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小四生 閱讀能力輸國際

記者張錦弘/台北報導中央大學教授柯華葳昨天發表一項調查指出,國內小學生的國語課程時數、閱讀文章長度,都只有國際平均數一半,雖然家長很願意買書給孩子,卻沒時間陪讀,影響孩子的閱讀能力。

[@more@]

天下雜誌昨天發表「字的童話」系列繪本,擔任導讀的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教授柯華葳,在會中公布一項兒童閱讀研究,她使用國際標準化評量工具,抽樣調查全國25個國小、1200位小四學生的閱讀能力,把結果拿來和「促進國際閱讀素養研究」的40多國平均數比較,發現國內學童的閱讀能力仍待改進。

調查發現,國內小四生每周國語上課時數只有4-5小時,遠低於國際平均7-9小時;台灣小學生的閱讀內容也較膚淺,教科書每篇文章平均字數僅500字,遠低於國際平均的1000-1200字。

此外,國內小四教科書收錄的文章,較缺乏說明文,說明文和記敘文的篇數比是1:2,國際平均則是1:1

教科書文章短、又缺乏說明文,連帶影響學生完整、清楚陳述概念的能力。

柯華葳指出,國內家長推動孩子閱讀的表現,也不理想。調查發現,相較他國,台灣的父母很願意買書給孩子看,總金額偏高,但在家閱讀的時間卻偏低。國外根據研究指出,父母在家閱讀的時間愈多,孩子的閱讀能力也愈強。台灣的小學教育多半強調團體閱讀或朗誦,孩子獨立閱讀時間少,也影響閱讀能力。

柯華葳說,台灣的國小普遍設有「班級圖書館」,課外書隨手可得,有助提升閱讀能力。

她還指出,先進國家強調教孩子「閱讀策略」,台灣卻普遍認為閱讀是「天生就會的」。調查發現,只有1/4的老師有能力設計出教導閱讀策略的教案。

柯華葳教授建議家長或老師,有效的閱讀策略,應以語音為基礎,幼兒時期要多和孩子對談,讓孩子先熟悉「口語辭彙」,培養語感,再透過大量閱讀有趣的故事,認識更多「書面詞彙」,及不同詞句和上下文之間的關係,久而久之,孩子就會知道「感性」和「性感」有不同意義;但「感冒」說成「冒感」,就沒有意義。 2006/01/12 聯合報】 http://ud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