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省思—第三課下雨的時候

受過語文訓練的我,一看到第三課–下雨的時候,下意識拆解課文,像支解一具屍體。

段落的開頭都是下雨的時候,以並列方式書寫,四段肯定分列四件事情。

第一段使用譬喻句與排比句,再用視覺摹寫雨景;第二段技法與第一段相似,改用聽覺摹寫與觸覺摹寫雨景;第三段增加擬人技法,並以嗅覺摹寫雨景;最後一段理所當然摹寫心中感受。

看完之後,我感嘆一聲,如果僅是複製上一代的語文教育給下一代,無論我用多麼生動的方式來【複製】,孩子們只能成為另一個技藝精湛的【文學屠夫】。

這真的是語文教育的重點嗎?如何讓文學成為【孩子的文學】,而不是與自己生活無關的【他們的文學】呢?

文學與科學一同(或者說所有學問),都是為了【解決世界的問題】而生,文學屠夫恐怕只能解決【考試問題】,無法解決【生命的問題】。

每一次備課,我都得先揚棄之前受過的訓練,深呼吸且冷靜地看著眼前的作品,像觀看一朵已經生成的花,如實的看待它整體的樣貌:散發怎樣的味道?擁有怎樣的色彩?形體是否特殊?訴說著怎樣的故事?

第三課,兩週前結束,以下是討論過程。

文:題目下雨的時候,你們覺得作者會寫什麼?

有人說玩水,有人說漏水,還有人說雨中的景色。

 

第一段

下雨的時候,我喜歡站在窗口欣賞外頭的雨景。遠方的山,好像披著一件輕紗;附近的樓房,好像被渲染過的圖畫。溼答答的馬路上,車子來來往往,開著的車燈就像天上一閃一閃的星星。行人們撐起了各式各樣的雨傘,哇!路上開滿了一朵朵五顏六色的花朵。

唸完第一段,文:覺得哪裡怪?或者有什麼疑問嗎?

萱和珉討論了一下,舉手問:溼答答的馬路上,車子來來往往,開著的車燈就像天上一閃一閃的星星。最後一句不是講車燈嗎?為什麼不去掉【開著的】三個字?

文:很棒的感覺喔!

我將兩句話寫在黑板上。

開著的車燈就像天上一閃一閃的星星。

車燈就像天上一閃一閃的星星。

文:大家覺得這兩句話有什麼差別?

陽:第一句話多了三個字,是在說車燈打開後很像星星,第二句話的車燈沒有打開,車燈本身不像星星吧?

珉和萱想了一下:啊!懂了。

文:會問這問題,表示他們對語言有感覺,陽的解釋滿好的。還有問題嗎?

安:它的雨景很少,沒有說到公園。

文:從它的描寫,你們覺得【我】住的地方,視野如何?

宇:可能在【我】住的地方,只能看到這些東西。

文:嗯!這解釋可以接受嗎?還有問題嗎?

昱:渲染什麼意思?

文:畫圖時,先塗上顏料,再於紙上加水,顏料會暈開,這幾法就是渲染。後來語言誇大,也會說把事件過度渲染。

看大家沒什麼想法,我補充譬喻法:你們應該知道輕紗、圖畫、星星和傘花這幾句,都是譬喻句吧?譬喻句的功用是補充作者的說明,讓物品更形象化,讀者就有機會與作者有共同的想像,進而得到共鳴。比如我聞到一股臭味,我只有這樣說,你們能感覺到臭味嗎?所以我補充說明,我聞到一股臭味,好像熱汗浸泡的鞋子那麼臭。

此時,我看一堆孩子眉頭緊皺,表情就像已經聞到臭味且嫌惡著。

文:用這樣的角度來看第一段,哪裡怪?

有孩子說車燈一閃一閃就夠清楚,不必用星星來形容;有孩子說路上行人撐起各式各樣的傘已經很清楚,不必再加下一句。

文:有沒有可能這樣寫比較美?喜歡這樣寫的請舉手。

大約三分之一的孩子喜歡這種寫法。

文:嗯!要尊重自己的感覺。話一定要說清楚,但如果已經清楚,還有需要補充說明嗎?這件事情,讓大家想一想。這一段在說什麼?

全班:下雨的時候,我喜歡站在窗口欣賞雨景。

 

第二段

下雨的時候,我喜歡在屋簷下玩水。雨下得小,水順著屋簷一滴一滴的落下,發出【滴、滴、答、答】的聲音,好像說著長長的故事;雨變大了,水就像一條銀色的長線,從屋頂掛下來。我伸手去接,一股清涼從手心傳到全身,好舒服。

唸完第二段,文:哪裡怪?

任:雨變大了,水怎麼會像銀色的線?是透明的吧

陽:像啊!雨下很大,看起來很像,只是像。

文:就算只是像,還是要合理,大家覺得呢?

多數:水很大的時候,是很像銀色。

看大家幾乎都找不出問題,文:讓【我】舒服的觸感,是什麼感覺?

有人說一股,趁機解釋【量詞】,有人說伸手去接,再解釋【動詞】。

臻:清涼。

文:嗯!所以從手心傳到全身的感覺是?

全班:清涼。

文:為什麼中間要用一個分號?

請孩子多念幾次後,好多孩子回答。

陽:要並列兩個狀況(雨下得小和雨變大)。

文:第二段在說什麼?

全班:下雨的時候,我喜歡在屋簷下玩水。

 

第三段

下雨的時候,我喜歡撐著雨傘,到外頭走走。我看到綠綠的青草被雨洗得亮亮的,空氣中有一股清新的味道。山坡上有一大片的黃色小花,金黃色的花朵好像一隻隻黃蝴蝶,風輕輕的吹著,那些【黃蝴蝶】拍動著翅膀,似乎送來了淡淡的花香。

文:哪裡怪?

有孩子問:黃色的花哪裡像蝴蝶?

有孩子回:那朵花的樣子很像啊!你想像一下。

安:他撐傘到外面,怎麼只看到青草和黃花。

文:你希望他多寫一點?但他只寫這樣。

文:你們有聞到味道嗎?

這一次很快,全班都回我:清新、花香。

眼看全班沒人能感受到,文:你們看最後幾句,花本身有味道嗎?

全班:有啊!

文:作者把有味道的花比喻成沒味道的蝴蝶,還說蝴蝶送來味道,哪裡怪?

一邊說著,全班都因為作者的多此一舉笑了。

媛:根本不用寫蝴蝶,只要寫山坡上有一大片黃色小花,風輕輕吹著,似乎送來了淡淡的花香。

文:這段在說什麼

全班:下雨的時候,我喜歡到外頭走走。

 

第四段

下雨的時候,我總是特別想念住在鄉下的表哥。我們常穿著雨衣、雨鞋,到外頭探險。雨水把泥巴路變得軟軟的,每踩一步,鞋子就會陷進裡頭。雨越下越大,屋前的水溝滿起來了,我們趕緊摺出彩色的紙船,看著紙船順著水流,慢慢的流向遠方……。

文:哪裡怪?

有孩子問:為什麼下雨的時候,他都會想到表哥?平常都沒有想到嗎?

文:句子用【總是特別】,表示下雨【特別】容易勾起想念。(如果時間允許,應該要讓孩子來回答)

龍:踩在路上,鞋子真的會陷進去嗎?

有孩子回:會啊!前面就說泥巴路變得軟軟的,很合理啊!

文:還有哪裡怪嗎?

整堂課一直都很安靜的巧舉手了:雨越下越大,屋前的水溝滿起來了。我和表哥這時候站在屋外看雨,下一句馬上摺出彩色紙船很奇怪,他們手上有紙嗎?而且摺完以後,就看著紙船順著水流,可是紙船不是在手上。

巧一說完,大家都驚呼:對耶!

文:巧對文字很敏感,這幾句話時間感確實很怪,時序跳太快。怎麼改好呢?

有人說:屋前的水溝滿起來了,我們趕緊進屋拿紙,摺出彩色的紙船。

有人說:我們趕緊摺出紙船,輕輕一放,看著紙船順著水流。

文:情節,不是自己心中知道就可以省略,每一個動作都有連貫與合理性。第四段說什麼?

全班:下雨的時候,特別想念表哥。

以下觀點,我們沒時間討論。

若還要細究,整篇文章充滿著都市人的寫作觀點(自以為了解都市與鄉下),但都市寫得不像都市,鄉下寫得不像鄉下,亦即景色模糊,想指涉那個地點都可以,不限定於都市。然而最後一句,想念【鄉下的】表哥,不正是想表達【我在都市】嗎?

如果要教孩子寫景色,就得走出戶外,親自用五感感受,而非閱讀樣板作品,在腦中虛構【文辭優美】的景象。

這麼一來,孩子就會寫出在地的景色,進而觀照自己居住的環境,而且每個孩子都會寫出不一樣的觀察。

之所以帶孩子批判課文,無非希望孩子【真誠的】面對世界。要想在世界安身立命,清楚而誠懇的表達勝過花言巧語;認真而貼心的表達勝過華麗修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