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文悄悄話—考試的目的

每年總要說一次,再多說一次。

考試是為了檢核老師的教學成果,老師教得好嗎?學生學得好嗎?擁有考試焦慮症的應該是老師,不是學生或家長。

事實上,也沒有什麼好焦慮,平時教學過程就知道自己教學品質如何。

我知道大家對於詞語理解有困難,詞語沒在語境上,只是抽象符號。

詞語包括新詞與成語,如果這次成語大家考不好,表示我依然沒能傳神演繹語詞;如果這次閱讀測驗大家考不好,表示我沒能帶領大家抓到文章重點。

因此,期中考後,我會從大家的錯誤中調整教學方向。

那麼,一定要大考嗎?[@more@]

如果老師平時沒能意識到自己的教學困境,就算多幾次大考也沒意義;如果老師平時就能從教學困境中提取重點,重新調整教學方向,何必大考?

更何況學校長期以來總是由學年群老師輪流出題,這樣的出題能符合各班教學現場嗎?抑或只是作秀?

嗯!說回來主題。

今天問班上孩子,考不好會被打的,有兩個女生舉手,說安親班拿著棍子等,一個說不及格會被打,一個說不到八十分會被打。

再問,家裡說如果你考不好,就取消任何好處的請舉手,八位同學舉手。

續問,家裡反過來說如果你考好,就給你某種獎勵的請舉手,十位同學舉手。

最後問,家裡這陣子完全沒提到考試,如平常日子一樣度過的請舉手,一男一女舉手。

我對全班說這兩位比較對,因為讀書是你的事情,和有沒有處罰有沒有獎勵無關。

接著又問大家,我們已經度過幾週學習生活?孩子們算好久,才算出十週。

問孩子到底是這大約五十天的學習生活重要,還是這兩天考試重要?到底是平常五十天都用心學習重要,還是這兩天考好重要?

如果平常都不管孩子功課,到這一天開始大張旗鼓的處罰與獎勵,究竟是想把學習的主導權【丟回去】,還是想把學習的主導權【硬套在孩子身上】,恐怕到最後成功的是把孩子的學習主導權【搶過來】吧!

這樣,真的好嗎?

親愛的爸媽,為什麼要重視期中、期末考試呢?可以多重視孩子平常的學習態度與學習心情嗎?

如果真這麼在意期中期末考,不妨平常每一日都緊盯孩子功課,日復一日,至少參與孩子的學習歷程。

如果平時無暇可管,也不太在意,為何這次考幾分就可以怎樣呢?

如果學習需要談條件,什麼條件能永遠滿足孩子呢?

只有一種方法,能讓孩子樂於學習,就是孩子有一天【決定要學】,孩子何時會做出這個決定呢?

唯有不斷地讓孩子自主決定不學,孩子才有機會【決定要學】,而這些決定得有非常放鬆且無畏的家長哪。

總之,我不會為了考試要孩子寫一堆評量、作業,我會為了讓孩子學會,想盡各種辦法,考試只是其中一種方法,紙筆測驗也僅是考試的其中一種。

真希望三下孩子們許的新學期願望,可以不要再是,考試一百分。

 

仁資訊—2015台灣設計展相關

前往展覽前,應該先看過摺頁。

http://2015.designexpo.org.tw/%E5%B0%8E%E8%A6%BD%E6%91%BA%E9%A0%81%E9%9B%BB%E5%AD%90%E7%89%88

設計是為了什麼?來看策展者資訊[@more@]

http://vvgvvg.blogspot.tw/

主題館參展者資訊

http://www.designersweek.tw/2011/3X3_52.html

https://zh-tw.facebook.com/hnhliving/

http://www.ystudiostyle.com/chinese/news

https://zh-tw.facebook.com/SaBella-design-%E7%BE%8E%E5%A5%BD%E7%A0%94%E5%89%B5%E7%94%9F%E6%B4%BB%E9%96%8B%E7%99%BC-296200203742064/

http://flipermag.com/2014/01/09/ajin-ivyshouselife/

https://www.facebook.com/lolatfo/

https://zh-tw.facebook.com/metastyle/

http://www.moissue.com/

https://zh-tw.facebook.com/thegrday

http://pinyen-creative.com.tw/

https://www.facebook.com/danzostudio/

https://ja-jp.facebook.com/GQTaiwan/

https://zh-tw.facebook.com/udnshopping.udesign.com.tw/

https://zh-tw.facebook.com/shoppingdesign

https://www.facebook.com/wowlavie/

https://zh-tw.facebook.com/Design.mgz

采風館參展資訊

http://www.lml.com.tw/

http://www.ntcri.gov.tw/house/houseDetail.aspx?ntid=1&hsid=144&cmid=35

https://www.facebook.com/Tennii.tw/info?tab=page_info

https://www.facebook.com/ShaoYenOfficial/

http://www.yenline.com/

BOOM參展資訊

http://www.macromaison.com.tw/

http://dayeh.net/

https://ccimarketing.org.tw/DesignComDesc.aspx?ComNo=10029

行動茶屋

https://zh-tw.facebook.com/notes/%E8%AE%80%E8%B3%A3%E6%96%87%E5%AD%B8/%E9%87%8E%E8%A0%BB%E7%9A%84%E5%BB%BA%E7%AF%89%E5%A4%A7%E5%B8%AB%E8%97%A4%E6%A3%AE%E7%85%A7%E4%BF%A1/201966943164704

小文悄悄話—期中考祈福柚子

能教的學習方法、複習方法都傳授給大家,需要注意的概念也反覆討論叮嚀,接下來,當然就是交給每一個自己。

如果每個人都確實做到為自己的學習負責,遇到有疑處能問,就能把結果交給天。

該怎麼交給老天呢?[@more@]

小文媽咪王奶奶寄了一箱西施柚來,我拿五顆來,發給一組一顆,讓大家把柚子當天燈,在外皮畫上祈福圖案。為了做這件事,每一組都很拚,團結合作快速把飯吃完,加速收碗、刷牙,接著教室內聚集一圈又一圈,每個人手拿一支簽字筆,專注的畫著。

看的出來,每一位都在乎期中考,都希望考一百,柚子上滿滿的一百分哪…

DSC_3443DSC_3444DSC_3445DSC_3446DSC_3447

仁資訊—李科永【念鄉】

台東池上是蕭仁義生長的地方,但近年來因工業地開發,經濟與環境產生出許多衝突。仁義認為要保護池上萬安,其實是要讓大家知道農村的核心價值。透過分享農村生活、分享田園風光,讓農村可以有觀光的附加價值,都市的大人、小孩,也可以藉機找回失去的、無法想像的農村價值。

◎日期:11月08日(日)14:00~16:00
◎地點:羅東鎮立圖書館(李科永館)3樓階梯視聽館
◎影片:《念鄉》
◎講者:江玉后‧《念鄉》導演、賴青松‧榖東俱樂部農夫
◎洽詢電話:03-9575919
◎指導單位:教育部、宜蘭縣政府
◎主辦單位:羅東社區大學、財團法人中華電信基金會、羅東鎮公所
◎協辦單位:宜蘭縣教育會、台北市紀錄片從業人員職業工會、羅東高中生命教育學科中心

仁閱讀—被打大的孩子,會逐漸失落自己的感覺

《人本教育札記》11月份317期《棍棒與訓練 打造好小孩?分解「狼爸」與「百歲」教養法》
十一月二十日,世界兒童人權日。每年此時,世界各地總有眾多活動,提醒人們關注兒童身為「人」的權利。
台灣人不見得熟悉這個節日,但對於許多兒童人權議題,如國際難民潮,孩子流離失所、營養午餐出問題,孩子健康受損、廁所設置不良,孩子難以使用,越來越多人呼籲改善…
但在日常生活裡,最容易損害孩子人權的,往往是家庭內部成員,狼爸「們」說:棍棒是養成孩子良好學行的最佳工具,打小孩能把他們造就為「人上人」;而百歲醫師則指出:適當忽略嬰孩的嚎哭,其實能訓練他們學會正常作息規律,有助其身心發展。
這些說法,似是而非。
本期特別企畫,邀集各方專家-包括醫師、教育與幼保研究者、資深輔導與幼教老師、教養書藉作家-請他們各依所長,從教育與心理學理論、教養實務,乃至大腦科學等方方面面,分頭討論狼爸與百歲的主張。
請翻開書頁,與我們一起分解那侵犯兒童的「教養法」。

以下文章引自其中一篇【被打大的孩子,回逐漸失去自己的感覺】[@more@]

〉訪資深輔導教師李世慶

◎採訪整理/王士誠

零體罰的確是一種理想教養方式,但如果沒本事在零體罰之下好好管教小孩,那選擇體罰搭配理性愛的教育,以「確實」管教好小孩也不錯。

這段話,節錄自「親子教養作家」陳安儀今年九月發表的文章〈註一〉,讓人想起幾年前中國的「狼爸」蕭百佑。狼爸主張:小孩要打才能學好,所謂「三天一頓打,小孩上北大」。〈註二〉

陳安儀和狼爸都列出體罰的「注意事項」:該打哪裡才好、幾歲可打幾歲不可打…稱之為「理性體罰」。

體罰是真的,理性是假的。

「都要打人了,怎麼是理性?」李世慶老師無法認同他們。李世慶曾任國中輔導主任及高雄中學輔導教師,也擔任過義務「張老師」;她數十年來接觸過許多孩子,從不認為對孩子揮舞棍棒時,人還保有理性。

「除非你弄清楚自己在氣什麼、弄清楚他踩到你什麼雷,否則何來理性?因為情緒是自己的一部份,成熟的人是對自己的情緒負責的。怎能推卸給孩子,說是孩子的問題?」她反問:「然而,如果你真弄清楚了,還需要用打來對待孩子嗎?」

就連狼爸也贊成把事情弄清楚,在書裡不只一次提到,會讓孩子想清自己的錯,這才打;陳安儀也說:

重點在於,這個「罰」是不是真的讓孩子知道錯在哪裡?知不知道為什麼被罰?服不服氣被罰?

這就怪了。都說「弄清錯誤最重要」,那孩子知錯不就結了?怎麼還打?

李世慶說明:「情緒走在理性前面是一般人的常態,動手打人通常是因為情緒跑在前面,例如發火了;而理性還在後面沒跟上來的當兒,棍子已經先落下了。如果是跟孩子說明他的錯後才動棍,孩子不是知錯了嗎?這不是教養的重點嗎?為什麼還需要打呢?有些父母可能會認為身上的痛會讓孩子記住,如果真是這樣,那打一次不就行了,為什麼還需要繼續打呢?」因此,所謂「理性體罰」仍是情緒先反應,而事後方用「理性」來說明罷了。陳安儀就招認:對小孩的劣行,她雖盡量控制怒氣,「還是免不了火冒三丈時,劈頭大罵,抄起『傢伙』亂打一通。」這,還有理性嗎?

孩子沒有選擇,管教就沒有意義。

「狼爸等人實際上是擔心小孩會有不好的行為,才限制小孩的。」李世慶自己也是母親,瞭解父母的心思:「但是在家規裡或口頭告誡上一直說No,例如不能任意上網、不能隨意開冰箱吃零食…等等都是否定的陳述,小孩不會知道什麼是Yes;他做了你不喜歡的事,你打他,他只知道父母生氣了。」

那有什麼不好?阻止犯錯,不就能把小孩「管教」出「規矩」來嗎?

李世慶未直接回應,而先談起狼爸長子寫給狼爸的信;那上頭寫著,他怕爸爸,也感謝爸爸。「我猜他的感謝是在外在成就面的部分。在家裡,他習慣了爸爸的權威,只會、也只能那麼講。」李世慶進一步指出:「孩子小的時候,親子是一種依附關係,如果否定了狼爸這個權威,他要依附誰?要怎麼在這個家庭系統裡生活?對孩子來說,生存危機太大了,所以他只能服從、習慣、適應,因為怕那個罵人的大聲響、會讓自己身體疼的棍棒繼續往身上落,因而沒有選擇。

『選擇』,對培養孩子的判斷能力很重要。就好像我們在生命的學習中,不知道什麼食物是合自己口味的,就會嘗試不同的食物來做選擇;不知道什麼是自己最想要的,因此會有一段摸索的過程來確認,這其中就是透過不同的選擇來決定的啊。而在選擇的過程中,可能會有挫折、困頓、傷心…產生,而這些不就是讓孩子這棵小苗越來越成長的澆灌嗎?何況『選擇』是人一生都會持續的功課,讓孩子小的時候就有練習的機會,不正是父母陪伴孩子成長的目的之一嗎?

其實,狼爸是想教導小孩很多正面的價值,例如辨別是非,只是方法是強制性的而非啟發性的。讓小孩在沒有選擇的環境裡,怎麼學習『辨別』?」

就以「規矩」來說,狼爸的孩子看到長輩就會自動起立,這被認為是尊敬長輩;但他們有機會思考為何「起立就是尊敬」嗎?或者,還來不及思考,就被要求「應該」這麼做了?只見「應該的動作」,而不明白「尊敬的心意」,這樣的「規矩」有意義嗎?

當孩子只會反射性地表現出不明意義的「規矩」,你會認為已經把他「管教」好了嗎?

孩子沒有感覺,各種關係都會被阻絕。

「狼爸用外在的標準來要求小孩,但我更在意內在。」李世慶說:「比如,狼爸的孩子說怕爸爸,這對我來說就是兩人的關係有了一定的距離。如果小孩的內心狀態是要戒備著爸爸、怕自己被打,內在發展就受限了。」

聽起來很抽象?其實一點也不。

例如,小孩餓了想吃點心,不准;小孩想買漂亮文具,也不准;小孩想到同學家玩,還是不准…感覺一次次被大人否決,日子久了,小孩會怎樣?

很可能會這樣:吃點心?不對,那沒營養;買漂亮文具?不對,那很浪費;去同學家?不對,那會「業荒於嬉」…也就是,小孩習慣讓「對的價值觀」壓過自己真實的感覺,甚至會懷疑、否定自己的感覺。李世慶認為,那就是「把自己跟感覺隔絕了」;時間一長,人很容易對什麼都無感。

那又如何?「要是某天狼爸的小孩變成主管…因為他外在成就高,當主管的機率很高;可是他對下屬沒有感覺,會怎樣?」李世慶問。這很容易設想:下屬說,這任務讓他快爆肝了,但主管無感,只會公事公辦,只看到一部工作的機器,而不是一個活生生、需要喘息的「人」。這樣的人顯然不容易成為好主管,不容易跟下屬有良好關係。

「關係」,也是李世慶在意的:「人要建立各種關係:跟自己的關係、跟別人的關係、跟情境的關係。小孩的感覺被隔絕,但如果一輩子只認同被灌輸的那套價值,或許也會有自我認同吧?

他可能在腦袋是認同的,但,事實上他已經跟自己隔絕了。因為人不是只有腦袋,而跟自己隔絕的人,要怎麼跟別人建立關係?因為別人不見得認同那套價值體系啊,那他能接受、尊重、瞭解別人嗎?如果他只有一種思維角度,跟人相處很容易產生原生家庭帶來的文化衝擊,更難和各種『情境』建立關係。包括跟家庭的關係、跟社會的關係、跟自然的關係…他要如何面對?」

李世慶自己,就是個「關係斷裂」的例子。

小時候,李世慶和阿嬤一起生活:「阿嬤那時守寡,把憤怒、悲傷都放到我身上了。」小小的她,每天得提滿三大缸水,濺出來就被打;地沒拖乾淨,被打;家裡的狗跑了,被打…「我那時的內在狀態就是警覺、戒備,常擔心會不會被打。」李世慶回憶:「年紀稍長後,我發現自己由於長期要看大人的臉色,不敢有自己的感覺,很在乎別人如何看我,沒辦法真實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因此無法跟別人互動,好怕自己講錯話、做錯事,因而畏畏縮縮、放不開,導致別人也不太瞭解我。為了救自己,想搞清楚自己怎麼了,就插班考彰師大輔導系,開始練習跟自己與別人建立關係。」

被打大的小孩,會把心力都放在觀察外面的動靜上。內在呢?自己心裡感覺如何?她沒力氣想。

跟小孩談感覺,不等於順著他的感覺做事

「所以,要跟小孩『談感覺』。」李世慶特別強調:「不是『順著他的感覺』,他要怎樣就怎樣,而是談彼此的感覺。」她舉例:「小孩飯前想吃糖,你要他飯後吃,小孩哭了,可以先說說他的感覺:『我不讓你現在吃糖,你很難過,對不對?』這時候孩子可能會點點頭。然後,可以問他:『你知道媽媽為什麼現在不給你糖吃嗎?』孩子可能搖頭。接著媽媽可以說自己的感覺及想法:『我擔心你吃了糖之後會不舒服又吃不下飯,上次你在飯前吃糖後就說肚子痛痛了,你還記得嗎?我沒有說不准你吃,只要你吃過飯之後,就可以吃啦。』

李世慶接著說:「小孩有時候不知道怎麼講或還不會講自己的感覺,大人要觀察他,把他可能的感覺說給他聽。感覺不被忽略,人才會感受到被尊重、被關懷、被瞭解、被同理,生命會比較完整。教育就是要把人教得越來越完整,這也有助於建立親密關係。

狼爸其實也是靠感覺在教小孩。他因為很擔心放任的教育會對孩子有不良後果,就使用大量的否定和限制。可是在放任和限制之間,其實還有很多選擇,不需要走極端。」

但怎麼選呢?李世慶回答:「那就要看小孩的狀態了。如果選了某種方法,小孩跟你更親密了,方向就是適合的。否則,只會造成遺憾。」

拿起棍棒、抬出理性大旗,剝奪小孩的選擇、打壓小孩的感覺…這會讓親子關係更親密,還是造成遺憾?你感覺呢?

註一:本文引用陳安儀的字句,均來自〈小孩該打?還是不能打?〉一文。

註二:本文論及蕭百佑的觀點,均參考《狼爸的愛與棍棒》一書。

本文原載於《人本教育札記》第317期

小文悄悄話—今天仁寶好幸福

謝謝薰媽替我們熬煮紅豆湯,再加上每人一片杏仁片(手工製作的喔),下午大家又健康又幸福。

怕大家太燙,薰媽後來又拿著一罐冰牛奶衝回教室,此時,紅豆湯鍋已經見底…

下午…,仁寶好幸福。

DSC_3459

後省思—國語第八課後…

教完第八課,讓大家一起想像體會作者的想法,為何前面寫海洋,後面寫聲音?

最後一段與前幾段的關係是?

一定要有後兩句嗎?最後面那兩句看起來好多餘,卻又好像非存在不可?到底為什麼?

一步一步討論之後,就是認識生字,除了課本提到的生字意義之外,一個字還可以有不同意思嗎?[@more@]

讓孩子感覺國語英語的語言差異在哪裡,國語不只有時一字多音,還會一字多義。

孩子前一天查字典,隔天上台說明認為最常用的成語,下課前,請全班自己說一次。

這次解說時間短,孩子聽過就忘,下一次,要請孩子一個一個演清楚,甚至造句,好讓大家更明白。

今天大家交出第八課改寫單,彤彤寫的最有詩味(明天拍出來)。

DSC_3454DSC_3455DSC_3456DSC_3457DSC_3458DSC_3451DSC_3445DSC_3447DSC_3448DSC_3449DSC_3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