、「酒精砲彈」。

以下簡單介紹其相關原理,供大家參考。

第一關「換籃高手」

原理:將桌面上的尺抬高一定高度後,小籃中的小球會以自由落體狀態落下,若尺抬的高度正確,即可順利將小球從小籃換至大籃中。

 

第二關「看不見的砲彈」

原理:應用空氣可以被擠壓的特性,用力將寶特瓶後的氣球皮膜往後拉彈,寶特瓶中的空氣受到擠壓後,通過較小的瓶口時,瓶口中心的空氣流速比周圍空氣快,造成快速旋轉而將空氣推出,形成強大的風力將目標推倒。

 

第三關「看不見的砲彈」

原理:點火槍點火引燃養樂多瓶內的酒精,酒精燃燒放出光與大量的熱,使瓶內氣體急速膨脹(包含酒精燃燒產生的二氧化碳與水蒸氣),壓力瞬間增加,養樂多瓶就如同砲彈一般飛出去了。

※參考資料來源:國立台中教育大學 NTCU 科學遊戲實驗室http://scigame.ntcu.edu.tw/chemistry/chemistry-029.html

園遊會結束後,請學生針對科學擺攤過程中發現的優點、缺點、盲點、焦點等進行檢討。

雖然多數學生都以賺錢為擺攤目的

但過程中學到的經驗才是無價的!

107四上「光的折射」共備

在進行光從空氣進入水中的折射實驗前

和夥伴討論如何將該實驗與生活情境結合

例如,以教科書中以放入透明玻璃杯水中的吸管看起來好像折斷一樣為情境,要如何引導學生發現是因為光的折射呢?

討論過程中夥伴們提到,吸管折斷的方向和光進入水中的行進方向並不相同,且玻璃杯有放大吸管的效果,使情境複雜化,是否不適合以此情境引導學生觀察呢?

此時,有夥伴提出,該活動的重點在引導學生觀察光從空氣進入水中行進的方向,因此透過水中折斷的吸管情境,可以學生的先備知識,光在空氣中是直線前進的,水中的吸管看起來像斷掉一樣,是為什麼呢?引導學生思考是否有某些因素使水中的吸管讓我們看起來像斷掉一樣,將重點放在我們眼睛所見的結果來探討其原因或原理,當學生發現這點後再請學生思考要如何根據以往做過的實驗(光在空氣中是直線前進)設計一個實驗,證明光在水中是有偏折的。

透過共備,讓我們的教學思考面更廣了!在與夥伴共備過程中,激起以往不曾思考過的火花,以上共備經驗供大家參考。

六上第二單元熱對物質的影響共備–議課討論與分享(2018-10-24南澳國小)

10月24日討論主題係接續10月3日自然領域的共備主題,如下圖。

 

中年級為四年級的「水中生物」單元,高年級為六年級的「熱對物質的影響」單元,如下二圖。

10月24日討論內容以教學前的感覺、教學中的實況、困難,教學後的未來改變等進行分享,如下圖。

下圖為夥伴們不吝地分享共備後的教學經驗與教學時遇到的問題,

透過彼此分享與交流,大家對於教學的想法又更多了!

下圖為夥伴們共同檢視當初共備時設計的學習目標,學生在教師設計的學習活動中是否有達到學習目標?還有哪些地方需要修正?

上圖為夥伴們討論九年一貫和十二年國教老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有何差別?十二年國教主要是將九年一貫中我們所忽略的部分再次強調,例如:以往的教學偏重知識面為主,而忽略了科學探究能力與科學態度等部分,十二年國教將其提出並列為核心素養,主要是希望教學者再重視這部分。因此教學上便無法再以教師的教學為中心,應以學生如何學習為中心。

因此,經過這次共備、教學後議課討論與分享,夥伴們更清楚知道教師在學生的學習上是引導者,學習的主體是學生。

以下分享經過該次共備後,教學前思考如何讓學生的學習更完整,如何將課堂中的學習與生活連結,並根據觀察或紀錄的資料發現差異性,所設計的學習單內容說明與發現,供夥伴們參考。

內容說明如下,第一題為學生在課堂中完成,第二題的1.2項為課堂中觀察、操作與記錄,第二題的3.4項則是請學生課後觀察生活中物質受熱的變化,第三題是學生須根據第二題所得到資料寫出物質受熱前後的差異性。(該學習單約花1節課時間完成)

發現:多數學生第三題一開始只寫出物質的外形、溫度有變化,但是卻無法清楚寫出差異性為何,經(課後)引導後,逐漸可寫出其差異性。

六上第二單元熱對物質的影響共備(2018-10-03南澳國小)

能和素未謀面的自然領域同好們一起共備,

激起許多未有的火花。

聽著伙伴們分享以往的教學經驗,

也不斷問自己,

為什麼我以前沒這樣做?

他人分享的教學經驗,有哪些是我可以用的呢?

要如何做對學生的學習才最有效果呢?

經過一個半小時的腦力激盪,

共同備一堂好課!

以下為在南澳國小共備的成果,

供自然領域夥伴們參考。

 

能精確的提問,是引導學生思考與學習成功的關鍵。

從物質受熱前與受熱中的觀察,到受熱後的比較歸納,

夥伴們精確的提問,能將學生引導至學習目標,實屬不易!

六上第一單元「颱風來了」教學設計分享

以下分享六上第一單元「颱風來了」活動學習單供各位夥伴們參考:

 

設計理念說明:

和校內領域夥伴共備時發現,目前教科書中的內容,仍以知識面為主,我們要如何將教科書中的知識融入生活情境中,且讓學生有感,甚至用於實際生活中呢?

因此和夥伴討論後,決定將目前生活中遇到的情境「潭美颱風」即將侵襲台灣為主題,將課本的內容整合,請學生於實際生活中完成。

2018/09/25素養教學導向教學研究工作坊

從比較九貫和十二年國教領綱差異,讓夥伴們了解從九貫到十二綱的轉變,第二階段則是比較鄰近各國教科書的差異,比較後發現,日本和台灣教科書最大的差異在日本教科書會從生活情境引導學生思考,且在實驗前會有實驗預想,而台灣的教科書雖也是以生活情境為引起動機,但實驗偏於驗證實驗結果,實驗後無法引起學生共鳴,學生無法立即應用於生活中。

於是夥伴便提出現有教科書的整合和轉變,以六上第一單元活動三為例,設計一份和生活連結的課程,待學習單完成後再和大家分享。

六上模擬雲霧實驗–問題與討論

107上南一版六年級「水蒸氣凝結實驗」,討論題目共三題,如下圖。

為了讓學生更清楚要觀察與討論的內容是什麼,

因此在實驗前,嘗試讓學生先討論以上三個問題,

全班六組學生討論結果如下圖所示

與和同儕共備時發現的問題一樣,

多數學生不清楚為什麼要使用線香,

實驗後請學生再討論一次同樣的題目,結果如下圖。

 

比較討論前、後結果發現,

對於第3題「根據實驗結果,雲和霧是怎樣形成的?」學生的回答無論在實驗前或實驗後並無太大差異,

顯示學生不需要做該實驗已知實驗結果。

而第2題「插入線香產生的煙粒有什麼作用?」

可明顯看到學生經過實驗比較後(無線香和有線香的差異)的改變。

教學前能讓和同儕討論、預想學生可能遇到的問題,並修正實驗步驟,

教學後能讓學生釐清該實驗的討論問題,

從共備到討論,雖然花了許多時間,

看到學生的改變,發現一切都是值得的!

上述實驗仍有改進空間(討論所耗時間過長),

供夥伴們參考。

六上模擬水蒸氣凝結實驗共備

107上南一版六年級第一個實驗為「水蒸氣凝結實驗」,如下圖。

和同儕共備時發現,該版本有提到凝結核的概念,

因此實驗時使用線香產生的煙製造凝結核,

而以往使用的版本,並無使用線香,

便思考如果沒有使用線香效果如何?

因此設計了實驗組(有線香)與對照組(無線香)作比較,

結果發現,確實有線香看到煙的效果較明顯,

此時同儕便提出問題,

製造雲霧前有放入線香產生煙,

學生如何判斷量筒上方、冰塊下緣產生的煙是水蒸氣凝結而成的還是線香的煙呢?

因此在做該實驗前,

可讓學生先觀察沒有線香的煙產生的雲霧

引導學生討論,此時的雲霧並不明顯,該如何解決問題?

教師引導學生回答:可利用凝結核產生小水滴來試試看。

接著再使用線香製造雲霧完成實驗,如此能使實驗效果更明顯。

以上共備經驗供各位自然領域夥伴們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