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備課—~社會課~頭城鎮踏查預備

IMG_8348

週四9/22,我們即將前往頭城探索,探索前,有些故事先來聽一聽。

https://youtube.com/watch?v=rtgDjRjvYX4

行程

頭城火車站—李榮春文學館—北福德祠—十三行—史雲湖—盧纘祥宅—吳朝陽宅—老紅長興—新長興樹記—慶元宮(中點)—源合成商號—陳春記商號—南福德祠—頭城圖書館。

南北門福德祠(1)

IMG_8325IMG_8328

20IMG_8349

http://www.boch.gov.tw/culturacase_175.html?assetsClassifyId=1.1

北門福德祠建於清同治2年(1863),南門福德祠約同時興建,供奉土地公與土地婆,分別立於頭圍老街(和平街)之南北兩端,並朝向街內,當時頭圍街以得烏石港水運之便商業鼎盛,南北兩端福德祠的興建明顯標示出當時頭圍市街的規模,先民以福德祠朝內,鄰街道兩端,是有界定空間與鎮守財氣之意。

http://www.taiwangods.com/Religious_Culture/html/Cultural/3_0011.aspx?i=56

南北福德祠雖約於同時興建,但當時南北街生活文化並不相同,此差異也表現在南北門福德祠的建造上。北街對於文化教育較為重視,風格樸實。其形制為單殿單開間,有簡單之馬背屋頂,山牆脊墜裝飾泥塑獅頭、磬牌露窗皆為當時的工藝建築特色,現存廟內神龕供桌則是大正5年(公元1916年)時所保存下來,正面木門與屋頂因長期受雨水而腐朽,經換修已非原貌。廟外屋簷下設有清同治年間的1對石獅,保存完整,不常見於其他土地公廟,主因該廟為漢人墾殖宜蘭、在頭圍地區所蓋的第1間土地公廟,所以特別裝飾2隻石獅子,以象徵不同於一般土地公廟的地位。南街在宗教祭祀上較為著重,因此有飛簷式屋脊、黃色琉璃瓦與雙龍搶珠的華麗裝飾,且現存廟貌為民國64年(公元1975年)2次重建時奠定,原貌不復存在,因此古蹟本體以北門福德祠為主。

十三行街屋(2)

19IMG_8343

IMG_8342IMG_8341

http://www.boch.gov.tw/culturacase_175.html?assetsClassifyId=1.1

創建年代,清嘉慶年間,十三行是清領時期對外貿易,輸入輸出之百業貨品躉售行郊之簡稱,臨頭圍港之十三行街屋慣以十三行稱之。十三行街屋主要建材係由中國各地回航船隻之壓倉石為屋基,木造屋身,前進三間構造為土磚承重牆架,牆厚達六十公分,開口部分則為厚重之木楣,為兩側及頂部支撐。十三行街屋以「前店屋、後合院」為空間格局,騎樓廊道為不對外開放之內部走廊,與迪化街等商業市街極為迴異。

史雲湖(2)

249503935998_ff944f1d72_z

http://www.boch.gov.tw/culturacase_175.html?assetsClassifyId=1.1

清領乃至日治初期的蘭陽平原,是一個以水路交通為主的時代,蘭陽平原溪北地區水路網絡的咽喉就是烏石港,也是清領時期東台灣唯一的「正口」。烏石港為一南北狹長的北向河道,其西側的碼頭區即是頭圍街,本遺跡位於十三行的南端,原屬烏石港河道的一部份。1883(清光緒9)年,烏石港河口因沈船而完全堵塞,河水改向東南流,從大坑罟南端出海,烏石港時期結束,頭圍港時期開始,頭圍街仍屬北台灣的重要港埠,但至1924(日大正13)年8月5、6日,山洪爆發,將頭圍港完全埋沒,頭圍街也隨之開始沒落,其河道則演變成今日的台2線省道。

盧纘祥故宅(3)

23IMG_83401311178108-e66e2c6e21380645322ced2c9a5d3a42_n

http://www.boch.gov.tw/culturacase_175.html?assetsClassifyId=1.1

盧宅於1928(昭和3)年興建完成,由當時任職於總督府營繕科宋祖平先生設計及監造,為宜蘭縣當時最華麗的宅第;且是宜蘭縣第一任民選縣長盧纘祥故宅。該宅為西洋式宅第,前有迴廊,為難得一見的華宅,建築本體為磚木混合構造。現仍有家屬居住因此外觀及內部保存良好。

http://toucheng-tourism.e-land.gov.tw/toucheng/township_history/annals_09.htm

盧宅佔地廣闊,建築宏偉,日式屋頂上有西式風格之老虎窗,建築正面設迴廊,圓拱形之主入口居中,牆身為洗石子與白色面磚混合使用,在風格上屬和洋混合式,但在牆角及臺基上亦可見傳統閩南風格之「櫃臺腳」作法。

吳朝陽宅

3dbd84c90798fd71325b97fb01d3390d9YRK_SV_.fChpTNQX9ozxw

http://tw.cycling.biji.co/index.php?q=news&act=info&id=8564&subtitle=%E9%A0%AD%E5%9F%8E%E7%9A%84%E7%87%A6%E7%88%9B%E6%99%82%E5%85%89%EF%BC%88%E5%85%AD%EF%BC%89

吳惠仁宅也稱吳朝陽宅,吳朝陽是吳惠仁的父親,日治時期曾任頭圍庄役場助役(副鎮長)。吳宅大約興建於1930年代,當時的創建人吳裕特別請師傅從唐山來台建造,外牆的商號已不可考,臨街立面以洗石子處理,柱頭上有宛如一對羊角的渦卷柱飾 ,屋頂的女兒牆仿巴洛克式,正門外開兩扇福州門,高度及腰,又稱腰門,腰門的作用在於分內外,防雞犬入內,也防幼童出外,店家與客戶能眼光接觸,維持營業氣氛。

頭城鎮老紅長興(4)

IMG_8337IMG_8333

http://www.boch.gov.tw/culturacase_175.html?assetsClassifyId=1.1

本建物應修建於大正10年(1921),完工於大正13年(1924),原為住商合一的街屋。

「老紅長興」與「新長興樹記」屬昭和時期建築風格,臨街騎樓的西洋式橫條山牆,建材為鋼筋混凝土及洗石子,騎樓支撐柱則以洗石子搭配紅磚。屋內則是傳統中國式木構造,兩者形成外西內中的特殊風格。除了大門的店號門聯是採用特殊的「鑲崁法」刻製外,窗戶的柵條原是銅件,後改成鐵柵欄。而在日治時期以彩繪磁磚裝飾的首面,及白色橢圓形門牌磁磚,色彩依舊鮮豔。

頭城鎮新長興樹記(4)

IMG_8335IMG_8333IMG_8334

http://www.boch.gov.tw/culturacase_175.html?assetsClassifyId=1.1

本建物與隔壁123號,係同時興建的一式兩間街屋,源由為來台第20世陳春榮(老紅)創立長興行,至其次子陳木樹於昭和7年(1932)8月1日,與其兄正式分戶析產,另立店號「新長興樹記」,以示與長子陳全娥之「老紅長興」有所區別。
2.新長興樹記是當年頭城最大最有名的南北雜貨批發店,生意鼎盛時,店中雇有3位伙計,負責送貨催款。店外則是「離阿卡」與腳踏車川流不息地載貨進出,眾人咸稱為「大賣店」而不稱「新長興樹記」。
3.「新長興樹記」與「老紅長興」皆屬昭和時期建築,臨街的西洋式橫條山牆,建材為鋼筋混凝土及洗石子,支撐柱則以洗石子搭配紅磚。屋內則是傳統中國式木構造,兩者形成外西內中的特殊風格。這兩棟建物在天井的前半部,依然保存舊有風貌,除了大門的店號門聯是採用特殊的「鑲崁法」刻製外,窗戶的柵條原是銅件,日治末期才改成木條。而在日治時期以彩繪磁磚裝飾的首面,及白色橢圓形門牌磁磚,色彩依舊鮮豔明亮。

頭城慶元宮(5)

1211203075IMG_8332

http://www.boch.gov.tw/culturacase_175.html?assetsClassifyId=1.1

頭城慶元宮,「慶元」為「嘉慶元年」(1796年)之意,是吳沙率三籍民眾入墾之年,對於宜蘭漢人移墾歷史饒富意義。慶元宮坐西朝東,為三開間、前後二殿中帶左右過水廊之寺廟建築。其前殿與二廊之牌樓面砂岩石雕、砂岩石柱及屋架木作等為整體建築中最具特色之部分;而石柱對聯中之文字對於早期烏石港運之祈願,更顯慶元宮與過往頭城歷史之重要連結。慶元宮在左右抬梁大木構架,採以較顯厚實之圓形斷面為主,細究除石造圓柱外在左右二木棟架扇,其步口通樑及通隨、殿內大通、二通及前後步通、通上短童柱等為圓形斷面構件,木構件間僅於插角採飛鳳、鰲魚等採立體雕刻,束尾、頭巾則採淺雕。http://www.lanyangnet.com.tw/history/tc-3.html

廟中主祀媽祖,是以往渡海來台的守護神,因此廟門朝向東方海面

https://www.facebook.com/touchengwecare/photos/?tab=album&album_id=809259582455349

源合成商號(6)

5190648085_0d74dd4063_oIMG_8331

http://toucheng-tourism.e-land.gov.tw/toucheng/township_history/annals_08.htm

源合成商號為面寬3間之磚造洋樓建築,建築年代亦為日治前期。三連拱之磚砌拱圈與洗石子圓柱,相互輝映,柱腳以傳統閩南式之蓮花柱礩作為收頭,中央間女兒牆上以泥塑書寫「源合成」之商號,左右間僅施花草紋飾,並未舖貼彩磁,故顯得較為樸實。

因基地較淺,故僅深一進,中央間後方為庭院、左右間設過水廊。目前建築保存尚佳,與陳春記共同形塑了和平街南段典雅之西化風格。

http://tw.cycling.biji.co/index.php?q=news&act=info&id=8565&subtitle=%E9%A0%AD%E5%9F%8E%E7%9A%84%E7%87%A6%E7%88%9B%E6%99%82%E5%85%89%EF%BC%88%E4%B8%83%EF%BC%89

北側三開間屬於源合成商號,源合成是米商。是磚造洋樓式建築,這是日治初期流行的街屋風格,約建於1920年代。抬頭望女兒牆,中開間有泥塑的「源合成」商號,左右開間有花草紋飾,反應著主人簡潔樸實的風格。細看源合成商號建築,磚砌拱圈與洗石子圓柱是西方技法,承接圓柱的是傳統漢式蓮花台柱腳,而大門前的腰門更是閩南街屋的元素,中西文化在此無縫的交融。

陳春記商號(6)

1311400544-80f222979012cdb12f7182131f62e008_nIMG_8327

http://toucheng-tourism.e-land.gov.tw/toucheng/township_history/annals_08.htm

位於和平街最南端之陳春記,是為經營雜貨生意之商號。建築約完成於日治大正時期,屬磚造洋樓式之街屋,面寬3開間,進深2進。第一進僅高一層,上有樓拱頂(臺語,即閣樓),並於騎樓面開設小窗。第二進高2層,為主要生活空間。磚造拱廊上之洗石子橫帶及女兒牆上之彩磁均為此時建築常用之裝飾手法。連續之圓拱並於寬敞深遠之騎樓內造成光影交替之韻律感。第二進背面之泥塑鰲魚洩水口,施工精緻,頗具巧思。整體建築保存良好且表現出日治初期之建築風格。

http://tw.cycling.biji.co/index.php?q=news&act=info&id=8565&subtitle=%E9%A0%AD%E5%9F%8E%E7%9A%84%E7%87%A6%E7%88%9B%E6%99%82%E5%85%89%EF%BC%88%E4%B8%83%EF%BC%89

陳春記商號也是三開間,陳春記經營雜貨。是磚造洋樓式建築,這是日治初期流行的街屋風格,約建於1920年代。陳春記商號明顯的源合成蒼老,斑駁的立面處處都是時間淘洗的印記。女兒牆上的裝飾已全部脫落,立面僅存的裝飾是圓拱下紅白相間的方柱,以及陽光灑落拱圈映照出的韻律光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