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國小語文教育中的說明文內容太少,從小沒機會練習說道理,長大後出現一堆情緒性語言與判斷,無法對公眾事務理性討論,也就難出現有文化素養的公民。
這篇勉強算是一篇說明文,沒什麼道理要說,純粹介紹米食。
談論米食,不談文化底層蘊含的意義,不談米食文化的處境,只談米食本身,表面說完之後呢?
我以為這樣的文章,釐清作者寫作的架構即可,知道文章如何寫出來後,還要培養孩子對於文學的品味(尋找相關米食文章,比較之下,孩子當然會有感受)。
前一堂國語課,我們知道文章是總分總架構後,討論完前後總說的道理合理性,既然要說道理,就得說服讀者,小讀者們當然可以找碴。
這一堂國語課,請孩子合力將分說寫作方向挑出來,挑完以後,比較各段寫法,會發現有些不同,當然就會看出【詳寫】與【略寫】的差異。
第一次讓孩子自己組織,第二次我幫忙整理方向,全班重新組織,多操作幾次,必然能掌握方法。
第一次給孩子五分鐘,第四組沒將重點寫完;第二次給孩子三分鐘,第四組還是沒寫完,藉此讓孩子思考討論模式,單靠一個人是沒辦法完成任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