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314自然領域共備

接續上次的共備內容,

這次共備的主要目的是,

思考如何透過提問引導學生探究與學習,

當學生觀察紙張碰到水之後,預想學生所有可能的回答,

再根據預想的回答進行適合的提問。

例如:學生可能會提出碰水後的紙張變重了、紙變溼了、紙變軟了等,學生可能的回答千百種,最後為了使學生聚焦在水的移動,因此和夥伴們討論後,大家一致同意以「當紙張接觸到水後,容器中的水有什麼改變呢?」來提問,透過水的移動變化將學生從紙張會吸水的迷思引導到水的移動。

此時便讓我想起和他校社群分享的一句話「走得快,一個人走,走得遠,一群人走。」

和校內自然領域夥伴們一起共備,確實是比自己一個人埋頭苦幹來得更有效率,也常在對話中激起不一樣的火花。

能有效且精準的提問不正是教師的專業嗎?法蘭克.賽斯諾(Frank Sesno)在「精準提問的力量」一書中曾說過聰明的問題造就聰明的人。

20180307自然領域共備

這次共備的主題是四下第二單元「水的毛細現象」(康軒版)

或許是太習慣教科書為主的教學了,

一開始大家埋頭苦思「如何將教科書的內容呈現給學生,

以學生易懂的方式進行引導、提問。」

 

2018-03-09_093625

例如:教材中以生活情境為引起動機,請學生從生活中的經驗去思考,以抹布吸水為例,讓學生去思考為什麼抹布可以吸水?進而探討可以吸水的物品材質有哪些?這些材質又有什麼特性呢?根據討論得結果再進行實驗驗證。

以上備課討論內容看似沒有問題,且照著課本的內容進行備課,基本上不會出什麼大錯。教科書中強調抹布、衛生紙和報紙能吸水,是因為這些物質有細縫,在討論過程中,有夥伴提出,這些物質真的能讓觀察到細縫嗎?大家接著深入探討,發現並非所有能吸水的物體都能用肉眼甚至放大鏡直接看到細縫,因為部分物體本身就有細縫,微觀部分是無法肉眼直視的!

因此大家便開始思考,教科書範例與實驗設計的適當性,試著跳脫教科書的框架,甚至將教科書內容重新排列,有夥伴便提出,是否先讓學生觀察不能吸水的塑膠,製造細縫後能卻能吸水,再請學生探討其原因,最後歸納物體會吸水是因為水在細縫中移動,而不是真的水被物體吸上去,正所謂教學相長,在教與學討論過程中,我們都成長了!

最後,這次共備讓我聽到不同教學者對於教學的理念與執著,教學前可試著跳脫教科書內容思考,這堂課到底要學生學什麼,取代教師要教什麼給學生。以上共備心得和夥伴們分享。

20180307領域共同備課

一場備課能激盪出什麼樣的火花?

歷經多年的歷程,好不容易大家將心胸打開,暢談對於教學的想法。

2018-03-09_093625

從教學上去針對教材做解構

首先先聽聽教學者的想法

  • 教材書寫起於生活經驗,緊接著進入實驗操作,透過實驗驗證水在不同材質的物品中的毛細現象。原則上依照教材內的教學步驟進行。

始於建議

  • 談論理想下的教學,針對現象觀察重點的釐清,而不僅是引導學生應用知識回答操作結果。

夥伴一開始覺得困惑與窒礙難行。甚至理念上的爭執出現了。

想辦法將速度放慢,透過對話分別把自己的教學經驗或想法做分享。

再行針對教材內容進行解讀與更新教學脈絡思考。

但還是被教材框住了。框在這個實驗上…

image

這個實驗操作的利弊是?

  • 材料容易準備
  • 學生仿作容易
  • 結果容易說明

有無可能進行深入的探究

  • 好像不行,甚至於學生不用操作就已知答案結果,考試也都不會錯。
  • 所以這個實驗的比要性與價值是?

再次提供不同軸線的教學思考

  • 有無可能將實驗改變一下,藉以促進孩子的探究。

過程中針對器材、步驟等之可能性更動交換意見,且進一步釐清"毛細現象"的操作型定義

  • 水能經由細縫傳到各處

如何讓孩子發現實驗材料的細縫

原實驗材料本身的單元構造就會吸水,不容易讓孩子發現水真的是在細縫中移動,有無可能找到合適的材料進行實驗探究的改變。

從文本的實驗出發

image

停留在  塑膠袋無法看見水的移動

image

對話中發現將塑膠袋切成細絲   用打包帶替代(發現打包帶本身就有縫隙  原先還真沒注意到)

最後想到用護貝模  熱壓後  切成細絲比較容易編織

讓孩子真能發現,水在同材質的材料中  真的能在隙縫中移動

過程中也概念澄清了

  • 毛細現象不是學生說的抹布或報紙能吸水

而是  水在抹布或報紙中的細縫中移動。

這場備課備出了無限的可能,也將所有校內授課老師聚集了,

今天下午我們都成長了!!

三下第一單元–蔬菜調查單(下)

寒假時學生已有調查基本種菜的資料,如:適合在學校種的蔬菜種類、適合種菜的季節、地點等,根據學生的先備知識並配合課本的資料,請學生討論種菜前應準備什麼工具?種菜後應注意的事項有哪些?教學設計如下圖學習單所示,供各位夥伴們參考。

五上星座調查單

認識星星不僅可以讓學生發現四季變化的規律,又能為我們指引正確的方向。在認識星星之前,可請學生自行調查星座的故事,透過星座故事的調查與認識,除了可讓學生知道星座故事的由來,更可讓學生判斷星座傳說的故事大多是虛構的,附上這學期星座調查單教學設計,供各位自然領域夥伴們參考,敬請給予指教,謝謝!

三下第一單元–大家來種菜

寒假即將到來,和大家分享適合讓學生在寒假進行之任務,調查下學期適合在學校種的蔬菜,以銜接三下第一單元「大家來種菜」,學習單設計如下圖所示:

 

教師可提醒學生調查重點應放在:

1.種植時間:是否適合在開學後(2-6月)種植。

2.種植地點:是否適合在校園內種植。

3.種植時應注意事項等。

以上供各位自然領域夥伴們參考。

探究式實驗教學心得分享–4上奇妙的光

首先感謝林于勛老師給我這個學習的機會,

讓我有機會入班觀察學生在探究實驗的學習情形。

正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從教學者轉換為觀察者,跳脫教學者的框架,

更能客觀地觀察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及教學者的困境等。

以下分享校內老師實施探究式實驗教學後的心得,

和各位自然領域夥伴們分享:

由於是第一次進行探究式教學,沒有任何經驗,所以面對新的教學方式,總覺得缺乏自信和方向,常會擔心自己的教學方法是否有符合所謂的探究式教學,學生是否能達到預期的反應,因此一開始就持續與志偉老師共同備課,自己也一直在參考相關文獻,但是心中還是會有所擔憂會無法掌握此教學的精神和成效。

因為教學實施對象是國小四年級學生,好像比較少看到針對中年級學生的相關文獻,所以在編寫學習單的過程中,一直不斷的和志偉老師討論,想要編寫出符合探究精神的內容,但是有時又覺得有些部分,學生可能會無法順利完成或會花費太多時間,所以學習單的版本也一改再改,教學活動的實施,同樣亦懷著不安的心情。然而,在教學後,發現只要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進行思考與探究,並提供機會讓他們表達想法與交流意見,則學生大多能完成探究的任務。

 過程中,讓學生自己針對實驗進行預測,再進行實驗驗證,發現其實很多學生的預測和實驗結果是有所出入的,經由這樣的過程,讓能學生進行反思,並經由小組討論讓學生用自己的話來描述,我覺得學生能夠有更深層的學習,相信學習成效應該是不錯的。

 我覺得探究式教學法是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法,可看得出學生確實會比較投入於學習中,教學成效也可以預期會不錯,但是老師信心的建立與實施經驗的累積是很重要的,如果老師具備熟練的實施技巧,相信在教學時間的掌控也會更精簡,而且亦能達成學生的優良的學習成效

12/27宜蘭縣公開課博覽會

觀看完大師的公開授課後受益良多

有以下幾點心得和各位自然領域夥伴們分享:

1.心情和角色轉換:由教學者轉換成觀察者,可以讓我專注在學生的學習面向與更了解學生可能遇到的問題是什麼,俗話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從旁觀者角度確實能看見教學時看不見的問題。如:學生有個別差異,每位學生對教學活動的敏感度不同,視覺型與聽覺型學生對於教學影片較敏感,男女生對於文字的敏感度亦不相同,觀察發現女生對文字的敏感度較優於男生。

2.探究需要時間與耐性:實施探究式教學除了需要提供學生足夠的思考與討論的時間外,教學者的耐性也是重點,如何忍住不直接告訴學生答案,而讓學生經由思考與討論後再歸納出結論,以符合探究的精神。

3.教學上省思:看完主任教學後,深感自己在歸納總結部分須加強,往後教學活動除了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外,更應注意重點歸納的引導。此外,精確的指導語及教學時間的掌握也是值得我需學習的地方。

感謝主任給我這麼棒學習的機會!

12/27宜蘭縣公開課博覽會

觀看完大師的公開授課後受益良多

有以下幾點心得和各位自然領域夥伴們分享:

1.心情和角色轉換:由教學者轉換成觀察者,可以讓我專注在學生的學習面向與更了解學生可能遇到的問題是什麼,俗話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從旁觀者角度確實能看見教學時看不見的問題。如:學生有個別差異,每位學生對教學活動的敏感度不同,視覺型與聽覺型學生對於教學影片較敏感,男女生對於文字的敏感度亦不相同,觀察發現女生對文字的敏感度較優於男生。

2.探究需要時間與耐性:實施探究式教學除了需要提供學生足夠的思考與討論的時間外,教學者的耐性也是重點,如何忍住不直接告訴學生答案,而讓學生經由思考與討論後再歸納出結論,以符合探究的精神。

3.教學上省思:看完主任教學後,深感自己在歸納總結部分須加強,往後教學活動除了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外,更應注重重點歸納引導。此外,精確的指導語及教學時間的掌握也是值得我需學習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