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生館外風情 下月迷人開放

轉載自20100830聯合報

【聯合報╱記者潘欣中/車城報導】

2010.08.30 03:39 am

開館10年的屏東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月前試辦館外生態之旅,豐富的自然生態景觀,讓人驚艷;館方決定下月起開辦2天1夜的「海角祕境夜未眠」,解說員將引領遊客體驗海生館的另種迷人風情。

「只參觀海生館的室內展場,有點可惜了,館外景緻呈現不同迷人風情。」海生館長王維賢說,館外溼地公園、潮間帶有多樣的動植物生態,水族實驗室有罕見的各種海洋生物標本,水族收容中心有暫時無法野放的海龜,加上海生館無光害,入夜後滿天星斗,館方上月首度試辦館外生態之旅,體驗過的人大加稱許,決定下月起對外開放。

海生館秘書蕭金康說,館區幅員廣大,館方準備單車讓民眾暢遊,規畫了到水族實驗中心認識海龜、海蛇等海洋明星,到館藏標本室與帝王企鵝、檸檬鮫、鯨鯊仔魚等珍貴標本近距離接觸,在濕地公園觀賞蝴蝶與鳥類,到潮間帶尋找海邊清道夫寄居蟹,聆聽龜山豐富的文化歷史。

入夜後,除夜探只在夜間開花、人稱「惡魔之花」的棋盤腳,並到台灣大學設在海生館水族中心2樓的天文台,感受滿天星斗,透過高倍率的天文望遠鏡,觀察銀河、星團、土星光環和相距數十光年的另個星系;另有港口溪獨木舟體驗活動,港口溪平坦安全度高,沿岸景色優美,野生動植物種類豐富。活動詳情、報名可上海生館網站。

【2010/08/30 聯合報】@ http://udn.com/

中央氣象局台慶活動

中央氣象局舉辦台慶

活動及展示內容豐富多元

請把握最後二天參觀學習時間

P1010716 災害訊息播報中心

P1010721從太空看地球立體球形投影

P1010723 展示全球海洋偵測點

P1010731 模擬月球

P1010736 模擬太陽

P1010744 立體呈現颱風侵襲台灣衛星雲圖

P1010748練習當氣象主播

P1010741 各項災害監測防治宣導

P1010749 慶祝台慶DIY闖關活動

0321沙塵暴在台灣–宜蘭

昨日歷經了一場沙塵暴

車子洗了兩次

就沙塵暴的成因略述如下:

1﹒地面強風

根據觀測,當沙塵暴形成時,如果風每秒刮30公尺(11級風力),那麼粗沙(直徑0.5–1毫米)會飛離地面幾十釐米,細沙(直徑0.125–0.25毫米)會飛起2公尺高,粉沙(直徑0.05–0.005毫米)可達到1.5公里的高度,黏粒(直徑<0.005毫米)則可飛到12公里的高空。

2﹒豐富沙源

中國的西北、華北、東北以及外蒙古地區是亞洲沙漠和沙礫地集中分佈的地方,這裏沙漠和沙地面積達100萬平方公里以上,浩瀚的沙海提供沙塵暴源源不絕的沙源。

沙漠中各式各樣的沙丘,依照它們的穩定程度分為流動沙丘、半固定沙丘和固定沙丘。沙塵暴發生時,流動沙丘揚起沙塵的數量最大,半固定沙丘要小一些,固定沙丘最小。除了沙漠、沙地之外,下列地表面也能為沙塵暴提供沙塵物質:(1)以石礫為主的乾旱地區的戈壁灘;(2)受風力破壞後的各種各樣的地表面;(3)乾凅的河床及湖盆;(4)由沙粒構成的紅色岩石;(5)堆積在山前、溝口的洪水沖積物;(6)黃土。

clip_image002 clip_image004

圖片說明:戈壁沙漠涵蓋中國西北和外蒙古地區,是亞洲沙塵暴主要源地之一。

圖片說明:沙漠中的粉沙顆粒微小,極容易受到強風而揚起,形成沙塵暴。(資料來源:非洲Namibia沙漠照片,摘自http://www.traveladventures.org/continents/africa/namibdesert1.html

3﹒不穩定空氣

不穩定的空氣就像燒得正旺的爐火,靠近火爐的空氣熱(輕),離火爐較遠的空氣比較涼(重),所以火爐上面的空氣是不穩定的,輕輕的捅一下,爐灰就到處飛揚。自然界裏沙塵暴起沙的道理是類似的,如果低層空氣穩定,揚沙較不易捲揚到高處;反之,如果不穩定,揚沙將有機會捲揚到高空,影響的範圍較大、較廣。因此,如果兩個地方風力和沙源條件相同,那麼空氣穩定與否就對沙塵暴強度有決定性的影響。

沙塵暴發生季節

大陸最常出現區域性沙塵暴災害的甘肅省河西走廊地區,沙源是一個固定的因素,一年四季存在。該地區正處在冷空氣進入中國西北的通道上。一般來說,冬春兩季特別是春季鋒面特別活躍,強冷空氣常經過河西走廊移向華北和華東。春天時,因為植物稀少,沙漠和幾乎沒有遮蓋的地表溫度上升得很快,只要連續晴兩三天,近地面氣溫就可以升得很高。如果這時遇上強冷空氣在午後過境,這樣就具備了類似於熱火爐上方空氣上冷下暖的不穩定條件,極易產生沙塵暴。

根據資料顯示每年3~5月份之春季為沙塵暴發生頻率最高之季節,佔了全年沙塵暴次數之75%左右,其中又以4月份發生沙塵暴頻率最高(佔了全年總數將近三成之多),3月次之,5月再次之。值得注意的是,強和特強沙塵暴大多發生在3~5月間,其中4月份發生頻率最高,佔了該月份所有沙塵暴總數之四成以上;3月份次之,佔了該月份之三成七左右;5月份佔了該月份之二成四左右。

昨日沙塵暴洗禮後的記錄:

Image00009 滿身灰塵的車子

Image00005 布滿砂土的植物葉面

Image00011 蓋了一層灰色布幕的綠籬

你可以做什麼:

可連結下列網址注意監測報導http://dust.epa.gov.tw/dust/zh-tw/

沙塵暴來時避免出門

以上供參

正月廿一驚蟄

img102 (參考自行政院農委會台灣二十四節氣上)

驚蟄的意思是春天的雷聲

驚動了蟄伏在地底下的小動物

這時候空氣漸漸暖和了

冬眠的動物開始出來活動

傳說驚蟄的節氣神就是鷹爪鳥嘴的雷公

+-2度C

這是一部紀錄片

這部紀錄片從去年莫拉克之後的九月開始募款籌備,十月開始進行攝製的工作,歷經不到五個月完成紀錄片。本片不為得獎或學術研究,不以二至三年完成應有篇幅,原因是希望能夠在今年的颱風季節來臨之前,已於全台灣各地完成巡迴演出,讓台灣面對夏季災難全民及政府有更好的認知和準備。
影片總共分成七個大段落,第一個大段落整理過去半年來全球令人驚異的氣候變遷現象。第二個大段落,從科學家的角度,引用中央研究院以及IPCC的報告解釋這些現象為何產生。第三個階段回到台灣必須面對的幾大真相,包括台灣人口密度世界第二,只比孟加拉低,非常多貧窮的人口被迫居住本來不適合人居住,而且很危險的地方。第二個台灣必須面對的真相是台灣的土地侵蝕率非常的高,每年2%,排名世界前十名。第三個,台灣位於亞洲颱風鏈島上,每一年的颱風,都是三到四個規模。換句話說,當全球暖化愈來愈嚴重,暴雨暴風極端現象愈明顯的時候,台灣因為本身很特殊的因素,災難將比中國、日本等其他亞洲國家嚴峻。未來,颱風變得會越來越強,雨量會越來越極端,大旱後就是暴雨,熱浪後緊接著寒冬,台灣民眾居住的土地侵蝕率會越來越嚴重,莫拉克不會是唯一。

這部紀錄片已於

2010/02/22 (週一) 23:00 ~ 00:30 在華視先行播出

後續的撥出時間如下

請多加利用
2010/02/24 (週三) 22:00 ~ 23:30 中視
2010/02/25 (週四) 23:00 ~ 00:30 緯來綜合台
2010/02/27 (週六) 06:30 ~ 08:00 華視
2010/02/27 (週六) 16:00 ~ 17:30 非凡電視台
2010/02/27 (週六) 16:00 ~ 17:30 鳳凰衛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