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星星不僅可以讓學生發現四季變化的規律,又能為我們指引正確的方向。在認識星星之前,可請學生自行調查星座的故事,透過星座故事的調查與認識,除了可讓學生知道星座故事的由來,更可讓學生判斷星座傳說的故事大多是虛構的,附上這學期星座調查單教學設計,供各位自然領域夥伴們參考,敬請給予指教,謝謝!
三下第一單元–大家來種菜
探究式實驗教學心得分享–4上奇妙的光
首先感謝林于勛老師給我這個學習的機會,
讓我有機會入班觀察學生在探究實驗的學習情形。
正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從教學者轉換為觀察者,跳脫教學者的框架,
更能客觀地觀察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及教學者的困境等。
以下分享校內老師實施探究式實驗教學後的心得,
和各位自然領域夥伴們分享:
「由於是第一次進行探究式教學,沒有任何經驗,所以面對新的教學方式,總覺得缺乏自信和方向,常會擔心自己的教學方法是否有符合所謂的探究式教學,學生是否能達到預期的反應,因此一開始就持續與志偉老師共同備課,自己也一直在參考相關文獻,但是心中還是會有所擔憂會無法掌握此教學的精神和成效。
因為教學實施對象是國小四年級學生,好像比較少看到針對中年級學生的相關文獻,所以在編寫學習單的過程中,一直不斷的和志偉老師討論,想要編寫出符合探究精神的內容,但是有時又覺得有些部分,學生可能會無法順利完成或會花費太多時間,所以學習單的版本也一改再改,教學活動的實施,同樣亦懷著不安的心情。然而,在教學後,發現只要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進行思考與探究,並提供機會讓他們表達想法與交流意見,則學生大多能完成探究的任務。
過程中,讓學生自己針對實驗進行預測,再進行實驗驗證,發現其實很多學生的預測和實驗結果是有所出入的,經由這樣的過程,讓能學生進行反思,並經由小組討論讓學生用自己的話來描述,我覺得學生能夠有更深層的學習,相信學習成效應該是不錯的。
我覺得探究式教學法是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法,可看得出學生確實會比較投入於學習中,教學成效也可以預期會不錯,但是老師信心的建立與實施經驗的累積是很重要的,如果老師具備熟練的實施技巧,相信在教學時間的掌控也會更精簡,而且亦能達成學生的優良的學習成效。」
12/27宜蘭縣公開課博覽會
觀看完大師的公開授課後受益良多
有以下幾點心得和各位自然領域夥伴們分享:
1.心情和角色轉換:由教學者轉換成觀察者,可以讓我專注在學生的學習面向與更了解學生可能遇到的問題是什麼,俗話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從旁觀者角度確實能看見教學時看不見的問題。如:學生有個別差異,每位學生對教學活動的敏感度不同,視覺型與聽覺型學生對於教學影片較敏感,男女生對於文字的敏感度亦不相同,觀察發現女生對文字的敏感度較優於男生。
2.探究需要時間與耐性:實施探究式教學除了需要提供學生足夠的思考與討論的時間外,教學者的耐性也是重點,如何忍住不直接告訴學生答案,而讓學生經由思考與討論後再歸納出結論,以符合探究的精神。
3.教學上省思:看完主任教學後,深感自己在歸納總結部分須加強,往後教學活動除了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外,更應注意重點歸納的引導。此外,精確的指導語及教學時間的掌握也是值得我需學習的地方。
感謝主任給我這麼棒學習的機會!
12/27宜蘭縣公開課博覽會
觀看完大師的公開授課後受益良多
有以下幾點心得和各位自然領域夥伴們分享:
1.心情和角色轉換:由教學者轉換成觀察者,可以讓我專注在學生的學習面向與更了解學生可能遇到的問題是什麼,俗話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從旁觀者角度確實能看見教學時看不見的問題。如:學生有個別差異,每位學生對教學活動的敏感度不同,視覺型與聽覺型學生對於教學影片較敏感,男女生對於文字的敏感度亦不相同,觀察發現女生對文字的敏感度較優於男生。
2.探究需要時間與耐性:實施探究式教學除了需要提供學生足夠的思考與討論的時間外,教學者的耐性也是重點,如何忍住不直接告訴學生答案,而讓學生經由思考與討論後再歸納出結論,以符合探究的精神。
3.教學上省思:看完主任教學後,深感自己在歸納總結部分須加強,往後教學活動除了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外,更應注重重點歸納引導。此外,精確的指導語及教學時間的掌握也是值得我需學習的地方。
12/26探究式實驗觀課心得
今年嘗試將食譜式實驗轉化為探究式實驗後的文本,由校內同領域教師對三年級學生進行教學,從教學者轉變為觀察者,觀課後有以下幾點教學上的建議供自然領域夥伴們參考:
1.教師可減少講述,增加學生討論時間:
課堂上教師們往往擔心學生沒聽到或不知道接下來該做什麼,因此我們常會不自覺說太多,當教師講完後卻又發現效果不彰,多數學生並不清楚老師剛剛說了什麼,因此放手讓學生進行討論與操作吧!
2.任務明確,時間要掌控:
讓學生進行討論並非漫無目的的討論,在討論前可給予學生任務,讓學生清楚要討論什麼,討論前可告知學生討論時間,討論中可提醒學生還剩多少時間,以培養學生掌握時間的能力。
3.討論時間避免過長:
學生個別差異會影響討論內容與進度,當討論時間太長時,學生討論結果的差異會更明顯,遇到的問題也會較多,因此建議討論時間約3~5分鐘左右(實際討論時間還是需要視討論的題目與內容決定)教師可將各組討論時遇到的問題進行小結或全班討論,以縮小各組間之差異,教師亦較容易掌控課堂時間與進度。
感謝同領域的教師提供這麼好的機會讓我們觀課,有效觀課確實能發現教學時不易發現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