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映像~風獅爺

印象金門不是戰地風光就是閩式建築,當我們奔馳於各個景點之間,是否有注意到路邊的風獅爺正靜靜地凝視著我們,金門可說是風獅爺的故鄉,現存的風獅爺(有人祭拜)共有68座,這次金門之旅,沒有特別去找這些風獅爺,僅順路紀錄之。《金門縣志》說:「浯地苦風,村落多在藏風處。其擋風路口,每見有石刻巨獸,作猿狻張口人立狀,俗稱風獅爺,云可擋風。」

↑古崗風獅爺↑:大眼、隆鼻,嘴唇兩側各有個小酒窩,額頭兩側插有金花一對的村落型石雕風獅爺誕生於清乾隆五十年(西元1785年)

↑泗湖風獅爺↑:泥塑獅身橫條紋的造型最是與眾不同之處。為了增強風獅爺護衛村境的力量,動工興建之前還用一隻白色公雞和令符一起深埋土中,因此特別靈驗。

↑金門城風獅爺↑:據考證,該風獅爺1387年就已存在,距今六百多年,是金門最古老的風獅爺。後面這尊的石雕風獅爺為1994年向福建的石雕廠訂製,高大英挺,右手持筆,左手握「帥」印,神情威武。

↑北山風獅爺↑:由泉州白石打造,據傳這尊石獅爺因正對前方的西浦頭村,導致石獅爺右耳曾經受到破壞,毀損處可看到有明顯修補痕跡。

↑安岐風獅爺↑:泥塑風獅爺身高378公分為金門現有最高大的風獅爺。傳說鎮風止煞的風獅爺還曾擋住當時猖獗的「痲瘋病」, 而且嚇退了上岸的海盜。

↑瓊林風獅爺↑:這尊雕工細膩,神態栩栩如生的石雕風獅爺,神情威猛,手持「令」旗,胸前佩掛示警鈴鐺,大有一夫當關,萬邪莫侵的架式,是金門風獅爺的重要代表作。

↑瓊林蔡氏家廟後鑲壁風獅爺↑由泉州青斗石雕刻而成,是金門地區鑲壁型風獅爺當中身軀最為高大的一尊。

↑成功風獅爺↑造型淺刻獅口露全齒、炯炯有神的圓眼、手持緞帶繡球象徵吉祥圓滿祈求(球)福祉等寓意。

↑東洲風獅爺↑:所見為2015年第四代的風獅爺,胸前掛古銅錢招財招桃花,又能協尋失物。

跟風獅爺有關的「邱良公母節孝坊」,建於清朝嘉慶十七年(一八一二),柱子前後有四對石獅鎮守,其中又以彩色的獅子最受矚目,並得當地居民供奉。據傳彩色石獅為邱母之化身,金門人封其為「獅王」

小金門的風雞:一水之隔的小金門風獅爺文化不盛,這裡風雞當道。

據民間習俗,白雞紅雞冠上的血,有辟邪除魔的功能,可鎮風、化解風水的沖煞,而雞可以剋制蟻害。相傳以前小金門居民因旱災、蟲災、風災一籌莫展之際,忽然從遠方飛來一隻風雞,雙翼展翅,紅冠白羽,風雞踏過地方立即恢復生機,因此「風雞」成為小金門特殊的民間信仰。

大老遠跑到金門去看公廁~~哈哈!

小西門模範廁:1917年開工興建,全國唯一的「公廁古蹟」起造人吳朝坪(1854~1936)在印尼蘇門答臘阿沙港經營菸酒生意發跡後,返回小西門故里興建3幢雙落大厝,因為常有客人來訪,抱怨大厝前的村落露天屎坑臭氣薰天,而且妨礙環境觀瞻,因此與屎坑的所有人商量,由他出資在村郊買了一塊公地,並興建公廁供村民日常使用,也兼作收集農田水肥的地方,因為外觀整齊有致可為地方模範,因此取名「小西門模範廁」,至今仍可在立面看到隱約模糊的字跡。

蘭城石敢當+壯圍石敢當巡禮

11月14日整天下雨,閒著無聊,披上雨衣,雨中漫步蘭城,尋訪蘭博電子報138期所載的10座散落在舊城內的石敢當,也是有趣。

石敢當,又稱泰山石敢當,立於街巷之中,特別是丁字路口等路風水沖處被稱為凶位的牆上,用於辟邪的石碑。石碑上刻有「石敢當」,或「泰山石敢當」的字,一般來講,石敢當的源流可以分為靈石崇拜和泰山崇拜兩部分,「石敢當」文字最早見於西漢史游的《急就章》:「師猛虎,石敢當,所不侵,龍未央。」

1、同興街【石敢當】:屋主修建圍牆時,不小心損毀「石」字體

 


2、舊城北路( 玉圓堂北門店) 側邊巷內【石敢當】:頭戴虎首官帽的石敢當,全台罕見。

 


3、東後街70巷【石敢當】

 


4、聖後街112號之1【石敢當】:感覺最寂寞的石敢當,混擬土塗敷砂岩,石敢當字體全失,似乎較少人參拜。

 


5、聖後街158巷【石敢當】:含劍獅首石敢當位於法蒂瑪聖母天主堂旁側巷道內。

 


6、7、陽明醫院老樹廣場【石敢當】:6是蘭城內量體最大的石敢當,原址位於崇聖街44-2號庭院內,幾經流離搬遷,2019年11月29日吉時在陽醫老樹廣場舉辦安座儀式。7原位於新民路100巷內,也因土地開發,現移至大石敢當前方。

 


8、聖後街192巷【石敢當】:三層供桌,環境清幽,感覺祭祀規模最大。

 


9、中山路3 段85號側巷,昭應宮對面【石敢當】:大門深鎖,遺珠留待有緣再訪

 


10、舊城北路112巷內:依據蘭博電子報138期資料是舊城北路12巷,當日遍尋不著,隔日又騎摩托車在舊城北路前段繞半天也找不到12巷,還問了當地人,原來是該文筆誤,應該是112巷才對。

 

東港路石敢當,位在宜蘭市與壯圍鄉交界,早期屬壯圍庄,這條路是我小時候往外婆家的路,記憶中兩旁的楓樹好美,可惜拓寬後全部砍除,只剩回憶。

 

新南石敢當,與前述許多石敢當一樣,因為土地的開發,都經過搬遷,然當地人們還是祭拜著這個幫我們擋風擋煞的石敢當

 

新社石敢當,位在蓮宮旁,蓮宮主祀開漳聖王廟,壯圍鄉是全台開漳聖王廟密度最高的地方,102年信徒為石敢當新建精緻小廟,迎入內供俸。

後記:根據1995 年《宜蘭縣石敢當信仰之調查報告》與1996年《宜蘭縣石敢當信仰之調查報告—宜蘭市部分補遺》文載分析,當時縣境共有81 座石敢當,其中又以宜蘭市分佔24座,在舊城區內有10座石敢當即為本次所拜訪。

宜蘭線鐵道百年系列~從舊城聚落到林業遺跡 : 宜蘭、二結、中里、羅東

從小生活在宜蘭市,外出、求學、當兵,宜蘭火車站自是出入最頻繁的車站,這個應該熟悉的百年車站卻是相當陌生的,看見宜蘭社大有這樣的踏查,欣然報名,想說來一探究竟,可惜未得其門而入,未免有點失望。不過第一次從宜蘭徒步走到羅東卻是難得的體驗!!!

宜蘭線鐵道於1917年動工興建,工程分別從路線的南、北兩端進行。1919年南端的蘇澳=礁溪段通車。同年3月24日宜蘭驛/ぎらんえき( 建築風格採和洋混合,為半木式二層構造,主入口有唐破風之捲棚頂)開業,可惜1962年毀於歐珀颱風,同年改建為鋼筋混凝土建築物。2013年為促進光觀,宜蘭車站以幾米的作品為主題進行拉皮,即現在所見。

車站北側的舊倉庫群同車站本體,是為了因應宜蘭線鐵路開通, 做為穀米等貨物倉儲運輸功能而設置的,供業者存放貨物,稱為行口

車站南側為台鐵宜蘭工務段日式舊建築群,包括了舊鐵匠房、土木工室、舊檔案室, 都是因宜蘭線鐵路通車而設置的鐵路局相關單位。再往南為台鐵宿舍,多已改建為幾米廣場

宜蘭站內也保存一些當時設站的遺跡,然此次參訪未得其門而入,僅在外面窺看,計有蒸汽機關車加水塔、防空洞群、手動轉車台(未見)

1935年蘭陽大橋通車,採鐵公路共構建橋,此前橫跨蘭陽溪的橋樑都為木構,屢遭豪雨颱風毀壞,此鐵筋混凝橋梁完成後終於縫合了百年來受蘭陽溪阻隔溪南、溪北,半個世紀後於1990年新橋完成後停用。上圖即為舊橋與共構的鐵路橋,最右為新建之鐵路橋與2021年引進最新的EMU3000型電聯車,近百年的時空交會也是有趣。

舊蘭陽大橋已廢棄但未拆除,雖保留但禁止通行,未發揮古蹟活用價值甚為可惜,在這裡除了是拍火車好地點外,還有一些小小趣味點可以去發掘,例如同是日治時期典雅的”壯二南橋”,日據蘭陽大橋的銘牌與民國六十年拓寬將原西側護欄外移至新築橋面上新銘牌。

二結站同為1919年宜蘭線南段通車時即設站營運的車站,日治時期稱二結驛,之所以設站是因為1916 年台南製糖株式會社併購宜蘭製糖株式會社,乃將原位於民壯圍堡七張庄的糖廠移至二結庄從事紅糖製造,即為二結糖廠1918月於糖廠南方興建紙廠,利用蔗渣造紙,1942年隨著糖業沒落結束營運,留下的造紙廠即為現今中興紙廠。

因應四結紙廠原料及成品貨運,於宜蘭縣鐵道通車17年後(1936年)始設立中里驛,當時專辦整車貨運業務,後兼辦客運業務,於1991年降為招呼站

中興紙廠,前身可回溯自1935創立的「臺灣興業株式會社」歷經國民政府接管後再轉為國營事業型態成立「臺灣中興紙業股份有限公司」一度是台灣規模最大的造紙工廠,生產量甚至是東南亞第一(場內鋪設簡易人力軌道)!2001年民營化成立今日之「興中紙業公司」,2014年宜蘭縣政府接手部分廠區,透過工業遺構的保存與活化,啟動了文創應用、育成扎根等再造策略,開啟中興老廠房重生運用的新契機。

羅東森林鐵路(全線起自太平山林場的土場,止於羅東竹林車站)於1924年通車,為載運太平山林場木材所設。1970年時林務局因應旅客乘車的方便,還特別在台鐵羅東站北端加設林鐵羅東站,旅客便不用至600公尺外的竹林站轉乘,1979年因黛拉颱風的侵襲,而使羅東森林鐵路被破壞的柔腸寸斷,無法修復之下故不得不宣佈停駛。

同為宜蘭線1919年設站的羅東驛,因為羅東一直是商業發達的城鎮,經歷次改建,已無舊時的建築留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