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重視成績的教育–文:臺北市教育e週報 黃明秀

不重視成績的教育 [文:臺北市教育e週報 黃明秀轉載自:台北市教育e週報

http://etweb.tp.edu.tw/epa/paper_show.aspx?EDM=EPS20070306201539S7Y

根據英國萊斯特大學2006年7月公布的研究「世界快樂地圖」(World Map of Happiness),丹麥在全球一百七十八個國家中,名列榜首,商業週刊1000期詳細介紹丹麥,尤其丹麥的教育政策,有諸多值得台灣借鏡——

[@more@]
 丹麥地處北歐,氣候嚴寒,縱使天氣惡劣,丹麥父母卻無懼暴露孩子於戶外。父母把載著嬰兒的娃娃車,丟在路旁,自己跑進店裡購物或喝咖啡。他們不怕小孩冷著,刻意鍛鍊他們的體魄。托兒所的老師也會刻意如此,把孩子推車到外面,讓他們在冷天睡午覺,試想這樣的作法,在台灣必然引起軒然大波,必遭廣大撻伐。台灣的爸爸媽媽不但怕孩子受寒受凍,還擔憂孩子勞動流汗,例如每天早晨,家長捨不得孩子自行步行上學,均開車、騎車接送,造成上學時間各學校門口前的嚴重塞車。家長對於孩子在學校擔任的清掃勞務,也有不少意見,總之台灣的家長看似對孩子竭盡所能的呵護、照顧,其實在無形中剝奪孩子許多學習的機會而不自知,當孩子體能變差、抵抗力變弱、缺乏應變能力,家長實在難卸其責。

 丹麥政府希望確保全部年輕人,不論他們的社會背景,都能得到良好教育。學習是多元的,每個人都有權利根據自己的特殊才能和能力,得到適合自己的教育。教育是全面的,並不狹隘在基本學科,適合學術研究的,可深入鑽研;適合技職訓練,也可以發揮所長,更加現代化的職業訓練課程,對於學術比較不感興趣的年輕人,也能有學習的機會。教育應滿足不同的個別差異,人人得到充分學習的機會,不同天分的人都能充分實現自己的天賦。

 學校不選模範生,更沒有排名 ,丹麥家長在學期末會收到一份「四格成績單」,是由孩子自己或寫、或畫完成的,四個格子,分別是「最喜歡的事情」、「最討厭的事情」、「最擅長的事情」以及「最希望學習的事情」。這份四格成績單是每學期末,老師與家長面談的根據。重點不是成績,而是孩子的發展、個性以及與同學的相處。沒有「成績」的成績單,上面沒有分數,沒有老師的評語,更沒有排名。

 丹麥的孩子,有作為孩子的自由,他們被允許有時間、空間玩耍,接近大自然、爬樹、跌倒等等,而不是從小就逼迫他們學習技巧。丹麥的兒童教育從「人」出發,幼兒時期,培養孩子適應力和社群能力;年紀稍長,重心逐漸轉移到好奇心的激發,訓練孩子跨領域的知識運用,探索興趣,多元認識自己。丹麥的教學方式讓孩子養成主動、好奇的精神,養成解決問題能力,因自信而快樂 不追求高分,但喜愛學習。

 不跟別人比較,只追求自己的天賦,沒有模範生,只有快樂學習的教育理念,造就了小孩子不必跟別人比較,只要追求自己天賦的文化。丹麥孩子在這樣的環境長大,有安全感又自信,懂得傾聽自己心裡的聲音。

 我常感慨台灣的孩子因為長時間被強迫學習,而失去學習動機、學習興趣,強力要求孩子讀書考試的結果,誤以為讀書考試就是學習,孩子除了讀書以外的生活技能、解決問題能力嚴重失衡,等孩子們畢業離開學校,身處現實生活環境,茫然心虛不知所措。加上家長望子成龍成鳳的殷切期望,孩子被暗示要比別人強,不也給了孩子隨時保有「第一」的壓力嗎?這是台灣教育現象的失焦,不知台灣的孩子什麼時候才能得到所謂「作為孩子的自由」,自在的為學習而學習,因學習而自信,因自信而笑口常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