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陽平原的橋

河川是文明的搖籃卻也是嚴重阻隔人員和貨物的流動的一道牆,我們最常講的溪南、溪北即是由此而來。尤其蘭陽平原迎東北季風,終年降雨充沛,加上雪山山脈和中央山脈形成的畚箕地形,造成平原上水路縱橫,每每在梅雨季,颱風來襲時做「作大水」沖毀橋樑、房屋更是早期宜蘭人共同的回憶,一座堅固的橋樑可能是當時宜蘭人共同的願望。

通蘭古道是百餘年前(清朝)貫穿蘭陽平原的交通要道。如今僅存溪北的武暖石板橋,溪南的永安石板橋供今人回想。

武暖石板橋清朝的船隻,循烏石港的支流得子口溪溯河到武暖港,用船上所載運大陸的壓艙石所搭建,於1891年(清光緒17年)當地居民曾重修石板橋。

在橋旁立有『重修石板橋捐款銀員碑』,碑材因為質地堅硬,後來常被附近耕作農民作為磨刀石,久而久之,碑上緣與右側都磨出彎月狀凹痕。


大埔永安石板橋,建於1881年(清光緒7年),通蘭古道南路在羅東和利澤簡中間的大埔庄,是水路與陸路交會處。在清領時代從中國來的「浣邊仔」船可運貨到橋邊。因此,永安橋不但是從水路進入內地平原的要徑,也是當地民眾與利澤簡聚落的交往樞紐,根據原立於石板橋旁的『建橋捐題碑』記載,當地居民於清光緒七年重建為石橋,為求橋體歷久常新,並祈求事事順利,將此石橋命名為「永安」

一般在橋邊會祭拜土地公祈求平安,然永安石板橋旁的成安宮建於1894年(清光緒19年)廟地捐自清圳首林本源,供奉開台聖王鄭成功是較為特別的。翻修後,廟前的一對石獅腳踩的是地球儀,還詳盡的繪出各個國家,胸懷世界。


台九省道 隨著時代進步,日治中期以後交通逐漸由依賴水路轉為陸路運輸,日人為加強統治,運輸殖民地米糧、蔗糖等物產,大舉築路構橋,環島公路網成形,在蘭陽平原最重要的就是串聯頭城、礁溪、宜蘭、羅東、蘇澳道路,即現在的台9省道。

1935年蘭陽大橋通車,採鐵公路共構建橋,此前橫跨蘭陽溪的橋樑都為木構,屢遭豪雨颱風毀壞,此鐵筋混凝橋梁完成後終於縫合了百年來受蘭陽溪阻隔的溪南、溪北。半個世紀後於1990年新橋完成後停用。上圖即為舊橋與共構的鐵路橋,左為新橋中為舊橋,右為新建之鐵路橋與2021年引進最新的EMU3000型電聯車,近百年的時空交會也是有趣。

在附近可以看到一些遺跡,如上圖為與舊橋同一時期的壯二南僑,下左應為第一代橋墩銘牌,下右是拓寬後廢棄的橋頭銘牌,已棄置於橋下。

 

蘭陽溪畔白茫茫一遍似雪的「秋雪」美景,出現在10月底到12月中旬,這片銀白色世界,不是天然形成,而是第一河川局「刻意」營造的景點。因為每年汛期結束後,蘭陽溪床植披多會出現裸露,只要入秋後,東北季風一來溪床就會吹起揚塵,考量塵土對民眾健康影響,廣種植甜根子草來抑制。


宜蘭橋和蘭陽大橋一樣,在日治初期均為木構造,每逢大雨就被沖毀,終於於1939年改建為鋼筋混凝土橋,1968年在原橋兩側擴建為橋寛15.8公尺,通行80年後於2019年拆除,2021新建鋼構橋完工通車。

改建的宜蘭橋還有一個小插曲,改建最初設計是採「斜張橋構型」,卻引起民間反彈,市公所還為此進行問卷調查,回收近千分問卷,贊成斜張橋的佔多數,但網路社群投票卻是以平面橋型為主。最後把全案交給專業,經專家學者討論,認為斜張橋體對景觀衝擊大,終採平面橋型設計如上圖。左下及中圖為保留下來的舊橋墩、橋頭銘牌。右下圖的黃金榕據聞為全台第一顆,全台的黃金榕都是由宜蘭橋頭的老樹分株出去。

充館圳及攔河堰:1928年為防止蘭陽溪水患,於宜蘭河上游處築員山堤防,致充館圳取水量銳減,影響千餘公頃農地( 宜蘭市新生里、七張里 礁溪鄉玉田村、時潮村 壯圍鄉功勞村、美城村、新社村、忠孝村、古亭村、過嶺村、永鎮村、復興村),故1951年改在宜蘭橋下游建攔河堰將宜蘭河床提高約四米,作為圳水之渠首(圖最右方藍色),農業用水趨而穩定。

西鄉廳憲德政碑宜蘭河早年水患嚴重,對河邊農田及兩岸民眾危害甚大。首任宜蘭廳長西鄉菊次郎上任後,於1900年於宜蘭河興築南岸堤防,為日治初期耗費鉅資之大工程,人們稱之為「西鄉堤」。築堤完成後,氾濫減少,故當西鄉菊次郎於1902年任滿回國時,民眾感念西鄉之功積,宜蘭廳下紳董商庶於1905年立此碑,以資紀念。現在這堤防已成為縣民休閒散步的好去處。

西堤晚眺:宜蘭河堤往西,可看到山巒堆疊,河面有山峰倒影,古時被稱為「西堤晚眺」,獲選「蘭陽十八勝」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