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蘭線鐵道百年系列~工礦漁業的故鄉:冬山、新馬、蘇澳新、蘇澳

        宜蘭線鐵路(八堵-蘇澳)於1917年動工興建,直到1924年12月1日宜蘭線才全線通車營運,明年時逢通車百週年,宜蘭社區大學舉辦宜蘭線鐵道百年系列活動,有幸參加由講師彭彥哲帶領的第一場~~工礦漁業的故鄉:冬山、新馬、蘇澳新、蘇澳,深入探訪這些熟悉的地名,卻每每只是車窗外的風景

百年的鐵道,迎來了台鐵於今年交車最新的R200型柴電機車,是今天最別具意義的風景

        宜蘭線鐵路的新建,帶動了物產的流通,城鎮的興起,冬山庄便是在宜蘭線通車後興起的聚落之一。

上圖 1929年的冬山庄役場(二樓為戰後加蓋),八卦造型正門為其特色

下圖 1930年建成的冬瓜山橋為冬山市街的興起留下一點痕跡

隨著時代的演進,重建後以風箏造型的高架化車站,更成為台灣第一座光觀化車站,這趟輕旅行我們不斷看到新舊時代的交替。

        我們認知的宜蘭,尤其是居住在溪北的我,總以為宜蘭是農業掛帥,卻不知早期宜蘭的工礦業也是佔有一席之地,建有許多的鐵路支線,彷彿尋寶般,我們走了6公里,找到這些已埋在柏油路下、藏身在荒煙漫草之下的鐵路支線,見證了這些工業設施在宜蘭這塊土地留下的痕跡。

左上圖:龍德工業區於民國66年11月開發是宜蘭第一個工業區。      右上圖:台鐵力霸支線

左下圖:台鐵東碱支線                                                                                 右下圖:台鐵台塑支線

比一般鐵路橋寬的武荖坑橋,其上有三軌,其中之一就是東碱支線,支線通常沒有電氣化,故柴油機車頭便是台鐵支線、貨運運輸主力。上圖R174為1982年為了配合北迴線完工及花東線拓寬計畫完成後之運輸需求,台鐵購入了5輛柴電機車,編號為R171~175號,為美國GM-EMD公司生產之R150型

途經因2018年宜蘭普悠瑪列車出軌事故後進行路線改善的新馬站,新馬站原距蘇澳新站不到1公里,此次路線改善後預計北移建新站,然而即使北移距蘇澳新站不過1公里多,是否有設站之必要?地方人士殷殷期盼,政府不敢說不,乃台鐵虧損之源。

偌大的蘇澳新站,是宜蘭線鐵路轉北迴線的起點,在兩岸關係平緩,開放陸客光觀時期人聲鼎沸,熱鬧非凡,而兩岸緊張陸客離開後,小貓兩三隻,冷冷清清。其中必有讓我們深思的地方。

蘇澳新站巧遇“鳴日號”,看起來很新很時尚的鳴日號,其實是使用1978年引進,由美國GE運輸公司生產之E200型電力機車,將近50年前的機車頭,老當益壯,這些老火車真是台鐵的懷寶啊!!!

        蘇澳站位在宜蘭線鐵路的終點,北迴鐵路尚未完工時,因為銜接蘇花公路,成為當時通往花蓮的最重要轉運站,與宜蘭站同列一等站,卻也因為北迴線通車(1980年2月1日),蘇澳市街因此末落。

為了振衰起敝,台鐵也為這些車站與日本鐵道締結姊妹鐵道,看看是否能帶動一些光觀人潮,在宜蘭線分別與日本兩條鐵道完成締結,蘇澳線與日本銚子電鐵締結姊妹鐵道宜蘭線與日本山陽電車全線締結姊妹鐵路、雙方同名車站龜山站締結姊妹車站

終於到了宜蘭線鐵道真正的終點

在終點看到的轉車台,彷彿彰化扇形車庫的縮小版,遙想百年前宜蘭線鐵路開通時,當時的蒸汽火車頭無法後退,必須要用轉車台掉頭,是當時幾個大站必要的配備,時至今日現代的火車頭都能前進後退,這項設備也就荒廢了

因應蘇澳港開港(1983年6月)而自蘇澳站延伸出去的臨海線鐵路與蘇東隧道,因蘇澳港貨運量始終不高,而於2003年廢線停用

橫跨在背倚青山美麗的白米溪上為台泥支線,鐵路橋中間已塌陷(背後為蘇花改公路),早年行駛在上面的即是下圖之貨車(左方載礦石原料,右方載水泥成品),經過多年的開採,宜蘭地區的水泥原料聽說已採光了,支線自然不再維護,也是宜蘭縣鐵道對這塊土地的貢獻之一。

結束旅行,走回蘇澳站途中,看到老、中、青三代同堂的區間車~”老”,當然不是蒸汽火車或我小時候常搭的藍皮普通車,而是這個世代小時候的EMU500型電聯車(1995)、EMU700(2007)、EMU900(2021),是不是也象徵著宜蘭線百年鐵路邁向另一個新的時代的開始。

宜蘭的朝聖之路~西國三十三所觀音靈場(上)

「西國三十三所觀音巡禮」原是日本人參拜奉祀觀音寺廟的朝聖路線,並於2009年被指定為日本文化遺產,有部分地方僧侶或庶民信眾為了祈求村境平安,以石造佛像安奉於堂殿之外的日常生活場域,在日本各地隨處可見的。而這種「石佛」的庶民信仰風氣,隨著日本統治的腳步也散布到北台灣(詳  蘭博電子報132期-石觀音拾遺記)

日據時期結束後,日人離台,原座落於寺院、巷道、市郊、山洞、水邊等地點的石觀音也隨之散佚,目前所知宜蘭地區被發現的有13尊石觀音,偶然看到社區大學2022朝聖之路*騎求平安摺頁,遂興起探訪13尊石觀音的旅行,然而由於這些石觀音散落宜蘭全境,計畫分三次造訪,112年8月23日首先騎自行車造訪壯圍、南方澳,羅東共9尊石觀音,我的朝聖之路共計騎行68.3公里,並記錄沿途風光。

第一站 壯圍同安廟  無基座的「馬頭觀音」應是日本西國三十三觀音靈場中第二十九番松尾寺「馬頭觀音」

第二站 南方澳 金龍寺  第三番粉川寺千手石觀音雕像,基座右側刻製昭和三年(1928)字樣,是宜蘭縣境唯一有年代落 款的石觀音

當日該寺正舉辦中元法會誦經,僅能遠遠參拜。

第三站 南方澳內埤仔城隍廟  第一番號來自「青岸渡寺」的「如意輪觀音」。 代表著是日本紀尹半島南端的那智山御本尊

第四站 南方澳南光寺 無基座,致使屬於西國三十三觀音靈場的 幾番號及宗寺變成謎題,若就神像推測較似「聖觀音」

拜訪此處須特別注意,管理此處的尼姑似乎受外界打擾或欺騙太多,非常不友善,禁止照相,不只石觀音,連外面風景也不能拍,所幸在阻止前拍了一張以茲證明到此參拜,並會強索香油錢,欲造訪者須自行評估。

第五站蘇澳祥光寺 基座字樣模糊,隱約看出中間「ヤマト岡寺」,左刻「第 七番」,右刻「二臂如意輪觀音」

第六站羅東南門港三井寺 採取側面形式浮雕的石觀音,基座銘記為「第十四番 トミア三井寺如意輪觀音」

第七站羅東震安宮  基座銘記「第十一番ヤマシロ醍醐寺準提觀世音」

一座古老的寺廟,廟前石雕留有民國十三年(1924),也正當西國三十三所靈場在宜蘭開始的時候

第八站羅東善法寺  基座銘記是「アフミ正法寺第十二番千手觀世音」,オウミ是近江, 古國名, 在今滋賀縣

第九站 自來水公司宜蘭南區服務所  「第十三番 オフミ 石山寺 二臂如意輪觀世音」是蘭陽唯一不曾移動過的一座

此處於原是廣興水源地,設立於日治時期昭和3年(1928),取地下湧泉為主要水源,計畫供應當時羅東街約一萬人使用,故同時設有八角配水塔及涼亭均為日治時期所遺留建築,也因為是水源重地,僅開放5人以上團體預約參觀,只能窗外觀看,無緣進入。

我們常常羨慕法國、西班牙有朝聖之路,然而不用遠行,我們周圍也有「西國三十三觀音靈場」透過自行車,雙腳騎拜這些近百年的石觀音,感受沿途的風光,聽見內心的聲音,也是一趟有意義的旅程。

開車太快走路太慢~~2008花東單車行

開車太快  走路太慢  騎單車才能看到人生最美的風景

台灣人一生必做的三件事,其中之一是騎單車環島,我想如果不能環島,花蓮到台東這段風光是環島的精華,全程不超過200公里,每個人都能夠輕鬆來嘗試,這段路可以有各種騎法,海岸公路、縱谷公路、最美的193縣道,中間又有許多橫貫公路串聯其中,不同路線我就騎了3次,較早期沒有數位相機,沒留下太多照片,2008年時數位相機普及,特為文記之

從慶修院開始

花蓮火車站領了單車出來,第一站便是吉安慶修院,陽光正烈,立馬到隔壁淑貴仙草鋪買了一瓶冰仙草一解暑氣,吉安慶修院是1917年,川端滿二在吉野移民村募建的布教所,除了是台灣能見到最具日本風格的寺院外,寺院內八十八尊石佛依序排列,據說是川端滿二遵循真言宗開山祖師-空海大師的遺規,行遍日本四國島上八十八所寺院,請回八十八尊石佛即所謂的「四國遍路」,讓信徒能就近參拜,免除了奔波之苦。

很難得一睹木瓜溪橋上游的奇萊主山,閃閃發光。住過花蓮的朋友知道,通常奇萊山都深藏在雲霧深處,要看到不容易啊!

夏天,花東的田野容易看到花海

中午,到光復糖廠了,騎了50公里,吃冰吃中餐

續騎,又遇到花海,這次主角換成向日葵。

避開爬坡的舞鶴台地,離開縱谷公路轉進最美的193縣道

望見縱谷下起驟雨來

很快的雨衣也穿起來,雨中作樂,有點像洗三溫暖啊!

今天的終點,玉里金針花民宿,居然騎乘里程沒有破百,這間民宿保留了一座古老的輾米設備

玉里的晨曦,又是艷陽高照的一天

回首來時路,花東縱谷的廣渺總令人再三的回味。

向前望去,池上-關山出名的筆直平坦的公路,彷彿直達天際。

到池上沒去騎伯朗大道,因為這一路騎太多了,反而特地繞進去大坡國小看池上斷層,這裡的溜滑梯每年長高3-5公分,是世界級景點,是台灣最容一看到斷層的地方,一般光觀客卻容易錯過。

看到綠色隧道便是台東到了

終點是台東火車站,卻忘記拍騎乘旅程了,第二天騎的時間較短約60-70公里吧!

慢城~鳳林

鳳林,一座沉睡在花東縱谷中的小鎮,

他沒有太魯閣的大山大水,

沒有東部海岸的湛藍,

更沒有如花蓮市的華麗熱鬧,

沒有旅人會在此停留,所以它成為台灣第一座受到國際認證的「慢城

穿過無盡的水黃皮綠色隧道就是用餐的地方

這裡也是日據時期的移民村,日本人依氣候在此大量種植專賣的菸草,因此留下了許多特別的菸樓建築

日本警察局、神社散佈在田野間

連美麗害羞的環頸雉都漫步在道路上

終南山下一碗花生湯,彷彿美好的事情就會花生

下次途經鳳林,可別狂踩油門一閃而過

一座沒有尖塔的建築是沒有靈魂的建築

你能想像巴黎聖母院沒有尖塔嗎?

你能想像台北龍山寺沒有飛簷嗎?

我知道防漏工程時發現勵學樓尖塔鏽蝕的很厲害,就拿掉了,但是什麼錢都在花了,難道不能想辦法保存嗎?

        在以美學標榜的校園,我不知道為什麼閃亮的琉璃瓦變成發燙的鐵皮屋~~台灣最不需要的不就是鐵皮屋?我們都知道斜屋頂漏水的機率小,據我知道會漏的話多是邊邊角角的地方,真的有必要都變鐵皮屋嗎?

        然後再把原本彩色的落水管變成單調綠色的吸管,這樣真的有比較美嗎?

        姑且不論把好好的鋁門窗換掉有比較好嗎?廢話新的當然比較好,但是勵學樓另一邊和親子館也還在用舊的鋁門窗(而且可能到建物拆除都沒機會換新了),證明原本鋁門窗並沒有不堪使用。值得如此巨大的花費嗎?

***特別說明,多元館鋁窗會掉下來,我當總務主任時就知道,我不反對針對壞掉的更換,壞的當然要換,但我更在意的是勵學樓那些才用10幾年的鋁門窗,真是太可惜了***

其實花的可都是你我納稅的錢製造的是子孫的負債(截至111年12月23日止,中央政府1年以上債務未償餘額新臺幣5兆6,998億元;平均每人負擔債務24.6萬元。而且不含前瞻、防疫這些不受監督的特別預算),產生的廢棄物都是地球的負擔(特別我們是教育單位,說環保,教環保,時時要小朋友省水省電,你知道嗎?全校十年隨手關水關燈所節省的能源遠遠不及生產這些鋁門窗、玻璃所要消耗的水資源和電能)。

        所以,我們真的是在為下一代創造一個美麗的校園嗎?還是提前把下一代的錢和下一代的資源用完?

        或許一般人或政治人物可以不用想這麼多,而老師呢?如果連我們都不去想,一切的一切只要新的就好,那對未來說恐怕是場災難。

        而真的”新的”就好用嗎?實際使用你會發現大片玻璃的門絕對的影響了投影機的使用,是不是應該再花個窗簾的錢遮光一下?

我有一個夢,希望有一天我回來學校時能看到紅色的尖塔回來了

***********************************************************************************************************************

我們來弄個尖塔吧

不知道大家進出校門有沒有發現,古亭大樓長出一根超誇張的避雷針

不說我還以為是國軍演習通訊的臨時裝置

跟我們古亭大樓長得很像的大樓,除總統府外全國最重要的大樓並沒這麼大根的避雷針來保護

我們的頂頭上司,有旗杆沒避雷針

全國最有錢的大樓,卻沒錢裝一根大避雷針

難道是氣候變遷讓我們古亭成為落雷頻繁的熱區嗎?

我都不知道這巨大的避雷針是”避雷”還是“引雷”?

 

我喜歡欣賞各式建築

我們不喜歡別人在我們臉上隨意塗脂抹粉,不喜歡別人幫我們戴上高帽,在對待這一些不會說話,不會跟我們抗議的建築時真的有想一想嗎?

上次的臨時動議是不要再不該刷油漆的地方刷油漆好像也沒決議,所以這次的臨時動議我提議變動校園建築外觀時應該更小心謹慎

 

最後

我知道這是狗吠火車不會有所改變,但是至少會記載在校務會議上永久保存~~我曾經發過聲音。

        我太太常跟我說,不要講這些不受歡迎的話,大家嘻嘻哈哈的過日子不是比較快樂?但我深信唯有發聲才是改變的起點。

也許有人說你以前都不說,要退休才再說什麼?但以前並沒有這樣的工程啊!而且常常是看到時工程都已完工,說也沒用,所以我選擇在校務會議留下這樣的建議。

 

或說你那麼會說,那你來當總務主任啊!說實在,當總務時是我在學校比較輕鬆愉快的時候(從體重就知道,當總務的後幾年我的體重直線上升,快比現在重10公斤)。

        但為什麼不繼續當?很大因素是我看到當時的校長在辦公室玻璃磚外牆種花草,朝牆面噴水,每天讓地面濕濕,想方設法找錢來更換枯死的花草,最後這些花草終究沒有活下來。

        我問自己,玻璃磚的設計不就是要增加辦公室的採光嗎?植物不就是需要陽光,長在土裡的嗎?這深深打擊了我,所以我知道我不能再當總務了。

紀念一個時代

110年10月28日 目睹校內矗立40餘年動物泥塑消失在怪手的重擊下,感慨萬千特為文記之

愛國的年代,物資缺乏,要父母帶我們到動物園一次都很困難,於是每個校園裡都冒出了大象、老虎、長頸鹿等泥塑像,滿足了每一個小孩喜歡動物的幻想,在長大後藉此回憶童年無憂的時光

來到只要我喜歡什麼都可以的現代,童年被五光十色的網路遊戲佔滿,也許眼光不在這些簡易的泥塑的動物上,於是快樂也不再簡單….

然而新舊真的不能共存嗎?為什麼我們喜歡漫步在歐洲的老城區,而不是到處是鐵皮屋的水泥城市?

我很高興我的母校做到了新舊共存,雖然小時候沒能在這些泥塑的動物上留下照片,但我的女兒依然能在這些動物身上留下一絲的快樂,讓我在踏入校園時能感到一絲與這間學校的連結

當古亭的校友回到校園,除了蘶蘶的椰子樹外,還有什麼東西能勾起在這所學校的童年歡笑?

後記:

82年的古亭,美援教室還矗立在黃沙漫漫的操場中,那是一個還沒周休二日的時代,星期六中午還發著熱騰騰的饅頭,老師刻鋼板出考卷兼開菜單的日子。

隔年當兵,2年後回來行政大樓已嶄新落成,辦公室多了3台電腦一個新時代的開始了

懷念起一個時代就代表你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