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想過得寬廣,想要有無限可能,得要胸懷天下,不是說要多麼有願見,有多崇高的志向,但至少不拘泥於某些小事小物,孩子的人生剛起跑,請讓我們看遠一些。
與您們分享好文章。
[@more@]
【法律人的槌子與釘子】Hung-En Liu 寫於 2011年10月9日 0:38
我常常在法律系的課堂上不厭其煩地跟同學們說:大家要多接觸一些其他領域的知識和生活經驗。但是最近有個同學很迷惑地告訴我,某位老師上課時跟我說的相反,他跟同學說「你們是法律系的就好好搞懂法律就對了,其他學科的東西就算你們去接觸也只是皮毛、不可能有時間深入。你們去念經濟學有可能比經濟系的人厲害嗎?你們去接觸醫學知識有可能比醫學系的人厲害嗎?不可能的。所以還是好好念好你的本業法律就對了,不要浪費時間不務正業。」
我沒有問他那位老師是誰,因為那並不重要。事實上我自己以前學生時代也曾經聽法律系老師宣導類似的說法。但是我一直很希望對這樣的說法做些回應。
心理學家Maslow曾經說:「如果你唯一懂得的工具只有槌子時,很自然你會把所有東西當成釘子來對待」。
法律就像那把槌子。槌子當然是個重要的好工具,但是它的功能是拿來敲敲打打,尤其是對付釘子。一旦面臨拴緊螺絲、止漏水管、接電燈泡的情形,用槌子去敲打只會造成災難。
十八般武藝我們法律人當然不可能樣樣精通,但是至少,我們必須對於法律之外的其他領域有基本的概念和常識,這樣子當法律這把槌子不適合用的時候,我們知道該去找螺絲起子、六角扳手或尖嘴鉗子—即使我們自己不專精於這些工具,至少也能懂得找真正的專家來合作或委託他們處理這些事務。
法律系的教學不斷告訴學生:法律「是」什麼、法律「能夠」如何如何,但是很少告訴學生:法律「不是」什麼、法律「不能」如何如何。
但是我總覺得:對於許多事物,你若是說不出來它「不是」什麼,可能就經常沒辦法搞清楚它真的「是」什麼;如果你講不出來它「不適合」什麼,可能你就沒弄懂它最「適合」於什麼。
當我講以上這些話的時候,內心其實很感慨,因為曾經觀察到太多「法律人由於只會用槌子,於是拿槌子去對待不是釘子的東西」的情形,還曾見過某些法律人抱持著「槌子萬能,拿槌子的人因此是全能」的驚人態度。
最近Steve Jobs過世的新聞很夯,或許我可以借用他的話:「許許多多的學習與經歷,你無法預先把點點滴滴串連起來;只有在未來回顧時,你才會明白那些點點滴滴是如何串在一起。」
大家應該記得他所舉的例子:他在大學休學之後純粹基於好奇與興趣,跑去上字體書寫課。但是許多年後,他在設計麥金塔時卻突然聯想到以前這些學習,因此創造出了有美麗字體介面的蘋果電腦。
法律人也好,電腦人也好,甚至任何專業都好,箇中道理其實並無二致。跨界學習的目的不是要你樣樣精通,而是希望增添你的觸角與視野,造就你未來處理事物的不同格局、態度與更多可能性。
僅以此文送給那位迷惑的同學,並獻給人生充滿無數可能(卻經常誤以為只有一種可能)的眾多法律學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