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式實驗分享–三上磁鐵的秘密(中)

 

 

學生都喜愛做實驗,磁鐵是學生升上三年級後,第一個有實驗活動設計的單元,學生第一次做實驗都很興奮,因為可以動手操作甚至玩磁鐵。

教科書中的實驗設計淺顯易懂,學生只要聽從教師指示,照書上步驟操作,即可完成實驗。(如下圖)

 

在指導學生進行「比較磁鐵不同部位的磁力大小」實驗活動時,發現課本的圖示已暗示學生答案,學生不需要做實驗已可知道結果。

因此在操作時,若照課本實驗步驟操作,學生通常只有體驗和驗證,卻缺少了觀察和思考,更不用說還要學生去發現問題了。

因此教學者嘗試將課本實驗進行轉化,修改為具探究性質的實驗內容,以促進學生思考。自然領域夥伴們可嘗試看看,如果您也想改變,會如何做呢?

 

 

壯圍鄉巡迴服務-從九貫能力指標看十二國教課綱、從學力測驗看教學及評量

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九貫能力指標分成八類

其中科學本質、科學態度、思考知能等類別

雖然都會被納入教學中

但容易被教學者忽略

而十二年國教課綱中

探究能力及科學態度與本質是學習表現的基本架構

透由九貫能力指標將可更熟悉十二年國教課綱的內涵

新的學力測驗評量架構

讓大家重新檢視教學及評量

期望大家能強調關鍵線索及圖表的詮釋

以跳脫知識性的評量思考

探究式實驗分享–三上磁鐵的秘密(上)

目前坊間教科書實驗設計大致相同,大多為食譜式實驗,以三年級上學期第二單元磁鐵的秘密為例,其中某個實驗主題為「比較磁鐵不同部位的磁力大小」,如下圖:

我們已習慣教科書的設計與教學模式,實驗前仔細叮嚀學生實驗時應注意的安全與事項,實驗時請學生照著課本的指示或圖示觀察並做實驗,接著說出或寫出應有的實驗結果,並完成習作評量,則該實驗可算完成。

只要學生沒有出錯,上述實驗過程看似完美,但我們試著把腳步放慢,在實驗前仔細想想這個實驗,「如果我是學生,我需要做完實驗才知道實驗結果嗎?」

宜蘭市巡迴服務-淺談十二年國教、從評量看教學

隨著十二年國教即將實施

透由領綱的介紹

來讓大家思考「你準備好了嗎?」

尤其是「跨科概念」及「學習表現-探究能力、科學的態度與本質」

 

再來,以五年級學力測驗為內容

來跟大家說明評量與教學的關係

從評量架構、命題方向、題幹敘述及修題過程

讓大家思考「未來的十二年國教該怎麼評量呢?」

感謝宜蘭市自然科教師的參與

更感謝詠森老師的適時說明

 

動物拼圖

在教三年級動物外形特徵與構造單元時,發現使用動物拼圖來介紹動物外形特徵時能引起學生高度學習動機,因為在寫學習單時,學生不覺得是在寫作業,而是在完成一份作品,作品完成後除了讓他人欣賞外還可以拿來玩,因此常有學生雖然已完成一張學習單,還想要在寫第二甚至第三張,因此建議在教動物外形特徵與構造時,可使用動物拼圖進行教學。學習單設計如下:

 

 

科普閱讀

為了加強學生閱讀理解能力,利用現有教材進行科普閱讀隨堂評量,主題為「外來種入侵植物介紹」示例如下:

:

請學生利用5分鐘閱讀文本內容,因有些學生閱讀速度較快,請已閱讀完之學生將文本重點進行畫線,接著進行線上評量。題目共五題,供各位夥伴參考。

 

實作評量–以三上第四單元溶解為例

一、實作評量目的:在指導學生操作砂糖溶解的實驗過程中,為了讓學生能更精確的量出水量,將水量的變因控制好,因此想要藉由實作評量達到每位學生都能精確的量出實驗時指定的水量。

二、原由:因為學生從未使用過量筒測量水量,原訂10分鐘測量20ml的水量,結果花了近30分鐘才讓每一個學生測量出20ml的水量。

三、評量標準(如下圖):

 

四、過程:在各班進行實驗前,教師可先訓練種子學生(依組別決定人數,一組最少一人)進行實作評量訓練。訓練重點讓學生知道評量時要公平且應該具有客觀性,因此評量的步驟與標準要一致。

 

五、結果:

 

若學生未通過則給予機會再挑戰,直至所有學生通過為止。

經過以上實作結果,教學者發現學生往後在測量水量時,比以往進步許多,如:使用器材的方法及是否有達到正確水量等,學生皆有明顯進步。

以上為三上第四單元溶解實驗時,第一次嘗試進行實作評量的過程與結果,供夥伴們參考。

行動載具融入自然科教學–教學歷程說明、省思與討論

教學歷程說明

1.任務分配:教師指定各組員任務,組長負責管理平板使用,副組長負責發放圖卡,監察長負責檢察組長平板使用是否正確,組員是否有掃描圖卡後再分類。

 

2.使用平板操作Aurasma,將植物進行分類,完成學習單第二題。

行動學習上課照片

 

3.教師協助小組解決問題,圖片一開始要放遠一點,再慢慢將圖片移動並靜止等待行動載具進行掃描,掃描成功則將植物分類。

4.使用行動載具掃描植物圖卡後,將植物根據掃描結果進行分類,並請學生將分類結果寫在學習單上。

行動學習上課照片

行動學習上課照片

省思與討論

1.運用行動載Aurasma掃苗植物圖卡將植物進行分類孩子都有很大的期待,孩子在上課期間專心度更佳。

2.三年級學生剛接觸行動載具,對於行動載具操作尚不熟悉,因此在將植物分類前,須額外花時間訓練,讓學生先熟悉行動載具的使用。

3.若能將平板帶出戶外,可參考寶可夢抓寶的概念,讓學生在校園內進行植物抓寶,讓行動載具不是只有在教室中進行,讓學生走出戶外觀察大自然,更能符合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的精神。

以上為行動載具融入自然科教學之歷程與省思,供夥伴們參考!

五上第二單元植物的構造與功能學習單設計

植物的構造與功能

班級:       座號:     姓名:           第____組

說明:一、第(1)題30分,第(2)~(8)題每一題10分,共100分。

       二、第(3)~(8)題,最少要寫出兩個植物不同形態的例子,如果寫三個以上每題可以+5分。

我們這組討論的主題是植物的________

植物的構造與功能001.jpg(2)補充資料或心得

 

(3)Q1:植物的「根」如何幫助植物生長?

Q2:還有哪些不同形態和功能的「根」?(請舉例說明,例如:白蘿蔔的貯存根,可以貯存養分和水分。)

(4)Q1:植物的「莖」如何幫助植物生長?

Q2:還有哪些不同形態和功能的「莖」?(請舉例說明,例如:槭葉牽牛的莖可以纏繞在其他物體上。)

(5)Q1:植物的「葉」如何幫助植物生長?

Q2:還有哪些不同形態和功能的「葉子」?(舉例說明,例如:捕蠅草像夾子的葉子,可以誘捕昆蟲。)


 

(6)植物「花」的形態與功能

(7)植物「果實」的形態與功能

(8)植物「種子」的形態與功能

透過合作學習,讓學生從閱讀文本、兩兩討論、四人小組討論與聆聽其他組報告等方式,學習植物各部位不同的形態與功能。

以上為五上第二單元植物的形態與功能學習單,供大家參考。

行動載具融入自然科教學–設計理念與教學活動設計

 

行動學習教案

壹、基本資料

一、設計團隊

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共備小組

二、服務學校

羅東國小

三、主要領域

自然

四、統整領域

五、單元名稱

植物的身體

六、適用年級

三年級

七、行動載具作業系統

Windows系統 ■Android系統 □iOS系統

八、行動學習教學策略

圖形輔助策略 □測驗輔助策略

同儕互評策略 □遊戲學習策略

即時回饋策略 ■互動討論策略

簡報發表策略 □動畫輔助策略

資料蒐集策略 □影片教學策略

心智繪圖策略 □歷程記錄策略

其他________________(上述未選擇亦請填寫)

九、行動學習教學方法

數位說故事學習法 □網路探究學習法

問題導向學習法 □探究式教學法

專題導向學習法

其他________________(上述未選擇亦請填寫)

貳、設計理念

學生透過觀察植物葉子在枝條上不同的生長方式,經過小組討論後自行將植物分類,再利用行動載具Aurasma程式掃描圖卡將植物分類,並說明前、後差異或共同特徵,最後請學生歸納葉子在枝條上生長方式的分類依據。

透過桌遊競賽方式,提升學生學習動機,加強學生對植物葉子在莖上生長方式的觀察與分類。

参、教學活動設計

種類

教學設計與流程

使用軟體、數位資源或APP內容

行動載具

使用情境

一、課前備課

將課本圖片拍照,建立植物葉子生長方式檔案庫,將葉子不同生長方式的植物進行分類、掃描。

二、引起動機

利用植物葉子在莖上的生長方式圖卡,先讓學生自行觀察、分類,再使用行動載具分類一次,讓學生比較使用行動載具前、後的分類差異,製造學生認知衝突,最後讓學生自行歸納植物葉子生長方式的分類。依據

Aurasma

運用平板掃描植物圖卡後將植物進行分類。

三、教學過程

1.任務分配:教師指定各組員任務,組長負責管理平板使用,副組長負責發放圖卡,監察長負責檢察組長平板使用是否正確,組員是否有掃描圖卡後再分類。

2.教師請學生利用平板將植物進行分類並寫出分類依據。

3.回憶舊經驗,回憶各組上次葉子生長分類結果。教師將各組葉子生長第一次分類結果展示在投影幕上。4.教師請學生討論使用平板前和使用平板後植物分類的差異性或共同性為何?

5.教師請學生分享植物分類的前、後差異。

6.教師請學生歸納植物葉子生長分類依據的共同特徵。

四、形成性評量

1.使用平板操作Aurasma,將植物進行分類,完成學習單第二題。

五、總結性評量

2.各組討論使用平板前、後將植物分類的差異性或共同性。完成學習單第三題。

六、其他

以上為三上第一單元「植物的身體」,將植物依照不同的葉序進行分類活動,首次使用行動載具Aurasma程式融入自然科教學,課堂上學生反應相當不錯,供自然領域夥伴們參考,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