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閱讀—所謂海洋公園

如果你跟我一樣熱愛自由,熱愛生命,喜歡大自然,那麼可以跟我一樣,不要再去動物園、海洋公園了嗎?

喜歡動物,就親自到大自然的家,與他們認識;喜歡海洋生物,親自到海洋中與之共舞。

把動物抓離他們的家,圈養在動物園中;把海洋生物抓離他們的家,訓練他們成為人的玩物,然後呢?

一陣槍響,因為一個小孩子誤闖黑猩猩獸欄;一陣槍響,因為一個小孩子誤走老虎餵食道。

原本兩個不相干的生命,因為人為控制,得有堂而皇之的人類理由殺死動物,這和直接拿著獵槍到動物的家,無差別獵殺有差別嗎?

可以看完文章,和我一起在心中默默地許下心願:

我,此生不再踏足動物園、海洋公園,不助長人類傷害其他物種的慾望。

引自http://e-info.org.tw/node/87740

前幾天在西班牙的海洋公園,有隻母虎鯨摩根(Morgan)在表演完後,不願回到水裡而在水缸旁停留至少十分鐘。虎鯨離開水面過久,身體的重量有可能會壓壞器官組織,造成極大傷害,因此有人猜測摩根的行為是想自殺。

鯨豚會不會自殺,我們可能無法得知。但想起之前看 ‪#‎血色海灣‬ 裡提到的「飛寶」凱西,牠吸了一口氣後決定不再呼吸,沉入水底死掉了。人類將牠們圈養及展示表演這樣的商業行為,對牠們來說是否是種剝削?

最近在歐美上映的紀錄片「黑鯨」(Blackfish),講述美國佛羅里達海洋世界裡一隻虎鯨Tilikum的故事。重達12,000磅的Tilikum有殺死三個人的前科,包括2010年在奧蘭多度假村的一場表演中殺死牠的訓練員。

反對虎鯨圈養的動保人士寄望此片能角逐奧斯卡獎,並徹底終結虎鯨圈養和表演產業。

紀錄片在日舞頻道首播時並未引起海洋世界的關切,但上周在全美電影院上映後,海洋世界態度轉為強硬,否認電影中Tilikum因圈養而死的說法。

983年,Tilikum在冰島外海被捕捉,先被送到加拿大太平洋海洋世界,但在疑似殺死其訓練師Keltie Byrne後,1992年被轉送到佛羅里達海洋世界。太平洋海洋世界很快地關閉了。1999年,27歲的Daniel Dukes趁海洋世界晚上關閉時偷偷潛入Tilikum的水池,事後被發現全身赤裸死在Tilikum的背上。

40歲的訓練師Dawn Branceau則是在表演中死在觀眾面前。此事件啟發「黑鯨」導演Gabriela Cowperthwaite探討圈養對虎鯨的影響。「黑鯨」讓海洋世界不得不為自己圈養虎鯨來表演的行徑辯解。

海洋世界先辯稱Dawn Branceau是跌倒摔落,隨後又改口說Tilikum把Dawn Branceau的長馬尾當成是魚或玩具,因此把他拖入池底。

曾為國家地理頻道和探索頻道製作多部紀錄片的導演導演Cowperthwaite說,他花了兩年時間完成「黑鯨」,當時Tilikum又開始表演了。「虎鯨從來沒有在野外殺死人的紀錄,只有在圈養環境裡才出現這種行為,是停止繼續實驗的時候了。」Cowperthwaite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