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孩子閱讀策略 事半功倍

記者張錦弘/台北報導

很多人以為,閱讀只要讓孩子能識字就好,沒什麼好教的,但專家建議,教孩子閱讀策略,才能事半功倍。

中央大學教授柯華葳說,中文不但難寫,字詞前後、顛倒組合起來的意義,有時差很多,可以擺在一起,教孩子分辨異同。她舉例,老子、小子、猴子、弟子等詞,後面加「子」都說得通,但就是沒人說「姊子」。

[@more@]

此外,很多兩個字的中文詞彙,倒過來寫也可以,但意義有的相似,有的卻差很多。例如,「感傷」、「傷感」意義類似,但「感性」、「性感」就很不一樣,但「他感動了我」說得通,「他性感了我」就沒人這麼用。

柯華葳說,同樣是地點,中文的「書店」、「圖書館」、「醫院」、「警察局」等詞尾用的字,卻不相同,老師教孩子認識這些字詞時,應有一套策略與方法,但還是要由閱讀做起,要孩子多朗誦文章,培養說不清楚的「語感」,再透過不斷列舉、反覆出現的字詞,加強印象,進而能判斷句子上下文的正確意義。

柯華葳說,識讀中文字,大家常說「有邊讀邊,沒邊讀中間」,但有很多例外。中文就是這樣微妙、複雜,規則往往又暗藏例外,最好的方式,就是多讀;讀多了,也就懂得愈多,讓閱讀能不只是求學的工具,更是目的。 2006/01/12 聯合報】 http://udn.com

字感、詞感、語感 

           

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所長 柯華葳教授
讀者看了題目可能會問:「這是什麼?」
「感」是感動、感受、感覺的感。字、詞、語就是一般所說讀字的字、詞彙的詞、口語的語。字、詞、語加上「感」,簡單的說是對字、詞、語的感覺。這是使用字、詞、語很重要的能力之一,不論是學習、欣賞或創造字、詞、語。



[@more@]

從認字到組成有意義的詞彙
一般而言,閱讀文章或書籍若要有所理解,要先認字並將字組成有意義的詞彙。

中文字由許多部件組成。有的部件可以構成部首或是聲旁甚至是一個中國字。如「木」是部首,「可」是聲旁。但有的部件單獨不成字,卻是構成中國字的關鍵。例如「大」多一點變成「太」,這一點是部件,少點不成太。至於字的部首旨在提供意義,聲旁則提供唸音的訊息。「木」「可」放在一起唸「柯」是樹木的一種。又例如「腦」、「惱」、「瑙」。三個字的右半邊分表肉體、心情、玉石,左半邊都一樣,表聲。三個字念音相同,但是意思不同。

認中國字要注意部件、部首和聲旁。能利用這些條件,遇到陌生字時,一當確認它是中國字(字感之一),讀者不用查字典可以猜出新字的字音與意義。這也是字感。

語感有助於理解新詞
詞是基本的意義單位。有的中國字就是詞,如「木」和「可」或是你、我、他。但是有的字不成詞,如「葡」。大家知道「葡萄」是什麼,但說不上「葡」是什麼。多數中國詞由兩個字組成。也有的詞由三個字或是四個字組成。因由字組成詞彙,因此我們可以創造新詞。每一天媒體(包括網路)產生許多過去沒有看過的詞彙,但不是每一個新組成的詞都是新詞彙。就像讀到生字,若遇到沒見過的詞就需要查字典或問人,我們閱讀的速度會慢下來,理解自然受影響。這時需要「詞感」幫助理解新詞。

中文詞的組成也和中國字一樣有些規則可尋。例如感動的感放詞前,我們可以說「他感動了我」。性感的感放詞後,卻不說「他性感了我。」為什麼我們知道後者不太合適?這就是語感。不待語言學者或國文老師說哪一種表達方式才算正確,我們會覺得哪一些詞可以接受或哪一些是怪怪的。雖有規則可循,有的我們知道其中道理,有的「說不上來,但就是這麼一回事」,有的可能我們自己都不知道怎麼判斷是否正確。這當中包括否定字的使用,如「不」。好吃可以變成不好吃。善良變成不善良。但是好人不能說不好人。為什麼呢?

再以「子」這一個字為例。許多字後面可以加「子」。如小子、老子、猴子、獅子,或是貓子、虎子、牛子。不過後三者的「子」與前四者的「子」意思似乎不同。又例如:窗子、桌子、椅子、板子、盤子。我們可以說「碗子」嗎?還有,為什麼可以說妹子但不可以說姊子。而弟子的意思似乎不同於妹子的子。這麼複雜的用法怎麼學的來?有趣的就是,若要把「子」的使用規則羅列,一一教導,一定教不全,且會讓學生受不了。唯一途徑且是研究上肯定的途徑就是多聽多讀,或是有機會玩字和詞的遊戲。換句話說,一個豐富的語文環境對兒童學習語文很有助益。

我們再舉幾個文字變化成詞的例子。
一) 字的位置。一個字可以在第一個位置也可以在第二個位置。有時意思可以一樣但有時意思改變。如一「打」、「打」毛衣、「打」傘、「打」架。又如辣一點和一點辣,哪一個辣?
二) 字的倒置。意義或許接近或許不同甚至變得沒有意義,例如感傷和傷感、感性和性感、感化和化感。哪一組的變化可以接受?
三) 字的重疊。「甜甜蜜蜜」比「甜蜜」似乎多許多「甜」和「蜜」。但為什麼可以說笑哈哈,卻不說氣哈哈?一點和一點點的差別在哪裡?
詞的五大特色
由字組成詞後,詞的一些特色由是產生,例如:
1. 量詞:「張」開,變成一「張」桌子﹔尾巴和一「尾」魚。不過有尾巴的老虎卻不算一「尾」。
2. 狀聲、狀形或狀情詞:如以大自然的動物、植物描述型態或感受。老虎鉗是老虎嗎?筆直像松樹夠挺直嗎?濕答答的心情有夠壞吧?
3. 語氣詞,如啊、啦、吧、嗎:少了這些語氣詞,文章會少去許多味道。但是用多了,滿篇「啊啦吧嗎」顯得拖泥帶水不俐落。
4. 數字詞,如十全十美、五花八門等:這些是數學還是語文?全心全意可以減去三心二意嗎?
5. 迴文:因字的位置可以移動且形成不同的意義,就有所謂的「迴文」,從第幾個字讀起都是有意義的。如,好花開多美、花開多美好、多美好花開、……。本套書中的「書生嚇一跳」就是一篇有趣的迴文例。

上述關於字與詞組織簡化如如下圖,希望幫助讀者更清楚字詞間的變化。

台灣小四生 閱讀能力輸國際

記者張錦弘/台北報導中央大學教授柯華葳昨天發表一項調查指出,國內小學生的國語課程時數、閱讀文章長度,都只有國際平均數一半,雖然家長很願意買書給孩子,卻沒時間陪讀,影響孩子的閱讀能力。

[@more@]

天下雜誌昨天發表「字的童話」系列繪本,擔任導讀的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教授柯華葳,在會中公布一項兒童閱讀研究,她使用國際標準化評量工具,抽樣調查全國25個國小、1200位小四學生的閱讀能力,把結果拿來和「促進國際閱讀素養研究」的40多國平均數比較,發現國內學童的閱讀能力仍待改進。

調查發現,國內小四生每周國語上課時數只有4-5小時,遠低於國際平均7-9小時;台灣小學生的閱讀內容也較膚淺,教科書每篇文章平均字數僅500字,遠低於國際平均的1000-1200字。

此外,國內小四教科書收錄的文章,較缺乏說明文,說明文和記敘文的篇數比是1:2,國際平均則是1:1

教科書文章短、又缺乏說明文,連帶影響學生完整、清楚陳述概念的能力。

柯華葳指出,國內家長推動孩子閱讀的表現,也不理想。調查發現,相較他國,台灣的父母很願意買書給孩子看,總金額偏高,但在家閱讀的時間卻偏低。國外根據研究指出,父母在家閱讀的時間愈多,孩子的閱讀能力也愈強。台灣的小學教育多半強調團體閱讀或朗誦,孩子獨立閱讀時間少,也影響閱讀能力。

柯華葳說,台灣的國小普遍設有「班級圖書館」,課外書隨手可得,有助提升閱讀能力。

她還指出,先進國家強調教孩子「閱讀策略」,台灣卻普遍認為閱讀是「天生就會的」。調查發現,只有1/4的老師有能力設計出教導閱讀策略的教案。

柯華葳教授建議家長或老師,有效的閱讀策略,應以語音為基礎,幼兒時期要多和孩子對談,讓孩子先熟悉「口語辭彙」,培養語感,再透過大量閱讀有趣的故事,認識更多「書面詞彙」,及不同詞句和上下文之間的關係,久而久之,孩子就會知道「感性」和「性感」有不同意義;但「感冒」說成「冒感」,就沒有意義。 2006/01/12 聯合報】 http://udn.com

教部抽考 小六生國語字音最弱

【記者曾美惠台北報導】教育部昨天公佈台灣首次學生學習成就評量,針對15千多位小學六年級學生的測驗結果發現,數學科有近2成學生未達基礎,英語科的「吟唱與朗讀歌謠韻文」能力上最差,國語方面「字音」最弱。

[@more@]

教育部935月委託國立教育研究院籌備處建立國民中小學學生學習成就資料庫,去年國立教育研究院即針對全國25縣市的小學6年級學生,分層抽樣15983人,進行國、英、數進行測試,每位學生施測兩科目。教育部長杜正勝表示,社會對學習表現停留在印象式想法,有了評量學生的學習成就結果及資料庫,未來將有明確依據,這是中華民國史上重大事件。杜正勝強調,評量是在正常的教學環境下進行測驗,他呼籲教師與學生不要為此補習或特別準備,以平常心看待。杜正勝不斷強調,此次公佈第一次評量的結果,評量將會持續下去,也希望外界不要過度解讀,一切平常心看待。國語能力則分為「語文應用」及「綜合性與文技巧」及「作文」,學生的平均答對率為65%-75%,其中「閱讀測驗」的答對率較為集中,約是72%-78%,而「多音字」的表現最差,平均答對率僅有58.85%。作文部分,抽測樣本僅有320份,在5級分中,獲得3.5級分的學生最多,佔23.4%。整體看來,學生的敘寫技巧多數表現良好,學生能力高低差異不大。國語科召集人、台中教育大學測統所所長許天維分析,學生的多音字表現不佳,主要是因為高年級老師比較不重視字音,多著重於字義,因此字音部份表現較弱,建議教師未來能加強學生的字音學習,不要偏廢。教育部:別過度解讀教育部國教司司長陳明印對於這份結果,除與杜正勝一樣,不斷強調希望各界不要過度解讀外,也表示未來將會作為政策擬定的依據。陳明印表示,該項評量今年起將擴大辦理,包括小四、小六、國二、高中(職)二年級都將進行測驗,預計受測人數高達5萬人,進行為期10年的評量測試,以建立學生學習資料庫。

小檔案:PISA

PISA The 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是針對參與的國家內15歲學生所做的國際標準能力評估,評估內容有閱讀、數學和科學能力。從2000年開始,每3年進行一次評估,每次著重的範圍不一,以3次為循環。過去於2000年舉行的評估,著重於閱讀能力;而2003年則以數學能力為主,並加入綜合處理能力,今年則輪到科學能力評估。

2006年的測驗包括台灣在內,全球將有58個國家參與。約每年9月該協會就會派員赴參與國進行抽樣,以15歲以上的高中生為主,參與樣本數約在45百人至1萬人之間,被抽中的學校及學生不能拒絕測驗。(整理/唐澄暐  資料來源:OECD PISA Online http://www.pisa.oecd.org/

孩子只讀兒童文學?

國內學者在兩岸四地語文教學觀摩研討會上表示,孩子就應該讀兒童文學,背唐詩宋詞可以,但三字經等就不必。因為農業時代離孩子太遙遠了。筆者不禁好奇,這是什麼邏輯?唐宋兩代不是農業時代嗎?孩子讀兒童文學是必然的,但絕不能「只」讀兒童文學。[@more@]

幾年前,大家都以為唯有英文是重要的。教改之後,社會大眾猛然驚覺:即使中文是自己的母語,在長期的忽視下,不但不足以談文化之傳承,甚至連應付職業上的要求都快嫌不夠用了。

語文學習本來就是人類的本能,要把兩三種語文學到足夠運用甚至學到高度的層次,是很容易的,重點是要把握到語文教育的要領而已。我們必須對百年來語文教育做一個全面的反省。

首先,建議趕快減少「講解式」的教學,老師盡量少講書,學生盡量少聽課,把時間精力放在「經典」的熟習和大量白話文閱讀上。有的人會以為雖是白話文也須講說討論,對文義才能有更深的了解,現行的幼稚園及小學語文教學,總是把已經淺顯得接近「白癡」的文章,一再講說,號稱「深究」,其實那些文章並沒有任何「深度」值得探究。

人類對語文的理解和鑑賞能力之增進,最重要的管道是自己博覽群書以及人生經驗的累積,而不是聽人講解。所有的作家都是飽覽群書後自然而然行雲流水、傾洩而出的。如果我們忘了杜甫、李白、施耐庵、曹雪芹是何以才華橫溢的,至少我們應該注意到胡適之、林海音、余光中是何以博雅能文的。

不讀經,缺乏源頭活水,只讓孩子讀兒童文學,就像只讓孩子吃大人咀嚼過的菜飯一樣。孩子「不應該」只讀兒童文學,他們自己會創造屬於自己的兒童文學,而非大人偽裝成小孩虛情矯意的作品。

2005-12-29/聯合報/A15版/民意論壇】

「渭城朝雨浥輕塵」 你看見什麼?

唐詩教學 以音樂導入情境 台灣學生、觀摩老師都說讚記者張幼芳/台北報導 「[@more@]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一首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來自湖南株州教育科學研究院的老師帥曉梅的教法,讓台灣學生大為佩服。 「兩岸四地小學語文教學觀摩暨研討會」昨天登場,台陸港澳教師分別以示範教學切磋,北市復興中小學六忠教室裡進行的是唐詩教學,人多到站門外。這堂課,老師比學生還多。 「陽關三疊」響起,帥曉梅以音樂導入情境,讓學生念誦至正確通順,然後自己看注釋,互相討論,讀懂大意。接著問學生對每句的解讀,「渭城朝雨浥輕塵,是什麼樣的畫面?」「感覺風景很美」、「房子舊舊破破的」。螢幕上放出古城楊柳古畫,思古之情油然而生。 帥曉梅接著重點品讀,旁舉其他送別詩對照,問學生發現了什麼?「都有柳字!」「為什麼是柳?因為想留!」而學生對「勸君更進一杯酒」,更有感而發說「希望永遠喝不完,這樣就不用道別了。」 老師又問,「如果我是元二,你是王維,你要跟我說什麼?」班長陳炫瑋說「您將留在我心中」;遇到答不上來的,帥曉梅以戲劇性口吻說:「一切盡在不言中」。她最後以「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吟唱「陽關三疊」做結。 課後,學生開心地說「很新鮮,一下子就被帶入詩裡,且老師上課內容很豐富。」觀摩老師鄭喬方說,大陸老師字正腔圓,韻味十足,是教「詩」最大的優勢,音樂可輔助教學,放圖片則顯得多餘。她還好奇,像這樣優秀的老師和豐富的配備,大陸有多少孩子遇得到呢? 【2005-12-28/聯合報/C7版/教育】

大陸小學生6年背70首詩詞

教改近5年 課程變活潑 少教多學、課外活動多台灣老師無奈:我們太過瑣碎、缺乏彈性

[@more@]

記者張幼芳/台北報導

大陸小朋友國語課學什麼?大陸小學語文課程教改推動近5年,課程變活潑,在「少教多學」下大量從事課外活動,許多學生閱讀課外書超過145萬字、會背的古典詩詞超過300首。

大陸教改 也是一綱多本

4屆「兩岸四地小學語文教學觀摩暨研討會」昨天舉行,約有350人參與,包括來自大陸的66位老師及港澳50位代表。大陸小學語文教學研究會理事長崔巒指出,大陸2001年開始推動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其實是跟著台灣腳步教改,如「一綱多本」,由中央訂出大綱原則,但保留兩成空間做為地方特色,由省市及學校發揮,目前已有13種教科書版本。

大陸小學教改全面翻新語文教材,大量加入兒童文學作品,貼近日常生活。崔巒說,孩子都喜歡貓狗,「作家筆下的動物」單元就以豐子愷的白鵝與俄國作家寫的白鵝對照;或者以作家筆下不同的動物為主題,如老舍寫的貓與母雞,藉由生動的題材引起學生閱讀興趣。

重書法 每天練20分鐘

大陸小學教材「厚今薄古、厚中薄外」,文言文大量減少,儒林外史、紅樓夢等名著節選只在高年級教材出現,但課程標準強調古典詩詞,要求學生6年內須背70首,但東部學校學生往往背了兩三百首。

大陸國語文教學時數,從低年級每周8、9課時(一課40分鐘)到高年級的4、5課時,跟台灣一樣面臨時數不足窘境;台灣小學因此沒有時間教作文及書法,大陸卻非常重視,山東日向友誼學校全校學生每天要練字20分鐘,低年級練鉛筆,中年級練硬筆,高年級練毛筆,每個學生學習成果都在校內展示。

至於作文,低年級就要求「寫話」、中年級寫片段、高年級寫作文。電腦漸普及,面對愈來愈多的「火星文」怎麼辦?崔巒說,電腦絕對對寫字不利,許多孩子會打不會寫,山東小學的「電腦作文」實驗課程,學生可以在40分內「打」1200字,還配圖。但老師會要求學生重新以硬筆謄寫一遍,不讓他們依賴電腦。

崔巒說,現在不只學生不寫字,老師因運用多媒體,也很少寫字了,這是不好的示範,喜歡以投影教學的美國已在檢討,大陸也加強訓練教師,板書字跡一定要娟秀。

大量閱讀 6年145萬字

大陸教學也出現許多變通,崔巒說,「少教多學、提高效率」,有老師縮短課內時間,3年半內教完6年的課,剩下的兩年半大量閱讀「上下五千年」;也有老師兩個月教完一學期的課,剩下時間教中外神話,課程標準要求學生6年課外閱讀145萬字,許多學生超過此數。

台中市中正國小老師鄭喬方說,大陸的課程安排活潑多樣,台灣老師也很想多要求學生作文及寫字,但作文併入國語課,又被鄉土語文及英文分掉時間,老師相當無奈。

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教授林文寶說,台灣的課程綱要太瑣碎,缺乏彈性,應該籠統一點。對大陸許多文學家投入教育,把現代文學甚至台灣作家林海音、林清玄作品都編入教材,林文寶表示肯定,他說孩子就應該讀兒童文學,背唐詩宋詞可以,但三字經等就不必,因為「農業時代離孩子太遙遠了。」

2005-12-28/聯合報/C7版/教育】

一位作家對語文學習的看法-簡媜

文學素養專題1:一位作家對語文學習的看法
如此渴望

每一篇文學作品,講的都是生命故事。諸葛亮寫〈出師表〉、李白寫〈將進酒〉、蘇東坡寫〈赤壁賦〉,不是為了給千百年後台灣中學生參加考試用的;胡適、徐志摩、鍾理和活過的一生就像一方方珍貴礦石,有悲歡離合的紋路、愛恨情仇的光澤,有不可割切的傲骨之處,也有人性的軟弱

[@more@]

我不知該如何敘述才能讓年輕學子明瞭少年時埋藏在我心中的那份渴望?

渴望知道我是誰?我將何去何從?

就從一個尋常午後開始講起吧!我獨自走在田埂上,兩旁是漠漠水田,遠處也許有白鷺鷥飛過,隱約記得是個舒適的春日。不知受了何種詭異力量的誘發,我一面專心行走以免滑入水田,一面呼喚自己的名字作樂。於是,愈喚愈急,愈急愈綿密,密密語如銅牆鐵壁,突然,整個人觸電似地呆住,那名字脫殼了,離我而去,不再能指稱我。放眼望去,仍是熟悉的稻田竹林河流,如此天寬地闊,但是我──一個小學生,卻在瞬間不知道自己是誰?

回過神來,一切相安無事。但這驚悚的經驗如一顆夜明珠被我吞下,自此後,它改變了我的眼光。

這件田間小事足以說明,為何像我這樣生長於一九六年代毫無資源可言的窮村,家中只有日曆與黃曆再無其他書籍,從未念過私立學校,不曾代表班上參加作文比賽,從未補習、家教的孩子,竟然在二十四歲出版第一本書,並且依照十七歲少女所願,一生成為作家。

如果年輕的你尚未看出關鍵所在,讓我再換個方式說明:一個孩子若對生命課題起了困惑,對自身存在感到迷惘,除了精神層面「離家出走」之外再無第二條路可去。這意謂著,他遇到了大破大立這一關。

有了這層了解,接著讓我們隨這孩子(也就是我)走進教室,在她的座位坐好。這是開學第一天,老師走上講台,幾個學生捧著各科課本尾隨而至,她睜大眼睛盯著課本,心口砰砰地跳,彷彿災難飢童盯著食物怕它消失。拿到課本,她癡迷地嗅聞新書香味,國語、數學、社會、自然……,只要有字,都很香,比地瓜簽飯、蘿蔔乾還香。

渴望,就是這種渴望讓我拿到國語課本當天回家即大聲誦讀一遍,一學期口糧一晚上吃去大半,直到高中仍舊如此。朗讀一遍,意猶未盡,再誦二三遍,不知不覺竟能背誦,在聲音的跌宕起伏之中,感受音韻鏗鏘、情思綿遠、義理壯盛之美,將人團團圍住、緩緩滲透,吃人參果也不過如此。記誦猶然不足,必取紙筆摹寫佳句如珠寶大盜欣賞文字鑽石,寫著寫著,隱約抓到中國文字所獨具的那種相生相剋的圖像之美。如此自得其樂地演練,彷彿遠遠地看到地平線那頭,浮現一座文學帝國。自此面對古典作品、當代佳文、國外名著,漸漸能體貼各式各樣的「情感樣態」、世事理路,與作者心心相印,跨越千百年時間鴻溝及文化藩籬,以我這後生小子的眼流他們的淚。

每一篇文學作品,講的都是生命故事。諸葛亮寫〈出師表〉、李白寫〈將進酒〉、蘇東坡寫〈赤壁賦〉,不是為了給千百年後台灣中學生參加考試用的;胡適、徐志摩、鍾理和活過的一生就像一方方珍貴礦石,有悲歡離合的紋路、愛恨情仇的光澤,有不可割切的傲骨之處,也有人性的軟弱。不管怎樣把玩、鑑賞都行,就是不可捧石頭砸自己的腳──有位老師出題如下:「徐志摩原名章垿,字槱森,後改字志摩。為什麼改字為志摩?試申論之。」程度好的學生猜測跟《維摩詰經》有關,想像力豐富的拆解為「有志學達摩祖師」,調皮的乾脆來個死無對證:「這要問他爸爸,但徐老爺已經死了,無法查證。」(解答:小章垿周歲時,有一位志恢和尚「撫摩」他的頭,向徐老爺說:「您這兒子是麒麟再世啊!將來必成大器。」徐老爺大樂,自此將章垿改為「志摩」。講白一點就是,被志恢和尚摸過頭了。)唉!徐志摩一生何等精采,若他生前預知台灣中學課堂上有這麼一道題,撞機之前恐先撞牆。遠的不說就說我自己吧,高中新生報到那天,我繳交准考證、戶口名簿、成績單及填寫的表格,受理職員白了我一眼:「都高中了,連自己名字都寫錯!」我翻開戶口名簿一看,如遭青天霹靂,是「媜」,不是從小學寫到國中的「←」字。如果具有考據癖的老師一定要考何以「簡←」變成「簡媜」,我願意提供標準答案,只有二字:笨喔。

飢渴的學生總是嫌課本太薄、文章太少。不得已轉而蒐羅學姊的舊版本(也算一綱多本),多讀幾課算是打牙祭,一點也不覺得聯考不考,此舉浪費時間。接著,當然會流連書店,補充課外書籍宛如「賣火柴女孩」上五星級飯店享受自助餐。課堂上反覆講解注釋、逐字逐句翻譯原文、選擇題測驗卷宛似「大體解剖」的教法已不能滿足一個對生命充滿好奇的學生。我真心想要的是與古今文學大師面對面,促膝而談甚至胝足同眠;我想進入陶淵明、李白、杜甫、馬致遠、曹雪芹……的內心,與之同等心跳,苦其所苦、悟其所悟。每位大師皆彰顯著獨一無二的才華、人格特質、思想高度,成就一種奇特的生命典型,如此光芒萬丈,令人迷戀、嚮往。

然而,當我們有幸站上巨人肩膀並非為了成為其信徒或影子,恰好相反,為了借智者之眼為眼,高高地看出我們這一生要走的路。

我所喜愛的文學深戲偏離了教學與聯考現實。所以,我的作文成績只能算普通,聯考作文分數約是中等(跟題目過於空洞、抽象有關)。我大膽推測,作家中與我類似的應不算少數,甚至有幾位知名小說家,其作文簿恐怕曾被國文老師批改得體無完膚,斥為「不通」吧!

作家,是具有「黃河之水天上來」般創見與才思的一群人,擁有讓文字龍飛鳳舞的敘述能量,但是,不見得是個聯考作文得分高手,不見得能任勞任怨地寫測驗卷。

作家不是為聯考而來。同樣地,聯考門檻也擋不住一條遊龍。感謝上天,人生很長,聯考只是關口,不是終極綠洲。

回到國文教室。我們能否有一點雅量與悟性,讓國文課成為眾文學心靈的聖殿,老師是招魂祭司,師生共享一趟豐饒的心靈之旅,而不是耗費寶貴青春埋首寫測驗卷(如:黃春明〈魚〉中,寫的是什麼魚??鱈魚?秋刀魚?吳郭魚?鰹魚。依我見,讓學生分組把〈魚〉改編成劇本、演出,豈不活潑有趣!)接著,互改考卷、爭取0.5分之差、計較排名、死背標準答案。(唉!連地獄十八層住戶都不必過這種生活。)我們做家長的,能否不要在國文課計算投資報酬率:裝多少錢進作文班換得多少分?寫作技巧不是不能學,但過度強調拆題祕技、得分高招恐會不知不覺僵化了思維,形成可怕的制約反應(我稱之為長腦瘤)。與其如此,不如平日多閱讀文學名著,培養鑑賞力與品味;年輕的心一旦被啟蒙了,視野開闊、思想靈動、涵養豐富,自能脫胎換骨。人生漫長,那幾招得分妙技,哪能壓得住往後的人生風暴。

除此之外,我嫌課本太薄、材料太少,對家境清寒無力提供其課外養分的窮學生而言非常不利。(反對者言:太厚太重太貴,教不完,老師學生壓力太大,引發焦慮症。我的建議:不需全部教完,多讀有益。)

其次,期待每位國文老師都能研發一套獨門祕法,開學第一堂課先教一篇千古催淚奇文(脫離課本亦無妨),藉以收魂攝魄,讓學生隱然興起渴望。(反對者言:若趕不上進度,學校有意見、家長會講話。我的建議:那就請家長一起來讀吧!變成一場鑑賞名作、討論心得的讀書會,讓子女見識父母的能力、父母發現子女的才華,有何不可?)

如果寫作能力是語文教學的重點指標,那麼,我們是否更應該在學測時給予充分時間寫作,甚至單獨將非選擇題部分抽出另成一卷,至少有兩、三小時可讓學生發揮能力、從容完成。(反對者言:多出一卷,壓力壓力壓力!我的看法:命題寫作測的是學生的語文極限狀態而非「寫字速度」,若時間緊迫,所呈現的易為四平八穩的範文或支離破碎之作,無助於能力鑑別。即使不世出的大才如李白、蘇東坡、曹雪芹、徐志摩……等來考國文學測,恐怕也會嘆:「神啊!請多給我一點時間!」曹雪芹肯定會寫不完,唯一例外大概是七步成詩的曹植,他第一個交卷。)

以上也算是我的渴望,但不是對年輕學子,是對手上握有權力且正好打開耳朵準備聆聽的人。

文學素養專題2,朱曉海〈回首來時路〉,近期刊出。

2006-01-01/聯合報/E7版/聯合副刊】

兩岸四地語文教學觀摩

傅啟倫.臺北訊



  兩 岸 四 地 華 人 學 童 的 中 國 語 文 能 力 到底 誰 強 誰 弱 ?

[@more@]

由 臺 灣 小 學 語 文 教 育 學 會 、 私 立 復 興 中小 學 、 臺 北 市 立 教 育 大 學 語 文 教 育 系 主 辦 的 「 第 四 屆 兩 岸 四 地 小 學 語 文 教 學 觀 摩 暨 研 討 會 」, 昨 日 首 次 移 師 臺 灣 舉 行 , 來 自 中 國 大 陸 近 七 十 位 小 學 語 文 教 育 學 者 及 香 港 、 澳 門 地 區 六 十餘 位 教 師 與 臺 灣 地 區 學 者 、 教 師 齊 聚 復 興 中 小 學 , 透 過 專 題 演 講 及 教 學 示 範 , 探 討 兩 岸 四 地國 語 文 教 學 的 改 革 之 道 。 中 央 研 究 院 副 院 長 曾 志 朗 除 了 歡 迎 四 地 的 蒞 臨 外 , 也 鼓 勵 學 生 多 多閱 讀 。

  兩 岸 四 地 語 文 教 學 觀 摩 研 討 會 已 分 別在 中 國 大 陸 、 香 港 、 澳 門 舉 辦 前 三 屆 的 研 討 會 , 第 四 屆 研 討 會 昨 日 在 復 興 中 小 學 舉 辦 , 四 百多 位 兩 岸 四 地 學 者 、 教 師 透 過 為 期 兩 天 的 研 討 會 , 探 討 兩 岸 四 地 分 隔 多 年 後 , 臺 灣 國 語 文 教學 展 現 的 自 由 創 意 及 中 國 大 陸 語 文 教 學 的 深 度 等 特 色 進 行 研 討 。

  來 自 香 港 保 良 局 陳 南 昌 夫 人 小 學 的 關偉 基 老 師 , 以 課 堂 即 興 戲 劇 為 主 題 示 範 教 學 活 動 , 將 課 文 中 的 一 篇 記 敘 文 改 編 為 劇 本 後 , 讓現 場 復 興 小 學 的 學 生 們 演 出 , 不 過 一 位 現 場 的 歐 姓 研 究 生 表 示 , 雖 然 老 師 很 認 真 的 準 備 內 容來 展 現 教 學 活 動 , 可 惜 的 是 教 學 內 容 與 語 文 能 力 的 加 強 沒 有 太 大 的 關 連 性 , 小 朋 友 太 害 羞 沒有 肢 體 動 作 , 也 顯 得 從 教 學 內 容 獲 得 的 收 穫 較 少 。

  另 外 , 來 自 哈 爾 濱 醫 科 大 學 附 屬 逸 夫小 學 的 李 曉 密 老 師 展 現 的 主 題 是 秋 天 的 雨 , 以 課 文 朗 讀 的 方 式 讓 小 朋 友 們 知 道 如 何 以 形 容 詞來 形 容 秋 天 的 狀 況 , 形 容 詞 都 是 用 來 描 述 聲 音 、 視 覺 、 嗅 覺 及 聽 覺 , 由 於 老 師 的 發 音 充 滿 抑揚 頓 挫 , 引 起 了 現 場 學 生 們 的 共 鳴 , 迴 響 很 大 , 而 課 程 內 容 的 設 計 也 富 有 組 織 性 , 課 程 結 構清 楚 , 讓 參 與 的 學 生 都 明 瞭 課 程 內 容 為 何 。

  今日 還 有 多 位 老 師 的 教 學 示 範 及 課 後 討 論 , 還 有 多 場 專 題 演 講 , 如 中 央 研 究 院 曾 志 朗 副 院 長 主講 中 文 閱 讀 的 腦 神 經 機 制 、 香 港 教 育 城 計 畫 經 理 區 淑 玲 主 講 的 活 用 數 碼 教 學 資 源 建 構 知 識 分享 平 台 、 以 及 上 海 師 範 大 學 吳 立 崗 教 授 的 打 好 語 文 基 礎 , 提 升 作 文 能 力 。 。  

作文教學參考書

盡信書 考作文無往不利?

丁文玲(中國時報,20051024)

坊間作文書良莠不齊,挑選宜謹慎;打好閱讀基礎,才是作文之鑰!

明年國中基本學力測驗加考作文,已是不可逆轉的事實。政策既定,作文市場隨即開始搶食,作文補習班、作文書,紛紛出籠,可以想見,孩子們的補習壓力,將更形沈重了。

[@more@]

〉〉〉 夏丏尊《文心》首開作文書

坊間教人作文的書籍,其實由來已久,一直是書市大宗。由於作文是重要的溝通工具,因此,自民國30年代以來,就可見許多知名作家,著書教導讀者如何撰寫文章,其中最風行的當屬夏丏尊的《文心》(開明)。此外,梁啟超的《作文教學法》、王藍的《寫什麼,怎樣寫》、王雲五的《從作文原則談作文方法》(台灣商務)、王鼎鈞的《作文七巧》、《作文十九問》(皆為爾雅)、林良收錄多篇小學生作文的《名家教你學作文》(國語日報),以及兒童文學作家管家琪去年出版的4冊《管家琪教作文》(幼獅)…等,都是不同世代名家出版的作文書,只是各書欲對話的讀者年齡不同,夏丏尊設定初中生、林良關照小學生的需求、管家琪則希望引領中高年級小學生與青少年,而王鼎鈞的書,範圍更放寬到成年人。而早期名家所寫的作文書,筆調以勵志或抒情為主,內容也多半講述一般、抽象的寫作原則,較像散文集。之後的王鼎鈞、管家琪等的作文書,才較有系統地推演與建構一套作文方法。

〉〉〉賴慶雄、沈惠芳 著作等身

除了知名作家的傾囊相授,坊間針對學生所寫的「作文基本能力訓練」書籍,更是汗牛充棟,舉凡字詞或成語的使用、造句、修辭、文法等,都不乏專書,例如:鄭發明的《用修辭學作文》(螢火蟲)、黃基博的《我教你修辭》(屏東台灣文教)、《句子柔軟操》(螢火蟲)、《動動腦趣味語文》(國語日報)…等。有些作文書,書名掛著:作文指導、作文範本、論說文大全…之類,不但在各大書店販售,一般賣參考書的文具店也會陳列。這類書教導作文的技巧,破題、分段、起承轉合、結尾之外,還會附錄標準範文,所選範文古今皆有,並加上文章主旨、段落大意、用法說明等解說,以方便讀者依樣模仿。有些書中的範文僅係段落的節錄,考試目的十分明顯。

此外,也有長期致力作文教學的老師,嘗試用各種方法激發作文創意與能力,如:林鍾隆的《作文講話》(益智)、林建平的《創思作文》(國語日報)、沈惠芳的《寫作魔術真好玩》(螢火蟲)、賴慶雄的《作文起步好幫手》(螢火蟲)…等。其中最多產的要屬賴慶雄,作文書著作達50本以上。賴慶雄曾任建中國文教師與國語日報編譯組主任,創辦專營國語文與作文的螢火蟲出版社已達8年。他認為,作家不一定能教作文,教學經驗豐富、瞭解兒童心理、具有廣泛的生活觀察與興趣,才是教好作文的關鍵。目前在政大實小教書的沈惠芳,則喜以遊戲方式帶領小朋友進入語文的世界,《來玩寫作的遊戲》(國語日報)一書接連出版了3集。

因應基測的作文考試,近期「文選」式的作文周邊書籍,也有增多趨勢,《余光中幽默文選》(天下遠見)、《親情散文選》(正中)等,雖未標明作文用途,但針對國高中生補充課外閱讀、增加作文實力的用心,昭然可見。

〉〉〉作文很難公式化學習

作文書具有實用性,但與教人種花養魚不同,很難公式化地傳授。因此,作文書到底有沒有用?書中範本是否造成學習者作文能力的刻板、僵化等問題,也一直是爭議焦點。站在教育的立場,賴慶雄認為,一本好的作文書,除了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還必須具備操作性,要有一定的策略安排,俾便幫助不擅作文的人,觀察是哪個環節出了問題,才可能獲得改善。至於作文範本,他認為,熟讀佳文,下筆自然有神,如不認同書中的詮釋,不妨把範文當成文選來讀,對提升作文能力仍有幫助。

不過,全國教師會教育研究部主任詹政道提醒,有些作文書,看起來創意十足,但實際從事教學,才會發現城鄉差距是很大的問題,城市孩子感到有意思、迴響熱烈的教學方法,鄉村的學生很可能鴨子聽雷、覺得無聊透頂。事實上,作文能力奠基於閱讀,如若沒有養成閱讀的習慣,按照作文書習得的作文技巧,恐怕只是教導孩子複製大人的價值,並非深刻真實的內在發聲。全國家長團體聯盟理事長蕭慧英則強調,從小進行「親子共讀」,才是建立作文能力的不二法門,若家長沒有能力陪孩子閱讀,學校應主動發現、溝通,設法補足學生缺漏的閱讀教育,誘發學生對語文的興趣與創意,這才是作文教育的根本之道。

痲瘋村孩子這樣寫作文

對於倚賴作文書學寫作文,學者洪蘭十分慨嘆,她說,有時候作文書對某些孩子,可能一點幫助也沒有,還不如鼓勵孩子把想說的話錄音下來,再謄寫成文章,幾次之後,孩子便不會視作文為苦差事。前一陣子,洪蘭和夫婿曾志朗走訪了一趟大陸四川的痲瘋村,她以痲瘋村的孩子為例,說明儘管資源有限,只要師長充分鼓勵,孩子們一樣可以有令人驚歎的想像力與創意。她說:「一本書,他們幾個人翻來翻去,嘻笑瞎扯一陣,寫作文時,故事就像變形蟲一樣跑了出來,每個小朋友筆下,都長出不同的精采版本。」洪蘭表示,家長老師千萬不要沒事就拿隻紅筆把孩子的文章從頭槓到尾,寫不出來的時候,不妨闔上作文簿,和孩子一起讀讀書,享受文字的樂趣,必定會有所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