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省思—仁設計展,前奏五

進入布展最後階段,請各組調整每件作品的細節。之所以請全組一起修改,並用達成任務便過關來刺激大家,是希望個人容易忽略的觀點,透過旁觀者清的團隊合作後,能增色組員每一件作品。

1.書架最後階段測試。

DSC_3496DSC_3492DSC_3493DSC_3495[@more@]

2.將兩張卡片放遠,字體是否仍清晰?

3.小書每個圖案的邊框是否已經加粗?

但沒想到,三仁發生我始料未及的事件。

有兩組在分組坐定後,組內分成兩半,一半自掃門前雪,認為自己份內工作完成,開始戲耍,完全不想幫忙;一半拼命幫忙毫無進度的同學,但因為力量薄弱,甚感無力。

當時,我想不到好的說法,只能強迫。

但後來仔細一想,不想幫【偷懶的同學】是人之常情,但如何鼓舞孩子引發高貴的向善之心,則是教育最高深的學問。

我該多說一些事例來激發孩子的善性,不用威逼利誘,只誠懇地說道理。

中午,當我重新整理【設計的美好】,當我說美好的設計都是為了服務世界。我不疾不徐地慢慢說,最後說到【每個人都該追求成為更好的人】,孩子的心更柔軟,臉部線條更柔和。

這條路才是我該走的正途,我得更堅持才行。

最後,有兩組完成介紹卡與邀請卡,並全數布置;另外兩組,各有一至兩位,尚未完成作品,希望他們能盡快完成,除了希望,還希望。

 

DSC_3499DSC_3500DSC_3501DSC_3503DSC_3504DSC_3505DSC_3506DSC_3507DSC_3508DSC_3509DSC_3497DSC_3498DSC_3527DSC_3528DSC_3529DSC_3530DSC_3531DSC_3532DSC_3533DSC_3534DSC_3535DSC_3536DSC_3537DSC_3538DSC_3539DSC_3540DSC_3541DSC_3542DSC_3543DSC_3544DSC_3545DSC_3546DSC_3547DSC_3548DSC_3512DSC_3549DSC_3550DSC_3525DSC_3510DSC_3523DSC_3526DSC_3524DSC_3511

DSC_3513DSC_3514DSC_3516DSC_3517DSC_3518DSC_3519DSC_3520DSC_3521DSC_3522

後省思—仁設計展,前奏四

原本今天的進度是布展,多數孩子周末沒完成工作,讓一切順延。

按照我的教學進度,今天要教如何將作品細緻化。[@more@]

小書

請孩子看自己的設計,為角色增加生活地點(背景),並讓所有線條立體化(以粗簽字筆再描一次圖案邊框)

介紹卡

小書內容說明很重要,如果要在字面上底色,下筆一定要非常輕柔。(若不行,說明不清不楚,只得重做)

書名與圖案外框,則透過線條加粗來強化。

邀請卡

腰帶上的主題活動名稱三仁設計展加粗,其餘外框加粗之外,顏色的調和與飽滿度也要注意。

三者都修正好以後,再將小書放在自製書架上,確定可以放妥就算完成今日工作。

DSC_3486DSC_3487DSC_3488DSC_3489DSC_3490DSC_3491DSC_3485

PS今天每一組四樣工作中,只有一項書架全數完成,故得到一項權利。

後省思—仁設計展,前奏三

愛寶們下來看到我又在忙,問最多次的話是:你怎麼又在忙?放學後,有些愛寶們會直接進來,正想跟我講話,看我守勢一比:齁…又在忙…

關於這點,周末我深刻反省,有必要忙這些事情嗎?需要這麼累嗎?

今天提早半小時離校,明天我想再提早半小時,正常上下班。

周末我都在忙三仁設計展準備工作,準備鐵絲、厚紙板、設計樣版,以為今天會看見全班的小書。[@more@]

一早,開始裁切圖畫紙與厚紙板,利用開會時間加工,裁好每人32K各兩張,一張介紹卡,另一張邀請卡。

邀請卡

製作邀請卡,先畫好五毫米邊框,傳遞職人概念,希望孩子提高對自己的要求,以一百分的標準要求自己。

將內容分為三等份,其中一等分寫上標題:三仁設計展+2015+英文介紹。

六分之一左下角寫上展出日期:12/2-12/4(如果順利開展的話)

剩下空白部分畫三個圖案,代表三仁精神。

介紹卡

先設計邊框,邊框要上色,顏色要飽滿。

介紹自己最滿意的開門書,含有書名、作者與內容。

最重要的是內容,再來是作者,最後是書名。

然而,三者都需要設計,周末我先創作一張供孩子參考,孩子可以更快明白我的要求。

兩張說明完以後,很多位仁寶直接脫口:小文好會畫畫…

我立刻接口:謝謝你們的讚美,但老實說,我只是用心而已,你們用心起來,每個人都比我會畫畫…

這是實話,班上有許多孩子美工能力比我強,我愛畫畫但創意不如這些孩子,只可惜…今天見到用心的作品並不多。

書架

以粗鐵絲與細鐵絲交錯旋轉,做成書架子。

我先示範一種作法,接著請各組集思廣益,不一定要和我一樣,只要開門書能在書架上直立,就算成功。

兩組在放學前完成,另外兩組還在生產中。

這組人人有創意,沒有人一樣。

DSC_3474

DSC_3475

DSC_3476

DSC_3477

DSC_3478

DSC_3479

這組出自同一雙手….同個工廠製造

DSC_3480DSC_3481

PS今天教室外同時請學校幫忙,釘好釘子,只要拉線,就能布展,謝謝孟君老師和欣煒叔叔。

PS今天心情好黑暗,還好這幾個人的作品,讓我的心情透出一些微光,謝謝你們的用心:小緯、小蓁、COCO。

後省思—仁設計展,前奏二

週五語文課11課結束後,我們先暫停一下,直到下週四前,配合設計展參觀,會讓大家運用三個月所學,來當小小設計師。[@more@]

週五最後一節,告訴大家:設計師追求作品的完美程度永無止境,我看見非常有設計感的作品,也看見毫無設計感的作品。

再以汝汝、阿勝和小薰的作品為例,請大家思索還能修正的地方,即便第一本已經達到九十九分,依然要朝一百分邁進。

人生不用樣樣完美,但面對自己的設計態度一定要要求完美。

從新講一次,這本書稱為開門書,一開門會看見兩個角色。

兩個角色要符合以下特點:

1現實永遠不可能見面或者很難能碰面,甚至有可能是天敵。

例如:汝汝的水火不容。

2.一到四頁安排兩角色各自的生活與行動。

3.第五頁透過一個既合理又創意的情境,終於在一起。

例如:水火在火災中,終於相遇。

開門書的頁數不多,所以畫面特別重要,畫面越清晰,會引發讀者越多思考,一本帶給讀者滿足感的作品,才是好作品。

畫面要符合以下特點:

1.主角要佔滿畫面的三分之二。

2.背景顏色要黯淡,凸顯主角。

3.使用必要顏色,畫必要圖案,多餘的圖案不要出現。

說完以後,大家開始埋頭創作第二本開門書,從無到有是人類文明史最重要的時刻,所以三仁開門書設計展上兩本書都要展出。

就在大家創作時,我抽籤分組,並請大家討論【設計團隊】宣傳照姿勢。

2015-11-27-22-53-32_deco

2015-11-27-22-46-03_deco

2015-11-27-22-34-30_deco

2015-11-27-22-22-14_deco

由於是命運的安排,出現一組內只有一個女生或男生的奇怪狀態,仁寶們嘴上抱怨卻還是得接受。

這些照片會請孩子設計成團隊介紹卡,置放在三仁開門書設計展上。

PS坦白說…三仁設計展會長成怎樣?我有些忐忑。

後省思—仁設計展,前奏一

發想

上週六台灣設計展開展,我前往朝聖。逛完一圈,除了對於某些作品特別有感觸以外,其他皆是走馬看花。

對於沒有設計專業概念,又無設計需求的我來說,設計展內的所有作品都只是昂貴的設計商品,我好像誤闖設計大觀園的劉姥姥。

如果我都難以參透設計展的內容,三年級的小寶貝又該怎麼辦?難道這次前往設計展,只是湊熱鬧?還是到校外亂跑一通?[@more@]

我向解說員說:希望可以透過導覽,培養孩子欣賞美的眼光。

然而,孩子要怎樣才會有培養設計眼光的需求呢?怎樣才會對於設計展充滿期待呢?而這期待無關乎點心與遊戲?

我上網訂購設計類書籍,去涉獵以往不曾接觸的領域,先拓展自己的眼光,培養設計的思考習慣,其實…我常在【設計】課程,也算設計師。

閱讀約兩週,設計課程慢慢在腦中形成。

行動一

引導活動

前往台灣設計展前,決定讓孩子先成為小小設計師,感受設計魅力。

我先介紹台灣設計展的LOGO,一問一答讓孩子自己找出LOGO圖案隱藏的設計概念,孩子有獨到眼光,說出我想像不到的答案。

除了圖案,也欣賞文字,發現簡單一個LOGO都充滿設計感。

接著讓全班欣賞台灣設計展主展館內展出的物品,帶著他們感受這些作品的深奧。

我問大家:是不是覺得看不太懂但又有點意思?

孩子們偏不願意和我相同感受,很努力想詮釋作品的創意,我喜歡他們這麼自信。

告訴孩子:如果我們也來設計一樣東西,再把這些東西布置成展覽,就一定能深刻體會這些設計品的奧秘。

製作開門書

我結合閱讀、語文、藝術領域,讓孩子設計一本【開門書】,像要打開門邀請大家一起來欣賞自己的設計。

這開門書需要創造兩個角色,書本右翻是角色一,連續四頁介紹角色一的生活故事;書本左翻是角色二,連續四頁介紹角色二的生活故事;無論右翻或者左翻都會來到第五頁,剛巧這兩頁相連,代表角色一與角色二命運的相遇。

我請孩子們先在腦中設計兩個角色,這兩個角色最好從來不相識甚至很難相遇,或者最好不要相遇,當兩個角色的衝突性越大,越有設計感。

舉例:北極熊VS南極企鵝、埃及人VS多拉A夢、獅子VS綿羊…

提醒孩子角色表情要鮮明,越大越好。

除了角色畫面,還要設計文字,文字對白的多寡,要依照情節需要。

最後是第五頁的見面情境要合理,要出人意表,要充滿驚奇或驚嚇。

舉例:以【嘟嘟與巴豆】繪本為例,兩個朋友在故事中間相遇。

教完以後,約三分之二同學立刻動筆,不知道明天會看見多少充滿設計感的作品呢?

PS摺出T字型書以前,我以為很簡單,沒想到與前兩次手做課程一樣,又占掉太多時間,仁寶們的手作能力確實不佳,下回我會事先教會五個同學,在課程中直接指導總是接收不到簡單指令的同學。

後省思—單純?

數學課,大家認真的思考,一起往前衝,我們學完7-1,完成早上設定的目標。

國語課,討論課文中比較有趣的三個句子,今天小組大白板除了要記錄討論完成的句子,還要寫上有貢獻的人,我好喜歡今天每個人的表現。[@more@]

不為了分數,單純的想和全組甚至全班分享有創意的點子,有創意的點子會激發更多創意,全班整堂國語課都在驚奇的想像中度過。

第一句,以顏色拼盤描物,某一種物品存在於另一種顏色的物品中,色彩更加斑斕。

我喜歡第一組雪撒在綠葉上的狀態,那綠中顯白,白中顯綠。

沒有時間拍下全體的作品,倒是過程中很享受全班的討論氣氛,發表時每一組都躍躍欲試,以前剛開始討論時,不是推辭就是逃避,現在每個人都能有積極應對,真好!

第二句,以動態描寫物,有好多什麼動物,一隻接著一隻做什麼事情,形成一道怎樣的線條。

我好喜歡第二組所說的句子,當有速度的動物奔跑起來,我們確實只看見一條條的虛線。

第三句,以外表描寫物,其他的動物,露出什麼顏色的什麼,在哪裡做什麼。

這次我喜歡第五組的句子,其他的獅子,露出白色的利爪,在草原獵捕野兔。

這兩堂課,你們展現學習的企圖心,展現學習的合作力。

為何健康課,全變了調?

我當然知道有一半責任來自於任課老師,但我們能做的是另一半。

我們自己也用心學習了嗎?我們有努力維持教室的學習品質嗎?

竟然上課到最後,有同學哭著來找我,說大家很吵,無法上課。

我真的很難受,該介入嗎?任課老師正在前頭。

等任課老師離開,請剝奪別人學習權的同學反省,怎樣的態度才是尊重?無論課程多荒腔走板,只要有一人想學,所有人都得協助他學習。

到底你們是過於單純,還是過於自然化呢?

要你們社會化,還是要你們人性化呢?

我會繼續思考【何謂尊重】,直到最好的說法出現,再來說服你們一次。

後省思—打狗亂歌

歌詞中唱著【只要大家都吃台灣米,管他什麼WOT…】

問大家:什麼事WOT?

孩子們猜:黴菌…

後來我說全世界有一種國家叫做聯合國,它底下有好多組織。[@more@]

當然得解釋聯合國是什麼,孩子們很棒,一堂【發出自己的聲音】課程後,現在很會問。

我繼續說其中有一個組織叫做世界貿易組織,簡稱WTO,這組織規定好多與國際商業行為有關的事情。

再說到台灣一直很想參加國際組織,很想得到世界認同,有一陣子想加入WTO的問題。

最後問大家,家裡都吃什麼品牌的米?一個孩子說五農米,除此之外,全部都說不知道,還問我什麼是品牌?

介紹台灣米品牌後,說明台灣米的困境,問孩子:如果今天到賣場去,看到一包便宜的外國米和一包很貴的台灣米,你會買哪一包?

宏宏大聲說:台灣米!

我說:這就是歌詞的意思,只要大家都吃台灣米,管它什麼WOT。WOT是在諷刺WTO,故意亂寫的。

最後才說,這個歌團的主唱嚴詠能,帶著一群人,不斷在台灣為辛苦的農民說話,這個人做賠錢的生意,你覺得他如何?

勳說:他很了不起!

接著勳的話問全班:等一下樂團在台上跟大家互動時,只要逐家攏呷台灣米,我們應該怎樣回答?

全班大喊:好!(台語)

 

前往體育館參與打狗亂樂歌團演唱會前,我們在教室上一堂這樣的社會課。

 

 

後省思—一步一步來

上週不斷反省課程討論的太快,無論國數都需要反覆說好多次。這週我們一步一步來,原本希望一節課就能結束數學7-1,課前五分鐘決定上兩頁就好。

兩頁慢慢的琢磨,慢慢練習寫一個算式,慢慢練習思考歷程,果然習作錯得少。[@more@]

每一題切分好幾個步驟,每個步驟再三找人確認概念。

我喜歡今天數學課的佑子、小勳、彤彤、小緯、coco、汝汝、澔澔,謝謝你們不斷貢獻。

國語課,慢慢念,每個人都練習一小句,目的是讓句子順暢,小小練習一下,發現每個人的問題都不同。

慢慢演,慢慢問,慢慢答。

確定大家都會,都在同一個學習節奏上,感覺真好。

後省思—林場學賞鳥

 

1447756363181

今天的校外教學活動,讓我想起大學時努力為野鳥奔走的那一段日子,將近五年時間擔任野鳥解說員,與老鷹先生一樣,當時我在七股潟湖守護瀕危的黑面琵鷺。[@more@]

從反濱南工業區開發到現在反核,人生路上堅持為守護環境而戰,當時一批又批來自各縣市的學生、遊客,有老有少,擔任義工期間,是什麼支撐我一下課騎著機車,來到四十分鐘遠的七股解說呢?是一股想要世界更好的信念。

我總是用演的,把鳥類演得像人類一樣,讓來到濕地的訪客感覺與鳥類親近,最後再說這些鳥類的命運,希望引發訪客的同理心。

我知道解說鳥類的目的,不在讓所有人成為圖鑑,而在讓所有聽者有感動願意和我一起行動。

所以我不會兇聽眾,不會逼迫聽眾與我一起【記住鳥類、辨認鳥種】,我會幫鳥類發出作客邀請函,邀請能尊重生命的聽眾一起來濕地作客。

今天在林場,我坐在木棧道上,感受遠方吹拂而來的風,靜靜地望著近在咫尺的花嘴鴨梳理羽毛、稍作休息;時而傳來一聲打鬧,一隻驚飛,一隻待在原地緩緩游開。

樟樹林葉篩過的太陽大把大把灑落,拋落我髮端,一個彈跳落地,恰好落在孩子們的新鞋上。

我凝望遠方,一列普悠瑪列車疾駛而過,震起兩隻歇息中的花嘴鴨,斜線上飛,昂著頭堅定的往更深的池子裡去。

那是個可以靜靜躺下,聆聽鳥聲的地方,但孩子們今天似乎失去這樣的機會,在解說員過於謹慎的解說下,只能離鳥兒遠遠的。

紅冠水雞兀自在小水漥間覓食,野薑花甜甜的綻放,牽牛花收緊衣裳準備夜眠,大自然一點都不在意我們的到訪,沉靜的在原地展現牠們最愜意的姿態。

親愛的小寶貝們,下次,又有機會去林場,又是陽光這麼燦爛的下午,讓我們來發呆放空一下吧!

PS你們都學會使用望遠鏡了嗎?有學會尊重生命嗎?

https://picasaweb.google.com/106521363060929215386/gqUlsB

後省思—林場行前課

校外教學是多元學習活動的一種,下午社會課先上5-2,請孩子在明天的校外教學中,反思課本上所說的是否合理。

運用五感認真學習,是否真能習得新知?

除此之外,還希望孩子們能帶著學習的重要感前往林場,我問為何林場有那麼多資源,但明天我們選擇賞鳥呢?

接著,播放這部影片,請孩子們初識台灣鳥類後,開始進行保護弱勢行動。

[@more@]

弱勢在第三單元是需要幫助的同學,在第五單元是比我們弱小的動物們,這些動物無法言語,沒有像人類一樣高等的頭腦可以運用科技解決生活難題,相反的,牠們不斷要面對人類使用高科技遺留的汙染。

所謂文明的社會,應該是如何呢?

不知道這堂課親愛的小寶貝吸收多少?明天會用怎樣的心態前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