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滑輪」觀課1070515

教師請學生回憶舊經驗,

複習上一節課所學,

教師提問「上一節課我們學了什麼?」

當教師提問後,反應快的學生可立即回答,

而反應較慢的學生,會去翻課本找出上次所學內容。

反思:當我們要求學生回憶舊經驗時,

不同學生反應時間皆不相同,

當反應快的學生回答完之後,

往往反應慢的學生還在思考,

甚至根本來不及想,

該如何讓反應慢的學生也加入思考呢?

此時,我想起林文生校長曾說過的策略,

「讓程度低的學生先回答。」

回憶舊經驗「定滑輪不省力也不費力」後,教師提問:「動滑輪呢?」學生回答:「可以省力。」教師追問:「如何知道呢?」學生說:「做實驗。」

此時,教師給予任務「動滑輪是否可以省力呢?請提出證據證明。」

學生開始做實驗,分工合作,有人負責操作,有人負責觀察。

 

製作表格紀錄實驗結果

 

這組雖然沒有畫表格,但紀錄內容相當清楚,也有確實做到定性的觀察。

 

各組實驗結果呈現在黑板上 

這堂課,學生成長了,

觀課的教師也成長了,

謝謝夥伴提供我學習的機會!

選書與共備

又到了一年一度領域選書的時刻,

看著夥伴們認真比較各版本教科書優缺點,

彼此分享使用不同版本教科書教學的心得,

比較後發現,三大版本各有其優點,

和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缺少了某版本的擁護者,

或許是因為大家漸漸不再被教科書內容所束縛,

隨著十二年國教即將到來,固定且僵化的教材已不敷使用,

夥伴們思考的是,教材應如何修改對學生會更有幫助,

不再限定手上的教材應該要怎麼教,

能在選書中,跳脫教科書的框架,

不被任一版本所限制,這是未來所樂見的。

透過領域選書活動,我看到了不同夥伴的課程觀,

也讓我重新省思,如果手上少了教科書,

我們到底要教學生什麼?如何教?學生又該學什麼呢?

五下 第二單元 動物生活方式學習單(下)

五下第二單元「動物的生活方式」學習單,第二部分設計的主要目的是希望學生能主動去翻課本,要學生看課本不是要他們照課本上的文字敘述照抄,而是要看懂之後用自己的話寫出來,如下圖第5、6題。

過程中我試著將學生進行分組,請各組討論「什麼是卵生?」,學生將教科書中的文字轉化成自己的語言,並透過與他人對話、分享,了解卵生的意義。

小組討論第5題前,個人思考3分鐘並將答案寫在便利貼上,接著2人分享3分鐘,找出相同處,最後4人小組利用5分鐘時間討論共同結論。

所有組別都討論完後進行小組分享,分享時會要求學生要有默契,小組4人共同將討論結果念出來。

小組分享後,教師依照各組討論內容引導學生歸納,如:卵生動物通常有以下特徵:1.雄雌交配,2.母體將卵生出體外,3.個體養分由卵供應等,教師也可依此標準批改學習單內容。

若還有時間則照此模式討論胎生動物,若時間不足,第6題可當回家作業請學生回家完成。

 

 

 

20180412自然領域分區研討會

今年研討會以分區方式進行,但參與的縣市團也不在少數,總共有11個縣市輔導團參與這次盛會,也感謝央團夥伴們辛苦的付出,讓這次的會議順利地落幕,此行看到也學到許多,有以下幾點心得和各位夥伴們分享。

1.透過各縣自然領域輔導團的交流與成果分享,看到所有自然領域夥伴們的付出及對自然領域教學熱忱,心中感動油然而生,無論是教具研發、課程設計、在地化教材與素養導向教學分享等,藉由這次聚會中一連串的活動安排,夥伴們彼此互動、學習,這一天我們都成長了。

2.藉由世界蜜蜂館的分享方式,聽著其他縣市伙伴們詳細且認真的解說,讓彼此的視野更寬廣,也讓我們了解到各縣市共同遇到的困境,更可汲取他縣市的優點,改進自己不足的地方。

3.收到其他縣市夥伴們的回饋後更是受益良多,雖然一開始夥伴們都相當客氣,但所給的建議亦非常中肯,透過旁觀者的立場,更能點出應立即改進的地方,夥伴們各各經驗豐富且身懷絕技,讓我們宜蘭縣眼界大開。

最後,感謝主辦單位及所有參與的自然領域夥伴們,因為有你們讓整個會議更完美!

五下 第二單元 動物生活方式學習單(上)

透過主客式分享方式完成學習單第1~3題,在分享前學生需閱讀課本內容、接著兩兩討論2分鐘、四人小組討論5分鐘,討論後得到小組共同結論。

原先預期學生在5分鐘內,能在課堂上就寫出四種,實施後發現,要每一組討論後再寫出共同結論需要更多的時間,多數組別需要8-10分鐘左右。

因此,在下個班級進行討論前,修正討論內容與時間,討論時間改為6分鐘,而討論內容只要寫出三種即可,如此一來,多數學生皆能在時間內完成。

學習單設計1~3題,如下圖所示,供各位夥伴們參考。

 

1070330實驗室安全觀課心得

首先謝謝胡秀芳老師給予我們這麼棒學習的機會與經驗,

將原本枯燥的實驗室安全變得具有思考與探究的內容。

透過實驗室安全的探究讓學生思考已知、想知及新知是什麼,

過程中透過小組討論、輪流發表,讓學生邊看邊想,

並將討論的結果紀錄在KWL紀錄表中(如下圖)

 

完成KWL紀錄單之後,再透過小組討論、分工,讓小組自訂實驗安全手冊海報,學生參與度高,且教師每一組都有介入引導學生應注意的事項,這堂課不只學生學到了,觀課的教師們也學到許多!

20180324力學漂箱製作

這次力學漂箱的製作非常感謝遠從新竹、台中及嘉義來的夥伴幫忙,製作過程中看到夥伴們一起努力合作完成這個不可能的任務,讓人體會到團結力量大,看到大夥一起完成的成品,著實令人感動!

實驗漂箱講求的不是要學生好玩的實驗器材,而是可讓教師於教學中使用的教具,將器材與教具區隔是個相當好的概念,且特別的是,教具的所使用材料都是生活中易取得的,這是所有教師準備教具的福音呀!

力的漂箱主題與材料有以下幾項:

1.力的合成–平行四邊形法,利用牌尺、鉚釘及橡皮筋等材料製作。

2.力的測量–塑膠彈簧、墊片、行李秤等。

3.摩擦力–滾動VS滑動,軸承兩種。

4.壓力–針山,厚紙板、大型訂書針等。

5.水壓–水壓計、帕斯卡、連通管。

6.氣壓–針筒測大氣壓、抽氣裝置、真空罐、點滴瓶等。

7.浮力–要浮或要沉,透過浮沉子的製作,利用銅環、氣球與鐵絲製作。

以上內容供有興趣的夥伴們參考。

 

20180314自然領域共備

接續上次的共備內容,

這次共備的主要目的是,

思考如何透過提問引導學生探究與學習,

當學生觀察紙張碰到水之後,預想學生所有可能的回答,

再根據預想的回答進行適合的提問。

例如:學生可能會提出碰水後的紙張變重了、紙變溼了、紙變軟了等,學生可能的回答千百種,最後為了使學生聚焦在水的移動,因此和夥伴們討論後,大家一致同意以「當紙張接觸到水後,容器中的水有什麼改變呢?」來提問,透過水的移動變化將學生從紙張會吸水的迷思引導到水的移動。

此時便讓我想起和他校社群分享的一句話「走得快,一個人走,走得遠,一群人走。」

和校內自然領域夥伴們一起共備,確實是比自己一個人埋頭苦幹來得更有效率,也常在對話中激起不一樣的火花。

能有效且精準的提問不正是教師的專業嗎?法蘭克.賽斯諾(Frank Sesno)在「精準提問的力量」一書中曾說過聰明的問題造就聰明的人。

20180307自然領域共備

這次共備的主題是四下第二單元「水的毛細現象」(康軒版)

或許是太習慣教科書為主的教學了,

一開始大家埋頭苦思「如何將教科書的內容呈現給學生,

以學生易懂的方式進行引導、提問。」

 

2018-03-09_093625

例如:教材中以生活情境為引起動機,請學生從生活中的經驗去思考,以抹布吸水為例,讓學生去思考為什麼抹布可以吸水?進而探討可以吸水的物品材質有哪些?這些材質又有什麼特性呢?根據討論得結果再進行實驗驗證。

以上備課討論內容看似沒有問題,且照著課本的內容進行備課,基本上不會出什麼大錯。教科書中強調抹布、衛生紙和報紙能吸水,是因為這些物質有細縫,在討論過程中,有夥伴提出,這些物質真的能讓觀察到細縫嗎?大家接著深入探討,發現並非所有能吸水的物體都能用肉眼甚至放大鏡直接看到細縫,因為部分物體本身就有細縫,微觀部分是無法肉眼直視的!

因此大家便開始思考,教科書範例與實驗設計的適當性,試著跳脫教科書的框架,甚至將教科書內容重新排列,有夥伴便提出,是否先讓學生觀察不能吸水的塑膠,製造細縫後能卻能吸水,再請學生探討其原因,最後歸納物體會吸水是因為水在細縫中移動,而不是真的水被物體吸上去,正所謂教學相長,在教與學討論過程中,我們都成長了!

最後,這次共備讓我聽到不同教學者對於教學的理念與執著,教學前可試著跳脫教科書內容思考,這堂課到底要學生學什麼,取代教師要教什麼給學生。以上共備心得和夥伴們分享。

三下第一單元–蔬菜調查單(下)

寒假時學生已有調查基本種菜的資料,如:適合在學校種的蔬菜種類、適合種菜的季節、地點等,根據學生的先備知識並配合課本的資料,請學生討論種菜前應準備什麼工具?種菜後應注意的事項有哪些?教學設計如下圖學習單所示,供各位夥伴們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