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沙奇鹽

這是一堂雙語自然公開課,授課的老師是國北實小教務主任陳美卿主任。

這一堂課是配合六年級「天氣的變化」單元,在水的結冰實驗中,學生已經理解鹽溶解的吸熱反應能使冰塊溫度降至低於0°C,因此這一節課就是延伸這個概念,引導學生將所學的科學原理應用在生活情境之中,利用如何簡單製作冰沙的任務,讓學生在真實情境中解決問題。

老師將整堂課分成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中,學生複習上一次水結冰的實驗裡所學習到的經驗,在冰塊上灑上鹽巴,接著,藉由影片的播放與老師的提問,學生開始思考:哪一組的冰塊會先融化(有鹽巴/無鹽巴)?正在發生的事情是什麼?學生舉手發表自己所觀察到的,經由老師的引導與討論,歸納鹽巴可以使冰塊溫度降至低於0°C。

接著接受老師的任務,藉由小組討論將結果寫在學習單中,隨後再透過影片說明獲得解釋:
為什麼要使用鹽巴?
用來降低溫度。
這是第二階段。

 

在沒有冰箱的情況之下,要如何讓果汁快速變成冰沙呢?學生已經學習到鹽巴可以使冰塊溫度降至低於0°C了,每一組幾乎都討論出同樣的方式,就是使用冰塊加上鹽巴。而這一活動需要用到哪些材料而操作步驟又是如何呢?學生透過分組討論,列出所需材料與進行實驗設計,學生還特別說明最後需要 shake it!因為要將冰塊和鹽均勻的混和。

接下來,學生拿出材料,老師發下冰塊,依照原理與步驟,動手自製冰沙。有些人成功了,有些人不成功,大家一起想一想或幫幫忙,不成功的還可以怎麼做?以上是第三階段。

 

最後,老師再問一次,為什麼果汁在冰塊加鹽後可以結成冰?大家想一想,生活中還有哪些是利用加鹽可以降低溫度的原理來解決問題的例子?這一節課自己學到什麼?

在上課的過程中,老師使用簡報,將關鍵提問都顯示在簡報上,學生可以聽老師的提問,也可以看簡報上的問題,聽不懂的會問同學,學習單上有關鍵字可以查閱,老師也會用中文再講一次,雖然大部分是使用英文溝通,但是在這一節課當中,英文卻不是主角,老師教授的內容與概念才是主角;學生學的不是英文,科學概念才是真正的內容。

在課堂中,沒有規定每個人都要說英文,說中文或本土語都行,有趣的是,老師用英文提問,學生自動就使用英文回答,老師用中文提問,學生就用中文回答。

詢問老師備課時,怎麼決定中、英文要各占多少比例?老師回答,沒有預設要各占多少比例,一旦開口說英文,就一直英文下去了。其實台下許多學生的英文程度都比自己好,他們也不會笑老師講得不好或是有口音。私下詢問學生對於用英文上自然課的看法,他們表示並不會因為使用英文就學不會自然的課程,他們覺得用英文上自然和以前用中文上自然時一樣有趣。而關於學生接受雙語教學前和雙語教學後的自然成績,目前並沒有顯著差異。

陳主任表示,雖然是雙語教學,沒有要學生一定得會拼寫背誦,也不強調背誦,但是學生必須要了解概念,概念也不一定要用英文去記,在設計課程時,沒有簡化課程內容,反而讓概念在課堂中不斷重複出現,自然老師上自然和英文老師上自然就是會不一樣,她鼓勵自然老師們「把課備好」,接著「勇敢」開口說英語,就不用擔心雙語教學了。

自然科學習領域-109年5月20日公開課

公開課日期:109年5月20日 (星期三) 08:30-11:30     地點:二城國小

  • 主題:由二城國小陳健忠主任以三年級自然科「認識天氣」單元,進行公開課教學。
  • 學習目標:面對生活情境的問題,瞭解旅遊規劃地點的天氣狀況,能從教師所提供中央氣象局的氣象資料中,選擇正確的資料來解決問題,並說明選擇資料的理由。
  • 影片連結(請以EIP帳號登入觀看)

https://drive.google.com/drive/folders/1Lo49b9zVLADrevoeOJbRTta6PxKZ9W-F?usp=sharing

 

國教輔導團自然科領域輔導小組「公開課」實施計畫-1090505備課

本次課程日期:109年5月5日 (星期二) 13:30-16:30

地點:二城國小

附件:1090505課程分析與設計,課程內容

              公開課 下學期 計畫

  • 課程研習內容:由二城國小陳健忠主任以三年級自然科「認識天氣」單元為主題,進行公開課教學設計的備課說明。
  • 學習目標:面對生活情境的問題,瞭解旅遊規劃地點的天氣狀況,能從教師所提供中央氣象局的氣象資料中,選擇正確的資料來解決問題,並說明選擇資料的理由。
  • 教學活動流程設計:

一、準備階段(5分鐘):教師提供每組四種類型的天氣預報圖 及六個不同時間地點的旅遊規劃資料各2份。

二、兩兩(三人)分享到小組共識(15分鐘)

三、大使式巡迴活動(10分鐘)

四、全班討論到綜合歸納(10分鐘)

  • 學習重點:透過比較與分析不同類型的天氣預報及旅遊規劃資料,進行聆聽、分享與回饋的溝通互動過程,讓學生能從所得到的資訊或數據中思考,形成解釋、得到解答、解決問題,並建立學生「說話要有根據」的基本論證觀念。
  • 本次研習互動討論:
  • 就實際分組座位方面—考量學生分組座位的對話距離及一般教室的容納空間,因此不選擇原班級教室作為公開課教學活動場地。
  • 就學生要討論的問題—每組學生根據隨機拿到教師設計的旅遊規劃資料進行討論,考量小組剛開始進行是兩兩(三人)分享,所以每組都會有兩份相同資料。
  • 學生進行大使式巡迴活動,報告分享並傳達意見來回所耗費時間,是否足夠完整表達訊息。
  • 避免探究過於複雜的知識性而失焦,三年級學生僅需就設定的旅遊規劃資料,說明選用哪一張天氣預報圖的理由,藉此達到聆聽與分享看法的學習表現。
  • 本次教學活動設計了「兩兩(三人)分享到小組共識」、「大使式巡迴活動」,目的不在於孩子學了多少,是在於剛開始時希望孩子可以講出來,更重要是可以聽別人講,因為有些孩子都很會講但從來不聽別人說。進一步希望,三年級學生透過探究根據來支持各自說法,學會論證。
  • 照片分享: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三民國小 三年級自然科 觀客分享

1老師先點出之前課堂上利用磁鐵吸鐵製品的實驗,喚起學生對磁力的基本認識。

2每一組學生向老師領取釣魚組遊戲,利用魚杆上的磁鐵將帶有磁鐵的魚釣到或趕到指定的位置上

3有些組的同學發現一魚杆上的磁鐵可以由正面吸起用帶有磁鐵的魚,而部份於正面產生排斥的魚則可用魚杆上的磁鐵從魚身上磁鐵的側邊吸取。

4老師請學生說說看:剛剛作遊戲時發生哪些事?並想想看為什麼會這樣?

學生回答:同色的磁鐵會相排斥,不同色的磁鐵會相吸。

5老師請同學將剛發生的事用自己的話寫在筆記本中,搭配繪圖、著色、和文字說明等方式,引導學生寫出本章節重點:同極相推斥,異極相吸引。

6老師帶領同學玩遊戲:

分別發給同學卡片,上印有紅色和藍色卡片,不能讓其它同學看到自己卡片顏色,當音樂開始時,同學開始在教室內任意走動,音樂停止後,找離自己最近的同學一起打開自己的卡片,若兩人所持的卡片顏色相同,則向後跳開,顏色不同時則可擁抱或握手。

 

107/12/12冬山國小共備(二)-討論與分享

延續上次共備,今日再次於冬山國小和自然領域夥伴們相聚,

進行教學後的分享,夥伴們認真地聽輔導員說明討論與分享重點及流程。

 以共備後教學的感覺、實況、挑戰與未來等四個面向討論。

 

 教學者分享教學時的感受與實況及教學中遇到的困難(高年級組)

教學者分享教學時的感受與實況及教學中遇到的困難(中年級組)

夥伴們給予回饋

 

透過今日的討論與分享,釐清了許多教學迷思,也感受到夥伴們對教學的認真與熱忱,教學者也表示,和往年相比,經由共備後的教學,讓老師能更聚焦在學生的學習上,課堂上的狀況也較容易掌握!

最後,感謝夥伴們的付出與分享,共備後,彼此又成長了!

 

2018/11/21備一堂好課(冬山國小)

2018/11/21於冬山國小參加自然領域共備的夥伴們都相當投入共備的氛圍,或許是大家有著共同的目標「共備一堂好課」,因此討論過程中相當熱絡,也因夥伴們不吝的分享,在共備的過程中,激發出更多的火花!

原本的理想是三至六年級,各年段分別共備一堂好課,但因人數較多,因此夥伴們取得共識後,決定將現場夥伴分為中年級(三、四)與高年級(五、六)2組,下圖為各組參考教科書決定要共備的年級與單元。

最後,兩組分別決定以三年級的「溶解」與五年級的「空氣與燃燒」為共備單元。

三年級夥伴們共備成果,如下圖。

 五年級夥伴們共備成果,如下圖。 

 

感謝五年級夥伴點出物質「燃點」的迷思,物質的燃點並不會改變。在實驗過程中,加水的紙杯比沒有加水的紙杯更不容易燃燒,是因為紙杯中的水吸收了紙杯的熱,使有水的紙杯溫度未達到燃點而不易燃燒,而非降低燃點,因為物質的燃點是不會改變的,實驗中我們控制了溫度而非燃點。

過程中夥伴們也分享,若教師提問「什麼因素導致一個紙杯會燒起來(沒加水的紙杯),另一個紙杯(有加水的紙杯)卻不會燒起來呢?」學生大多會回答;「因為一個有加水,一個沒加水。」教師該如何從杯中的水引導至物質的燃點呢?

此一概念對於學生而言並不容易懂,因此夥伴們想到用關鍵提問引導學生思考,教師可根據學生的回答再深入提問「有加水的那一杯為什麼不容易燒起來呢?」請學生從觀察到的現象中去找尋證據。

若學生還是無法回答,教師可再追問「杯中的水在實驗前、後有什麼變化呢?」從實驗過程中水的變化,引導學生去發現,杯中的水吸收了紙杯所受的熱。

但要如何證明呢?有夥伴們提出,可使用感熱紙(註一)或用紅外線感熱器+銲料(註二),直接讓學生看到紙杯受熱後的溫度變化。

亦有夥伴提出可直接拿實驗用溫度計,測量加熱前、後紙杯中水溫的變化,請學生思考水溫的變化,是什麼因素造成的?進而推論因為水吸收了紙杯所受的熱,使裝水的紙杯受熱的溫度達不到燃點而無法燃燒。

經過這次精彩的共備,讓夥伴們更期待下次相聚與教學後的分享!

備註:

一、感熱紙是一種特種高級紙,使用一種化學原料塗抹在紙上,使得紙張可因受熱而改變顏色,不需要使用墨水油墨(資料來源:https://zh.wikipedia.org/wiki/感熱紙)

二、銲料英語:Solder),通常為錫的合金,故又稱銲錫,為低熔點合金,在銲接的過程中被用來接合金屬零件, 熔點需低於被焊物的熔點。(資料來源:https://zh.wikipedia.org/wiki/銲料)

107四上「光的折射」共備

在進行光從空氣進入水中的折射實驗前

和夥伴討論如何將該實驗與生活情境結合

例如,以教科書中以放入透明玻璃杯水中的吸管看起來好像折斷一樣為情境,要如何引導學生發現是因為光的折射呢?

討論過程中夥伴們提到,吸管折斷的方向和光進入水中的行進方向並不相同,且玻璃杯有放大吸管的效果,使情境複雜化,是否不適合以此情境引導學生觀察呢?

此時,有夥伴提出,該活動的重點在引導學生觀察光從空氣進入水中行進的方向,因此透過水中折斷的吸管情境,可以學生的先備知識,光在空氣中是直線前進的,水中的吸管看起來像斷掉一樣,是為什麼呢?引導學生思考是否有某些因素使水中的吸管讓我們看起來像斷掉一樣,將重點放在我們眼睛所見的結果來探討其原因或原理,當學生發現這點後再請學生思考要如何根據以往做過的實驗(光在空氣中是直線前進)設計一個實驗,證明光在水中是有偏折的。

透過共備,讓我們的教學思考面更廣了!在與夥伴共備過程中,激起以往不曾思考過的火花,以上共備經驗供大家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