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沙奇鹽

這是一堂雙語自然公開課,授課的老師是國北實小教務主任陳美卿主任。

這一堂課是配合六年級「天氣的變化」單元,在水的結冰實驗中,學生已經理解鹽溶解的吸熱反應能使冰塊溫度降至低於0°C,因此這一節課就是延伸這個概念,引導學生將所學的科學原理應用在生活情境之中,利用如何簡單製作冰沙的任務,讓學生在真實情境中解決問題。

老師將整堂課分成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中,學生複習上一次水結冰的實驗裡所學習到的經驗,在冰塊上灑上鹽巴,接著,藉由影片的播放與老師的提問,學生開始思考:哪一組的冰塊會先融化(有鹽巴/無鹽巴)?正在發生的事情是什麼?學生舉手發表自己所觀察到的,經由老師的引導與討論,歸納鹽巴可以使冰塊溫度降至低於0°C。

接著接受老師的任務,藉由小組討論將結果寫在學習單中,隨後再透過影片說明獲得解釋:
為什麼要使用鹽巴?
用來降低溫度。
這是第二階段。

 

在沒有冰箱的情況之下,要如何讓果汁快速變成冰沙呢?學生已經學習到鹽巴可以使冰塊溫度降至低於0°C了,每一組幾乎都討論出同樣的方式,就是使用冰塊加上鹽巴。而這一活動需要用到哪些材料而操作步驟又是如何呢?學生透過分組討論,列出所需材料與進行實驗設計,學生還特別說明最後需要 shake it!因為要將冰塊和鹽均勻的混和。

接下來,學生拿出材料,老師發下冰塊,依照原理與步驟,動手自製冰沙。有些人成功了,有些人不成功,大家一起想一想或幫幫忙,不成功的還可以怎麼做?以上是第三階段。

 

最後,老師再問一次,為什麼果汁在冰塊加鹽後可以結成冰?大家想一想,生活中還有哪些是利用加鹽可以降低溫度的原理來解決問題的例子?這一節課自己學到什麼?

在上課的過程中,老師使用簡報,將關鍵提問都顯示在簡報上,學生可以聽老師的提問,也可以看簡報上的問題,聽不懂的會問同學,學習單上有關鍵字可以查閱,老師也會用中文再講一次,雖然大部分是使用英文溝通,但是在這一節課當中,英文卻不是主角,老師教授的內容與概念才是主角;學生學的不是英文,科學概念才是真正的內容。

在課堂中,沒有規定每個人都要說英文,說中文或本土語都行,有趣的是,老師用英文提問,學生自動就使用英文回答,老師用中文提問,學生就用中文回答。

詢問老師備課時,怎麼決定中、英文要各占多少比例?老師回答,沒有預設要各占多少比例,一旦開口說英文,就一直英文下去了。其實台下許多學生的英文程度都比自己好,他們也不會笑老師講得不好或是有口音。私下詢問學生對於用英文上自然課的看法,他們表示並不會因為使用英文就學不會自然的課程,他們覺得用英文上自然和以前用中文上自然時一樣有趣。而關於學生接受雙語教學前和雙語教學後的自然成績,目前並沒有顯著差異。

陳主任表示,雖然是雙語教學,沒有要學生一定得會拼寫背誦,也不強調背誦,但是學生必須要了解概念,概念也不一定要用英文去記,在設計課程時,沒有簡化課程內容,反而讓概念在課堂中不斷重複出現,自然老師上自然和英文老師上自然就是會不一樣,她鼓勵自然老師們「把課備好」,接著「勇敢」開口說英語,就不用擔心雙語教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