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省思—解讀一首詩

第八課,是一首詩,一首比第一課更像詩的詩。詩要有意境,要有深藏的圖像或意涵。

第一課,在我看來,只是換包裝的記敘文(換湯不換藥)。

一首詩的背景,無論詩人生平或者修辭美學,都只是表面,怎麼看出詩人創作的用心,就得從字裡行間細究。

快速的建立孩子的背景知識,教孩子分類與筆記:第一段使用類疊,第二段除類疊外,使用譬喻和摹寫,第三段運用類疊和擬人,第四段運用類疊和擬人。

快速切入正題

1.透過這首詩,可以推想詩人是怎樣逛淡水的?從哪裡到哪裡?

2.詩人站在什麼位置,觀察出每一個段落。

讓孩子做後設推想,會更明白詩人創作的初衷。

3.第一段老街中,寫了過往和現在都在街上,但看起來說好多過往(老街、百年、傳統、古老…),怎麼沒有提到現在?

#孩子說不用特別說明現在,現在自己看就好,相對於現在,古老的東西比較特別,所以特別寫出古老事物。

4.第二段阿婆鐵蛋像古老故事越嚼越香,為何詩人說鐵蛋像故事?鐵蛋可以吃,故事可以吃嗎?

#孩子說阿婆鐵蛋本身一定是個故事,所以吃起來像故事。

#我請孩子想像吃完鐵蛋的感受,再請孩子想像聽完古老故事的感受,兩者是否可以連結?

5.第三段詩人將紅毛城比喻成老人,為何不想像成小孩?

#孩子說紅毛城歷史悠久,想像成老人比較合理。

6.第四段詩人說小船看起來像在網魚又像在網金色陽光,詩人應該是站在什麼位置看到的?

#詩人在岸上,往海面上看。

#詩人在船上,才會很靠近的對著船說你。

#詩人在山上,往海上看。

整堂課一邊討論,一邊請孩子品味,你覺得詩人這樣寫好嗎?有人喜歡,有人不喜歡。

如果問我喜歡哪一段?我喜歡紅毛城那一段,紅毛城蒼老的印象,靜靜地留在我腦中,也許是剛從淡水回來。

整堂課,我最愛和仁寶討論阿婆鐵蛋的摹寫那段,問寶貝【硬、黑、圓、亮】是那些感官感覺的?

孩子說硬是透過嘴巴和觸摸,黑亮圓都是透過眼睛。

下課時,請孩子來吃阿婆鐵蛋,剛拿到的那一刻,有人說:真的好硬。

有人說:一點都不圓。

有人說:真的好黑好亮。

此時,L聞了一下說:好甜喔,我捨不得吃。

吃完阿婆鐵蛋,寶貝們心中的詞彙肯定不只是【硬、黑、圓、亮】。

明天來問仁寶,究竟喜歡哪一段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