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說國旅貴!來體驗與一群銀髮族的3000元遊覽車旅遊~~

3000元的2天一夜行程包含有魚有肉有蝦的3次地方風味餐+池上民宿一晚含早餐還有糖廠冰淇淋一份,帶你從花蓮逛到台東,真是太特別了,特為文記之。

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種上車睡覺,下車尿尿的逍遙遊行程。一早從花蓮火車站出發,第一站是來鯉魚潭爬小百岳鯉魚山

鯉魚山我來過幾次,但之前都是騎機車到車道終點,十分鐘輕鬆登頂,然這次可是苦幹實幹,從賞鳥步道啟登,在溼熱的闊葉林中,揮汗面對2.5公里要爬升五百多公尺的陡上,第一站就這麼硬啊!!!

辛苦不是沒有代價的,鯉魚山不負小百岳之名,展望極佳,花蓮平野一覽無遺,遠至清水斷崖,近至佳山基地的跑道清楚可見。

當滿身大汗時,遊覽車又來到光復糖廠,每人都招待一份冰淇淋。

光復糖廠除了吃冰淇淋外你有好好逛過嗎? 其實這裡保存了大量日治時期的工業設施和日式宿舍,值得花時間逛逛,想起2023年曾體驗入住園區內近百年的日式宿舍,也是一段美好的回憶。

下一站是大農大富平地森林。日治時期,這裡主要種植甘蔗,作為花蓮糖廠的原料供應,隨著經濟結構的轉變,糖業地位的衰退,民國 90 年起台糖公司配合著綠色造林政策,始有今日景致。

在這裡最能體會到花蓮的天寬地闊,我們在無邊無際的小路足足走了1個小時,還逛不到園區的一小部分~~

上車後自瑞穗轉入最美麗的193公路,雖然今年的阿勃勒和鳳凰木的花況不佳,但金黃色的稻海綿延到山邊,令人更期待前方池上的風光。

專車來池上吃晚餐、住宿,餐後不免到街上走走,發現多了好多文青的店~~

池上之所以火紅起來除了一望無際的稻田外,台灣好基金會(左)和蔣勳(書房-右)功不可沒啊!

然而池上終究是花東縱谷上的一個小村莊,才八點街道上已空無一車,變成小朋友的遊樂場,這種古早味正是我心心念念想long stay的地方。

池上的早上總是充滿靈氣,藍天白雲青山伴著橙黃的稻田,令人心曠神怡啊~~

接著是此行的重頭戲八通關古道南安–佳心段,車行到入口南安遊客中心,下車尿尿,發現這裡的稻浪也不比池上遜色啊!

這是一座有熊森林,高大的楓香和殼斗科植物夾道,四周高山飛瀑環繞,沿途還有日據時代吊橋、駐在所等遺跡,健行其中也是人生一大樂事。

古道前段平坦,4.5公里佳心駐在所是此行的終點,再前行就進入要申請的生態保護區。

跟”葛山”出門最好的是領隊、嚮導都很負責的瞻前顧後,在危險地形出現時都能幫你一把,謝謝你們。

在玉里用完中餐後,由玉長公路橫越海岸山脈北上,沿途太平洋相伴,很快到了台東花蓮的交界北回歸線紀念碑,下車尿尿。

最後一站大石鼻步道,由於已經下午4點了,山雨欲來,經典的花蓮藍已不見,不過登高遠眺,山海交界也是美景。

之後返回花蓮火車站已經大雨傾盆,甚至在回宜蘭的火車上手機不斷響起國家級豪雨警報,結束幸運的兩天花東小旅行。

來花蓮騎腳踏車、看山、看海、看古蹟、看回憶

冬天的宜蘭又濕又冷,拎起小折來花蓮找溫暖~~

在新城站下車,太魯閣歷經0403大地震山崩,遠觀好似山頭白雪靄靄。

明治29年(1896)12月發生「新城事件」是東臺灣首次原住民抗日行動,事件結束後為了紀念殉難的軍警人員,日人於大正3年(1914)建造木造納骨堂,大正9年(1920)又設立「殉難將士瘞骨碑」;後於昭和12年(1937)在舊址西南側(今聖母園)以鋼筋混泥土材質建造神社。

戰後,日本人返回日本,神社部分建築多遭到毀壞,民國53年天主教花蓮教區購買此地並興建一座以聖經「諾亞方舟」為主的禮拜堂,由於外來神父並無仇日情緒,因緣際會的保留鳥居、石燈籠及狛犬等神社遺跡。

不是我熟知腳踏車環島的那個”練習曲”電影喔。

2015年,創辦人胡文偉來到花蓮新城,在海堤與野球孩子相遇,重新成立球隊讓孩子有追尋的目標,並從兒少陪伴看見地方更深的議題,在山海間與孩子一起練習人生的大小事。發展至今除了有練習曲書店外還有山海百貨豆花兒新晨共學基地四個與地方結合的公益團體。

新舊並陳的新城,由於到的時間有點早,出名的新城照相館和甜點店都休息中

研海庄役場~是花蓮縣內極少數日治地方官署建築(因現存大多數是日式宿舍建築),原為研海支廳廳舍。研海庄(けんかいしょう,Kenkaishо̄)之庄名取自第5任臺灣總督佐久間左馬太之號「研海」。

看到房屋裡面的看版,看來有是有極詳細的修復計畫,不知何種原因? 時至今日卻荒廢成這樣,相較於市區熱門但較無價值的日式宿舍卻修復成美輪美奐的”將軍府”,兩相比較令人不勝唏噓。

新城海堤與路邊的綠肥”太陽麻”,騎行在花蓮好像常常能遇到海和花田

加灣神社,隱身在秀林鄉景美國小後方,在一片綠意環繞下充滿神秘感的神社

建物早已頹圮,然基座駁坎完整,長滿青苔,馨無人聲,在此遠眺太平洋,時間瞬間拉回到昭和12年(1937)中日戰爭爆發,為了配合全日本「國民精神總動員」而展開皇民化運動,其中在宗教改革方面,在台灣更積極推行一庄一神社的運動,カウワン祠(加灣神社)也在次年1938年3月9日完成鎮座。

七星潭看海應該是許多來花蓮遊客必去的地方,我也不例外

沿七星潭騎到了花師,花師是我1990年離開宜蘭而愛上花蓮的地方,2008年併入東華大學,而今人去樓空,僅剩下門口花圃上花師2個字,令許多花師人不勝唏噓,有一種部分年輕的時光被掏空的感覺。

讀書時有一陣子好喜歡沿著花師前的馬路一路跑上七星潭去看海。花師小水池前的那棟建築是最恐怖的地方。學生餐廳是每天來排隊的地方。古老的慎思齋是許多男生守候的地方~~

篤行樓是我們男生宿舍,年輕歲月打混聊天盡情揮霍~懷念啊!敬業樓是我們系辦、每天上課的地方。當初選擇了這個職業,決定了一生。狗洞還在,哈哈!

阮弼真君廟,花蓮的大陳新村,1949年政府退守台澎金馬,1955年中美聯合艦隊將大陳島軍民撤退來台的這段歷史已不見於教科書,現代人早已遺忘確仍在台灣的角落留下一點痕跡,就像舞台上的永懷領袖是歷史的一部分,廟前的”避難登記處”旗幟飄揚,是過去?是未來?

今年0403大地震傷痕還在(路邊雲朗翰品酒店殘骸),熱鬧的聖誕節已經來臨,無論如何日子還是要過下去

探訪郭子究音樂文化館,因下午2點才開館尚無緣入內,留待下次再訪。遂沿菁華橋造訪美崙溪步道,昭和4年(1929)的花蓮港山林事業所關閉中,時間也差不多了,在將軍府上個廁所,便準備搭15點10分的火車北返了

將軍府1936園區,是1936年前美崙溪畔的日式宿舍群,政府前後投入新台幣2.6億元,修舊如新變成一個新文青喜歡的地方,台灣有越來越多這樣的日式宿舍群,就像台灣的老街一樣,越來越缺少吸引力,沒多逛來上個廁所罷了。

回火車站的途中不到100公尺可以看到縣定古蹟檢察長宿舍(昭和11年1936)、花蓮港教會(1961)、潔西艾美渡假酒店(2024目前花蓮最高建築)老中青三代建築齊聚,就像花蓮也是閩客原族群融合的地方,花蓮就是這麼有趣值得一再探訪的地方。

今天追火車~宜蘭線鐵道通車百週年

蒸汽火車不是我童年的回憶,今天來追火車主要是要聽那響徹心扉的氣笛聲,是那汽笛聲揭開了現代社會的序幕,工業革命讓人類由依賴獸力的”古代社會”轉換成使用機械的”現代社會”。

1924年草嶺隧道開通,北起八堵、南至蘇澳的宜蘭線全線完工通車,11月30日(就是百年後的今天)上午6點55分從台北發車,10點40分到達宜蘭。將宜蘭到台北的交通時間從走淡蘭古道的2~3天縮短成4小時,進而大大促進蘭陽平原的發展,對蘭陽平原發展史來說應該是最重要的一件事。

CT270型蒸汽機車是1943年由臺灣總督府鐵道部引進日立製作所生產的客運用機車,因其優美且流線的外形而享有「貴婦人」、「蒸汽機車女王」等美譽,CT273是台灣少數能動態行駛的蒸汽機車

火車快飛,時至今日,火車運輸在宜蘭已經不再是扮演重要角色了,就像在電腦、晶片出現後,”現代社會”已經又邁入”後現代社會”,我們何其有幸生在此時,見證這些在人類發展史上最劇烈的變動

參觀完宜蘭站前的宜蘭線鐵道通車百週年展覽,想要蓋紀念章留念,手頭卻沒有空白紙,順手拿起旁邊的贈閱小冊,剛好翻到這一頁來蓋紀念章,也是今天追火車的一個完美句點。

愉快的台北小散步

COVID-19期間護照過期了,今天來台北領事局辦護照,因而有了一段愉快的台北小散步。

        搭葛瑪蘭到台北轉運站,走過來第一個轉角是逸仙公園~國父史蹟館

小小的國父史蹟館,原為1900年由日人大和辰之助創設梅屋敷的料亭建築,因1913年8月5日國父孫中山先生到臺灣時曾在此用膳與會見革命同志因而被保留下來。因為辦護照有約定一定時間,沒有入內參觀,留待下次再來。

        沿中山南路而行看到的是造型典雅的監察院和充滿台灣實用主義建築的立法院

現今的監察院建築為1915年日治台北州廳廳舍,為臺灣目前保存較完整之西洋歷史式樣建築,被視為受後文藝復興時期影響的建築代表作。一街之隔的立法院則具有1930 年代實用主義風格的時代性意義。比鄰的2 棟建築風格迥然不同,一個是風姿卓約、不食人間煙火的少婦,一個是充滿實用草根精神的台灣人,你喜歡哪一個?

        轉進濟南路便是領事局,路口兩邊就是濟南教會教育部

濟南教會屬於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原為日本基督教會臺北幸町教會,1916年興建落成。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是一個宗教團體還是政治團體? 我的老東家教育部是讓台灣的教育提升了,還是學歷文憑貶值了? 有智慧的人能回答這2個問題嗎?

        領事局辦護照的人多,但速度也快,10分鐘完事後還有很多時間,便沿濟南路往東散步,人行道旁文學氣息的圍牆開了一小門,入內一看是國立台灣大學徐州路校區(舊臺大法學院)

 

原為1922年「臺灣總督府高等商業學校」落成的教室。後為台灣大學接收作為法學院,而今人去樓空,寂靜的校園,只剩落葉飄零。兩位曾在此校園就讀(台大法律系)的前總統也隨時代前進而漸為國人忽略~~

而行政大樓與警衛室則是在1925年3月底完工,小巧的警衛室是這裡僅有人聲的地方,守護著這被高樓圍繞著的一抹綠意。

      走出大門口,對面是市長官邸藝文沙龍續行遇到李國鼎故居

台北市長官邸建於1940年,為和洋混合日式住宅的典型代表,原為台北州知事官舍的市長官邸,是日治時期第一級的官舍,目前和台東的廳知事官邸為台灣保存最完整的日本時代官邸。1994年以前的歷任市長大多任內都居住於官邸內。直至陳水扁時代首度開放給民眾參觀,從此「市長的邸」成為「全民的家」。

李國鼎故居原為1935年建於幸町的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遞信部高等官舍。該種官舍是日治時期第二級官舍,李國鼎任財政部長時於1972年遷入此官舍直2001至辭世。被譽為「台灣經濟奇蹟的重要推手」、「臺灣的科技教父」等,而今新一代的台灣人還有多少人記得他?

        往前走幾步路便是台灣文學基地

1920年至1940年間,總督府在此陸續興建了日式文官宿舍,即現在的齊東街日式宿舍群。在都市開發的壓力下,日式宿舍一度面臨拆遷的命運。幸而有在地幸福里居民,基於對建築聚落、老樹與環境的認同,於2002年組成「齊東文史工作室」,在居民及專家學者的努力下,促成鄰近九間連棟日式宿舍的歷史建築的保留。

也許是命名“文學”,大多數人不感興趣,所以幾乎沒有遊客,覓一個角落,閒適的看了一下書。

        往北走,要到忠孝新生站搭捷運到科技大樓站,途經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這裡可熱鬧了~~

這裡的範圍包括創設於日治時期的1914年的台北酒廠和1918年日本樟腦株式會社台北支店工場,保留下大量廠房倉庫,有著濃濃的工業風,1999年古蹟活化提供給藝文界、非營利組織及個人使用的藝術展覽、音樂表演等文化活動場地,成為臺北市西區重要的藝文展演場所。

        科技大樓旁就是北師美術館,這次特地來這裡看藝術家張立人戰鬥之城.終的展覽

國高中時就喜歡玩模型,所以特別來看這個展覽,看完便心滿意足的到一旁的捷運科技大樓站搭葛瑪蘭客運結束一天的台北小散步。

蘭陽平原的橋

河川是文明的搖籃卻也是嚴重阻隔人員和貨物的流動的一道牆,我們最常講的溪南、溪北即是由此而來。尤其蘭陽平原迎東北季風,終年降雨充沛,加上雪山山脈和中央山脈形成的畚箕地形,造成平原上水路縱橫,每每在梅雨季,颱風來襲時做「作大水」沖毀橋樑、房屋更是早期宜蘭人共同的回憶,一座堅固的橋樑可能是當時宜蘭人共同的願望。

通蘭古道是百餘年前(清朝)貫穿蘭陽平原的交通要道。如今僅存溪北的武暖石板橋,溪南的永安石板橋供今人回想。

武暖石板橋清朝的船隻,循烏石港的支流得子口溪溯河到武暖港,用船上所載運大陸的壓艙石所搭建,於1891年(清光緒17年)當地居民曾重修石板橋。

在橋旁立有『重修石板橋捐款銀員碑』,碑材因為質地堅硬,後來常被附近耕作農民作為磨刀石,久而久之,碑上緣與右側都磨出彎月狀凹痕。


大埔永安石板橋,建於1881年(清光緒7年),通蘭古道南路在羅東和利澤簡中間的大埔庄,是水路與陸路交會處。在清領時代從中國來的「浣邊仔」船可運貨到橋邊。因此,永安橋不但是從水路進入內地平原的要徑,也是當地民眾與利澤簡聚落的交往樞紐,根據原立於石板橋旁的『建橋捐題碑』記載,當地居民於清光緒七年重建為石橋,為求橋體歷久常新,並祈求事事順利,將此石橋命名為「永安」

一般在橋邊會祭拜土地公祈求平安,然永安石板橋旁的成安宮建於1894年(清光緒19年)廟地捐自清圳首林本源,供奉開台聖王鄭成功是較為特別的。翻修後,廟前的一對石獅腳踩的是地球儀,還詳盡的繪出各個國家,胸懷世界。


台九省道 隨著時代進步,日治中期以後交通逐漸由依賴水路轉為陸路運輸,日人為加強統治,運輸殖民地米糧、蔗糖等物產,大舉築路構橋,環島公路網成形,在蘭陽平原最重要的就是串聯頭城、礁溪、宜蘭、羅東、蘇澳道路,即現在的台9省道。

1935年蘭陽大橋通車,採鐵公路共構建橋,此前橫跨蘭陽溪的橋樑都為木構,屢遭豪雨颱風毀壞,此鐵筋混凝橋梁完成後終於縫合了百年來受蘭陽溪阻隔的溪南、溪北。半個世紀後於1990年新橋完成後停用。上圖即為舊橋與共構的鐵路橋,左為新橋中為舊橋,右為新建之鐵路橋與2021年引進最新的EMU3000型電聯車,近百年的時空交會也是有趣。

在附近可以看到一些遺跡,如上圖為與舊橋同一時期的壯二南僑,下左應為第一代橋墩銘牌,下右是拓寬後廢棄的橋頭銘牌,已棄置於橋下。

 

蘭陽溪畔白茫茫一遍似雪的「秋雪」美景,出現在10月底到12月中旬,這片銀白色世界,不是天然形成,而是第一河川局「刻意」營造的景點。因為每年汛期結束後,蘭陽溪床植披多會出現裸露,只要入秋後,東北季風一來溪床就會吹起揚塵,考量塵土對民眾健康影響,廣種植甜根子草來抑制。


宜蘭橋和蘭陽大橋一樣,在日治初期均為木構造,每逢大雨就被沖毀,終於於1939年改建為鋼筋混凝土橋,1968年在原橋兩側擴建為橋寛15.8公尺,通行80年後於2019年拆除,2021新建鋼構橋完工通車。

改建的宜蘭橋還有一個小插曲,改建最初設計是採「斜張橋構型」,卻引起民間反彈,市公所還為此進行問卷調查,回收近千分問卷,贊成斜張橋的佔多數,但網路社群投票卻是以平面橋型為主。最後把全案交給專業,經專家學者討論,認為斜張橋體對景觀衝擊大,終採平面橋型設計如上圖。左下及中圖為保留下來的舊橋墩、橋頭銘牌。右下圖的黃金榕據聞為全台第一顆,全台的黃金榕都是由宜蘭橋頭的老樹分株出去。

充館圳及攔河堰:1928年為防止蘭陽溪水患,於宜蘭河上游處築員山堤防,致充館圳取水量銳減,影響千餘公頃農地( 宜蘭市新生里、七張里 礁溪鄉玉田村、時潮村 壯圍鄉功勞村、美城村、新社村、忠孝村、古亭村、過嶺村、永鎮村、復興村),故1951年改在宜蘭橋下游建攔河堰將宜蘭河床提高約四米,作為圳水之渠首(圖最右方藍色),農業用水趨而穩定。

西鄉廳憲德政碑宜蘭河早年水患嚴重,對河邊農田及兩岸民眾危害甚大。首任宜蘭廳長西鄉菊次郎上任後,於1900年於宜蘭河興築南岸堤防,為日治初期耗費鉅資之大工程,人們稱之為「西鄉堤」。築堤完成後,氾濫減少,故當西鄉菊次郎於1902年任滿回國時,民眾感念西鄉之功積,宜蘭廳下紳董商庶於1905年立此碑,以資紀念。現在這堤防已成為縣民休閒散步的好去處。

西堤晚眺:宜蘭河堤往西,可看到山巒堆疊,河面有山峰倒影,古時被稱為「西堤晚眺」,獲選「蘭陽十八勝」之一。

多采多姿的~烏臼

台灣位在熱帶和亞熱帶之間,秋冬要在平地欣賞紅葉植物不容易,比起秋冬許多人喜歡拍攝的落羽松,我更愛會變色的烏臼,落羽松為外來種植物,對本土生態有許多不好的影響,例如「膝根」的隆起會破壞房屋,種子不是鳥類的食物,甚少鳥類喜歡停棲其枝幹上。

本文大部分照片都是在自宅附近的西鄉堤防散步時拍攝。

烏臼是大型落葉喬木,廣泛分佈在黃河流域以南,枝葉扶疏優雅,葉片造型可愛,秋冬季葉色變紅,可呈現四季不同的變化,古人有:「烏桕赤于楓,園林二月中」的讚美詩句。

葉片可製作黑色染料,用以染布。假種皮是優質的蠟燭原料,種子可榨油製作塗料或肥皂。台灣俗諺說:「一樟,二瓊,三埔姜,四苦苓」,排第二的瓊就是烏桕的台語名稱。因為木材白色,紋理細緻,是製作家具、器具及細木工的良材,昔日曾製作茶箱,以盛裝台灣茶葉外銷。小時候玩的陀螺大部分也是用烏臼做成的。

「烏桕」的起源則著重樹的形態和與其他動物的互動性。《本草綱目》中記載,「烏喜食其子,因以名之;其木老則根下黑爛成臼,故得此名」。台灣有一說「烏臼鳥」是卷尾,烏桕樹在每年7、8月結果,其果實是樹鵲、喜鵲、金背鳩、五色鳥、白頭翁等的食物,屬於極具生態復育功用的「誘鳥植物」

關於烏桕的詩詞有,明代詩人楊慎的《征人早行圖》中的一句「杜鵑花下杜鵑啼,烏臼樹頭烏臼棲」。宋代辛棄疾在《臨江仙》提筆「手種門前烏臼樹,而今千尺蒼蒼」。宋代楊萬里的《秋山》「烏臼生平老染工,錯將鐵皂作猩紅」,是烏桕擬人化的寫法。

明朝李時珍所著的《本草綱目》一書中就曾記載烏桕有毒,整株植株都有毒,包括乳汁、葉片、果實和木材等,故葉片具藥性,民間有擣碎敷料治蛇毒、消腹水的傳說。亦不宜在魚池、養殖地四周栽培。

落英繽紛,滿地落葉也煞是好看

除了宜蘭河的西鄉堤防外,在台9線省道縣政中心、191縣道等路段烏臼是主要的路樹,羅東運動公園也有種植,在秋冬不方便上山賞楓時,不仿也尋找、欣賞一下身邊平地的變葉樹~烏臼。

 

 

蘭城石敢當+壯圍石敢當巡禮

11月14日整天下雨,閒著無聊,披上雨衣,雨中漫步蘭城,尋訪蘭博電子報138期所載的10座散落在舊城內的石敢當,也是有趣。

石敢當,又稱泰山石敢當,立於街巷之中,特別是丁字路口等路風水沖處被稱為凶位的牆上,用於辟邪的石碑。石碑上刻有「石敢當」,或「泰山石敢當」的字,一般來講,石敢當的源流可以分為靈石崇拜和泰山崇拜兩部分,「石敢當」文字最早見於西漢史游的《急就章》:「師猛虎,石敢當,所不侵,龍未央。」

1、同興街【石敢當】:屋主修建圍牆時,不小心損毀「石」字體

 


2、舊城北路( 玉圓堂北門店) 側邊巷內【石敢當】:頭戴虎首官帽的石敢當,全台罕見。

 


3、東後街70巷【石敢當】

 


4、聖後街112號之1【石敢當】:感覺最寂寞的石敢當,混擬土塗敷砂岩,石敢當字體全失,似乎較少人參拜。

 


5、聖後街158巷【石敢當】:含劍獅首石敢當位於法蒂瑪聖母天主堂旁側巷道內。

 


6、7、陽明醫院老樹廣場【石敢當】:6是蘭城內量體最大的石敢當,原址位於崇聖街44-2號庭院內,幾經流離搬遷,2019年11月29日吉時在陽醫老樹廣場舉辦安座儀式。7原位於新民路100巷內,也因土地開發,現移至大石敢當前方。

 


8、聖後街192巷【石敢當】:三層供桌,環境清幽,感覺祭祀規模最大。

 


9、中山路3 段85號側巷,昭應宮對面【石敢當】:大門深鎖,遺珠留待有緣再訪

 


10、舊城北路112巷內:依據蘭博電子報138期資料是舊城北路12巷,當日遍尋不著,隔日又騎摩托車在舊城北路前段繞半天也找不到12巷,還問了當地人,原來是該文筆誤,應該是112巷才對。

 

東港路石敢當,位在宜蘭市與壯圍鄉交界,早期屬壯圍庄,這條路是我小時候往外婆家的路,記憶中兩旁的楓樹好美,可惜拓寬後全部砍除,只剩回憶。

 

新南石敢當,與前述許多石敢當一樣,因為土地的開發,都經過搬遷,然當地人們還是祭拜著這個幫我們擋風擋煞的石敢當

 

新社石敢當,位在蓮宮旁,蓮宮主祀開漳聖王廟,壯圍鄉是全台開漳聖王廟密度最高的地方,102年信徒為石敢當新建精緻小廟,迎入內供俸。

後記:根據1995 年《宜蘭縣石敢當信仰之調查報告》與1996年《宜蘭縣石敢當信仰之調查報告—宜蘭市部分補遺》文載分析,當時縣境共有81 座石敢當,其中又以宜蘭市分佔24座,在舊城區內有10座石敢當即為本次所拜訪。

宜蘭線鐵道百年系列~從舊城聚落到林業遺跡 : 宜蘭、二結、中里、羅東

從小生活在宜蘭市,外出、求學、當兵,宜蘭火車站自是出入最頻繁的車站,這個應該熟悉的百年車站卻是相當陌生的,看見宜蘭社大有這樣的踏查,欣然報名,想說來一探究竟,可惜未得其門而入,未免有點失望。不過第一次從宜蘭徒步走到羅東卻是難得的體驗!!!

宜蘭線鐵道於1917年動工興建,工程分別從路線的南、北兩端進行。1919年南端的蘇澳=礁溪段通車。同年3月24日宜蘭驛/ぎらんえき( 建築風格採和洋混合,為半木式二層構造,主入口有唐破風之捲棚頂)開業,可惜1962年毀於歐珀颱風,同年改建為鋼筋混凝土建築物。2013年為促進光觀,宜蘭車站以幾米的作品為主題進行拉皮,即現在所見。

車站北側的舊倉庫群同車站本體,是為了因應宜蘭線鐵路開通, 做為穀米等貨物倉儲運輸功能而設置的,供業者存放貨物,稱為行口

車站南側為台鐵宜蘭工務段日式舊建築群,包括了舊鐵匠房、土木工室、舊檔案室, 都是因宜蘭線鐵路通車而設置的鐵路局相關單位。再往南為台鐵宿舍,多已改建為幾米廣場

宜蘭站內也保存一些當時設站的遺跡,然此次參訪未得其門而入,僅在外面窺看,計有蒸汽機關車加水塔、防空洞群、手動轉車台(未見)

1935年蘭陽大橋通車,採鐵公路共構建橋,此前橫跨蘭陽溪的橋樑都為木構,屢遭豪雨颱風毀壞,此鐵筋混凝橋梁完成後終於縫合了百年來受蘭陽溪阻隔溪南、溪北,半個世紀後於1990年新橋完成後停用。上圖即為舊橋與共構的鐵路橋,最右為新建之鐵路橋與2021年引進最新的EMU3000型電聯車,近百年的時空交會也是有趣。

舊蘭陽大橋已廢棄但未拆除,雖保留但禁止通行,未發揮古蹟活用價值甚為可惜,在這裡除了是拍火車好地點外,還有一些小小趣味點可以去發掘,例如同是日治時期典雅的”壯二南橋”,日據蘭陽大橋的銘牌與民國六十年拓寬將原西側護欄外移至新築橋面上新銘牌。

二結站同為1919年宜蘭線南段通車時即設站營運的車站,日治時期稱二結驛,之所以設站是因為1916 年台南製糖株式會社併購宜蘭製糖株式會社,乃將原位於民壯圍堡七張庄的糖廠移至二結庄從事紅糖製造,即為二結糖廠1918月於糖廠南方興建紙廠,利用蔗渣造紙,1942年隨著糖業沒落結束營運,留下的造紙廠即為現今中興紙廠。

因應四結紙廠原料及成品貨運,於宜蘭縣鐵道通車17年後(1936年)始設立中里驛,當時專辦整車貨運業務,後兼辦客運業務,於1991年降為招呼站

中興紙廠,前身可回溯自1935創立的「臺灣興業株式會社」歷經國民政府接管後再轉為國營事業型態成立「臺灣中興紙業股份有限公司」一度是台灣規模最大的造紙工廠,生產量甚至是東南亞第一(場內鋪設簡易人力軌道)!2001年民營化成立今日之「興中紙業公司」,2014年宜蘭縣政府接手部分廠區,透過工業遺構的保存與活化,啟動了文創應用、育成扎根等再造策略,開啟中興老廠房重生運用的新契機。

羅東森林鐵路(全線起自太平山林場的土場,止於羅東竹林車站)於1924年通車,為載運太平山林場木材所設。1970年時林務局因應旅客乘車的方便,還特別在台鐵羅東站北端加設林鐵羅東站,旅客便不用至600公尺外的竹林站轉乘,1979年因黛拉颱風的侵襲,而使羅東森林鐵路被破壞的柔腸寸斷,無法修復之下故不得不宣佈停駛。

同為宜蘭線1919年設站的羅東驛,因為羅東一直是商業發達的城鎮,經歷次改建,已無舊時的建築留存了。

你、我藍皮火車的印記~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

        小時候家裡沒有錢,能出門就非常高興,那時汽車不普遍,都是搭火車,坐的火車大都是藍皮普通車,綠色的塑膠座椅,電風扇嗡嗡作響,車輪摩擦鐵軌發出的叩叩、叩叩聲響,過山洞時迎面而來濃濃的味道,過山洞後,打開窗戶,微風徐徐,出現在眼前的是浮在湛藍海面上的龜山島~~那種興奮、那種景象、那種氣味、那種聲音深深印在腦海。

        但曾幾何時這些老火車都走入歷史的軌跡中,偶爾我們會在公園角落看到這些老車,隨著歲月凋零破損而變得殘破,總覺得我們的回憶就這麼逝去…..。

        所幸今年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動態復駛了柴油客車,還發行了硬式紙卡車票,感覺一切都很道位,美中不足的是沒有大海與龜山島,取而代之的是在台北市區地面路段搭火車的回憶(台北市鐵路地下化後大約已二十幾年沒有火車在市區行駛了)

        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位在松菸文創園區北邊,市民大道南邊,為日本時代為鐵路車輛維修的「台北鐵道工場」,1935年10月30日遷至現址,維修作業在2013年遷移至桃園楊梅富岡車輛基地後,位於台北市精華區的工場正式走入歷史,幾番波折後終有幸於2019年8月成立「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轉型為「活的鐵道博物館

保存的台鐵R20型柴電機車,在1959年時以美國國際開發貸款的名義下向GM-EMD購買,自1960年至1966年間總共購入52輛,是台灣鐵路最初實用化的柴油動力機車。

園區除火車外,最吸睛的莫過於建於1935年的員工澡堂,利用原動室送來的蒸汽提供熱水,讓職工洗去整天工作所沾上的油污及疲憊,2000年由台北市政府文化局指定為市定古蹟,下圖左邊是澡堂外觀。

全區保留下來上一個世代的重工業風,是現代講求全自動廠房所見不到的粗曠,其實就是這樣的廠房將台灣由貧窮帶向富裕的時代

不過火車迷來這裡就是要看保存下來的火車

左:EMU100型電聯車是臺灣鐵路首次採用電聯車。此車型是從英國引進,1978年8月15日起以自強號之名開始營運,1979每小時120公里的速度,以4小時10分的時間跑完台北至高雄全程,創下當時北高最快紀錄,有「英國貴婦」之稱。

右:EMU400型電聯車為台鐵於1990年自南非購入的電聯車,為台鐵第一代通勤電聯車。

S200型柴電機車,是台鐵第一代小型支線用柴電機車,自1960年至1961年間分兩批購入

1、台鐵唯一外銷泰國的守車

2、台鐵S400型柴電機車,是台鐵於1969年為配合七堵調車場購入之駝峰調車專用調車機車

3、反攻大陸時代,鐵路也是軍事部屬的一部分

4、”入伍專車 “是每一個男孩變男人揮之不去的記憶。

等待國家鐵道博物館正式落成時再來好好參觀吧!

宜蘭的朝聖之路~西國三十三所觀音靈場(下)

        考量石觀音位在大溪和大里之間的山上,爬山路程雖短卻是異常陡峭,所以112年10月3日這次選擇騎摩托車,還可順遊平原上一些古蹟和歷史建物

第十站 頭城石觀音寺 「第三十番 オウミ 本業寺 千手觀世音」

石觀音寺又名龍山巖,位於宜蘭頭城鎮往桃源谷的步道路線上,該寺肇始於清仁宗嘉慶二十五年(西元1820年),原初為一供奉觀世音菩薩的石洞,道光年起重修數次,至今大約已有200年的歷史了,很難想像二百年前的人們為什麼來到這叢山峻嶺間?

因為石觀音位在爬桃源谷的路上,尤其早期還沒有內寮簡單路線時,幾乎是唯一路線,所以爬石觀音也是許多宜蘭人共同回憶,加上現在大家都走內寮線上桃源谷,鮮少人走此路,路徑變得濕滑,尤其本次造訪下著小雨,走來真的戒慎恐懼啊!!!

午餐就在不用百元就能包場的看海餐廳~~梗枋全家超商,一個人吃著微波食物,看著龜山島和海浪激起的浪花,也是特別體驗。

頭城是開蘭第一城,除了熱鬧的老街外,其實還有一些小據點安靜的等你來發掘
武營石敢當~~石敢當、風獅爺自古以來為先民擋風擋煞擋路衝所敬拜,據地主訪談:以前武營溪有流經石敢當前方,常常做大水,於是便用石敢當來擋煞。


多次路過不曾停留,這次特別停下腳步仔細端詳~~頭城聖伯多祿天主堂,落成於民國49年(1960),是由荷蘭籍的高德貴神父回荷蘭募捐所建。是宜蘭縣內僅有的圓頂拱門式建築,長年以來自然而然添上翡翠般的古典色澤。

第十一站龍潭正覺寺「第卅一番 ミフキ長命寺聖世觀音」

順遊武暖石板橋,此處是百年前清代礁溪通往宜蘭的官道(就像現今的省道)

清朝的船隻,循烏石港的支流得子口溪溯河到武暖港,用船上所載運大陸的壓艙石所搭建,於1891年(清光緒十七年)當地居民曾重修石板橋,在橋旁立有『重修石板橋捐款銀員碑』,碑材因為質地堅硬,後來常被附近耕作農民作為磨刀石,久而久之,碑上緣與右側都磨出彎月狀凹痕

第十二站三星甘泉寺「第十六番ロ江マや 清水寺千手千112眼觀世音」
112年8月24日騎摩托車參拜,這也是一座日治時期的古廟,雖然以重建,廟前還留下一對可愛的小石獅,如騎自行車過來,由此可順遊安農溪自行車道。

第十三站內城普照寺 無銘記

112年8月24日騎摩托車參拜甘泉寺後順訪,當日寺內正在誦經,不方便進入,112年10月19日騎自行車二訪,大門深鎖,留下朝聖之路唯一遺珠,待有緣再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