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省思—語文課~棉花上的沉睡者

不預習,不出問題單,不讓孩子成為語文【所謂學問】的工具,每一堂課(不只語文課)我都希望孩子成為學習的主體,成為知識的主人,所以我是這樣上語文課的。

先一起朗讀,感受文字韻味,體會作者思路,模擬作者說話的語氣,對於文本先有自己的感受,不統一,不規範,感受沒有對錯,沒有單一答案。

朗讀

我一唸完,告訴孩子我的直覺:哪一段哪一句,有沒有覺得話好像沒有說完?我認為作家張曼娟本人不是這樣寫,是課本編輯委員改寫,於是文章變成這樣。

上完語文課,我期待能培養孩子獨特的語感,對於文章好壞有一套自己評判的標準。

我沒看過張曼娟這篇文章,然而字裡行間讀不出名家筆觸,總覺得文章寫得俗套,下筆用語過於簡單。

上網搜尋作家本人,果然作家對於段落編排與文字邏輯,有美感許多。為何國家不讓孩子讀原典?總要降低課本的文化水平,好貶低孩子的眼光?

審題

詢問孩子對於題目【棉花上的沉睡者】的感受,一邊說文解字【何為者】,一邊更改題目【棉花上的豆子】、【種綠豆的經驗】…,在比較中讓孩子體會作者命題用心。

概覽文章

讓孩子先猜想:一篇有關種綠豆的文章,會怎樣鋪排文字?會怎樣分段?再回頭看文字。

嘗試幫作家的想法分段,是理解作者的第一步。第一次對於文句意義不懂,難免會錯,可以在精讀文章後,再做修正。

大家覺得作者的思路是先說第一次種綠豆原因(P.104),再來是第一次種綠豆的過程(P.105),接著第二次種綠豆的過程(P.106),再說吃豆芽的經驗(P.107),最後說種綠豆帶給自己的影響(107)。

精讀文章

帶領孩子認真的解讀文字,每一句每一字的意義都要弄懂。

遇到生字就造詞,來擴充孩子對於字的認知;遇到連接詞,就多造幾個類似句型,讓孩子有辦法掌握;遇到新動詞,就讓孩子表演,在動作中理解動詞用法;遇到整段句型推衍,就和孩子一同思考何為感受何為事件。

印象最深的是說到【捧】,我正要舉例結婚時新娘手中的捧花意義時,勳立刻轉身跪地,手捧著空氣花,呈高跪姿面向哲安:你願意和我結婚嗎?全班爆出笑聲。

這樣以學生為主體的上課方式,依上課成員的反應,會出現各式各樣的結果。

實作

閱讀完別人的作品,換自己表達。

我不要求任何技法,只問孩子:若是可以種一樣東西,你想種什麼?想怎麼種?會發生什麼事情呢?

請孩子寫出自己最有感覺的故事,可以種任何想像中的東西。

IMG_1212

我只在黑板上寫出幾句引導,請孩子在平板打出自己的想法。

打字比書寫快許多,思路更流暢。

孩子剛開始簡單寫出表面想法,我多問孩子與種植有關的問題,孩子就會增加形容詞、形容句。

寫作宜分次寫,第一次完成粗胚,第二次修改結尾,第三次修改開頭,第四次修改主要內容事件,增加對話與趣味性,每一次都記錄,孩子就能看見自己的進步。

IMG_1211IMG_1208IMG_1209IMG_1210

仁大事—校內語文競賽結果

這次校內語文競賽,卡到好幾個班上與四年級的大活動,為了籌備這些活動,這學期我沒用另外的時間訓練。

為了盡到責任,我還是會利用時間指導,有時是綜合課,有時直接用國語課朗讀,有時是下課午休等零碎時間,只要主動來詢問,我一定給予協助。

這一個月來,蓁、CO主動寫了好多作文,每一篇都超過一千字;彤和勳在我要求下,每次上課都要幫我們唸文章或題目;鳳會協助薰,兩人在午休時間主動打開電腦檔案,邊聽邊練;瑋和怡要寫要背一堆國字和注音;佑子堅持要用自己的方式,我唯一能幫忙的只有給他舞台練習。

每一次比賽或表演,我都只強調態度與堅持,只要能跨越心魔,就是強者。

辛苦了,每一位堅持到最後的選手們。

作文四仁 李佳蓁 1

國語朗讀四仁 張楷彤 1

國語演說四仁 林佑恩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