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課生字教學

很遺憾有五位同學回家沒有查字典,必須要查十五個生字。

最認真準備的是:小蓁、玉米、佳佳、餅乾、成成。

感覺得出來,這些同學貢獻最多。[@more@]

DSC_3014DSC_3009DSC_3010DSC_3011DSC_3012DSC_3013

 

 

特教宣導—導盲犬來到竹林

上週二,下午第一節,兩隻導盲犬到竹林國小體育館,盤坐在體育館前面,和我們一起聆聽「視障者」的不變,以及導盲犬的任務。

宣導結束,因為時間的關係,只有我們班有機會到台前體驗視障者的遭遇,矇上眼睛,什麼都看不見,禹宸和冠芝的腳步變慢,且越走越偏,越走越害怕。

[@more@]

在台下的我們,一邊羨慕,一邊覺得他們的動作很滑稽。

這場體驗,我認為很失敗,只有少數人能夠感受,不如讓全班都矇上眼睛實地走一趟地獄之路(看不見完全黑暗的路,不就是地獄之路?)

雖說如此,兩個有機會體驗的孩子,一定有不同於大家的感受吧(所以他們要寫一篇感受日記,哈哈!)

DSC_0368DSC_0371DSC_0372DSC_0373DSC_0374DSC_0376DSC_0377DSC_0379DSC_0380DSC_0381DSC_0383

魚茭鴨共生 宜蘭有機栽種新模式

引自http://www.udn.com/2013/3/28/NEWS/DOMESTIC/DOM7/7793171.shtml

宜蘭縣三星鄉行健有機村曾經嘗試以「魚茭共生」的方式,種出品質佳的有機茭白筍,還有好吃的台灣鯛;今年更擴大試放合鴨,透過大自然本身生態循環系統來防治病蟲害,昨天由縣長林聰賢等人一同放鴨子,也鼓勵其他農民加入。

農委會花蓮區農業改良[@more@]場3年前在行健村內與農民陳國鐘、陳春義合作,設置「魚茭共生」有機茭白筍試驗田區,在茭白筍田裡放養台灣鯛等魚類,用魚來防治有機茭白筍田裡的福壽螺。

農民陳國鐘說,農改場曾試驗過各種魚類,最後建議他放養台灣鯛,適應力強,台灣鯛會吃水中的螺類,尤其是福壽螺的肉和卵,正好可以解決有機茭白筍田不能使用藥劑的困擾,試辦結果不但福壽螺被清得一乾二淨,還有美味台灣鯛加菜,一舉兩得。

有了成功經驗,今年嘗試在田裡放養合鴨,合鴨是利用野鴨與家鴨基因合成選育的鴨子,未來要讓茭白筍、台灣鯛及合鴨在有機茭白筍田裡「三生共棲」,開創有機栽種模式。

如果每樣東西都只問可否吃~

如果台灣的文化只剩下吃,台灣人的生存還有可能和環境保持平衡嗎?

[@more@]

摘自http://e-info.org.tw/node/65562

溼地的蝦猴  /劉克襄

在國光石化的陰影下,蝦猴的滅絕或許沒有農業受損、空氣汙染、居民身心健康和海岸環境破壞等議題來得巨大。但我們若連這樣小小的議題都很在乎,不想讓這一微小的地方生活特質,也被一起delete掉,這樣的反石化抗爭,更顯得理直氣壯。這樣的反對也更能突顯,留下永續家園的美好意義。

蝦猴之於鹿港,一如櫻花蝦跟東港的緊密。

半甲子前,我常去鹿港海邊。下車的地點在媽祖廟前,因而常在廟口走逛。當地婦人總有十來位,一貫頭戴斗笠,包裹著長袖襯衣。各自選擇一角落,靜靜蹲坐,等候顧客上門。很少人像其它小吃攤和餐廳的,積極地招攬觀光客或兜售特產。

她們主要在賣蝦猴,旁邊還放置著捕捉的竹簍和鐵耙。擺在盆子裡的蝦猴,一看即知都是剛剛才捉到。也有的人好整以暇,水煮好了幾盤帶卵的雌猴,精心地擺置整齊,吸引顧客上門。以前蝦猴水煮後仍然很鹹,因而在此常聽到一句當地的俚語,「一尾蝦猴配三碗粥」。逆勢思考這句話,它也意味著,蝦猴不用吃太多。

五十六號公主徵選角色

行政院新聞局輔導金短片-「五十六號公主」 徵角

 

[@more@]

故事大綱:
馬司機的56號公車上,總有個小女孩準時上下車。不論人多人少,她總安安靜靜地作著自己的事情。常常一待,就從公車總站又回到公車總站。她是五十六號公主,等著白馬王子帶她回家。
在學校,她不是公主,可能是她深邃的五官和黝黑的肌膚,可能是她害羞的個性,她往往跟大家格格不入,總是悠游在自己的世界裡。下了課,她又變回公主,除了馬司機的56號公車,她什麼車都不上。因為,只有馬司機的56號公車才是她的馬車。
一場車禍,馬司機離開了56號路線,馬司機安排其他司機帶她回家,但從此以後,她再也不是公主,也沒有了馬車。於是小女孩慢慢地在沒有父親陪伴的童年中懂得照顧自己…
10多年後,小女孩長大,在最後一趟的56公車行程裡,回憶小時候的點點滴滴。
一.角色需求
1.小女孩:
視覺年齡約7歲(原住民佳)
過肩長髮、身材偏瘦、笑容甜美。
喜歡表演或曾經有表演經驗為優。
2.父親
視覺年齡30多歲男性(原住民佳)
老實的面孔、身材偏壯、個性輕鬆隨意。
曾經有劇團、電視電影表演經驗。
二.拍攝時間:約七月中至八月(從六月開始會有些許的表演訓練)
三.酬勞:面議
四.報名方式:
有意徵選者,請將個人經歷整理成WORD檔email個人履歷至聯絡信箱 jackie75626@gmail.com
聯絡人:林宗偉 0911200298
內容至少附下面二項資料:
1.個人簡介:姓名、年齡、性別、身高、體重、興趣、職業,是否有表演經驗…etc.
2.近照:正面、側面、全身…etc.
P.S.信件主旨請註明「五十六號公主演員徵選」及何處看到徵選消息

 

http://twfilmgroup.lolforum.net/t4554-topic

我愛台灣,不要核災

親愛的孩子們,上一回反國光石化大遊行,小文用行動證明人民的怒吼,要政府一起守護土地,留給下一代安全健康的環境,這一回,即便身體尚未康復,我還是一樣要為正義而戰。

[@more@]

星期四上課時,我說:「生氣和哭都是無能的表現,因為不知道如何解決問題,人總會退縮到這兩種情緒。」不過,我得補充,如果是為了公理正義而生氣,為了公理正義而哭,為了大是大非而生氣而哭,就不是無能,而是心有所屬,有所堅持。如果你的家人也很重視環境,也希望你一起學習「公民素養」,那麼明天台北見。

以下文章引自

http://e-info.org.tw/node/64491

 

時間:3月20日 13:30-18:00
地點:中正紀念堂大忠門(台北市信義路、紹興南街口)

日前日本發生芮氏規模9級強震,這起嚴重的天災以及後續引發的海嘯,不僅對日本東北地區造成了嚴重傷亡事件,對福島地區的核電廠更造成了重大的損害,甚至引起了爆炸與輻射外洩嚴重事故,一時間,前蘇聯車諾比核災事件引發輻射污染的夢魘,又再度引發人們心中的恐懼。

長期以來,各個關心台灣環境的團體,秉持對台灣環境永續的堅持,主張非核家園的立場始終如一,就是希望台灣人民能免於核災恐懼的威脅。

近年來,好不容易建立起非核家園的朝野共識,卻被政府逐步的破壞,不僅對既有老舊核電廠提出延役的計畫,甚且增設核能機組的聲音也始終甚囂塵上,更令人感到遺憾的是,相較於推動核能復辟的決心,政府對於核電廠興建安全管理與監督的態度,卻是異常草率。

今日我們面對日本發生此嚴重的核災事件,除了同表哀悼之外,是否也應該深刻反思,台灣未來應該更為堅持非核家園的走向,讓台灣的後代子孫,遠久免於核災恐懼的自由。

為此,我們特別舉辦『我愛台灣、不要核災』遊行活動,邀請各界共同參與,希望透過這樣的遊行活動,喚起台灣民眾愛台灣、反核災的危機意識,鞭策政府改弦更張核能擴張政策,早日落時非核家園願景。

遊行訴求:
1. 反對核一、二、三廠的延役以及新設核能機組的計畫。
2. 全面體檢核一、二、三廠機組與檢討安全設計規範,提高核電廠的防震係數,若無法達成,應即刻除役。
3. 核四工程弊端叢生,所在位址又易受地震及海嘯威脅,核四應立即停建

遊行分隊規畫:
1. 核電廠附近居民大隊
2. 30公里逃命圈範圍內居民大隊
3. 民眾、社團、政黨

福島災變給我們的啟示?反核大遊行~

如果說日本災變我們學到什麼,我想應該是人永遠要敬畏自然,永遠不要輕易掛保證。

[@more@]

福島核能災變想當然爾日本人也難以逆料,以簡單邏輯推論,凡事實事求是,做事踏實嚴謹的日本人,蓋了防震級數高於台灣核能電廠的福島電廠,一次海嘯,造成難以收拾的結果,日本東北也許要因此成為重災區,不宜人居之外,輻射外洩的威脅尚且時時存在,那麼台灣呢?台灣北部有三座核電廠,也有可能面臨相同的命運,他山之石不能攻錯嗎?

難道一定要等海嘯發生在台灣,一定要等台灣核電廠出現和日本一樣的狀況,台灣政府才要檢討?才要改變?

如果你也是熱愛台灣這片土地的公民,如果你也是為了下一代的安身立命奔走的知識分子,如果你也是明白是非公理的有志之士,三月二十日請站出來(環保團體宣佈本周日20下午1:30將發起「我愛台灣、不要核災」大遊行。集合地點在台北市信義路、紹興南街口(中正紀念堂大忠門集合),一起反對核電政策。

過去幾年為了因應全球暖化全球吹起核能風,但這次福島核災卻讓全球驚覺,原來核能發電的危險離我們這麼近。為了省一點電費、減一點點碳,要賭上生命財產、家園毀滅的風險,如果是你,你會選什麼?

日本福島核災向全球示範一場什麼叫做「核能風險」,17日核四廠附近台北縣貢寮居民到行政院前陳情,帶著香水百合為日本地震受害者祈福,要求政府立即停止核電政策,包括核四停建、核一二三廠不得延役。

環保團體宣佈本周日(20)下午1:30將發起「我愛台灣、不要核災」大遊行。集合地點在台北市信義路、紹興南街口(中正紀念堂大忠門集合)。

以下文章引自

http://e-info.org.tw/node/64539

十年後 反核再上街頭

週五, 2011-03-18 07:15 — 洪美惠 分享

本報2011年3月18日台北訊,特約記者朱淑娟報導

反核長路 人民如何作主

這是自2001年2月24日因抗議民進黨政府宣佈核四續建,發起萬人大遊行以來,民間團體再度整合的反核力量。政客把核四停建、續建以政治考量,民間苦苦追求的的核四公投、人民作主卻是10年沒有進展。

此次到行政院抗議的包含老中青三代反核人,前環保署長張國龍、台大資訊系教授高成炎、淨竹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林聖崇;中生代的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綠黨、還有年輕一代的學生。而不論那一代的反核人,福島核災都是一場最血淋淋的核能教育,連老一輩的都受到相當大的震撼。

林聖崇說,反核反了這麼多年,今天這麼多人來,感觸良多。他認為,原能會不可能監督台電,核能應該有一個機制來落實人民監督。而如果是民主決策,核四公投在這次災後應該要有一個好好討論的空間。

核電 台灣何去何從?

福島事件後,包括德國、中國等多個國家都已宣佈中止老舊核電廠延役、或新電廠設置計畫,但台灣政府不但正在推動核一、二、三廠延役,核四還計畫今年或明年運轉。貢寮反核自救會會長吳文通說,台灣沒有能力承受任何一次核災,馬總統有責任告訴人民:「到底台灣何去何從?」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理事賴偉傑說,福島核電廠是很多小問題視而不見,但累積起來就變成不可收拾的地步,總統、行政院長在事故後都出來掛保證,「你憑什麼掛保證?」福島電廠靠海,反應爐與民宅之間有兩個緩衝區跟一條道路,而貢寮海邊是民宅、濱海公路,再來才是核電廠,「人民是肉盾嗎?」

賴偉傑表示,我們無法選擇天災,但可以選擇不要人禍,發電的方式有很多選擇,如果無法保證安全,應該把核電問題攤開來討論。

核四蓋了 不得不營運?

許多人認為,核四都花了數千億快蓋好了,不運轉不是可惜了。但反過來想,只是因為「蓋了不用可惜」,讓民眾陷入毀滅性的恐懼中,那一個才是負責任的政策?如果此時問民眾要不要住在核電廠旁邊?答案應該相當清楚。

許多青年學生拿著「核四施工有問題,應該停工」的標語,建議政府把核四位於貢寮的480公頃用地,改建為博物館。台大周同學說,為什麼政府到現在都沒有好好檢討核能政策?不只核能,還有很多替代能源可以發展。

核一、二、三延役應重新檢討

高成炎表示,美軍建議撤離福島電廠周圍80公里人民,台灣從北以南已經到了桃園、新竹,「這是多麼嚴重的事。」

福島電廠所用的機組跟台灣的核一、二、四相同,發生的問題可能發生在台灣。綠黨發言人潘翰聲表示,核一已經運轉近40年,台電正提案給原能會再延役20年,這時不是暫緩審查,而是要終止延役計畫。

新聞vs霸凌

閱讀時間我們共同閱讀這一篇文章:「核廢料放你家說NO請先公投

[@more@]

 

clip_image001更新日期:2011/02/15 05:00 賴品瑀

本報2011年2月15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康杰修報導

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近期修改《低放射性廢棄物最終處置設施場址設置條例》,未來台電一旦決定要在某地設置核廢料掩埋場,民眾必須自己發起公投,還得通過連署門檻才能拒絕,綠黨等環保團體質疑,台灣公投門檻那麼高,民眾根本沒有能力組織動員,未來就算不贊同台電放置核廢料,也只能眼睜睜的看著有害的核廢料放在住家附近。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秘書長、綠黨中執委崔愫欣表示,核廢公投的目的原先是要讓爭議性的核廢選址經由資訊公開、資源對等、民眾參與等原則下施行,再經由公投的討論與共決機制,消弭程序中的不正義,但現階段台灣還有許多縣市尚未頒布地方公投法源,實際上根本沒辦法提地方公投,且核廢料並非一般廢棄物,對於地方發展茲事體大,用這種方式逼迫弱勢地區民眾接受核廢料,嚴重違反了社會公平與環境正義。

對於原能會的作法,綠黨表示召集人潘翰聲也質疑,台電核廢料選址幾乎都選在比較鄉下的地方,當地的民眾通常較為弱勢,不工作連飯都沒得吃,哪有時間連署搞公投?更大的問題是,台灣目前公投門檻非常高,連政黨之前連署要公投都不容易,這樣的方式等於變相的強迫被選中的地方成為核廢料儲存場,未來不只弱勢地區民眾,全國民眾都將喪失對核廢料說不的權利。

潘翰聲表示,核廢料的危害短時間可能不明顯,但核廢料的危害將持續超過百年以上,一旦保存方式出現缺失,很可能傷害到下一代子孫。潘翰聲呼籲,原能會應該尊重環境正義,不要用公投高門檻欺負弱勢民眾並打壓反對意見,否則未來一定會引起更大的爭議。

 

 

當小文問:「如果霸凌是長時間的欺負行為,那麼這篇文章中有霸凌存在嗎?」

蔣公說:「有!因為政府總是將核廢料放在偏鄉。」

毛毛說:「有!政府把核廢料放在比較弱勢的地方,公投門檻又很高。」

其實單就這一篇文章,要找有沒有屢次欺負的跡象,請看這一句:

「台電核廢料選址幾乎都選在比較鄉下的地方,當地的民眾通常較為弱勢,不工作連飯都沒得吃,哪有時間連署搞公投?更大的問題是,台灣目前公投門檻非常高,連政黨之前連署要公投都不容易,這樣的方式等於變相的強迫被選中的地方成為核廢料儲存場」

當然,這只是綠黨的說法,是不是真有其事?大家應該要自己找資料或者關心新聞來查證,就會知道「真相到底是什麼」,別太快相信小文的話,也別太快相信政府的話,自己要有自己的判斷。

話說回來,批判別人很容易,要不要猜想看看,為何我們的政府會變成「欺負弱勢」的政府?而不是「濟弱扶傾」的正義使者呢?他們小時候是怎樣成長的?難道沒有學過正義感?

再看看自己,已經學過發揮正義感,為弱者挺身而出,那麼為何星期二的才藝表演,一個人嘲笑別人時,更多人跟著嘲笑,而不是挺身制止呢?正義感是不是很難?正義到底是需要勇氣?還是需要智慧呢?

不知道有沒有人想這麼多?還是希望你們動腦再動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