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省思—報導一個人

這禮拜的文本,幾乎要讓全班崩潰,原因是書寫沒有方向。

第一難,報導對象非自願,依據抽籤決定書寫對象。

第二難,對於報導對象的不熟悉,不知道如何與同學相處的人,多半很難提出好問題,也很難更深入了解他人。

第三難,訪問好之後的材料,不知道如何修剪,哪些是有效資料,哪些是無效資料?

第一單元所寫的,強調的都是事件,跳脫上學期的外表描寫。

第一課,聖桑是音樂家,製作多首曲子。

第二課,雷文霍克是觀察家,發現微生物。

第三課,沈芯菱是公益家,發夢且實現夢想

第四課,郭韋齊是自我實現者,勤練舞蹈與鋼琴。

這麼歸納之後,親愛的寶貝,看出來事件形容與外表形容的差異嗎?

回到我們的主題,我們要透過多個事件來報導一個人

好的,我們重新來過,一步一步來。

第一段—我和他(抽到的同學)的相遇。

1請回想雙方第一次見面的狀況,是在什麼時間,什麼情況下?

2當時這位同學正在做什麼特別的事情、特殊的動作、說特殊的話?

3當你看見他做完這件事情,你對他的第一印象是?

4可以用【直到…】或【記得】開頭。

第二段—他(抽到的同學)從小喜歡做什麼。

1訪問這位同學,他小時候最喜歡做什麼事情?為什麼喜歡做這件事情?是怎麼開始的?是在什麼年紀開始的?通常都在什麼時間做呢?

2當他做這些事情,他自己有什麼感覺?家人有什麼感覺?他是在自由自在的環境還是壓抑缺乏物資的環境?

3用【這位男(女)孩名叫…,從小喜歡…,自得其樂】開頭。

4文章中可以用【沒有…,就用…;沒有…,就用…】句型造句。

第三段—他(抽到的同學)現在喜歡做什麼。

1訪問這位同學,他現在還喜歡做這件事情嗎?如果換了,原因是什麼?無論新的或者舊的喜好,有沒有特別花時間去學?通常都用什麼時間做這件事情?如何做呢?

2目前這樣才藝已經練習到什麼地步?有沒有比賽?有什麼成果?

3用【始終…】開頭,文章中用【別人…,他…;別人…,他…】造句。

第四段—我對於他(抽到的同學)的努力、成就,有什麼看法、感覺。

1這位同學這麼堅持這樣喜好,不厭其煩地做,花比他人還多的時間練習,對於他的努力,我有什麼想法感覺呢?

2用【我喜歡…】開頭,用【這也是最讓我…的地方】結尾。

失敗了,再試一次,和小書一樣,每失敗一次,就更接近成功,好嗎?仁寶們,我們一起加油喔!

後省思—時刻、時間

時間VS時刻

以為理所當然的文字概念,今天一問,當我說:現在是8:33分,8:33是時間還是時刻?

孩子沒辦法在第一時間說出答案,說完解字之後,我說把一天24小時拉成一條線,8:33分是其中的一個點,就是時刻。

再問:什麼是時間?

讓大家七嘴八舌亂說一通,最後歸納,時間是一段,時刻是一點。

我再舉例:剛剛是8:33分,現在是8:39分,已經過多少分鐘?

這已經過去的6分鐘,是從0分鐘到6分鐘,就是時間。

每一個概念,都讓孩子自己說明,無論說的好與不好,透過陳述,人自然而然會整理思考。

複習3-1

將大家容易犯的錯誤寫在黑板上,我寫晚上20:33。

問大家:這樣紀錄時刻,可以嗎?

馬上有人舉手,不需要寫晚上,我追問:為什麼?

小勳說:20:33是24時制的寫法,一看就知道是晚上啊!

我接著說:對啊!不用脫褲子放屁,想放屁就放了吧!晚上這兩個字和脫褲子放屁一樣,多此一舉。

再寫一題,我寫8:33,問全班:誰敢跟我打賭,這是什麼時間?

小諺馬上舉手:早上8:33。

我跟小諺說:嘿嘿~你輸了,我寫的是晚上8:33。

接著我問全班:有什麼方法,我無法耍詐?

小薰上台寫上AM,小千上台寫上午。

我整理:當你寫出上下午記號,12時制表現法,時刻清清楚楚。

複習3-2

請每一組起立,我的起點時間都是早上8:33,第一組是秒針轉動幾圈,第二組是分針移動幾分鐘,第三組是分鐘移動幾圈,第四組是時針移動幾格。

確認每一組都已經了解時間如何轉換,才進入3-3。

3-3的題目有的給起點時刻,過一段時間後,問終點時刻;有的題目給終點時刻,必須回推一段時間前,問起點時刻。

只要能分清楚時刻時間,且將題目釐清楚,就能迎刃而解。

越來越習慣從頭複習,確認孩子的基礎概念穩固,再增加新概念,孩子一邊複習,澄清迷思概念,再往前走,才能走得穩。

後省思—中山社區探索

詳情:

https://picasaweb.google.com/106521363060929215386/2016315#

爬仁山

微雨中爬仁山,是今天的第一個行程。

又是雨天,又是爬坡,我以為大家會喊苦,結果…從頭到尾,只有殿後的我喊苦。

三隊都衝上終點,我在後頭猛追猛趕。

如果沒有勳媽、薰媽、緯爸,我該怎麼辦?

謝謝仁寶體力滿滿,挑戰力過人,第一關,順利過關

IMG_1670

製作銅鑼燒

這一次有兩桌,各有兩位家長(勳媽、薰媽、捷媽、宏媽),有一桌,緯爸還要忙全三年級事務,由我全程陪同。

這一陪同,我第一次認真地跟著大家學習,原來製作銅鑼燒需要這麼多步驟。

仁寶也都確實的學到,全班都完成四格製作過程漫畫了喔~(至少文字說明都很清楚)

IMG_1702

1將土雞蛋,蛋白、蛋黃分開。

這一步很關鍵,確實分開會為後面發泡減少勞力。只要會打蛋,任務就能輕鬆完成。

我強烈建議各位家長,多讓孩子在家裡練習打蛋,輕鬆簡單又是烹飪基礎。

我這組三男四女,只有一女一男能做到。老闆娘對著我們說:沒關係,等一下妳們就當失敗對照組。(這….

IMG_1711

2將粉(低筋麵粉、泡打粉、香草粉、…)過篩,再倒入牛奶、糖加入蛋黃中攪拌,想辦法讓調粉滑潤。

這一部簡單多了,但有前例,大家過篩麵粉時,特別謹慎小心,每一步都倍加專注。

IMG_1734

3將蛋白打至發泡如奶油,在加入剛做好的蛋黃調粉中,最後加入柚子醬。

我們的蛋白有參雜蛋黃,一開始就被老闆娘判定死刑。不願放棄的小組,努力順時針轉圈,這時候,大幫手孟君老師來了,示範給我們看正確的速度與姿勢。

再過一分鐘,強大幫手緯爸來了,緯霸用力地轉圈,大家看得目瞪口呆,驚呼聲連連。

所有人接力,都出力貢獻後,老闆娘說:想不到成功了耶!

耶~~~~~~歡呼

IMG_1772

4將製作好的銅鑼燒原料,擠在熱油鐵板上,原料起泡,翻面熟成,搭配柚子汁與乾果,老闆娘還加送冰淇淋喔~

我們組每個人都自己擠原料,自己翻面,自己塑型,自己加料,非常有成就感。

最可愛的是每一組都有奉茶給家長們喝,還有專人調配多重口味銅鑼燒給辛苦的家長品嘗。

製作冰淇淋

IMG_1784

1倒60CC鮮奶與40CC鮮奶油在小鋼碗中,再加入5CC綠茶醬,蓋上蓋子,封4圈膠帶。

對孩子來說,這步驟實在簡單到不行,最難的竟然是封膠帶。

IMG_1791

2套雙層塑膠袋在大桶子中,小鋼碗放入內層塑膠袋,加入冰塊至八分滿,撒上鹽巴,綁緊內袋,外袋也折好,蓋上外蓋。

這步驟也毫無難度,我們可是經歷過銅鑼燒關卡呢!

IMG_1796

3大盒放進布套,開始搖擺,讓鹽與冰塊混合,急速降溫,製作綠茶冰淇淋。

這步驟我不用多說,請看影片,最好玩的是孟君老師帶領的按摩冰塊列車,可惜沒拍到影片。

 

IMG_1823

今天的探索,過程豐富,孩子也都專注可愛,小文覺得這次校外教學,大成功~~~~~~(感謝所有協助的家長~)

後省思—國第二課文本【從事件說明人物】

孩子說:我討厭寫作業,有些作業很難,都想不出來。

人人都討厭寫作業,作業畢竟是被指派,被迫要完成,比起玩樂,當然令人討厭。

不過說這話的孩子,明顯情緒化。

難的作業需要想,只要真能想出來,就能

為生命增加深度。

反之,簡單抄寫作業,無須動腦,只要手不斷的勞動,和打掃一樣,不動腦的打掃,不僅無法將環境清理乾淨,還會讓人感覺乏味。

怕寫難的作業,就是怕動腦,怕思考,這是心理素質問題,不是作業問題。

如果孩子這樣說:我討厭寫簡單的抄寫作業,一直抄寫很浪費時間。

這孩子的質問,就值得被重視。

阿~關於作業,先說這些觀點作為開頭。

 

第二課,孩子們文本要練習的是—【從事件分析人物性格、特色】

透過課文,課堂上、課餘時間和閱讀時間,已經反覆練習過無數次。

先請寶貝找出雷文霍克【做的事情】,大家共同找出7項。

接著我問:這七件事情,你感覺怎樣的人會做這些事情?答案有【認真】、【好學】,今天聽到澔澔說【無聊】,我也認同,若不是非常無聊奇怪的人,怎會不斷地拿奇怪的東西看來看去呢?

以此學習經驗為第二課文本練習內容,寫一個偉人和一位同學。

一位同學的特色

先鎖定班上某一位同學,寫出他最常做的三件事情,並為這三個行為下註解—這是一個【怎樣的】人。

關於同學最常做出的舉動,多數同學都能寫得好,主要是自由決定書寫對象,一般同學會挑容易下手的來寫。

換句話說,班上最常尖叫、大哭、奔跑、亂玩的孩子,一般都會被歸類到搞笑;班上最快靜心、做事有效率、主動服務的孩子,自然被歸類到懂事。

這樣功課的難度在於挑戰觀察力,平時要常發掘同學的特殊行為,若不是好朋友,很難有這閒工夫;還有挑戰形容詞語彙能力,形容一個人有哪些語詞呢?這些語詞又該如何使用呢?

我當然知道這項作業有難度,依據孩子的能力,很難寫出高妙作品,很難不代表不能試試看。

一位偉人的特色

比起同學的難度,書寫偉人的故事更難。

首先,要選對偉人。

要對一個偉人有興趣,才能對他人生中的大小事充滿興致與好奇。

看完偉人故事,還要從中抓取他所做過滿特別的事情。

抄下三件偉人生平故事,完成第一階段任務,已經耗費許多閱讀能力與思考力。

什麼?還要歸納!

【怎樣個性的偉人】會做出這三件事情呢?

從文本書寫,可以看出孩子的思考力、閱讀力,這份作業安親班也幫不上忙。

如果我逃避改這份作業,避而不寫,你們不會有成長。

親愛的仁寶,當作爬一座小山好嗎?沒有爬過山的你,一定會覺得有些氣喘吁吁,腳痠腿麻。

只要堅持一下,來到山頂,你會發現:什麼?這座山才這高度啊?

未來,我們才有機會爬上更高的山,看更浩瀚的風景啊!

加油吧!想逃避的孩子們。

 

 

 

後省思—如何教量感

今天要教數學第二單元公升與毫升,孩子的先備知識應該要有容器、容量、和液量。

教課之前,先提問來確認孩子的知識無落差。

當我問什麼是容器?孩子說裝水的工具。

我再問,這工具只能容納水嗎?不能裝別的?

這樣一問一答,一邊幫孩子澄清概念。

接著再問,什麼是容量?什麼是液量?還討論到腦容量。

一步一步之後,我拿出量杯,裝滿水,我說這是量杯全部的容量,也是液量。

量感第一步

確認全班基礎概念都有,我裝了一公升的水,請大家先用眼睛目視,再將一公升的水倒入水桶中,讓孩子感覺看起來小小一杯,慢慢流,得流很久。

再拿出對照圖片,大杯純喫茶大約一公升,問孩子已經記住這感覺了嗎?

量感第二步

我請孩子發表,哪些容器裝水以後,比較適合的測量單位是公升?

浴缸、家庭號牛奶、洗手台…

我刻意拿小漱口杯與一公升量杯比較,讓孩子去感受,哪一種測量方便?

量感第三步

給孩子【尋找一公升】任務,請孩子用六個容器裝水,裝多少自己決定,但六杯水全部倒入一公升量杯中,最接近一公升的小組獲勝。

孩子們很認真在教室內尋找適合的工具,每一組都知道要用大杯子搭配小杯子。

第一組倒完之後,將近一公升(980ML),全班都感覺不可思議。

正當第一組以為勝利在握時,第二組的薰問了一個問題:小文,萬一剛剛好呢?我說如果有,那更厲害。

當大家心裡都想著不可能時,第二組竟然倒出一公升,不多也不少。

第三組,則超過一公升量杯。

第四組,很小心翼翼的倒水,結果不到一公升(900毫升)。

不管有沒有完成任務,透過活動孩子對於一公升的量感,肯定是增加的。

後省思—搓湯圓…動手動心

昨天元宵節,我突然好想動手做湯圓。

衝到超市買材料,一邊搓一邊想:如果帶仁寶們搓湯圓,會發生哪些事情呢?

越想越多,又衝去買材料。

回家後,開心分裝成四組材料包,將用具備妥,便動手搓湯圓。

邊做邊想教會仁寶的簡單方法,想好也排好湯圓囉~

IMG_1294

最後一節,花了一些時間裝水、排桌椅,發垃圾袋。(應該下午三點就開始,三年級孩子約一小時時間才夠)

確認每個人的雙手都清洗乾淨,還請大家舉手宣誓:我確定雙手乾淨。

接著我在乾淨垃圾袋上,幫每個人倒120ML的糯米粉。

請大家先堆成山,在中央挖一個小洞,在洞中灌溫開水。

步驟就是這麼簡單,再來就得用耐心反覆搓揉。

透過這簡單手作活動,還是能發現某些孩子太少動手做家事。

只是要把糯米粉和成團,就不斷喊著:好噁心,阿~我不會啦!

也有人說:到底要怎樣才會變成團呢?

一看,原來是個性比較謹慎的孩子,不敢倒水,乾糯米粉當然無法成團。

小小活動,能培養孩子的專注度與耐性。

就在此起彼落的喊叫聲中(小文~~~~~,小文~~~~~),從頭到尾安靜的小喬,已經開始創作自己的湯圓,各種有趣的圖案在她桌上出生。

IMG_1327

阿勝、汝汝、阿鳳、小勳陸續完成,無論有沒有捏出小湯圓,我確定每個人都將120毫升糯米粉捏成一大團湯圓。(最後一位張小恩在4:45分完成)

孩子們有的說回家要請媽咪煮給自己吃,有的則說我要請媽咪吃,還有的說我要請全家一起吃。

IMG_1326IMG_1328IMG_1329IMG_1321IMG_1322IMG_1323IMG_1324IMG_1325

哈~才120毫升…,以後手作課程的材料…我再準備多一些嘿~

PS.彤彤,SORRY,我只有星期二比較有時間玩….

 

後省思—國第一課文本【我是誰】

國語第一課是一首經由聽覺想像產生的詩,為何不直接聽聖桑的動物狂歡曲?而是閱讀改編過後的短詩,從此處理解聖桑呢?

教學第一步,教者須先對於文本有感。我反覆閱讀,實在很難有感動,如何教孩子自己無感的作品呢?只得挑出自己有感覺的片段。

有感

無感教學,孩子也許因此背下尋找段落大意的方法,能正確運用語詞,但寫出的文章無真摯情感,對於世界也毫無現實感,所有的教學恍如一個與世隔絕的框架,阻礙孩子的思考。

我先孩子讀過一次詩,找出開頭的【我】是誰,無論說是作者王洛夫或者音樂家聖桑,都要找出理由,後來認為是聖桑的孩子,找出強而有力的證據。

【聽  我的動物狂歡節】,由此可知我是作曲家聖桑。

孩子由【我】出發,一步一步跟著王洛夫假裝的聖桑感受對於音樂的熱情。

我邊演邊說句子,讓孩子先略過王洛夫,透過課文介紹聖桑。

孩子說聖桑博學是因為愛旅行,透過旅行增色作曲。

不將詩句拆解,整體來看,是有感的第一步。

當我問,鋼琴是畫筆,你想聖桑可能正在做什麼?

不斷有人舉手亂猜,有人說:他用鋼琴彈奏出有畫面的音樂

小喬說:他在寫曲子,好像在畫畫。

我問小喬:那麼音符是我的顏料呢?

你的意思比較接近哪一句?

透過不斷反問,讓每個人建構自己的觀點,一邊問問題,我一邊說明:無論今天你想要支持哪種論點,你都得說出一個道理,只要合理,你就能堅持自己的看法。

為了讓孩子更有感,我們直接聽聖桑的曲子,孩子能聽出曲式的語氣與演奏重點,還有感的說:這我聽過耶!

這時,我再說藝術的表演形式有好多種,可以寫作,可以寫曲子,也可以演出來,每個人都有詮釋藝術的自由。

透過這些觀點,孩子對於文本可以更客觀地看待。

找碴

第一堂國語課,我盡力帶著孩子理解作者、文本,第二堂課,就得教孩子找碴。

我告訴孩子:閱讀不是全盤接收,而是讀過以後,提出疑問,思考過後,接收自己可信的,懷疑不合理之處,閱讀是為了鍛鍊思考。

於是我們認真在文章中找碴:(只節錄反駁我的)

1.我要改名為動物狂歡節和我,可以嗎?

全班一番討論後,發現如果要改,得把第一二段位置對調;之所以我先開頭,是為了引起讀者注意。

2.我想將第一段的興趣與結尾對調,可以嗎?

孩子說不好,如果對調,不知道為何要說旅行讓樂音變有趣,總得要先描述旅行經過,最後下結語才有力。

3.鋼琴是我的畫筆,音符是我的顏料,鋼琴、音樂怎會是?

孩子說並不是真的是,只是好像。

4.我想讓天鵝先出場,獅王擺在後,可以嗎?

孩子說聖桑應該是為了讓出場有氣勢,選擇獅王是因為他是王,本該走在最前面。

5.為何要寫卡米爾聖桑邀請你,不寫我邀請你?

這題有好多爭辯,最後有人說這樣比較正式誠懇,小喬說:總得讓讀者知道,我就是卡米爾聖桑。

除了文本,還有語詞的反駁,為何要寫樂音不寫音樂…

在有感與反駁中,一次閱讀文章的結構、句型、語詞、生字、想法。

創作:我是誰

文章討論後,就該孩子自己創作。

詩的第一段,只描述【我】的興趣與生活,並沒有提到我是誰。

請孩子以班上同學為對象,依據平時對於同學的觀察,描述同學的生活與動作,並讓全班猜。

當創作有機會與讀者互動,寫作業者相對之下較有感。

寫作業實在是一件苦差事,能讓寫作業多一些趣味,有何不好??

明天我會補拍孩子的作品,接下來,我們有3天時間猜答案,究竟同學所寫的人是班上的誰呢?

仁作品—寒假生活17-22

阿鳳的沒拍到,這時間我都在協助阿鳳處理電腦影片播放,阿鳳的影片倒下來,全班也跟著倒下來看,我忙著拍全班倒一片的反應,就沒拍到影片了。

COCO的影片也沒拍到,拍到照片沒多久,COCO就下台了…..

IMG_1246IMG_1247IMG_1248IMG_1249IMG_1250IMG_1251IMG_1252IMG_1253IMG_1254IMG_1255IMG_1256IMG_1257IMG_1258IMG_1259IMG_1260IMG_1261IMG_1262IMG_1263IMG_1264IMG_1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