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響詩[@more@]
第一課是一首詩,要讓孩子透過詩走進大自然。
第一段原文:
走在原野上,我要深深、深深的呼吸,呼吸野花野草的香氣,迎面飄來。
語言主語從「我」呼吸香氣,最後突然斷裂不明,換「香氣」變成主語,所以接迎面飄來。
第二段原文:
走在稻田裡,我要慢慢、慢慢的欣賞,欣賞金黃飽滿的稻子,彎下了腰。
語言主語從「我」欣賞稻子,又在最後換「稻子」變成主語,所以彎下了腰。
第三段原文:
走在山林裡,我要靜靜、靜靜的聆聽,聆聽蟲兒鳥兒的叫聲,美妙響亮。
語言主語從「我」聆聽叫聲,又在最後換「叫聲」變成主語,感覺美妙響亮。
第四段原文:
走在小溪邊,我要輕輕、輕輕的撥動, 波動緩緩流過的溪水,清澈冰涼。
語言主語從「我」波動溪水,又在最後換「溪水」變成主語,感覺清澈冰涼。
如果依照原文來朗讀,孩子對語言的使用會有誤解,難以精確掌握語言的脈絡,
我想讓二年級孩子透過朗讀的韻味,抓取文字的用法,然而,不能朗讀錯誤的詩句。
在史英老師的建議下,我安排班上變成一組合唱團,共分為三部以及間奏一位。
【第一段】
第一部(11人)
走在原野上,我要深深、深深的呼吸,呼吸野花野草的香氣。
第二部(7人)
迎面飄來~迎面飄來~
第三部(4人)
深深~深深~深深~深深~深深~深深~深深~
(間奏)呼吸~~~~~~呼吸~~~~~~~
【第二段】
第一部(11人)
走在稻田裡,我要慢慢、慢慢的欣賞,欣賞金黃飽滿的稻子。
第二部(7人)
彎下了腰~彎下了腰~
第三部(4人)
慢慢~慢慢~慢慢~慢慢~慢慢~慢慢~慢慢~
(間奏)欣賞~~~~~~欣賞~~~~~~~
【第三段】
第一部(11人)
走在山林裡,我要靜靜、靜靜的聆聽,聆聽蟲兒鳥兒的叫聲。
第二部(7人)
美妙響亮~美妙響亮~
第三部(4人)
靜靜~靜靜~靜靜~靜靜~靜靜~靜靜~靜靜~
(間奏)聆聽~~~~~~聆聽~~~~~~~
【第四段】
第一部(11人)
走在小溪邊,我要輕輕、輕輕的撥動,撥動緩緩流過的溪水。
第二部(7人)
清澈冰涼~清澈冰涼~
第三部(4人)
輕輕~輕輕~輕輕~輕輕~輕輕~輕輕~輕輕~
(間奏)撥動~~~~~~撥動~~~~~~~
【第五段】輪唱
第一部(11人)
我喜歡大自然,不知道大自然是不是也喜歡我?
第二部(7人)
我喜歡大自然,不知道大自然是不是也喜歡我?
第三部(4人)
我喜歡大自然,不知道大自然是不是也喜歡我?
先分部練習,再合唱。
每一次的練習,都強調走進大自然的美景,讓孩子心裡有個畫面:我們會在大自然中打開五官,感受到隱藏在大自然中的合諧之美,要孩子像唱歌一樣的朗讀,且要一邊唸一邊打開耳朵,聆聽其他聲部的速度與咬字。
對於小二生來說,這簡直是不可能的任務,我們用了兩節課六十分鐘搞定。
練習的過程中,孩子們反應「好好玩」,把詩解構成一首合唱曲,,二部得用「氣音」來念,三部得營造出「回音」的感覺,一邊考驗著耐性,一邊考驗著聽力,還考驗孩子的合奏能力,所以當我們練習四次就成功,全班一起喊「YA」的歡呼聲響徹雲霄啊!
唸完以後,問孩子有沒有呼吸到野花野草的香氣?有沒有看見金黃飽滿的稻子彎腰?有沒有聽見美妙響亮的鳥叫聲?有沒有摸到清澈冰涼的溪水?
有兩個孩子說有,其中一個是負責間奏的孩子。其它二十一位孩子都反應為了認真聽別人的聲音,記住自己的聲部,哪有時間感覺?
我大叫一聲:「有道理阿!難怪我這指揮這麼有感覺,因為我聽到的是合奏曲。」
一位女生馬上說:「老師,再唸一次,我要聽聽看。」
於是,我們又試第五次,這次有感覺到風吹草動的超過一半。
孩子朗讀的過程中,我ㄧ邊指揮,一邊做著動作,讓孩子如臨現場,像真的走入大自然一樣,相信用這樣理解課文,認識文字與詩,會是最「自然」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