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我藍皮火車的印記~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

        小時候家裡沒有錢,能出門就非常高興,那時汽車不普遍,都是搭火車,坐的火車大都是藍皮普通車,綠色的塑膠座椅,電風扇嗡嗡作響,車輪摩擦鐵軌發出的叩叩、叩叩聲響,過山洞時迎面而來濃濃的味道,過山洞後,打開窗戶,微風徐徐,出現在眼前的是浮在湛藍海面上的龜山島~~那種興奮、那種景象、那種氣味、那種聲音深深印在腦海。

        但曾幾何時這些老火車都走入歷史的軌跡中,偶爾我們會在公園角落看到這些老車,隨著歲月凋零破損而變得殘破,總覺得我們的回憶就這麼逝去…..。

        所幸今年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動態復駛了柴油客車,還發行了硬式紙卡車票,感覺一切都很道位,美中不足的是沒有大海與龜山島,取而代之的是在台北市區地面路段搭火車的回憶(台北市鐵路地下化後大約已二十幾年沒有火車在市區行駛了)

        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位在松菸文創園區北邊,市民大道南邊,為日本時代為鐵路車輛維修的「台北鐵道工場」,1935年10月30日遷至現址,維修作業在2013年遷移至桃園楊梅富岡車輛基地後,位於台北市精華區的工場正式走入歷史,幾番波折後終有幸於2019年8月成立「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轉型為「活的鐵道博物館

保存的台鐵R20型柴電機車,在1959年時以美國國際開發貸款的名義下向GM-EMD購買,自1960年至1966年間總共購入52輛,是台灣鐵路最初實用化的柴油動力機車。

園區除火車外,最吸睛的莫過於建於1935年的員工澡堂,利用原動室送來的蒸汽提供熱水,讓職工洗去整天工作所沾上的油污及疲憊,2000年由台北市政府文化局指定為市定古蹟,下圖左邊是澡堂外觀。

全區保留下來上一個世代的重工業風,是現代講求全自動廠房所見不到的粗曠,其實就是這樣的廠房將台灣由貧窮帶向富裕的時代

不過火車迷來這裡就是要看保存下來的火車

左:EMU100型電聯車是臺灣鐵路首次採用電聯車。此車型是從英國引進,1978年8月15日起以自強號之名開始營運,1979每小時120公里的速度,以4小時10分的時間跑完台北至高雄全程,創下當時北高最快紀錄,有「英國貴婦」之稱。

右:EMU400型電聯車為台鐵於1990年自南非購入的電聯車,為台鐵第一代通勤電聯車。

S200型柴電機車,是台鐵第一代小型支線用柴電機車,自1960年至1961年間分兩批購入

1、台鐵唯一外銷泰國的守車

2、台鐵S400型柴電機車,是台鐵於1969年為配合七堵調車場購入之駝峰調車專用調車機車

3、反攻大陸時代,鐵路也是軍事部屬的一部分

4、”入伍專車 “是每一個男孩變男人揮之不去的記憶。

等待國家鐵道博物館正式落成時再來好好參觀吧!

宜蘭的朝聖之路~西國三十三所觀音靈場(下)

        考量石觀音位在大溪和大里之間的山上,爬山路程雖短卻是異常陡峭,所以112年10月3日這次選擇騎摩托車,還可順遊平原上一些古蹟和歷史建物

第十站 頭城石觀音寺 「第三十番 オウミ 本業寺 千手觀世音」

石觀音寺又名龍山巖,位於宜蘭頭城鎮往桃源谷的步道路線上,該寺肇始於清仁宗嘉慶二十五年(西元1820年),原初為一供奉觀世音菩薩的石洞,道光年起重修數次,至今大約已有200年的歷史了,很難想像二百年前的人們為什麼來到這叢山峻嶺間?

因為石觀音位在爬桃源谷的路上,尤其早期還沒有內寮簡單路線時,幾乎是唯一路線,所以爬石觀音也是許多宜蘭人共同回憶,加上現在大家都走內寮線上桃源谷,鮮少人走此路,路徑變得濕滑,尤其本次造訪下著小雨,走來真的戒慎恐懼啊!!!

午餐就在不用百元就能包場的看海餐廳~~梗枋全家超商,一個人吃著微波食物,看著龜山島和海浪激起的浪花,也是特別體驗。

頭城是開蘭第一城,除了熱鬧的老街外,其實還有一些小據點安靜的等你來發掘
武營石敢當~~石敢當、風獅爺自古以來為先民擋風擋煞擋路衝所敬拜,據地主訪談:以前武營溪有流經石敢當前方,常常做大水,於是便用石敢當來擋煞。


多次路過不曾停留,這次特別停下腳步仔細端詳~~頭城聖伯多祿天主堂,落成於民國49年(1960),是由荷蘭籍的高德貴神父回荷蘭募捐所建。是宜蘭縣內僅有的圓頂拱門式建築,長年以來自然而然添上翡翠般的古典色澤。

第十一站龍潭正覺寺「第卅一番 ミフキ長命寺聖世觀音」

順遊武暖石板橋,此處是百年前清代礁溪通往宜蘭的官道(就像現今的省道)

清朝的船隻,循烏石港的支流得子口溪溯河到武暖港,用船上所載運大陸的壓艙石所搭建,於1891年(清光緒十七年)當地居民曾重修石板橋,在橋旁立有『重修石板橋捐款銀員碑』,碑材因為質地堅硬,後來常被附近耕作農民作為磨刀石,久而久之,碑上緣與右側都磨出彎月狀凹痕

第十二站三星甘泉寺「第十六番ロ江マや 清水寺千手千112眼觀世音」
112年8月24日騎摩托車參拜,這也是一座日治時期的古廟,雖然以重建,廟前還留下一對可愛的小石獅,如騎自行車過來,由此可順遊安農溪自行車道。

第十三站內城普照寺 無銘記

112年8月24日騎摩托車參拜甘泉寺後順訪,當日寺內正在誦經,不方便進入,112年10月19日騎自行車二訪,大門深鎖,留下朝聖之路唯一遺珠,待有緣再訪了!

蘭陽八景之~~北關海潮

小時候能出外縣市旅遊不易,能到北關玩就很高興了,退休後較有時間,便來把這些回憶重新走一走。

最早在清嘉慶24年(1819),噶瑪蘭通判高大鏞鑑於此地地形為防止盜匪進入宜蘭的最佳關隘,而奏請設立駐兵關卡,素有「蘭城鎖鑰」之美譽。園區的這張立體地圖正可看出北關位在入蘭第一關。

清道光5年(1825)任噶瑪蘭通判的烏竹芳選定此處為蘭陽八景之一,題詩「蘭城鎖鑰扼山腰,雪浪飛騰響怒潮。日夕忽疑風雨至,方知萬里水來朝。」登高遠眺,才能感到詩中「雪浪飛騰響怒潮」的意境

其實北關除了是一個別具歷史意義的地方,也是地理上一個海蝕地形相當發達的地方,特別是單面山地形,著名的蘭陽博物館建築正是仿此來設計的。

一線天,不用特別跑到蘭嶼去拍,哈哈。

豆腐岩是東北角相當普遍的地形

這裡也是看火車、拍火車的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