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生活點滴

冬至搓湯圓

冬至又稱冬節,是二十四節氣中最重要的節日之一,
四五六年級三個班一起搓湯圓,
除了恭喜小朋友年長一歲,也讓小朋友知道,
漢人的文化習俗會在冬至吃湯圓,除了象徵團圓之外,
也有感謝與期望祖先保佑的習俗意義。

這次老師準備四種口味的湯圓,原味、抹茶、紫薯以及有包著芝麻花生餡的大湯圓,
小朋友先把麵糰先揉成長條,再捏出一個一個的小糰,
體驗親手搓湯圓的樂趣,有圓的、有方的,也有三角形。
老師一邊煮糖水,現搓現煮,熱呼呼香甜好吃。
六年級的學長姐則是協助看顧爐火,一邊吃一邊分享生活趣事,
共同留下美好的回憶。




 

分類: 文化課程生活點滴

聚會所落成

聚會所的由來是因為在日治時期有二位泰雅族人要談判,
由日本警察陪同在家屋進行,
但談判過程一言不合,其中一位泰雅人就把其他二人殺害,
從此以後,日本人就限制泰雅族人只能在空曠,且不可有牆壁的地方談事情,
因此有了聚會所。聚會所在過去是談判或討論公共事務的地方,
現在則是討論事情、聊天、家人朋友聚會的地方,
校園裡的聚會所更是我們上課或進行活動的學習場域。

耆老的祈福與孩子們的表演,為整個典禮揭開熱鬧的序幕,
全校師生一起同心協力的忙裡忙外,
我們就像主人般,熱情招待的前來參加的社區家人,
真的感受到「一家人」的歡樂氣氛!

 


分類: 科學創意玩家

科學遊戲:磁力車

科學遊戲:磁力車

講師:盧俊良老師
fb粉絲頁「阿魯米玩科學」版主
遠哲科學教育基金會講師

科學不只是課本上生硬的理論!
為了讓自然變有趣,讓孩子明白「科學就在生活中」,
將科學遊戲與自然科的學習結合,並融入機械工程和教育,
把複雜的科學原理簡化成為容易理解且隨手可得的手做遊戲。

俊良老師透過做中學,激發孩子對科學的學習興趣,
他在課堂教學中,對學生相當有耐心,
經常透過提問、對談,啟發學子對科學原理的思考,
更擅長透過遊戲方式,把原本複雜的科學觀念,寓藏在簡單的遊戲當中,讓原理具象化,
孩子學得輕鬆,也激發出無限創意。

除此之外,他在臉書成立「阿魯米玩科學」粉絲專頁,
蒐集各種有趣的科學影片與科普文章,啟動孩子們對自然科學的學習,
也將自己如何結合科學與遊戲的教學方式,分享在粉絲頁上,成為許多教育工作者的資料寶庫。

這一次課程主題是:磁力。
“阿魯米老師先從時事切入,「打疫苗真的會讓身體產生磁力嗎?」鐵湯匙真的可以貼在皮膚上”。
“石頭也會有磁力嗎?原來磁鐵礦是由希臘的牧羊人所發現的”。
“鐵和鐵一定可以吸在一起嗎?二個鐵環怎麼都不能吸在一起,但只要加入一顆磁鐵就可以”。
“依照自己對磁鐵的認識,給予20項用品,哪些有磁力?鈔票是紙張,鈔票上的磁性墨水卻有磁力”;
“新的火柴沒有磁力,火柴燃燒後的產物卻有磁力”。

最後我們動手製作磁力車,整個過程孩子們都在動手操作,
遇到問題,老師也不馬上給予答案,希望孩子們自己想一想,
老師透過一項項實驗,打開孩子們的眼睛,開闊孩子們的想像,讓我們驚呼連連。
雖然在說說笑笑動手做的輕鬆氣氛中,卻學習到許多科學知識,
而且還能把這些科學遊戲帶回家與家人分享,覺得非常有意義。




分類: 主題課程

攀樹趣

秋風徐徐,人樹和諧!
攀樹,可能是人與樹之間最親密的接觸了。
在這次的主題課程中,
一開始的課程除了讓孩子更加了解樟樹與在地的關係,
同時也認識它對台灣產業的影響。
最後透過攀樹體驗,利用繩索系統再加上肢體的協調性及手腳的力量,
啟動五感,在安全保障下,
爬上三米以上的高度,俯視大地的震撼,
有如翱翔天空的鳥類一樣,或坐或站在樹幹上,
風吹撫著樹枝,樹葉的沙沙聲,感受樹木生生不息的活力,
同時觀賞樹幹中豐富的生態系。
這次課程最令人感動的是,
孩子們的學習態度與合作,歡笑與鼓勵,
多麼愉快的學習氛圍!

這週,趁著孩子印象深刻,
寫作課便讓孩子將攀樹的學習記錄下來,
很開心孩子們在攀樹過後,
改變了看待及對待大樹的態度,
對這位身處校園當中的樹爺爺感到更加親切。

 

 

 

 

 

分類: 主題課程

淺山腦丁的寶藏

這學期四五年級的山海課由校園裡的樟樹出發,孩子從觀察身邊最常見的樟樹,了解樟樹與地方的連結。除了我們自己的課程設計之外,尹君老師和盈融老師也申請仁山植物的環境教育課程入校上課,因為我們發現仁山植物園環教課程竟然有一門課是關於介紹台灣樟樹,以昔日臺灣淺山的寶藏-「樟腦產業」出發,認識「腦丁」煉製樟腦的過程、臺灣樟腦產業的興衰。

傳說從前從前,山里處處是天然的金銀財寶,認識樟樹只是其中一環,而我們的教學主軸是,從昔日伐樟焗腦的腦丁故事中,發現自然資源與人類密不可分的關係。

一、找尋淺山森林的寶藏
一開始,講師先讓孩子從學習單的淺山地圖上找尋人類可運用的「寶藏」,
孩子們說:溪流裡的魚可以吃。
水稻田裡的稻米可以供人們食用。
山上的茶園可以種茶。
自然步道可以讓人散步。
菜園可以種出人類可食用的菜。
果園可以種水果。
孩子們在地圖中找尋淺山森林的寶藏,知道人與環境密不可分的關係。

二、樟腦是寶藏?
從明朝開始,樟腦產業逐漸發展,直到日治時期,台灣樟腦產業占全世界70%。加上賽璐珞和無煙火藥的發明,使樟腦躍昇成重要的化工原料。

三、腦丁的考驗
要成為一名合格的腦丁,並須具備敏銳的觀察力,透過視、嗅、觸的感官,讓孩子去觀察樟樹的樹皮有什麼特徵?搓揉樟樹的葉片可以聞到什麼?摸一摸樹幹感受大樹的生命歷程。講師另外帶來人工提煉的樟樹精油,也讓孩子聞一聞天然的和人工的有何不同。

 

四、樟樹的生態系服務
樟樹除了提供樟腦,也提供了其他的生態系服務。包含:供給、支持、調節、文化。以樟樹為例,樟樹可以供給木材、支持棲地多樣性、調節水土保持、歷史文化等。

分類: 校外活動

博物館之旅

時間:113.09.27

地點:蘭陽博物館

課程名稱:文化部校外文化體驗

一、課程內容

(一)呷飯配滷蛋-宜蘭米故事特展
這次文化體驗校外叫學第一站來到蘭陽博物館,參觀「呷飯(puīnn)配滷蛋—宜蘭米故事特展」,民以食為天、糧以土為本,大地是萬物之母,土壤是孕育萬物的關鍵,肥沃的蘭陽平原,非常適合水稻的孕育,發展出宜蘭米的故事,在展覽中透過有趣的互動遊戲,讓孩子認識宜蘭的土壤和水源、人文地理、農人精神以及米食文化。
宜蘭米的故事,傳述老祖先留下來的智慧,一碗熱騰騰的飯,是幸福的滋味!台灣民生生活與米食文化的密不可分,稻米搭配節氣,研發古早旬味,閩南語中的宜蘭腔是我的母語,雖然孩子們聽不大懂,但我仍願意一一示範唸讀、解釋,讓我班上也可以認識宜蘭腔的閩南話。

(二)蘭博蒐查線:
看完特展,將孩子們分成二組,進行蘭博蒐查線的任務解題,每組有老師帶領,到山之層探索山林的植物及生物,到平原層找尋蘭陽平原過往的生活記憶,到海之層-探索龜山島火山與蘭陽平原的形成及變化。

 

(三)史前石器鑽孔體驗DIY
「洞該怎麼鑽?」當孩子看到史前時代的展覽時,勢必發出這樣的疑問,稻穀元古人在沒有機器的協助下,是如何在石器上鑽出孔洞?這次的校外較學剛好有機會讓孩子實際實際利用鑽孔器,透過纏繞繩子產生的反作用力,帶動輪軸與鑽頭向下把石片鑽孔,小朋友在操作鑽孔器上比起大人更得心應手,配合耐心在石片上鑽孔並刻畫動物圖紋,創造出屬於個人風格的穿孔飾品,也了解史前人類鑽孔工具的主要原理。最後做出個人獨特的石器掛飾,非常有趣,更充滿成就感。

(四)珊瑚法界博物館
來到蘇澳鎮上南安路和民生路的交叉口,一棟白色三層樓的建物格外引人注目,一樓木窗邊有棵矮松和黑石,些許日式庭園的味道,孩子們納悶的問:「這裡是博物館嗎?」(其實我也充滿疑問啊!)直到看見牆上懸著一圓型白底黑字遒勁的「珊瑚法界」,英文的「Coral Museum」,低調說明這裡真的是一家博物館。
我們聆聽珊瑚品種、捕撈方式的介紹,然後可以體驗白玉石拋光,自製一個珍貴的別針,孩子們也顯得格外期待與興奮。參觀完才真正理解「家是博物館,博物館是家」,這裡正是他們一家人多年來持續實踐的理念,更訴說著一家人護衛一座南方澳珊瑚產業文化的堅定心意。

  

 

分類: 主題課程

主題山海:校園之美~樟樹

為了下週的攀樹課,這週先讓孩子們親近校園裡的樟樹,
利用國語課時間,閱讀了「十層樓的樟樹公寓」這本繪本,
10層樓的樟樹公寓住著各行各業的房客,
他們發揮各自的專長,互相包容、互助合作,
透過房客之間溫暖的交流,讓孩子學習人與人之間的友善互動。

閱讀完,大家彷彿更喜歡樟樹,
孩子們也表示好像住進樟樹公寓裡,
於是我們走出戶外,利用五感,
用眼睛仔細觀察樟樹的外型、
用手觸摸粗糙的樹皮和柔軟青苔,
用鼻子聞樟樹切面的香味,
並且認真的搜尋住在樹上的生物:
鳥、螞蟻、附生的蘭花和鹿角蕨、瓦葦和鳥巢蕨,
記錄在工作本上。

從上週到這週的課程引導,
讓孩子們對於下周的攀樹課都感到特別的期待,
也期望透過攀樹體驗,
讓孩子能從山海樹等大自然的生命中,
學習更多的課本內學不到的知識。


老師分享繪本: 「十層樓的樟樹公寓」


到戶外觀察樟樹的附生植物。


好高的樹上也附生許多蕨類。


遠遠觀察樹上的鳥類,並聆聽他們遊戲的聲音。




分類: 生活點滴

昆蟲編織

傳藝中心宜蘭園區有一群很可愛、很熱心的志工
對於推動傳統藝術不遺餘力,
是傳藝中心不可或缺的好幫手喔!
今天下午,傳藝中心志工團出動好多位志工老師,浩浩蕩蕩地前來我們東澳,
原來是為了辦理「傳藝與校園對話」的活動~~
中年級是學習「昆蟲編織」。
「昆蟲編織」主要是運用隨手可得的材料來編織,
志工老師這次要教大家用廢棄的打包帶來編織,
除了能夠讓小朋友了解先民的智慧外,
也能夠提升一下大家的環保意識。
從前的玩具都是自己動手做的,或用稻草、或用甘蔗葉、竹葉等形狀細長的葉子,
中間有粗梗的平行葉脈的葉子基本上都是可以運用的材料。
這門課程主要著重在手🖐👁協調,
在志工老師們的巧手以及耐心引導下,
一隻又一隻維妙維肖的蚱蜢就出現了,
令人愛不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