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閱讀—林滿秋閱讀會

https://photos.app.goo.gl/zpaKxrO72VPS02Vu1

作家林滿秋將在3/27短暫停留竹林國小,與三年級寶貝見面聊天後,又要飛回英國。

為了把握這流星般的交會,小葉老師帶領我們共讀兩本書。第一本是隨身聽小孩,兩週前,我們一起走進張家龍的世界,認識他班上的同學。

有因為不了解而排擠他的夏小薔,也有本性善良對人無偏見的小貝殼、小麵包。

作家以第一人稱來寫,讀者因此容易站在張家龍的角度看事情,會跟著喜怒哀樂。

讀完這本書,我們寫完一張學習單。

上禮拜,我們再共讀加油吧!笨海豚。整本書在討論認真,到底認真好還是不好?作家當然覺得認真好,然而怎樣的認真好呢?

我猜寶貝們沒看懂,以為認真不好。如果為了別人認真,當然會越做越累;為自己認真,只會越累越開心。

讀完一樣寫完一張學習單,我喜歡小葉老師設計的最後一大題—給曾經不認真的自己一封信,這大題讓孩子有機會寫出各式各樣的答案。

除了共讀兩本書,班上準備作家另外16本書,讓仁寶兩兩一組,在星期二下午能一邊共讀,一邊享受美食。

第一次在3/6執行閱讀會,三分之二的小組確實能掌握重點,認真討論書本劇情,且能在大家面前報告所讀。其餘小組似乎只把閱讀會當成美食會,除了吃東西,沒有任何收穫。

第二次受到拔河比賽影響,無法進行,延至3/20。

調整後的閱讀會,先讓孩子兩兩一組,計畫讀到哪一頁,決定上台要報告的內容,報告通過則可享受美食。

不見得要將作家所有作品讀完,但要能感受作家作品的多元性,才有機會在3/27見面時,問出一個好問題,且藉由這個好問題,引出作家的人生觀,進而影響仁寶的志向,說不定有某個孩子因此確立了人生方向。

仁閱讀—被討厭的勇氣

幾年前看完第一部,暑假用極緩慢的速度閱讀二部曲。

自己正在生命轉彎的叉口,對於方向有些迷惘,手上這本書,讓我撥開雲霧,未來逐漸清晰。

身為教育工作者,首要教育自己,要教育他人之前,是否該先確立自己的位置呢?

人無法代替他人而活,最好的教育應該是使人成為他自己,所有的好壞皆來自於人本身。

以往,九月,我總會特別在意教師節,有多少孩子寫卡片給我呢?有多少孩子為我慶祝呢?有多少孩子想起我呢?

現在,有幸能穿越虛榮的表象,我願當個稱職的過客,盡全力協助孩子成功到達彼岸,再轉身接迎另一批渡河的人。

最好的狀態,無我,盼能達到。

仁閱讀—做一份讓自己開心的作業

文章出自http://enews.url.com.tw/education

寒假作業

                 請爸媽及孩子:記錄二十天的「每天做三件讓自己開心的事」。

                 (意思就是,這寒假,要做共六十件讓自己開心的事,而且,記錄下來)

                 說明:爸媽及孩子可以各記各的,也可以記在同一本筆記本上。

                 但,每個人請可以記錄到二十天(每天三則)。

對寒暑假作業,你的印象是什麼?

                 那印象,多半不太開心吧?在我們小時候,往往覺得好不容易放了假,還得繼續沉在作業裡、沉在課業裡、沉在一整個學期的壓力裡,簡直連放假的胃口都要沒了。而如果,現在的你有了小孩,說不定還得幫著他做作業、逼著他做作業,要是快收假了還做不出來,很可能要代替他做作業……

                 總之,做寒暑假作業不是讓人開心的事,要交作業也不是容易的事。

                 而,森小竟然有這麼一份寒假作業要人「做開心的事」,還要「每天做三件」……世界上還有更令人開心的作業嗎?直接就要你非得開心不可耶!先不論它有沒有「教育意義」,光是作業的內容就讓人覺得沒什麼壓力了,是吧?要交作業,也沒什麼困難了,是吧?

                 森小有個家長本來也這麼想。以下是她的自白─

仁閱讀—不一樣的暑假作業

摘自人本電子報http://enews.url.com.tw/education

七月,放暑假。

               放假,似乎就該自由自在,但台灣多數孩子仍然被綁住--至少是被暑假作業綁住。從過去的抄抄寫寫,到現在部分學校的紀錄觀察日誌,暑假作業的形式或許變了,但要把學期延伸到孩子身上的思維,幾個世代都沒變。

                  另一個沒變的,或許是家長的焦慮。平常日間,大上班小孩上課;長假日間,大照常上班,小孩卻沒課要上,怎麼安排孩子的時間,就成了問題。長年來,暑假作業是這個空缺的填充物之一,某個程度上回應了家長沒有餘裕陪伴孩子的焦慮。

                  用孩子不愛的事來填補親子互動,那互動等於不動;而對家長來說,這種作法其實也只是暫時地應付了不能陪孩子的現實而已--我們相信,多數家長都願意陪伴孩子,而不想只把孩子交給作業。

                  如果,暑假作業能變個樣子,讓大能真正與孩子「在一起」…

                  不一樣的暑假作業,有可能嗎?暑假作業可以不要那麼「不得不然」嗎?

                  要討論暑假作業的不同可能,自然得參考真實學校的例子。於是,編輯部眾詢問了森林小學家長的寒暑假作業經驗。

                  我們首先問,孩子們通常得花多少時間做?森小家長的反應往往是:「通常要花時間的不是他們,是我們。」原來,親子一起做寒暑假作業是森小的常態,大多半還要花更大的力氣。

                  這下我們可好奇了--作業不是要幫小孩學習的嗎?大做更多,小孩要學什麼?可以自由選擇做或不做,小孩又怎麼能學到東西?這些事,我們從沒想過。

                  既然如此,那就從頭來想

仁閱讀—發癢的天賦

這兩週,班上正在閱讀發癢的天賦。

上週,閱讀時間背英語單字王占用。

上上週,閱讀時間被合唱團占用。

今天終於能全班一起讀這本書,某三位同學才剛打鐘,急著拿書給活動長認證。

活動長自己好像也沒開始讀,只是隨便翻一頁亂問。

請所有人自己讀,讀完整本才認證。

全班有18位,靜靜地讀同一本書,桌上立著同一張封面,一排不會倒的骨牌,靜靜的。

突然,宏笑了起來,指著某一句話給蓁看。

下課,有認字困難的宏對我說:我早就讀到108頁,活動長還在認證80頁。

宏甚至要求要將這本書帶回家看,活動長還因此來找我談。

而我,週末將書帶回家,一個小時內看完。

我看見主角多次命運的抉擇,無論他做出哪個決定,都願意承擔後果。

大家看到的是什麼呢?除了乳頭發癢之外,有沒有什麼特別的畫面留下來了?

 

仁閱讀—兩兄弟原著

兩兄弟 作者:托爾斯泰 原著

兩兄弟一起去旅行,到了中午,他們走累了,就躺在林中休息,起身時,在身旁發現一塊石頭。上面寫著:

「發現這塊石頭的人,要在傍晚前走進森林。那裡有一條河,游過河,到了對岸,就會看到一隻母熊和她的寶寶。抱走小熊,然後頭也不回的跑到山頂上。山頂上有一棟房子,在那裡,幸福正等著你。」

當他們讀完,弟弟跟哥哥說:「走吧!我們游過河,抱走小熊,跑到山頂上的房子,就能一起擁有幸福。」

「我不想這麼做,」哥哥說:「而且,我勸你也不要這麼做。首先,誰曉得石頭上的話是不是真的?也許它只是開個玩笑。再說,就算那些話可信,但你想想,等我們走進森林,天已經黑了,我們會迷失在森林裡,不容易找到那條河。就算找到那條河,如果河面寬闊、水流湍急,怎麼游過去呢?要從母熊身邊抱走小熊,那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成功了,也不可能一口氣跑到山頂。最重要的是,石頭並沒有告訴我們,會得到什麼樣的幸福。可能等在那裡的,並不是我們所希望得到的啊。」

「你錯了。」弟弟說:「那些話不會無緣無故的出現在石頭上,而且它說的相當明白。依我看,第一,試一試不會有什麼壞處,第二,如果不試,我們什麼也得不到,別人反而捷足先登。第三,在這世上,不努力,就不會有成功的機會。第四,我不想被認為是一個膽小的人。」

哥哥說:「俗話說的好:一鳥在手勝於二鳥在林。」

弟弟接著說:「可是,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弟弟說完就往森林走去,哥哥則留在原地。

不久,弟弟發現那條河,他游過河,到了對岸,果然有隻母熊在那兒休息,他偷偷抱走小熊,頭也不回的往山上跑。到了山頂,有個人出來迎接他,並用馬車載他進城,城裡的人請他當國王。

他在這個國家當了五年的國王,到了第六年,比他更強大的鄰國國王向他發動戰爭,城市被佔領,他也逃亡了。

弟弟成了流浪漢。有一天,他回到村裡,來到哥哥家門前。哥哥仍住在那裡,沒有變得更富有,也沒有變得更貧窮。他們很高興的見了面,說著分手後發生的事。

「你看,」哥哥說:「 我是對的。在這兒,我過得相當平順;而你,雖然當上國王,卻也遭遇很大的麻煩。」

「我一點也不後悔,」弟弟回答說:「雖然,我現在身無分文,但是,我擁有美好的記憶,而你卻沒有。」

仁閱讀—愛書闖關(安藤忠雄)

星期一晨間閱讀時間,請找你的指定夥伴,告訴他以下題目你的想法,就能過關。

指定夥伴

1-13   2-14  3-15  4-16  5-17  6-18  7-19  8-20  9-21 

10-20  11-21  12-22   23-24 

 

如果不想找這位夥伴,請直接在這篇文章底下迴響,也可以過關。

至少要過一題…加油!!!

閱讀點數5點題

看完整本書,從哪一句話或者哪個事件,你覺得安藤忠雄是怎樣的人?(請舉書中的證據來說明他是怎樣的人)

閱讀點數10點題

請從書中情節或者故事,告訴我們安藤忠雄最讓你佩服的地方是?

 

仁閱讀—請用道理說服孩子

我還在學,我正在努力,好好說道理,讓孩子有機會學到:凡事,好好說,就好。

節錄自http://enews.url.com.tw/education.shtml

請用道理說服孩子

◎李佳燕

                  東方式的教養態度,一向是只要求小孩必須聽從大人的話語,大人說的話是否有道理,小孩毫無可置喙的餘地。從小我們就聽到耳爛的一句話:「嬰仔人,有耳無嘴」,把這種父權至高無上的精神,可謂形容到極致。

                  可是,現代的孩子呼吸著自由的空氣出生,吸吮著平等的奶水成長,滋補著民主的營養茁壯,他們有自己的看法與觀點,遇見不公不義的現象,欲去之而後快的衝動,遠遠強於必須顧及大人顏面的斟酌。

                   而大人呢?大人有感受到時代的脈動嗎?有多少大人仍緊抱著過去威權的習慣不放,與孩子的互動,依舊停留在「我說一就是一,小孩子給我閉嘴!」的封建時代呢?有些大人其實也體認到與孩子的互動方式,不能再沿襲上一代的模式,只是生命經驗中缺乏平等自由精神的模式可學習,不知該如何運作?甚至擔心會造成放任違常的不堪結果,因此更是捉拿不定。

                 當孩子漸漸長大,大人繼續堅持以傳統態度教養孩子,或者停留在「沒大沒小」的惶恐中,而孩子卻要求以現代平等的方式互動時,衝突於焉產生,而且層出不窮。

                  這樣的衝突,不只發生在已伶牙俐齒的青少年,事實上,從幼兒園就開始了,只是我們總愛以某種疾病來名之,例如:情緒障礙或者過動。

仁閱讀—所謂海洋公園

如果你跟我一樣熱愛自由,熱愛生命,喜歡大自然,那麼可以跟我一樣,不要再去動物園、海洋公園了嗎?

喜歡動物,就親自到大自然的家,與他們認識;喜歡海洋生物,親自到海洋中與之共舞。

把動物抓離他們的家,圈養在動物園中;把海洋生物抓離他們的家,訓練他們成為人的玩物,然後呢?

一陣槍響,因為一個小孩子誤闖黑猩猩獸欄;一陣槍響,因為一個小孩子誤走老虎餵食道。

原本兩個不相干的生命,因為人為控制,得有堂而皇之的人類理由殺死動物,這和直接拿著獵槍到動物的家,無差別獵殺有差別嗎?

可以看完文章,和我一起在心中默默地許下心願:

我,此生不再踏足動物園、海洋公園,不助長人類傷害其他物種的慾望。

引自http://e-info.org.tw/node/87740

前幾天在西班牙的海洋公園,有隻母虎鯨摩根(Morgan)在表演完後,不願回到水裡而在水缸旁停留至少十分鐘。虎鯨離開水面過久,身體的重量有可能會壓壞器官組織,造成極大傷害,因此有人猜測摩根的行為是想自殺。

鯨豚會不會自殺,我們可能無法得知。但想起之前看 ‪#‎血色海灣‬ 裡提到的「飛寶」凱西,牠吸了一口氣後決定不再呼吸,沉入水底死掉了。人類將牠們圈養及展示表演這樣的商業行為,對牠們來說是否是種剝削?

最近在歐美上映的紀錄片「黑鯨」(Blackfish),講述美國佛羅里達海洋世界裡一隻虎鯨Tilikum的故事。重達12,000磅的Tilikum有殺死三個人的前科,包括2010年在奧蘭多度假村的一場表演中殺死牠的訓練員。

反對虎鯨圈養的動保人士寄望此片能角逐奧斯卡獎,並徹底終結虎鯨圈養和表演產業。

紀錄片在日舞頻道首播時並未引起海洋世界的關切,但上周在全美電影院上映後,海洋世界態度轉為強硬,否認電影中Tilikum因圈養而死的說法。

983年,Tilikum在冰島外海被捕捉,先被送到加拿大太平洋海洋世界,但在疑似殺死其訓練師Keltie Byrne後,1992年被轉送到佛羅里達海洋世界。太平洋海洋世界很快地關閉了。1999年,27歲的Daniel Dukes趁海洋世界晚上關閉時偷偷潛入Tilikum的水池,事後被發現全身赤裸死在Tilikum的背上。

40歲的訓練師Dawn Branceau則是在表演中死在觀眾面前。此事件啟發「黑鯨」導演Gabriela Cowperthwaite探討圈養對虎鯨的影響。「黑鯨」讓海洋世界不得不為自己圈養虎鯨來表演的行徑辯解。

海洋世界先辯稱Dawn Branceau是跌倒摔落,隨後又改口說Tilikum把Dawn Branceau的長馬尾當成是魚或玩具,因此把他拖入池底。

曾為國家地理頻道和探索頻道製作多部紀錄片的導演導演Cowperthwaite說,他花了兩年時間完成「黑鯨」,當時Tilikum又開始表演了。「虎鯨從來沒有在野外殺死人的紀錄,只有在圈養環境裡才出現這種行為,是停止繼續實驗的時候了。」Cowperthwaite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