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信—面對考試

最近我看完蕭敬騰的人生故事,對國語教學有不同的想法。

歌手蕭敬騰是閱讀障礙,即便是現在出名了,所拍的每一支廣告台詞,都要助理幫忙念出來再錄起來,他邊聽邊死背。

若要他自己讀,他完全不識字。

不識字,無法寫出國字,就影響到他的成就表現嗎?

以結果論,似乎沒有。

為何小時不佳,大能了了呢?

關鍵在於信念,家裡的大人給的信任,讓歌手覺得自己雖然不會閱讀依然不差,因此堅持夢想到現在。

這故事刺激我檢視自己的國語教學,到底要教什麼?

國語要花很多時間在教認字嗎?要花很多時學寫字嗎?前陣子有人說要增加毛筆課,寫個一兩堂當藝術玩一下滿好的,但每禮拜都寫,目的何在?

國語課真正要教的,除了閱讀理解,還有美感教育。

教會孩子如何理解文章之後,還得教會孩子品味一篇文章,能分辨文章的好壞,而不是背起來或者為了考試考高分而記憶。

既然如此,讓我們回頭看每一次的【大考】。

到底大考能考出什麼?究竟是考記憶還是理解?孩子懂了字、背了詞語解釋,能運用語詞寫文章,但文章毫無批判性,沒有主見,終究國語學得還是不好。

這次考試的評價,讓孩子自己衡量,無論孩子說好還是不好,都讓他自己分析原因。拿掉孩子所有學習的枷鎖(獎勵與處罰),信任且尊重孩子的人權,寶貝才有機會活出自己。

ps拿到考卷,有個孩子大哭,說這分數一定會被打,但他絕對不會想到:這分數已經是他能力極限的分數了。

如果他從小到大都被讚美,都不會因為考試被打呢?那麼看到分數他會說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