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民國小 三年級自然科 觀客分享

1老師先點出之前課堂上利用磁鐵吸鐵製品的實驗,喚起學生對磁力的基本認識。

2每一組學生向老師領取釣魚組遊戲,利用魚杆上的磁鐵將帶有磁鐵的魚釣到或趕到指定的位置上

3有些組的同學發現一魚杆上的磁鐵可以由正面吸起用帶有磁鐵的魚,而部份於正面產生排斥的魚則可用魚杆上的磁鐵從魚身上磁鐵的側邊吸取。

4老師請學生說說看:剛剛作遊戲時發生哪些事?並想想看為什麼會這樣?

學生回答:同色的磁鐵會相排斥,不同色的磁鐵會相吸。

5老師請同學將剛發生的事用自己的話寫在筆記本中,搭配繪圖、著色、和文字說明等方式,引導學生寫出本章節重點:同極相推斥,異極相吸引。

6老師帶領同學玩遊戲:

分別發給同學卡片,上印有紅色和藍色卡片,不能讓其它同學看到自己卡片顏色,當音樂開始時,同學開始在教室內任意走動,音樂停止後,找離自己最近的同學一起打開自己的卡片,若兩人所持的卡片顏色相同,則向後跳開,顏色不同時則可擁抱或握手。

 

108學年度上學期小自團行事曆

9月
24「素養導向教學研究工作坊」實施計畫
21「領域召集人課程領導知能研習」
10月
15「素養導向教學研究工作坊」實施計畫
29「公開課」實施計畫
22「鄉鎮中心教學研究社群」實施計畫
11月
5「公開課」實施計畫
6「公開課」實施計畫
12「素養導向教學研究工作坊」實施計畫
26「鄉鎮中心教學研究社群」實施計畫
12月
10「素養導向教學研究工作坊」實施計畫
1月
7「鄉鎮中心教學研究社群」實施計畫

竹叢礁奏效!軟絲來產卵 連魚群和海龜也露面

約在5年前,新北市一批潛水志工有鑒於沿近海珊瑚礁生態劣化,不僅魚不來,連軟絲也不愛來產卵,於是他們開始在野柳海域嘗試使用竹子和棉繩製作暫時的產房,讓軟絲在這裡安心產卵。今年在新北市政府漁業及漁港事業處和工研院合作投放的水下攝影機中,就紀錄到許多軟絲頻繁進出竹叢的畫面,竹叢礁不只是軟絲喜歡,更吸引到不少以空卵鞘為食的魚隻,讓許多關心海洋的志工相當振奮,新北市政府承諾會持續挹注資源在這項工作上。

新北市漁業及漁港事業管理處表示,這群潛水志工約在5年前就自發投入竹叢礁的研發,像是他們觀察到,竹叢如果放得太接近水底,軟絲寶寶可能還沒出生就先被螃蟹吃掉了,因此他們改良了很多次,現在他們把竹叢用棉線固定在水泥塊上,讓竹叢約距離水底1公尺,在水中呈現漂浮狀態,增加軟絲孵化的機會。另外,他們也考量到軟絲的習性,不會使用已附有卵鞘的竹叢,所以在產卵期5至9月中,平均2個禮拜就會投入新的竹叢礁或是更換竹叢,「就像是在水中種稻一樣。」投放的區域也以不會傷害珊瑚礁的沙地為主,素材因為是自然材質會自然分解,也不會造成海洋的負擔。

新北市在2016年成立海洋防衛隊,這些潛水志工就是固定班底,目前已有105名成員,他們平時協助清除海底覆網,產卵期就自發投放竹叢礁,每年約投放百支竹叢礁,並已協助清除超過12噸的海底廢棄漁網具。

今年新北市政府首次加碼500支竹叢礁讓志工投放,並透過漁會向漁民宣導復育軟絲的消息,讓漁民不要接近捕魚,未來不排除每年都規劃經費協助志工製作竹叢礁。另外,6月在工研院協助下,新北市政府還在投放竹叢礁的臨近海域設置水下攝影機及水下光傳輸即時監測系統,系統能即時上傳在水下拍到的影像,影像已放置在網站上。畫面中就能看到不少軟絲進出竹叢,甚至連海龜也來了;可惜的是,負責在水上傳輸的基地台浮球容易因浪大而損壞,只要遇上颱風就只能收工上岸,再加上水下攝影機需要清理維護,因此今年能夠拍到的畫面有限,新北市政府表示,工研院尚在改良設備,希望未來這套系統能常態性地紀錄水下生態,掌握這塊海域生態復育的情形。

軟絲使用竹叢礁及卵鞘附著在竹枝上的畫面。(圖/新北市政府漁業及漁港事業處提供、新北市海洋防衛隊拍攝)

資料來源:https://www.agriharvest.tw/theme_data.php?theme=article&sub_theme=article&id=3655&from=fb&fbclid=IwAR2NZcN7vQDc0IosFnKhbuseBAtwtuhtOtpD73T8ciJxgJ3OlQ6kgrs4fHg

監測發現日月潭96%魚種為外來種 觀賞魚佔大多數

前陣子有漁民在日月潭發現具毒性的黑帝王魟,推測可能是觀賞魚退流行被棄養,根據《日月潭國家風景區自然生態資源監測》調查結果,日月潭外來魚種逐年增加,採樣魚隻中高達9成6為外來魚種,又以觀賞魚最多,如九間始麗魚、唇形冠麗鯛,這些外來魚種攻擊性強,嚴重威脅本土魚種生存,呼籲民眾不要隨意放生或棄養外來種。

日月潭魟魚可能是人為棄養

每年9月泳渡日月潭都吸引上萬人參與,本月5日媒體報導有漁民在日月潭撈捕到黑帝王魟,由於魟魚尾刺具神經毒,引發民眾恐慌,南投縣政府農業局研判可能是人為棄養,而非放生。

黑帝王魟是原產南美洲的淡水魟魚,近20年被引入臺灣飼養。曾有繁殖魟魚經驗的吳尚澤指出,兩年前原種黑帝王魟價格還算昂貴,如公幼魟1尾約1萬元左右,價格高昂吸引很多人購買,而且飼養門檻不高,但最近價格低,可能數千元甚至百元都有,有些玩家覺得退流行,可能就不想養了。

吳尚澤表示,原種黑帝王魟與皇冠黑白魟正逐漸退燒,大家轉為關注白化魟魚,像是紅眼白化魟魚的種魚可喊價到700萬。

日月潭水域被外來魚種佔領

帝王魟出現在日月潭並非唯一案例,日月潭水域外來魚種入侵問題已長達10幾年以上。

漁民有時會在日月潭撈捕到俗稱紅魔鬼的唇形冠麗鯛。

根據交通部觀光局日月潭國家風景區管理處(下稱日管處)最新公告的第9期《日月潭國家風景區自然生態資源監測》,可知日月潭因外來魚種入侵,整體魚類總類數有增加趨勢,像過去有記錄到泰國鱧、暹羅雙邊魚、九間始麗魚等,近年則有麥達斯冠麗鯛、雜交紅色鯽魚等。

調查團隊從2014年12月開始進行第9期日月潭國家風景區環境生態資源監測計畫,分區採樣捕獲18種共計881尾魚,其中有96.82%為外來魚種,又以慈鯛科魚種為最大宗,占總採樣魚種的82.29%,包含九間始麗魚、唇形冠麗鯛、馬拉麗體魚、雙斑伴麗魚及雜交吳郭魚。

若以魚種區分,最大宗為九間始麗魚(俗稱九間波羅),共捕獲424尾,占總捕撈量49.36%,其次為唇形冠麗鯛(俗稱紅魔鬼),共捕獲220尾,占總捕撈量24.97%。這些魚都是觀賞魚。

日月潭區漁會也表示,根據漁民捕撈回報,日月潭內發現外來魚種絕大部分為觀賞魚,但無從追起入侵時間,當地漁民曾向漁會表示,從921地震發生後,日月潭水域開始能捕撈到觀賞魚,推測民眾可能因為地震停電,而將觀賞魚棄置日月潭。

日管處副處長陳志賢指出,過去監測報告中,魚類部分確實沒有發現過魟魚,會請今年監測計畫調查團隊特別注意這一部分。

每年都有外來新魚種 

外來魚種入侵日月潭問題相當嚴重,有些外來魚種適應日月潭的環境,大量繁殖,吃掉本土魚種的魚卵,像過去日月潭著名的奇力魚正是受到外來魚種危害而捕不到。

第9期《日月潭國家風景區自然生態資源監測》報告中也提到,調查團隊在進行胃內含物採養時,發現這些外來魚種如九間始麗魚、唇形冠麗鯛、雜交吳郭魚等有卵巢成熟情況,顯示這些外來種已適應環境,可繁衍後代。

日月潭區漁會表示,外來魚種只會越來越多,每年漁民都會從日月潭發現新魚種,漁民捕到外來魚種,會評估是否具有觀賞價值或食用可能,販售魚貨賺取報酬,不會扔回水裡,減少外來魚種數量,但有些外來魚仍難以根除。

這一兩年俗稱魚虎的小盾鱧成為日月潭最頭痛的魚種之一,由於魚虎體型大、生性較兇猛,掠食日月潭內小型魚類,漁民也難以透過捕撈活動清除魚虎,日月潭區漁會正尋求政府部門協助,希望能清除魚虎。

外來魚種入侵除了影響到原生魚種,漁民生計也受到影響,日月潭區漁會指出,日月潭內進行捕撈活動的漁民大多為兼業,但仍有少部分老漁民依靠捕魚維生,外來種增加讓有經濟價值的魚種變少,像是奇力魚消失、總統魚數量變少。

魚虎目前是日月潭漁民最頭痛的魚種之一,漁會正尋求政府協助,希望清除該物種。

縣府以法規管制放生活動 難以杜絕棄養情況

過去日月潭水域及附近都有外來種入侵,但無法確定入侵原因是人為放生或棄養,為此南投縣政府在2007年訂定《南投縣放生保育自治條例》保護環境,要求任何放生活動都需向南投縣農業局申請,違者將處10萬元以下罰鍰。

南投縣農業局指出,條例訂定後,每年都有放生活動申請案件,縣府會請放生單位選擇在地魚種,如泥鰍、鯉魚等,目前為止沒有遇過大量放生不申請的狀況,畢竟日月潭周遭有相當多單位會注意水域情況。

日月潭區漁會則表示,目前仍難以防範有心人士的棄養行為,因應外來魚種增加問題,漁會有向政府申請經費,清除外來魚種。

出處:https://www.agriharvest.tw/theme_data.php?theme=article&sub_theme=article&id=1941&fbclid=IwAR1s_2cjfMPHvtUhkCt42M-lD2b-mgw8X4oc4JJKSJuhjbNTaYb-PgJcxX0

太陽能板下農作物生長更好,更省水

最新研究:太陽能板下農作物生長更好 更省水 產更多能源

新的研究發現,太陽能板不僅能為我們提供潔淨的能源,它還能幫助農作物在乾旱地區更有效的生長。Agrivoltaics(農電),也被稱為「太陽能共享」(solar sharing),是農業和太陽能光伏板的結合。 這個想法近年來越來越受到關注,不過,很少有涉及相關食品、能源和水系統所有方面的研究,而且沒有研究是專注於旱地地區,也就是那些太陽能資源過剩,但卻經歷糧食生產困境和水資源短缺的地區。

地理與發展學院(School of Geography and Development)副教授Greg Barron-Gafford表示,「許多人都想要更多的再生能源,但你要把這麼多的面板放在哪裡? 隨著太陽能裝置的增加,面板往往會出現在城市的邊緣,而這裡是過去我們已經在生長食物的地方。」

亞利桑那大學的研究發現,根據陽光照射、氣溫和相對濕度的分析,目前農田的「土地覆蓋具有最大的太陽能光伏發電潛力」。

Barron-Gafford表示,「所以土地應該如何使用,食品或能源生產? 這是人與環境上最大的挑戰,而這正是地理學家們可以發光的地方!我們問,’為什麼不能在同一個地方兩種都生產?而從那時起,我們就一直在太陽能板的下方種植番茄、辣椒、甜菜、羽衣甘藍和草藥等作物。」

利用太陽能光伏系統和當地蔬菜,該團隊創建了第一個農電研究基地叫做「生物圈2號」(Biosphere 2)。教授和學生們測量了從植物發芽,到從大氣中吸收多少碳和釋放出多少水,與整個季節的總產量。研究發現農電系統在三個方面明顯影響農作物的生長:氣溫、陽光直射和大氣對水的需求。 與傳統的露天種植系統相比,光伏電板的遮陽使白天氣溫更低,夜間溫度更高,在農電系統中也存在較低的蒸氣壓不足,這表示空氣中的水分更多。

Baron-Gafford表示,「我們發現許多農作物在太陽能板的陰影下生長得更好,因為它們不受陽光直射。 事實上,在農電光伏系統中,光伏電板下智利辣椒的產量多了三倍,而番茄產量多了兩倍!」,墨西哥辣椒在農電系統中和傳統農地上的產量一樣,但蒸發水分減少了65%。

Barron-Gafford表示。「同時,我們發現每次灌溉都可以支撐農作物生長達好幾天,而不像一般農地只有數小時。這發現顯示我們可以減少用水量,但仍保持食物的產量,而且農電用水系統的土壤水分比每隔一天灌溉的量高出約15%。」

除了對農作物有益以外,研究人員還發現農電系統提高了能源生產的效率。 太陽能電板對溫度特別敏感,因為當它們變熱,效率也會下降。 在光伏電板下面種農作物,能夠降低電板的溫度。

Barron-Gafford表示,「總結,在改善我們如何種植食物、利用寶貴水資源和生產再生能源方面,這是三贏的。」

研究員說,還需要對更多的植物進行研究。 在還沒有被研究的部分,他們還注意到對農民帶來的影響,初步數據顯示,在農電區工作時,皮膚溫度可能比傳統農業區低約18華氏度。

農業生態學家,該論文共同作者Gary Nabhan表示,「氣候變遷已經破壞了亞利桑那州的糧食生產和農民的健康。 美國西南部看到很多農民中暑和與熱有關的死亡,農電也可能在那裡產生直接的影響。」

Barron-Gafford和該團隊正在與美國能源部的國家再生能源實驗室(Department of Energy’s National Renewable Energy Lab)合作,評估農電系統在美國其他地區的運作情況如何,以及區域政策如何促進採用新方法來解決這些普遍存在的問題。

該研究已發表在Naure上。

出處:https://hssszn.com/archives/66229?fbclid=IwAR0lchYzW9vPb6Cn73EVEwx4m5R6hiJRPJYDnfJ3BjjkO6A_I6Y9q1EQbbc

107五下聲音與樂器-自製簡易樂器

各版本在高年級皆有簡易樂器的製作

南一、康軒版在五年級,翰林在六年級

自然與生活科技
第三階段(5-6年級)2. 科學與技術認知-
 交互作用的認識
2-3-5-2
藉製作樂器了解影響聲音高低的因素、音量大小、音色好壞等,知道樂音和噪音之不同。

教學前思考如何在學生自製樂器後進行評量,

於是設計了「自製簡易樂器評分表」,如下圖。

學生有明確的依據,根據指標來製作屬於自己的樂器。

評分時可讓學生自評或小組互評,

透過同儕彼此分享,可培養學生表達的能力,

亦可讓彼此觀摩互相學習,以上供自然領域夥伴們參考!

 

107六下第二單元「探討鐵生鏽的原因」(南一版)

一、設計理念:

希望學生能從生活情境出發,觀察校園內鐵製品生鏽的情形,透過觀察、記錄、歸納,找出校園中鐵製品會生鏽的環境有何共同點。

 

二、發現:

學生在觀察時,往往會忽略最真實的感受,而僅用知識性的內容來回答。因此,在指導學生觀察紀錄時,請學生根據看到的事實現象做記錄即可,避免過多知識性的解釋。例如:在請學生寫鐵製品的特徵時,學生常常只寫鐵製品有生鏽,卻沒寫出生鏽的情形,如有出現紅棕色、易碎物質等。

延續該觀察記錄單,各組根據觀察的結果提出想要研究鐵生鏽的問題,經由變因的改變與控制,規劃實驗步驟,找出影響鐵生鏽的因素有哪些。以上供夥伴們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