愉快的台北小散步

COVID-19期間護照過期了,今天來台北領事局辦護照,因而有了一段愉快的台北小散步。

        搭葛瑪蘭到台北轉運站,走過來第一個轉角是逸仙公園~國父史蹟館

小小的國父史蹟館,原為1900年由日人大和辰之助創設梅屋敷的料亭建築,因1913年8月5日國父孫中山先生到臺灣時曾在此用膳與會見革命同志因而被保留下來。因為辦護照有約定一定時間,沒有入內參觀,留待下次再來。

        沿中山南路而行看到的是造型典雅的監察院和充滿台灣實用主義建築的立法院

現今的監察院建築為1915年日治台北州廳廳舍,為臺灣目前保存較完整之西洋歷史式樣建築,被視為受後文藝復興時期影響的建築代表作。一街之隔的立法院則具有1930 年代實用主義風格的時代性意義。比鄰的2 棟建築風格迥然不同,一個是風姿卓約、不食人間煙火的少婦,一個是充滿實用草根精神的台灣人,你喜歡哪一個?

        轉進濟南路便是領事局,路口兩邊就是濟南教會教育部

濟南教會屬於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原為日本基督教會臺北幸町教會,1916年興建落成。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是一個宗教團體還是政治團體? 我的老東家教育部是讓台灣的教育提升了,還是學歷文憑貶值了? 有智慧的人能回答這2個問題嗎?

        領事局辦護照的人多,但速度也快,10分鐘完事後還有很多時間,便沿濟南路往東散步,人行道旁文學氣息的圍牆開了一小門,入內一看是國立台灣大學徐州路校區(舊臺大法學院)

 

原為1922年「臺灣總督府高等商業學校」落成的教室。後為台灣大學接收作為法學院,而今人去樓空,寂靜的校園,只剩落葉飄零。兩位曾在此校園就讀(台大法律系)的前總統也隨時代前進而漸為國人忽略~~

而行政大樓與警衛室則是在1925年3月底完工,小巧的警衛室是這裡僅有人聲的地方,守護著這被高樓圍繞著的一抹綠意。

      走出大門口,對面是市長官邸藝文沙龍續行遇到李國鼎故居

台北市長官邸建於1940年,為和洋混合日式住宅的典型代表,原為台北州知事官舍的市長官邸,是日治時期第一級的官舍,目前和台東的廳知事官邸為台灣保存最完整的日本時代官邸。1994年以前的歷任市長大多任內都居住於官邸內。直至陳水扁時代首度開放給民眾參觀,從此「市長的邸」成為「全民的家」。

李國鼎故居原為1935年建於幸町的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遞信部高等官舍。該種官舍是日治時期第二級官舍,李國鼎任財政部長時於1972年遷入此官舍直2001至辭世。被譽為「台灣經濟奇蹟的重要推手」、「臺灣的科技教父」等,而今新一代的台灣人還有多少人記得他?

        往前走幾步路便是台灣文學基地

1920年至1940年間,總督府在此陸續興建了日式文官宿舍,即現在的齊東街日式宿舍群。在都市開發的壓力下,日式宿舍一度面臨拆遷的命運。幸而有在地幸福里居民,基於對建築聚落、老樹與環境的認同,於2002年組成「齊東文史工作室」,在居民及專家學者的努力下,促成鄰近九間連棟日式宿舍的歷史建築的保留。

也許是命名“文學”,大多數人不感興趣,所以幾乎沒有遊客,覓一個角落,閒適的看了一下書。

        往北走,要到忠孝新生站搭捷運到科技大樓站,途經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這裡可熱鬧了~~

這裡的範圍包括創設於日治時期的1914年的台北酒廠和1918年日本樟腦株式會社台北支店工場,保留下大量廠房倉庫,有著濃濃的工業風,1999年古蹟活化提供給藝文界、非營利組織及個人使用的藝術展覽、音樂表演等文化活動場地,成為臺北市西區重要的藝文展演場所。

        科技大樓旁就是北師美術館,這次特地來這裡看藝術家張立人戰鬥之城.終的展覽

國高中時就喜歡玩模型,所以特別來看這個展覽,看完便心滿意足的到一旁的捷運科技大樓站搭葛瑪蘭客運結束一天的台北小散步。

蘭陽平原的橋

河川是文明的搖籃卻也是嚴重阻隔人員和貨物的流動的一道牆,我們最常講的溪南、溪北即是由此而來。尤其蘭陽平原迎東北季風,終年降雨充沛,加上雪山山脈和中央山脈形成的畚箕地形,造成平原上水路縱橫,每每在梅雨季,颱風來襲時做「作大水」沖毀橋樑、房屋更是早期宜蘭人共同的回憶,一座堅固的橋樑可能是當時宜蘭人共同的願望。

通蘭古道是百餘年前(清朝)貫穿蘭陽平原的交通要道。如今僅存溪北的武暖石板橋,溪南的永安石板橋供今人回想。

武暖石板橋清朝的船隻,循烏石港的支流得子口溪溯河到武暖港,用船上所載運大陸的壓艙石所搭建,於1891年(清光緒17年)當地居民曾重修石板橋。

在橋旁立有『重修石板橋捐款銀員碑』,碑材因為質地堅硬,後來常被附近耕作農民作為磨刀石,久而久之,碑上緣與右側都磨出彎月狀凹痕。


大埔永安石板橋,建於1881年(清光緒7年),通蘭古道南路在羅東和利澤簡中間的大埔庄,是水路與陸路交會處。在清領時代從中國來的「浣邊仔」船可運貨到橋邊。因此,永安橋不但是從水路進入內地平原的要徑,也是當地民眾與利澤簡聚落的交往樞紐,根據原立於石板橋旁的『建橋捐題碑』記載,當地居民於清光緒七年重建為石橋,為求橋體歷久常新,並祈求事事順利,將此石橋命名為「永安」

一般在橋邊會祭拜土地公祈求平安,然永安石板橋旁的成安宮建於1894年(清光緒19年)廟地捐自清圳首林本源,供奉開台聖王鄭成功是較為特別的。翻修後,廟前的一對石獅腳踩的是地球儀,還詳盡的繪出各個國家,胸懷世界。


台九省道 隨著時代進步,日治中期以後交通逐漸由依賴水路轉為陸路運輸,日人為加強統治,運輸殖民地米糧、蔗糖等物產,大舉築路構橋,環島公路網成形,在蘭陽平原最重要的就是串聯頭城、礁溪、宜蘭、羅東、蘇澳道路,即現在的台9省道。

1935年蘭陽大橋通車,採鐵公路共構建橋,此前橫跨蘭陽溪的橋樑都為木構,屢遭豪雨颱風毀壞,此鐵筋混凝橋梁完成後終於縫合了百年來受蘭陽溪阻隔的溪南、溪北。半個世紀後於1990年新橋完成後停用。上圖即為舊橋與共構的鐵路橋,左為新橋中為舊橋,右為新建之鐵路橋與2021年引進最新的EMU3000型電聯車,近百年的時空交會也是有趣。

在附近可以看到一些遺跡,如上圖為與舊橋同一時期的壯二南僑,下左應為第一代橋墩銘牌,下右是拓寬後廢棄的橋頭銘牌,已棄置於橋下。

 

蘭陽溪畔白茫茫一遍似雪的「秋雪」美景,出現在10月底到12月中旬,這片銀白色世界,不是天然形成,而是第一河川局「刻意」營造的景點。因為每年汛期結束後,蘭陽溪床植披多會出現裸露,只要入秋後,東北季風一來溪床就會吹起揚塵,考量塵土對民眾健康影響,廣種植甜根子草來抑制。


宜蘭橋和蘭陽大橋一樣,在日治初期均為木構造,每逢大雨就被沖毀,終於於1939年改建為鋼筋混凝土橋,1968年在原橋兩側擴建為橋寛15.8公尺,通行80年後於2019年拆除,2021新建鋼構橋完工通車。

改建的宜蘭橋還有一個小插曲,改建最初設計是採「斜張橋構型」,卻引起民間反彈,市公所還為此進行問卷調查,回收近千分問卷,贊成斜張橋的佔多數,但網路社群投票卻是以平面橋型為主。最後把全案交給專業,經專家學者討論,認為斜張橋體對景觀衝擊大,終採平面橋型設計如上圖。左下及中圖為保留下來的舊橋墩、橋頭銘牌。右下圖的黃金榕據聞為全台第一顆,全台的黃金榕都是由宜蘭橋頭的老樹分株出去。

充館圳及攔河堰:1928年為防止蘭陽溪水患,於宜蘭河上游處築員山堤防,致充館圳取水量銳減,影響千餘公頃農地( 宜蘭市新生里、七張里 礁溪鄉玉田村、時潮村 壯圍鄉功勞村、美城村、新社村、忠孝村、古亭村、過嶺村、永鎮村、復興村),故1951年改在宜蘭橋下游建攔河堰將宜蘭河床提高約四米,作為圳水之渠首(圖最右方藍色),農業用水趨而穩定。

西鄉廳憲德政碑宜蘭河早年水患嚴重,對河邊農田及兩岸民眾危害甚大。首任宜蘭廳長西鄉菊次郎上任後,於1900年於宜蘭河興築南岸堤防,為日治初期耗費鉅資之大工程,人們稱之為「西鄉堤」。築堤完成後,氾濫減少,故當西鄉菊次郎於1902年任滿回國時,民眾感念西鄉之功積,宜蘭廳下紳董商庶於1905年立此碑,以資紀念。現在這堤防已成為縣民休閒散步的好去處。

西堤晚眺:宜蘭河堤往西,可看到山巒堆疊,河面有山峰倒影,古時被稱為「西堤晚眺」,獲選「蘭陽十八勝」之一。

多采多姿的~烏臼

台灣位在熱帶和亞熱帶之間,秋冬要在平地欣賞紅葉植物不容易,比起秋冬許多人喜歡拍攝的落羽松,我更愛會變色的烏臼,落羽松為外來種植物,對本土生態有許多不好的影響,例如「膝根」的隆起會破壞房屋,種子不是鳥類的食物,甚少鳥類喜歡停棲其枝幹上。

本文大部分照片都是在自宅附近的西鄉堤防散步時拍攝。

烏臼是大型落葉喬木,廣泛分佈在黃河流域以南,枝葉扶疏優雅,葉片造型可愛,秋冬季葉色變紅,可呈現四季不同的變化,古人有:「烏桕赤于楓,園林二月中」的讚美詩句。

葉片可製作黑色染料,用以染布。假種皮是優質的蠟燭原料,種子可榨油製作塗料或肥皂。台灣俗諺說:「一樟,二瓊,三埔姜,四苦苓」,排第二的瓊就是烏桕的台語名稱。因為木材白色,紋理細緻,是製作家具、器具及細木工的良材,昔日曾製作茶箱,以盛裝台灣茶葉外銷。小時候玩的陀螺大部分也是用烏臼做成的。

「烏桕」的起源則著重樹的形態和與其他動物的互動性。《本草綱目》中記載,「烏喜食其子,因以名之;其木老則根下黑爛成臼,故得此名」。台灣有一說「烏臼鳥」是卷尾,烏桕樹在每年7、8月結果,其果實是樹鵲、喜鵲、金背鳩、五色鳥、白頭翁等的食物,屬於極具生態復育功用的「誘鳥植物」

關於烏桕的詩詞有,明代詩人楊慎的《征人早行圖》中的一句「杜鵑花下杜鵑啼,烏臼樹頭烏臼棲」。宋代辛棄疾在《臨江仙》提筆「手種門前烏臼樹,而今千尺蒼蒼」。宋代楊萬里的《秋山》「烏臼生平老染工,錯將鐵皂作猩紅」,是烏桕擬人化的寫法。

明朝李時珍所著的《本草綱目》一書中就曾記載烏桕有毒,整株植株都有毒,包括乳汁、葉片、果實和木材等,故葉片具藥性,民間有擣碎敷料治蛇毒、消腹水的傳說。亦不宜在魚池、養殖地四周栽培。

落英繽紛,滿地落葉也煞是好看

除了宜蘭河的西鄉堤防外,在台9線省道縣政中心、191縣道等路段烏臼是主要的路樹,羅東運動公園也有種植,在秋冬不方便上山賞楓時,不仿也尋找、欣賞一下身邊平地的變葉樹~烏臼。

 

 

蘭城石敢當+壯圍石敢當巡禮

11月14日整天下雨,閒著無聊,披上雨衣,雨中漫步蘭城,尋訪蘭博電子報138期所載的10座散落在舊城內的石敢當,也是有趣。

石敢當,又稱泰山石敢當,立於街巷之中,特別是丁字路口等路風水沖處被稱為凶位的牆上,用於辟邪的石碑。石碑上刻有「石敢當」,或「泰山石敢當」的字,一般來講,石敢當的源流可以分為靈石崇拜和泰山崇拜兩部分,「石敢當」文字最早見於西漢史游的《急就章》:「師猛虎,石敢當,所不侵,龍未央。」

1、同興街【石敢當】:屋主修建圍牆時,不小心損毀「石」字體

 


2、舊城北路( 玉圓堂北門店) 側邊巷內【石敢當】:頭戴虎首官帽的石敢當,全台罕見。

 


3、東後街70巷【石敢當】

 


4、聖後街112號之1【石敢當】:感覺最寂寞的石敢當,混擬土塗敷砂岩,石敢當字體全失,似乎較少人參拜。

 


5、聖後街158巷【石敢當】:含劍獅首石敢當位於法蒂瑪聖母天主堂旁側巷道內。

 


6、7、陽明醫院老樹廣場【石敢當】:6是蘭城內量體最大的石敢當,原址位於崇聖街44-2號庭院內,幾經流離搬遷,2019年11月29日吉時在陽醫老樹廣場舉辦安座儀式。7原位於新民路100巷內,也因土地開發,現移至大石敢當前方。

 


8、聖後街192巷【石敢當】:三層供桌,環境清幽,感覺祭祀規模最大。

 


9、中山路3 段85號側巷,昭應宮對面【石敢當】:大門深鎖,遺珠留待有緣再訪

 


10、舊城北路112巷內:依據蘭博電子報138期資料是舊城北路12巷,當日遍尋不著,隔日又騎摩托車在舊城北路前段繞半天也找不到12巷,還問了當地人,原來是該文筆誤,應該是112巷才對。

 

東港路石敢當,位在宜蘭市與壯圍鄉交界,早期屬壯圍庄,這條路是我小時候往外婆家的路,記憶中兩旁的楓樹好美,可惜拓寬後全部砍除,只剩回憶。

 

新南石敢當,與前述許多石敢當一樣,因為土地的開發,都經過搬遷,然當地人們還是祭拜著這個幫我們擋風擋煞的石敢當

 

新社石敢當,位在蓮宮旁,蓮宮主祀開漳聖王廟,壯圍鄉是全台開漳聖王廟密度最高的地方,102年信徒為石敢當新建精緻小廟,迎入內供俸。

後記:根據1995 年《宜蘭縣石敢當信仰之調查報告》與1996年《宜蘭縣石敢當信仰之調查報告—宜蘭市部分補遺》文載分析,當時縣境共有81 座石敢當,其中又以宜蘭市分佔24座,在舊城區內有10座石敢當即為本次所拜訪。

宜蘭線鐵道百年系列~從舊城聚落到林業遺跡 : 宜蘭、二結、中里、羅東

從小生活在宜蘭市,外出、求學、當兵,宜蘭火車站自是出入最頻繁的車站,這個應該熟悉的百年車站卻是相當陌生的,看見宜蘭社大有這樣的踏查,欣然報名,想說來一探究竟,可惜未得其門而入,未免有點失望。不過第一次從宜蘭徒步走到羅東卻是難得的體驗!!!

宜蘭線鐵道於1917年動工興建,工程分別從路線的南、北兩端進行。1919年南端的蘇澳=礁溪段通車。同年3月24日宜蘭驛/ぎらんえき( 建築風格採和洋混合,為半木式二層構造,主入口有唐破風之捲棚頂)開業,可惜1962年毀於歐珀颱風,同年改建為鋼筋混凝土建築物。2013年為促進光觀,宜蘭車站以幾米的作品為主題進行拉皮,即現在所見。

車站北側的舊倉庫群同車站本體,是為了因應宜蘭線鐵路開通, 做為穀米等貨物倉儲運輸功能而設置的,供業者存放貨物,稱為行口

車站南側為台鐵宜蘭工務段日式舊建築群,包括了舊鐵匠房、土木工室、舊檔案室, 都是因宜蘭線鐵路通車而設置的鐵路局相關單位。再往南為台鐵宿舍,多已改建為幾米廣場

宜蘭站內也保存一些當時設站的遺跡,然此次參訪未得其門而入,僅在外面窺看,計有蒸汽機關車加水塔、防空洞群、手動轉車台(未見)

1935年蘭陽大橋通車,採鐵公路共構建橋,此前橫跨蘭陽溪的橋樑都為木構,屢遭豪雨颱風毀壞,此鐵筋混凝橋梁完成後終於縫合了百年來受蘭陽溪阻隔溪南、溪北,半個世紀後於1990年新橋完成後停用。上圖即為舊橋與共構的鐵路橋,最右為新建之鐵路橋與2021年引進最新的EMU3000型電聯車,近百年的時空交會也是有趣。

舊蘭陽大橋已廢棄但未拆除,雖保留但禁止通行,未發揮古蹟活用價值甚為可惜,在這裡除了是拍火車好地點外,還有一些小小趣味點可以去發掘,例如同是日治時期典雅的”壯二南橋”,日據蘭陽大橋的銘牌與民國六十年拓寬將原西側護欄外移至新築橋面上新銘牌。

二結站同為1919年宜蘭線南段通車時即設站營運的車站,日治時期稱二結驛,之所以設站是因為1916 年台南製糖株式會社併購宜蘭製糖株式會社,乃將原位於民壯圍堡七張庄的糖廠移至二結庄從事紅糖製造,即為二結糖廠1918月於糖廠南方興建紙廠,利用蔗渣造紙,1942年隨著糖業沒落結束營運,留下的造紙廠即為現今中興紙廠。

因應四結紙廠原料及成品貨運,於宜蘭縣鐵道通車17年後(1936年)始設立中里驛,當時專辦整車貨運業務,後兼辦客運業務,於1991年降為招呼站

中興紙廠,前身可回溯自1935創立的「臺灣興業株式會社」歷經國民政府接管後再轉為國營事業型態成立「臺灣中興紙業股份有限公司」一度是台灣規模最大的造紙工廠,生產量甚至是東南亞第一(場內鋪設簡易人力軌道)!2001年民營化成立今日之「興中紙業公司」,2014年宜蘭縣政府接手部分廠區,透過工業遺構的保存與活化,啟動了文創應用、育成扎根等再造策略,開啟中興老廠房重生運用的新契機。

羅東森林鐵路(全線起自太平山林場的土場,止於羅東竹林車站)於1924年通車,為載運太平山林場木材所設。1970年時林務局因應旅客乘車的方便,還特別在台鐵羅東站北端加設林鐵羅東站,旅客便不用至600公尺外的竹林站轉乘,1979年因黛拉颱風的侵襲,而使羅東森林鐵路被破壞的柔腸寸斷,無法修復之下故不得不宣佈停駛。

同為宜蘭線1919年設站的羅東驛,因為羅東一直是商業發達的城鎮,經歷次改建,已無舊時的建築留存了。

你、我藍皮火車的印記~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

        小時候家裡沒有錢,能出門就非常高興,那時汽車不普遍,都是搭火車,坐的火車大都是藍皮普通車,綠色的塑膠座椅,電風扇嗡嗡作響,車輪摩擦鐵軌發出的叩叩、叩叩聲響,過山洞時迎面而來濃濃的味道,過山洞後,打開窗戶,微風徐徐,出現在眼前的是浮在湛藍海面上的龜山島~~那種興奮、那種景象、那種氣味、那種聲音深深印在腦海。

        但曾幾何時這些老火車都走入歷史的軌跡中,偶爾我們會在公園角落看到這些老車,隨著歲月凋零破損而變得殘破,總覺得我們的回憶就這麼逝去…..。

        所幸今年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動態復駛了柴油客車,還發行了硬式紙卡車票,感覺一切都很道位,美中不足的是沒有大海與龜山島,取而代之的是在台北市區地面路段搭火車的回憶(台北市鐵路地下化後大約已二十幾年沒有火車在市區行駛了)

        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位在松菸文創園區北邊,市民大道南邊,為日本時代為鐵路車輛維修的「台北鐵道工場」,1935年10月30日遷至現址,維修作業在2013年遷移至桃園楊梅富岡車輛基地後,位於台北市精華區的工場正式走入歷史,幾番波折後終有幸於2019年8月成立「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轉型為「活的鐵道博物館

保存的台鐵R20型柴電機車,在1959年時以美國國際開發貸款的名義下向GM-EMD購買,自1960年至1966年間總共購入52輛,是台灣鐵路最初實用化的柴油動力機車。

園區除火車外,最吸睛的莫過於建於1935年的員工澡堂,利用原動室送來的蒸汽提供熱水,讓職工洗去整天工作所沾上的油污及疲憊,2000年由台北市政府文化局指定為市定古蹟,下圖左邊是澡堂外觀。

全區保留下來上一個世代的重工業風,是現代講求全自動廠房所見不到的粗曠,其實就是這樣的廠房將台灣由貧窮帶向富裕的時代

不過火車迷來這裡就是要看保存下來的火車

左:EMU100型電聯車是臺灣鐵路首次採用電聯車。此車型是從英國引進,1978年8月15日起以自強號之名開始營運,1979每小時120公里的速度,以4小時10分的時間跑完台北至高雄全程,創下當時北高最快紀錄,有「英國貴婦」之稱。

右:EMU400型電聯車為台鐵於1990年自南非購入的電聯車,為台鐵第一代通勤電聯車。

S200型柴電機車,是台鐵第一代小型支線用柴電機車,自1960年至1961年間分兩批購入

1、台鐵唯一外銷泰國的守車

2、台鐵S400型柴電機車,是台鐵於1969年為配合七堵調車場購入之駝峰調車專用調車機車

3、反攻大陸時代,鐵路也是軍事部屬的一部分

4、”入伍專車 “是每一個男孩變男人揮之不去的記憶。

等待國家鐵道博物館正式落成時再來好好參觀吧!

宜蘭的朝聖之路~西國三十三所觀音靈場(下)

        考量石觀音位在大溪和大里之間的山上,爬山路程雖短卻是異常陡峭,所以112年10月3日這次選擇騎摩托車,還可順遊平原上一些古蹟和歷史建物

第十站 頭城石觀音寺 「第三十番 オウミ 本業寺 千手觀世音」

石觀音寺又名龍山巖,位於宜蘭頭城鎮往桃源谷的步道路線上,該寺肇始於清仁宗嘉慶二十五年(西元1820年),原初為一供奉觀世音菩薩的石洞,道光年起重修數次,至今大約已有200年的歷史了,很難想像二百年前的人們為什麼來到這叢山峻嶺間?

因為石觀音位在爬桃源谷的路上,尤其早期還沒有內寮簡單路線時,幾乎是唯一路線,所以爬石觀音也是許多宜蘭人共同回憶,加上現在大家都走內寮線上桃源谷,鮮少人走此路,路徑變得濕滑,尤其本次造訪下著小雨,走來真的戒慎恐懼啊!!!

午餐就在不用百元就能包場的看海餐廳~~梗枋全家超商,一個人吃著微波食物,看著龜山島和海浪激起的浪花,也是特別體驗。

頭城是開蘭第一城,除了熱鬧的老街外,其實還有一些小據點安靜的等你來發掘
武營石敢當~~石敢當、風獅爺自古以來為先民擋風擋煞擋路衝所敬拜,據地主訪談:以前武營溪有流經石敢當前方,常常做大水,於是便用石敢當來擋煞。


多次路過不曾停留,這次特別停下腳步仔細端詳~~頭城聖伯多祿天主堂,落成於民國49年(1960),是由荷蘭籍的高德貴神父回荷蘭募捐所建。是宜蘭縣內僅有的圓頂拱門式建築,長年以來自然而然添上翡翠般的古典色澤。

第十一站龍潭正覺寺「第卅一番 ミフキ長命寺聖世觀音」

順遊武暖石板橋,此處是百年前清代礁溪通往宜蘭的官道(就像現今的省道)

清朝的船隻,循烏石港的支流得子口溪溯河到武暖港,用船上所載運大陸的壓艙石所搭建,於1891年(清光緒十七年)當地居民曾重修石板橋,在橋旁立有『重修石板橋捐款銀員碑』,碑材因為質地堅硬,後來常被附近耕作農民作為磨刀石,久而久之,碑上緣與右側都磨出彎月狀凹痕

第十二站三星甘泉寺「第十六番ロ江マや 清水寺千手千112眼觀世音」
112年8月24日騎摩托車參拜,這也是一座日治時期的古廟,雖然以重建,廟前還留下一對可愛的小石獅,如騎自行車過來,由此可順遊安農溪自行車道。

第十三站內城普照寺 無銘記

112年8月24日騎摩托車參拜甘泉寺後順訪,當日寺內正在誦經,不方便進入,112年10月19日騎自行車二訪,大門深鎖,留下朝聖之路唯一遺珠,待有緣再訪了!

蘭陽八景之~~北關海潮

小時候能出外縣市旅遊不易,能到北關玩就很高興了,退休後較有時間,便來把這些回憶重新走一走。

最早在清嘉慶24年(1819),噶瑪蘭通判高大鏞鑑於此地地形為防止盜匪進入宜蘭的最佳關隘,而奏請設立駐兵關卡,素有「蘭城鎖鑰」之美譽。園區的這張立體地圖正可看出北關位在入蘭第一關。

清道光5年(1825)任噶瑪蘭通判的烏竹芳選定此處為蘭陽八景之一,題詩「蘭城鎖鑰扼山腰,雪浪飛騰響怒潮。日夕忽疑風雨至,方知萬里水來朝。」登高遠眺,才能感到詩中「雪浪飛騰響怒潮」的意境

其實北關除了是一個別具歷史意義的地方,也是地理上一個海蝕地形相當發達的地方,特別是單面山地形,著名的蘭陽博物館建築正是仿此來設計的。

一線天,不用特別跑到蘭嶼去拍,哈哈。

豆腐岩是東北角相當普遍的地形

這裡也是看火車、拍火車的好地方

宜蘭線鐵道百年系列~工礦漁業的故鄉:冬山、新馬、蘇澳新、蘇澳

        宜蘭線鐵路(八堵-蘇澳)於1917年動工興建,直到1924年12月1日宜蘭線才全線通車營運,明年時逢通車百週年,宜蘭社區大學舉辦宜蘭線鐵道百年系列活動,有幸參加由講師彭彥哲帶領的第一場~~工礦漁業的故鄉:冬山、新馬、蘇澳新、蘇澳,深入探訪這些熟悉的地名,卻每每只是車窗外的風景

百年的鐵道,迎來了台鐵於今年交車最新的R200型柴電機車,是今天最別具意義的風景

        宜蘭線鐵路的新建,帶動了物產的流通,城鎮的興起,冬山庄便是在宜蘭線通車後興起的聚落之一。

上圖 1929年的冬山庄役場(二樓為戰後加蓋),八卦造型正門為其特色

下圖 1930年建成的冬瓜山橋為冬山市街的興起留下一點痕跡

隨著時代的演進,重建後以風箏造型的高架化車站,更成為台灣第一座光觀化車站,這趟輕旅行我們不斷看到新舊時代的交替。

        我們認知的宜蘭,尤其是居住在溪北的我,總以為宜蘭是農業掛帥,卻不知早期宜蘭的工礦業也是佔有一席之地,建有許多的鐵路支線,彷彿尋寶般,我們走了6公里,找到這些已埋在柏油路下、藏身在荒煙漫草之下的鐵路支線,見證了這些工業設施在宜蘭這塊土地留下的痕跡。

左上圖:龍德工業區於民國66年11月開發是宜蘭第一個工業區。      右上圖:台鐵力霸支線

左下圖:台鐵東碱支線                                                                                 右下圖:台鐵台塑支線

比一般鐵路橋寬的武荖坑橋,其上有三軌,其中之一就是東碱支線,支線通常沒有電氣化,故柴油機車頭便是台鐵支線、貨運運輸主力。上圖R174為1982年為了配合北迴線完工及花東線拓寬計畫完成後之運輸需求,台鐵購入了5輛柴電機車,編號為R171~175號,為美國GM-EMD公司生產之R150型

途經因2018年宜蘭普悠瑪列車出軌事故後進行路線改善的新馬站,新馬站原距蘇澳新站不到1公里,此次路線改善後預計北移建新站,然而即使北移距蘇澳新站不過1公里多,是否有設站之必要?地方人士殷殷期盼,政府不敢說不,乃台鐵虧損之源。

偌大的蘇澳新站,是宜蘭線鐵路轉北迴線的起點,在兩岸關係平緩,開放陸客光觀時期人聲鼎沸,熱鬧非凡,而兩岸緊張陸客離開後,小貓兩三隻,冷冷清清。其中必有讓我們深思的地方。

蘇澳新站巧遇“鳴日號”,看起來很新很時尚的鳴日號,其實是使用1978年引進,由美國GE運輸公司生產之E200型電力機車,將近50年前的機車頭,老當益壯,這些老火車真是台鐵的懷寶啊!!!

        蘇澳站位在宜蘭線鐵路的終點,北迴鐵路尚未完工時,因為銜接蘇花公路,成為當時通往花蓮的最重要轉運站,與宜蘭站同列一等站,卻也因為北迴線通車(1980年2月1日),蘇澳市街因此末落。

為了振衰起敝,台鐵也為這些車站與日本鐵道締結姊妹鐵道,看看是否能帶動一些光觀人潮,在宜蘭線分別與日本兩條鐵道完成締結,蘇澳線與日本銚子電鐵締結姊妹鐵道宜蘭線與日本山陽電車全線締結姊妹鐵路、雙方同名車站龜山站締結姊妹車站

終於到了宜蘭線鐵道真正的終點

在終點看到的轉車台,彷彿彰化扇形車庫的縮小版,遙想百年前宜蘭線鐵路開通時,當時的蒸汽火車頭無法後退,必須要用轉車台掉頭,是當時幾個大站必要的配備,時至今日現代的火車頭都能前進後退,這項設備也就荒廢了

因應蘇澳港開港(1983年6月)而自蘇澳站延伸出去的臨海線鐵路與蘇東隧道,因蘇澳港貨運量始終不高,而於2003年廢線停用

橫跨在背倚青山美麗的白米溪上為台泥支線,鐵路橋中間已塌陷(背後為蘇花改公路),早年行駛在上面的即是下圖之貨車(左方載礦石原料,右方載水泥成品),經過多年的開採,宜蘭地區的水泥原料聽說已採光了,支線自然不再維護,也是宜蘭縣鐵道對這塊土地的貢獻之一。

結束旅行,走回蘇澳站途中,看到老、中、青三代同堂的區間車~”老”,當然不是蒸汽火車或我小時候常搭的藍皮普通車,而是這個世代小時候的EMU500型電聯車(1995)、EMU700(2007)、EMU900(2021),是不是也象徵著宜蘭線百年鐵路邁向另一個新的時代的開始。

宜蘭的朝聖之路~西國三十三所觀音靈場(上)

「西國三十三所觀音巡禮」原是日本人參拜奉祀觀音寺廟的朝聖路線,並於2009年被指定為日本文化遺產,有部分地方僧侶或庶民信眾為了祈求村境平安,以石造佛像安奉於堂殿之外的日常生活場域,在日本各地隨處可見的。而這種「石佛」的庶民信仰風氣,隨著日本統治的腳步也散布到北台灣(詳  蘭博電子報132期-石觀音拾遺記)

日據時期結束後,日人離台,原座落於寺院、巷道、市郊、山洞、水邊等地點的石觀音也隨之散佚,目前所知宜蘭地區被發現的有13尊石觀音,偶然看到社區大學2022朝聖之路*騎求平安摺頁,遂興起探訪13尊石觀音的旅行,然而由於這些石觀音散落宜蘭全境,計畫分三次造訪,112年8月23日首先騎自行車造訪壯圍、南方澳,羅東共9尊石觀音,我的朝聖之路共計騎行68.3公里,並記錄沿途風光。

第一站 壯圍同安廟  無基座的「馬頭觀音」應是日本西國三十三觀音靈場中第二十九番松尾寺「馬頭觀音」

第二站 南方澳 金龍寺  第三番粉川寺千手石觀音雕像,基座右側刻製昭和三年(1928)字樣,是宜蘭縣境唯一有年代落 款的石觀音

當日該寺正舉辦中元法會誦經,僅能遠遠參拜。

第三站 南方澳內埤仔城隍廟  第一番號來自「青岸渡寺」的「如意輪觀音」。 代表著是日本紀尹半島南端的那智山御本尊

第四站 南方澳南光寺 無基座,致使屬於西國三十三觀音靈場的 幾番號及宗寺變成謎題,若就神像推測較似「聖觀音」

拜訪此處須特別注意,管理此處的尼姑似乎受外界打擾或欺騙太多,非常不友善,禁止照相,不只石觀音,連外面風景也不能拍,所幸在阻止前拍了一張以茲證明到此參拜,並會強索香油錢,欲造訪者須自行評估。

第五站蘇澳祥光寺 基座字樣模糊,隱約看出中間「ヤマト岡寺」,左刻「第 七番」,右刻「二臂如意輪觀音」

第六站羅東南門港三井寺 採取側面形式浮雕的石觀音,基座銘記為「第十四番 トミア三井寺如意輪觀音」

第七站羅東震安宮  基座銘記「第十一番ヤマシロ醍醐寺準提觀世音」

一座古老的寺廟,廟前石雕留有民國十三年(1924),也正當西國三十三所靈場在宜蘭開始的時候

第八站羅東善法寺  基座銘記是「アフミ正法寺第十二番千手觀世音」,オウミ是近江, 古國名, 在今滋賀縣

第九站 自來水公司宜蘭南區服務所  「第十三番 オフミ 石山寺 二臂如意輪觀世音」是蘭陽唯一不曾移動過的一座

此處於原是廣興水源地,設立於日治時期昭和3年(1928),取地下湧泉為主要水源,計畫供應當時羅東街約一萬人使用,故同時設有八角配水塔及涼亭均為日治時期所遺留建築,也因為是水源重地,僅開放5人以上團體預約參觀,只能窗外觀看,無緣進入。

我們常常羨慕法國、西班牙有朝聖之路,然而不用遠行,我們周圍也有「西國三十三觀音靈場」透過自行車,雙腳騎拜這些近百年的石觀音,感受沿途的風光,聽見內心的聲音,也是一趟有意義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