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生命中難忘的一天

如同三十多年前搭北迴線鐵路來花蓮,眼前太魯閣的山一如當年迎接年輕的我,人生中最精華的時光浸潤在這裡的山水、空氣和人。

四年後,我們如同一列列的貨車,背負著自己的理想、責任各奔東西離開花蓮。

我喜歡騎車因為「開車太快,走路太慢 只有騎自行車才能留住人生的美景。」所以今天我帶我的小折來花蓮,第一站選慶修院,想到2008年從花蓮騎到台東的小旅行,第一站也在這裡,將近20年的歲月悠悠的過去了,只有隔壁沁涼的淑貴仙草味道依舊。

0304地震傷痕還在,而人生的無常就像地震一樣是不能預先知道、準備的。

尤其在稍後知道有同學因病離我們而去,她應該算是讓我喜歡上照相的啟蒙吧!  慶修院門票上印的字”家內安全、開運招福”也許是我們面對無常的祈求吧!

沿七腳川溪騎到出海口,接南濱公園,在這裡迎著海風,享受海天一色的暢快。

南濱公園遊人如織,但每個人都能在這裡覓得一片屬於自己的小天地,真好。

騎行北濱公園又是另一種風情,這裡是一級保育類的台灣狐蝠出沒地,南洋風情的酒吧、綠色隧道、住宅區中的琉球松,似乎人和動物都能在這裡找到安身立命的地方。

2025年的松園別館,雜草叢生便沒有購票入內了,反而有時間在外圍周遭逛逛

松園這一塊高地,藏有許多日治時期栽種的琉球松和日治時期的廳舍,例如最近免費開放的”花蓮港放送局1944″,路過”花蓮水道水錶室”,望見花蓮市區突起的”潔西艾美渡假酒店”也望見時代進步的滾輪。

經過市區時,特別繞進去看這塊招牌。

一群同學探訪塞公老師,當年大家懷抱著嚮往的大學生活進入這個相對封閉的師院體系,一時間的情緒、氣氛難免沒有那麼好,是老師是學長姊的支持下,慢慢地才能融入甚至享受花蓮的生活。當年老師帶我們上山下海,而今老師雖然失智,卻仍一次次數著相片上的人,彷彿嘗試著向記憶撈回點過去的存在。

感謝在年輕的歲月時,能有這些老師的陪伴,帶給我們的養分,讓我們有能力面對下一階段的挑戰。

晚上同學小聚,美食佳餚,席間突聽聞朋友已過逝,想起杜甫的詩:少壯能幾時,鬢髮各已蒼。訪舊半為鬼,驚呼熱中腸。

僅以這張照片想念在人生道路上先行離去的同學~~

誰說國旅貴!來體驗與一群銀髮族的3000元遊覽車旅遊~~

3000元的2天一夜行程包含有魚有肉有蝦的3次地方風味餐+池上民宿一晚含早餐還有糖廠冰淇淋一份,帶你從花蓮逛到台東,真是太特別了,特為文記之。

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種上車睡覺,下車尿尿的逍遙遊行程。一早從花蓮火車站出發,第一站是來鯉魚潭爬小百岳鯉魚山

鯉魚山我來過幾次,但之前都是騎機車到車道終點,十分鐘輕鬆登頂,然這次可是苦幹實幹,從賞鳥步道啟登,在溼熱的闊葉林中,揮汗面對2.5公里要爬升五百多公尺的陡上,第一站就這麼硬啊!!!

辛苦不是沒有代價的,鯉魚山不負小百岳之名,展望極佳,花蓮平野一覽無遺,遠至清水斷崖,近至佳山基地的跑道清楚可見。

當滿身大汗時,遊覽車又來到光復糖廠,每人都招待一份冰淇淋。

光復糖廠除了吃冰淇淋外你有好好逛過嗎? 其實這裡保存了大量日治時期的工業設施和日式宿舍,值得花時間逛逛,想起2023年曾體驗入住園區內近百年的日式宿舍,也是一段美好的回憶。

下一站是大農大富平地森林。日治時期,這裡主要種植甘蔗,作為花蓮糖廠的原料供應,隨著經濟結構的轉變,糖業地位的衰退,民國 90 年起台糖公司配合著綠色造林政策,始有今日景致。

在這裡最能體會到花蓮的天寬地闊,我們在無邊無際的小路足足走了1個小時,還逛不到園區的一小部分~~

上車後自瑞穗轉入最美麗的193公路,雖然今年的阿勃勒和鳳凰木的花況不佳,但金黃色的稻海綿延到山邊,令人更期待前方池上的風光。

專車來池上吃晚餐、住宿,餐後不免到街上走走,發現多了好多文青的店~~

池上之所以火紅起來除了一望無際的稻田外,台灣好基金會(左)和蔣勳(書房-右)功不可沒啊!

然而池上終究是花東縱谷上的一個小村莊,才八點街道上已空無一車,變成小朋友的遊樂場,這種古早味正是我心心念念想long stay的地方。

池上的早上總是充滿靈氣,藍天白雲青山伴著橙黃的稻田,令人心曠神怡啊~~

接著是此行的重頭戲八通關古道南安–佳心段,車行到入口南安遊客中心,下車尿尿,發現這裡的稻浪也不比池上遜色啊!

這是一座有熊森林,高大的楓香和殼斗科植物夾道,四周高山飛瀑環繞,沿途還有日據時代吊橋、駐在所等遺跡,健行其中也是人生一大樂事。

古道前段平坦,4.5公里佳心駐在所是此行的終點,再前行就進入要申請的生態保護區。

跟”葛山”出門最好的是領隊、嚮導都很負責的瞻前顧後,在危險地形出現時都能幫你一把,謝謝你們。

在玉里用完中餐後,由玉長公路橫越海岸山脈北上,沿途太平洋相伴,很快到了台東花蓮的交界北回歸線紀念碑,下車尿尿。

最後一站大石鼻步道,由於已經下午4點了,山雨欲來,經典的花蓮藍已不見,不過登高遠眺,山海交界也是美景。

之後返回花蓮火車站已經大雨傾盆,甚至在回宜蘭的火車上手機不斷響起國家級豪雨警報,結束幸運的兩天花東小旅行。

來花蓮騎腳踏車、看山、看海、看古蹟、看回憶

冬天的宜蘭又濕又冷,拎起小折來花蓮找溫暖~~

在新城站下車,太魯閣歷經0403大地震山崩,遠觀好似山頭白雪靄靄。

明治29年(1896)12月發生「新城事件」是東臺灣首次原住民抗日行動,事件結束後為了紀念殉難的軍警人員,日人於大正3年(1914)建造木造納骨堂,大正9年(1920)又設立「殉難將士瘞骨碑」;後於昭和12年(1937)在舊址西南側(今聖母園)以鋼筋混泥土材質建造神社。

戰後,日本人返回日本,神社部分建築多遭到毀壞,民國53年天主教花蓮教區購買此地並興建一座以聖經「諾亞方舟」為主的禮拜堂,由於外來神父並無仇日情緒,因緣際會的保留鳥居、石燈籠及狛犬等神社遺跡。

不是我熟知腳踏車環島的那個”練習曲”電影喔。

2015年,創辦人胡文偉來到花蓮新城,在海堤與野球孩子相遇,重新成立球隊讓孩子有追尋的目標,並從兒少陪伴看見地方更深的議題,在山海間與孩子一起練習人生的大小事。發展至今除了有練習曲書店外還有山海百貨豆花兒新晨共學基地四個與地方結合的公益團體。

新舊並陳的新城,由於到的時間有點早,出名的新城照相館和甜點店都休息中

研海庄役場~是花蓮縣內極少數日治地方官署建築(因現存大多數是日式宿舍建築),原為研海支廳廳舍。研海庄(けんかいしょう,Kenkaishо̄)之庄名取自第5任臺灣總督佐久間左馬太之號「研海」。

看到房屋裡面的看版,看來有是有極詳細的修復計畫,不知何種原因? 時至今日卻荒廢成這樣,相較於市區熱門但較無價值的日式宿舍卻修復成美輪美奐的”將軍府”,兩相比較令人不勝唏噓。

新城海堤與路邊的綠肥”太陽麻”,騎行在花蓮好像常常能遇到海和花田

加灣神社,隱身在秀林鄉景美國小後方,在一片綠意環繞下充滿神秘感的神社

建物早已頹圮,然基座駁坎完整,長滿青苔,馨無人聲,在此遠眺太平洋,時間瞬間拉回到昭和12年(1937)中日戰爭爆發,為了配合全日本「國民精神總動員」而展開皇民化運動,其中在宗教改革方面,在台灣更積極推行一庄一神社的運動,カウワン祠(加灣神社)也在次年1938年3月9日完成鎮座。

七星潭看海應該是許多來花蓮遊客必去的地方,我也不例外

沿七星潭騎到了花師,花師是我1990年離開宜蘭而愛上花蓮的地方,2008年併入東華大學,而今人去樓空,僅剩下門口花圃上花師2個字,令許多花師人不勝唏噓,有一種部分年輕的時光被掏空的感覺。

讀書時有一陣子好喜歡沿著花師前的馬路一路跑上七星潭去看海。花師小水池前的那棟建築是最恐怖的地方。學生餐廳是每天來排隊的地方。古老的慎思齋是許多男生守候的地方~~

篤行樓是我們男生宿舍,年輕歲月打混聊天盡情揮霍~懷念啊!敬業樓是我們系辦、每天上課的地方。當初選擇了這個職業,決定了一生。狗洞還在,哈哈!

阮弼真君廟,花蓮的大陳新村,1949年政府退守台澎金馬,1955年中美聯合艦隊將大陳島軍民撤退來台的這段歷史已不見於教科書,現代人早已遺忘確仍在台灣的角落留下一點痕跡,就像舞台上的永懷領袖是歷史的一部分,廟前的”避難登記處”旗幟飄揚,是過去?是未來?

今年0403大地震傷痕還在(路邊雲朗翰品酒店殘骸),熱鬧的聖誕節已經來臨,無論如何日子還是要過下去

探訪郭子究音樂文化館,因下午2點才開館尚無緣入內,留待下次再訪。遂沿菁華橋造訪美崙溪步道,昭和4年(1929)的花蓮港山林事業所關閉中,時間也差不多了,在將軍府上個廁所,便準備搭15點10分的火車北返了

將軍府1936園區,是1936年前美崙溪畔的日式宿舍群,政府前後投入新台幣2.6億元,修舊如新變成一個新文青喜歡的地方,台灣有越來越多這樣的日式宿舍群,就像台灣的老街一樣,越來越缺少吸引力,沒多逛來上個廁所罷了。

回火車站的途中不到100公尺可以看到縣定古蹟檢察長宿舍(昭和11年1936)、花蓮港教會(1961)、潔西艾美渡假酒店(2024目前花蓮最高建築)老中青三代建築齊聚,就像花蓮也是閩客原族群融合的地方,花蓮就是這麼有趣值得一再探訪的地方。

今天追火車~宜蘭線鐵道通車百週年

蒸汽火車不是我童年的回憶,今天來追火車主要是要聽那響徹心扉的氣笛聲,是那汽笛聲揭開了現代社會的序幕,工業革命讓人類由依賴獸力的”古代社會”轉換成使用機械的”現代社會”。

1924年草嶺隧道開通,北起八堵、南至蘇澳的宜蘭線全線完工通車,11月30日(就是百年後的今天)上午6點55分從台北發車,10點40分到達宜蘭。將宜蘭到台北的交通時間從走淡蘭古道的2~3天縮短成4小時,進而大大促進蘭陽平原的發展,對蘭陽平原發展史來說應該是最重要的一件事。

CT270型蒸汽機車是1943年由臺灣總督府鐵道部引進日立製作所生產的客運用機車,因其優美且流線的外形而享有「貴婦人」、「蒸汽機車女王」等美譽,CT273是台灣少數能動態行駛的蒸汽機車

火車快飛,時至今日,火車運輸在宜蘭已經不再是扮演重要角色了,就像在電腦、晶片出現後,”現代社會”已經又邁入”後現代社會”,我們何其有幸生在此時,見證這些在人類發展史上最劇烈的變動

參觀完宜蘭站前的宜蘭線鐵道通車百週年展覽,想要蓋紀念章留念,手頭卻沒有空白紙,順手拿起旁邊的贈閱小冊,剛好翻到這一頁來蓋紀念章,也是今天追火車的一個完美句點。

愉快的台北小散步

COVID-19期間護照過期了,今天來台北領事局辦護照,因而有了一段愉快的台北小散步。

        搭葛瑪蘭到台北轉運站,走過來第一個轉角是逸仙公園~國父史蹟館

小小的國父史蹟館,原為1900年由日人大和辰之助創設梅屋敷的料亭建築,因1913年8月5日國父孫中山先生到臺灣時曾在此用膳與會見革命同志因而被保留下來。因為辦護照有約定一定時間,沒有入內參觀,留待下次再來。

        沿中山南路而行看到的是造型典雅的監察院和充滿台灣實用主義建築的立法院

現今的監察院建築為1915年日治台北州廳廳舍,為臺灣目前保存較完整之西洋歷史式樣建築,被視為受後文藝復興時期影響的建築代表作。一街之隔的立法院則具有1930 年代實用主義風格的時代性意義。比鄰的2 棟建築風格迥然不同,一個是風姿卓約、不食人間煙火的少婦,一個是充滿實用草根精神的台灣人,你喜歡哪一個?

        轉進濟南路便是領事局,路口兩邊就是濟南教會教育部

濟南教會屬於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原為日本基督教會臺北幸町教會,1916年興建落成。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是一個宗教團體還是政治團體? 我的老東家教育部是讓台灣的教育提升了,還是學歷文憑貶值了? 有智慧的人能回答這2個問題嗎?

        領事局辦護照的人多,但速度也快,10分鐘完事後還有很多時間,便沿濟南路往東散步,人行道旁文學氣息的圍牆開了一小門,入內一看是國立台灣大學徐州路校區(舊臺大法學院)

 

原為1922年「臺灣總督府高等商業學校」落成的教室。後為台灣大學接收作為法學院,而今人去樓空,寂靜的校園,只剩落葉飄零。兩位曾在此校園就讀(台大法律系)的前總統也隨時代前進而漸為國人忽略~~

而行政大樓與警衛室則是在1925年3月底完工,小巧的警衛室是這裡僅有人聲的地方,守護著這被高樓圍繞著的一抹綠意。

      走出大門口,對面是市長官邸藝文沙龍續行遇到李國鼎故居

台北市長官邸建於1940年,為和洋混合日式住宅的典型代表,原為台北州知事官舍的市長官邸,是日治時期第一級的官舍,目前和台東的廳知事官邸為台灣保存最完整的日本時代官邸。1994年以前的歷任市長大多任內都居住於官邸內。直至陳水扁時代首度開放給民眾參觀,從此「市長的邸」成為「全民的家」。

李國鼎故居原為1935年建於幸町的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遞信部高等官舍。該種官舍是日治時期第二級官舍,李國鼎任財政部長時於1972年遷入此官舍直2001至辭世。被譽為「台灣經濟奇蹟的重要推手」、「臺灣的科技教父」等,而今新一代的台灣人還有多少人記得他?

        往前走幾步路便是台灣文學基地

1920年至1940年間,總督府在此陸續興建了日式文官宿舍,即現在的齊東街日式宿舍群。在都市開發的壓力下,日式宿舍一度面臨拆遷的命運。幸而有在地幸福里居民,基於對建築聚落、老樹與環境的認同,於2002年組成「齊東文史工作室」,在居民及專家學者的努力下,促成鄰近九間連棟日式宿舍的歷史建築的保留。

也許是命名“文學”,大多數人不感興趣,所以幾乎沒有遊客,覓一個角落,閒適的看了一下書。

        往北走,要到忠孝新生站搭捷運到科技大樓站,途經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這裡可熱鬧了~~

這裡的範圍包括創設於日治時期的1914年的台北酒廠和1918年日本樟腦株式會社台北支店工場,保留下大量廠房倉庫,有著濃濃的工業風,1999年古蹟活化提供給藝文界、非營利組織及個人使用的藝術展覽、音樂表演等文化活動場地,成為臺北市西區重要的藝文展演場所。

        科技大樓旁就是北師美術館,這次特地來這裡看藝術家張立人戰鬥之城.終的展覽

國高中時就喜歡玩模型,所以特別來看這個展覽,看完便心滿意足的到一旁的捷運科技大樓站搭葛瑪蘭客運結束一天的台北小散步。

蘭陽平原的橋

河川是文明的搖籃卻也是嚴重阻隔人員和貨物的流動的一道牆,我們最常講的溪南、溪北即是由此而來。尤其蘭陽平原迎東北季風,終年降雨充沛,加上雪山山脈和中央山脈形成的畚箕地形,造成平原上水路縱橫,每每在梅雨季,颱風來襲時做「作大水」沖毀橋樑、房屋更是早期宜蘭人共同的回憶,一座堅固的橋樑可能是當時宜蘭人共同的願望。

通蘭古道是百餘年前(清朝)貫穿蘭陽平原的交通要道。如今僅存溪北的武暖石板橋,溪南的永安石板橋供今人回想。

武暖石板橋清朝的船隻,循烏石港的支流得子口溪溯河到武暖港,用船上所載運大陸的壓艙石所搭建,於1891年(清光緒17年)當地居民曾重修石板橋。

在橋旁立有『重修石板橋捐款銀員碑』,碑材因為質地堅硬,後來常被附近耕作農民作為磨刀石,久而久之,碑上緣與右側都磨出彎月狀凹痕。


大埔永安石板橋,建於1881年(清光緒7年),通蘭古道南路在羅東和利澤簡中間的大埔庄,是水路與陸路交會處。在清領時代從中國來的「浣邊仔」船可運貨到橋邊。因此,永安橋不但是從水路進入內地平原的要徑,也是當地民眾與利澤簡聚落的交往樞紐,根據原立於石板橋旁的『建橋捐題碑』記載,當地居民於清光緒七年重建為石橋,為求橋體歷久常新,並祈求事事順利,將此石橋命名為「永安」

一般在橋邊會祭拜土地公祈求平安,然永安石板橋旁的成安宮建於1894年(清光緒19年)廟地捐自清圳首林本源,供奉開台聖王鄭成功是較為特別的。翻修後,廟前的一對石獅腳踩的是地球儀,還詳盡的繪出各個國家,胸懷世界。


台九省道 隨著時代進步,日治中期以後交通逐漸由依賴水路轉為陸路運輸,日人為加強統治,運輸殖民地米糧、蔗糖等物產,大舉築路構橋,環島公路網成形,在蘭陽平原最重要的就是串聯頭城、礁溪、宜蘭、羅東、蘇澳道路,即現在的台9省道。

1935年蘭陽大橋通車,採鐵公路共構建橋,此前橫跨蘭陽溪的橋樑都為木構,屢遭豪雨颱風毀壞,此鐵筋混凝橋梁完成後終於縫合了百年來受蘭陽溪阻隔的溪南、溪北。半個世紀後於1990年新橋完成後停用。上圖即為舊橋與共構的鐵路橋,左為新橋中為舊橋,右為新建之鐵路橋與2021年引進最新的EMU3000型電聯車,近百年的時空交會也是有趣。

在附近可以看到一些遺跡,如上圖為與舊橋同一時期的壯二南僑,下左應為第一代橋墩銘牌,下右是拓寬後廢棄的橋頭銘牌,已棄置於橋下。

 

蘭陽溪畔白茫茫一遍似雪的「秋雪」美景,出現在10月底到12月中旬,這片銀白色世界,不是天然形成,而是第一河川局「刻意」營造的景點。因為每年汛期結束後,蘭陽溪床植披多會出現裸露,只要入秋後,東北季風一來溪床就會吹起揚塵,考量塵土對民眾健康影響,廣種植甜根子草來抑制。


宜蘭橋和蘭陽大橋一樣,在日治初期均為木構造,每逢大雨就被沖毀,終於於1939年改建為鋼筋混凝土橋,1968年在原橋兩側擴建為橋寛15.8公尺,通行80年後於2019年拆除,2021新建鋼構橋完工通車。

改建的宜蘭橋還有一個小插曲,改建最初設計是採「斜張橋構型」,卻引起民間反彈,市公所還為此進行問卷調查,回收近千分問卷,贊成斜張橋的佔多數,但網路社群投票卻是以平面橋型為主。最後把全案交給專業,經專家學者討論,認為斜張橋體對景觀衝擊大,終採平面橋型設計如上圖。左下及中圖為保留下來的舊橋墩、橋頭銘牌。右下圖的黃金榕據聞為全台第一顆,全台的黃金榕都是由宜蘭橋頭的老樹分株出去。

充館圳及攔河堰:1928年為防止蘭陽溪水患,於宜蘭河上游處築員山堤防,致充館圳取水量銳減,影響千餘公頃農地( 宜蘭市新生里、七張里 礁溪鄉玉田村、時潮村 壯圍鄉功勞村、美城村、新社村、忠孝村、古亭村、過嶺村、永鎮村、復興村),故1951年改在宜蘭橋下游建攔河堰將宜蘭河床提高約四米,作為圳水之渠首(圖最右方藍色),農業用水趨而穩定。

西鄉廳憲德政碑宜蘭河早年水患嚴重,對河邊農田及兩岸民眾危害甚大。首任宜蘭廳長西鄉菊次郎上任後,於1900年於宜蘭河興築南岸堤防,為日治初期耗費鉅資之大工程,人們稱之為「西鄉堤」。築堤完成後,氾濫減少,故當西鄉菊次郎於1902年任滿回國時,民眾感念西鄉之功積,宜蘭廳下紳董商庶於1905年立此碑,以資紀念。現在這堤防已成為縣民休閒散步的好去處。

西堤晚眺:宜蘭河堤往西,可看到山巒堆疊,河面有山峰倒影,古時被稱為「西堤晚眺」,獲選「蘭陽十八勝」之一。

國立台灣博物館群~130元打發一整天的好地方

國立台灣博物館四館聯票只要130元,就可以在購票日起一個月內參觀本館及古生物館、南門館及鐵道部園區一次,尤其對於喜歡火車、恐龍的「小男孩」來講,有什麼比來參觀這些地方有趣?由於鐵道部園區還沒參觀過,特地買了這張聯票重溫舊時回憶。

台灣博物館

大正2年(1913年),為紀念第四任台灣總督兒玉源太郎與民政長官後藤新平,籌建的「兒玉總督暨後藤民政長官紀念館」。總督府委託建築師野村一郎和技手荒木榮一設計紀念館,建築採用了西洋古典風格,並在山牆上使用了巴洛克藝術時期的雕刻裝飾。紀念館於同年4月1日正式動工,並在大正4年(1915年)完工,後來委員會將其捐贈給總督府作為臺灣總督府博物館的使用。

 

臺博館土銀展示館

臺博館土銀展示館於2010年2月21日啟用,前身為日本勸業銀行臺北支店、前臺灣土地銀行總行。

臺博館南門園區

臺博館南門園區於2013年11月30日開館,前身為臺灣總督府專賣局臺北南門工場、前臺灣省樟腦廠。

鐵道部園區

鐵道部園區於2020年7月7日完成修復工作並正式對外開放,前身為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前臺灣鐵路管理局局址。

隨意逛逛之蘭陽平原的永續能源

從 電火溪 到 安農溪

蘭陽平原得天獨厚,冬迎東北季風,背倚中央山脈及雪山山脈形成畚箕地形,水資源豐沛,自日治時期即將蘭陽溪引水匯集至九芎湖再流至下游的天埤發電廠發電,發電後的尾水則排入安農溪,故安農溪在日治時期稱為「電火溪」,成為灌溉蘭陽平原溪南四鄉鎮五千多頃農田的重要水源,滋養我們世代生息的蘭陽平原,後稱「安農溪」

天送埤發電廠,於1921 年日治時期由「台灣電氣興業株式會社」興建,為最原始的「川流式」發電即利用水位高低差轉化為動能,帶動發電機的水輪機轉動產生電力,為蘭陽平原帶來光明,完工當時是臺灣全島排名第三的電廠。

天埤發電所有4部水輪機與發電機組,年發電量可達4560萬度以上,1941年於天埤發電廠上方再設立圓山水力發電所,設有2部機組,年發電量約為8600萬度。1977「天埤發電廠」與「圓山發電廠」合併,更名為「蘭陽發電廠」,1981年7月再將「清水地熱發電廠」併入,併聯台電系統並做試運轉工作。

台灣第一座生態友善、潔淨永續的小水力發電/微水力發電

期望在對河川生態影響最小的範圍內,對分散電力供應做出不同的選擇。

清水地熱發電廠 vs 清水地熱公園

清水地熱發電廠位在蘭陽溪的支流清水溪右岸,於1981年開始運轉,為臺灣第一座利用地熱能發電的地熱發電廠。後因地熱井結垢阻塞,管線鏽蝕,於1993年11月關廠。

2002年起政府重新探勘並評估修復地熱井。2016年宜蘭縣政府進行招商,2017年由「宜元股份有限公司」得標,第一期電力裝置容量4.2百萬瓦,小時發電量約3,150度,約可提供宜蘭縣大同鄉、三星鄉約1萬戶家庭使用。2021年11月23日開始商轉。

騎行的感慨

冰島地熱發電約占全國發電比例百分之30,紐西蘭地熱發電約占全國發電比例百分之18,2021年土耳其地熱電力裝置容量1,650百萬瓦,同年我們的地熱發電是4.2百萬瓦,大約是我們的400倍,可見地熱發電的技術不是問題,不禁讓我想起當我們發現的火藥是用來放煙火,傳到西方卻是促成十字軍東征,結束歐洲黑暗時期,我們有這麼好的資源,卻用來煮蛋。

政府有大筆的錢用在廢除核四,興建最大的然氣發電廠來汙染空氣幫地球升溫,高價收購太陽能、風能這些對環境生態尚有疑慮的”綠電”,卻沒有”錢”投資在這些更環保更永續的”綠電”

 

多采多姿的~烏臼

台灣位在熱帶和亞熱帶之間,秋冬要在平地欣賞紅葉植物不容易,比起秋冬許多人喜歡拍攝的落羽松,我更愛會變色的烏臼,落羽松為外來種植物,對本土生態有許多不好的影響,例如「膝根」的隆起會破壞房屋,種子不是鳥類的食物,甚少鳥類喜歡停棲其枝幹上。

本文大部分照片都是在自宅附近的西鄉堤防散步時拍攝。

烏臼是大型落葉喬木,廣泛分佈在黃河流域以南,枝葉扶疏優雅,葉片造型可愛,秋冬季葉色變紅,可呈現四季不同的變化,古人有:「烏桕赤于楓,園林二月中」的讚美詩句。

葉片可製作黑色染料,用以染布。假種皮是優質的蠟燭原料,種子可榨油製作塗料或肥皂。台灣俗諺說:「一樟,二瓊,三埔姜,四苦苓」,排第二的瓊就是烏桕的台語名稱。因為木材白色,紋理細緻,是製作家具、器具及細木工的良材,昔日曾製作茶箱,以盛裝台灣茶葉外銷。小時候玩的陀螺大部分也是用烏臼做成的。

「烏桕」的起源則著重樹的形態和與其他動物的互動性。《本草綱目》中記載,「烏喜食其子,因以名之;其木老則根下黑爛成臼,故得此名」。台灣有一說「烏臼鳥」是卷尾,烏桕樹在每年7、8月結果,其果實是樹鵲、喜鵲、金背鳩、五色鳥、白頭翁等的食物,屬於極具生態復育功用的「誘鳥植物」

關於烏桕的詩詞有,明代詩人楊慎的《征人早行圖》中的一句「杜鵑花下杜鵑啼,烏臼樹頭烏臼棲」。宋代辛棄疾在《臨江仙》提筆「手種門前烏臼樹,而今千尺蒼蒼」。宋代楊萬里的《秋山》「烏臼生平老染工,錯將鐵皂作猩紅」,是烏桕擬人化的寫法。

明朝李時珍所著的《本草綱目》一書中就曾記載烏桕有毒,整株植株都有毒,包括乳汁、葉片、果實和木材等,故葉片具藥性,民間有擣碎敷料治蛇毒、消腹水的傳說。亦不宜在魚池、養殖地四周栽培。

落英繽紛,滿地落葉也煞是好看

除了宜蘭河的西鄉堤防外,在台9線省道縣政中心、191縣道等路段烏臼是主要的路樹,羅東運動公園也有種植,在秋冬不方便上山賞楓時,不仿也尋找、欣賞一下身邊平地的變葉樹~烏臼。

 

 

金門映像~風獅爺

印象金門不是戰地風光就是閩式建築,當我們奔馳於各個景點之間,是否有注意到路邊的風獅爺正靜靜地凝視著我們,金門可說是風獅爺的故鄉,現存的風獅爺(有人祭拜)共有68座,這次金門之旅,沒有特別去找這些風獅爺,僅順路紀錄之。《金門縣志》說:「浯地苦風,村落多在藏風處。其擋風路口,每見有石刻巨獸,作猿狻張口人立狀,俗稱風獅爺,云可擋風。」

↑古崗風獅爺↑:大眼、隆鼻,嘴唇兩側各有個小酒窩,額頭兩側插有金花一對的村落型石雕風獅爺誕生於清乾隆五十年(西元1785年)

↑泗湖風獅爺↑:泥塑獅身橫條紋的造型最是與眾不同之處。為了增強風獅爺護衛村境的力量,動工興建之前還用一隻白色公雞和令符一起深埋土中,因此特別靈驗。

↑金門城風獅爺↑:據考證,該風獅爺1387年就已存在,距今六百多年,是金門最古老的風獅爺。後面這尊的石雕風獅爺為1994年向福建的石雕廠訂製,高大英挺,右手持筆,左手握「帥」印,神情威武。

↑北山風獅爺↑:由泉州白石打造,據傳這尊石獅爺因正對前方的西浦頭村,導致石獅爺右耳曾經受到破壞,毀損處可看到有明顯修補痕跡。

↑安岐風獅爺↑:泥塑風獅爺身高378公分為金門現有最高大的風獅爺。傳說鎮風止煞的風獅爺還曾擋住當時猖獗的「痲瘋病」, 而且嚇退了上岸的海盜。

↑瓊林風獅爺↑:這尊雕工細膩,神態栩栩如生的石雕風獅爺,神情威猛,手持「令」旗,胸前佩掛示警鈴鐺,大有一夫當關,萬邪莫侵的架式,是金門風獅爺的重要代表作。

↑瓊林蔡氏家廟後鑲壁風獅爺↑由泉州青斗石雕刻而成,是金門地區鑲壁型風獅爺當中身軀最為高大的一尊。

↑成功風獅爺↑造型淺刻獅口露全齒、炯炯有神的圓眼、手持緞帶繡球象徵吉祥圓滿祈求(球)福祉等寓意。

↑東洲風獅爺↑:所見為2015年第四代的風獅爺,胸前掛古銅錢招財招桃花,又能協尋失物。

跟風獅爺有關的「邱良公母節孝坊」,建於清朝嘉慶十七年(一八一二),柱子前後有四對石獅鎮守,其中又以彩色的獅子最受矚目,並得當地居民供奉。據傳彩色石獅為邱母之化身,金門人封其為「獅王」

小金門的風雞:一水之隔的小金門風獅爺文化不盛,這裡風雞當道。

據民間習俗,白雞紅雞冠上的血,有辟邪除魔的功能,可鎮風、化解風水的沖煞,而雞可以剋制蟻害。相傳以前小金門居民因旱災、蟲災、風災一籌莫展之際,忽然從遠方飛來一隻風雞,雙翼展翅,紅冠白羽,風雞踏過地方立即恢復生機,因此「風雞」成為小金門特殊的民間信仰。

大老遠跑到金門去看公廁~~哈哈!

小西門模範廁:1917年開工興建,全國唯一的「公廁古蹟」起造人吳朝坪(1854~1936)在印尼蘇門答臘阿沙港經營菸酒生意發跡後,返回小西門故里興建3幢雙落大厝,因為常有客人來訪,抱怨大厝前的村落露天屎坑臭氣薰天,而且妨礙環境觀瞻,因此與屎坑的所有人商量,由他出資在村郊買了一塊公地,並興建公廁供村民日常使用,也兼作收集農田水肥的地方,因為外觀整齊有致可為地方模範,因此取名「小西門模範廁」,至今仍可在立面看到隱約模糊的字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