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來說,研習後的提問我們都只寄給有參加研習的夥伴們,
但是這次研習的提問與回應太精彩又實用,
值得宜蘭縣每一位夥伴一起學習。
再次感謝當天一起學習的夥伴們,
更感謝台師大英語系王宏均教授用心地回答大家的問題。
親愛的大家不僅要讀,還要做喔! *^_^*
Q1 學生回答錯誤要如何糾正,而不讓學生覺得不好意思?或是放棄學習?
答案摘自3_國中小英語課採全英語授課參考手冊(正式發文A版)1221.pdf
老師在課堂上應避免立即糾正學生的錯誤,可以透過Recast(重述)的技巧,唸一次正確的英語表達給學生聽,以提示學生該表達上的錯誤(譬如說過去式句子誤用現在式動詞時態)。老師不應糾結在句子的正確性以及流利度,應重視溝通,而非斤斤計較發音是否百分之百正確。舉例來說,以下對話便是Recast(重述)技巧的例子:
Student: I catched a ball.
Teacher: You caught a ball?
老師可以透過Recast(重述)技巧來提示學生文法錯誤,當老師以正確文法重述一遍學生所造的句子或是使用的單字時,可以讓學生從中學習到正確的發音、文法以及句型架構。
Q2 Move it to the end可以再多一些解釋及示範嗎? (以文法教學為例)
在TETE研習中,我們提到Jennifer Gonzalez的10 Ways to Give a Better Lecture一文(https://www.cultofpedagogy.com/better-lecture/),老師可參考本文中就Move it to the end的定義,即課程教學時,有時候老師不用在課程一開始就把概念或欲教授的內容直接告訴學生,而是提供一些例子給學生參考,引導他們先透過歸納或討論的方式,逐漸釐清問題,最後老師再明確告知學習內容或概念。Move it to the end的it指的是direct instruction,若老師將直接教學轉移至課程中段,讓學生先嘗試歸納、分析和討論,可以讓課程更具【學習者為中心】,鼓勵學生主動探索。
我們在研習時以文法教學為例,在Move it to the end的概念下,TETE的課程中文法有時候可以採用歸納法(inductive teaching)的方式教學,先提供學生語料,讓學生聽語料去分析語言結構,最後老師再講解文法規則,之後讓學生做練習。文法採歸納法教學有助於TETE課程進行在於老師一開始可以避免使用英語講解抽象的文法概念,而是先透過簡單的實例,結合圖片、故事或生活情境,先讓學生先聽或先讀具情境化的例子,然後從例子中試著歸納出可能的規則。圖片、故事、生活情境或例子的使用亦能有助於學生理解英語授課的課程。
以下是一些teaching grammar inductively的資料和影片供老師們參考。
- How to teach grammar inductively: https://teachingutopians.com/2021/02/14/how-to-teach-grammar-inductively-steps-and-examples/
- Planning a grammar lesson
https://www.teachingenglish.org.uk/professional-development/teachers/planning-lessons-and-courses/articles/planning-grammar-lesson
- Rolf tells a story about Christmas to teach grammar inductively (upper-intermediat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B53j1e6vG0
Q3 在英語程度落差大的班級之中,如何有效進行TETE(Teach English Through English)?
答案摘自3_國中小英語課採全英語授課參考手冊(正式發文A版)1221.pdf
國中因為常態編班,大部分班級的英語程度落差都不小,為了幫助不同程度的學生,老師可以採用以下策略來設計課程內容:
一、差異化教學:可以降低對不同學生的學業要求,例如英文程度較弱後的學生,回答時不一定要以完整句子作答,僅以單字或片語回答亦可,或是老師給簡單的選擇題或是非題讓學生回答。老師也可以邀請其他的同學來幫忙學習較緩慢的學生。
二、提供所有孩子安全感:營造一個安全、快樂的學習環境,讓學生知道即使講錯句子或答案也沒有關係,而老師在教學時只要不過份嚴厲,也會讓學生更勇於發言。
三、異質性分組:可以將三個程度不同的學生分為一組,其中程度較弱的學生可以藉由觀察其他同學在做什麼,了解課程進度。而老師在分配小組工作時,也可以將簡單的題目指派給程度比較弱的學生,而給予程度較好的學生一些開放性問題。
Q4 中英切換的時機?
看到這個問題,就知道提問的老師可能有受過雙語教學的訓練。在雙語課程的共備中,中英切換的時機往往是雙語老師在授課前,就需針對學科目標以及學生語言程度,決定適合用英語的內容,據此搭起適當且足夠的鷹架,來幫助學生進行雙語的學科學習。
而雙語課和英語課最大的差別則是英語本身的角色,在英語課中,英語既是我們的教學語言,也是我們的教學目標,因此我們會建議老師在課程設計的一開始,即設定以英語為主要溝通語言,在備課時先根據學生的程度設計適合學生的鷹架以及教學策略。在課堂上,如果發現有學生無法理解的情況,我們會建議多嘗試用不同的策略來促進學生的理解,這其實也是在真實語境中語言溝通能力和策略的培養。
然而,考量教學進度,也需視貴校學生的程度,比較難的觀念或者文法還是可以用中文或中英雙語來教,但是在後面的練習,我們還是可以給學生許多用英語練習的機會。
Q5 如何降低學生在全英語環境中的焦慮感與挫折感?
從老師的提問中可以感受到老師是非常在意孩子們學習的心情與狀態,因此為了要降低孩子們在全英語課堂的焦慮以及挫折,可以從課程設計以及班級經營的角度出發:
- 充分備課:全英語授課不設定語言百分比就是為了讓老師能依您班級孩子的狀況進行課程設計,因此充分備課其實也是關鍵之一,將全英語授課策略納入備課的重要規劃,更細節的去設計符合學生能力的表現任務以及引導方式,也針對孩子的能力搭起讓他們能夠成功完成任務的鷹架。
- 運用TETE團隊提供的策略:請參考手冊3_國中小英語課採全英語授課參考手冊(正式發文A版)1221.pdf,其中全英語授課四大面向(英語使用比例、適切語言、多模態資源、有效教學)的教學要領都提供了具體的教學策略(中文版請見P17-22),另外在手冊的第33.34頁也有提供八個明確的鷹架策略,老師們可視教學需求融入課程設計中。
- 提供夥伴:有伴同行孩子們也會感到比較安心,設計分組合作學習的任務,讓孩子們有互相幫忙的習慣,當他們在感到困惑的時候有人可以求助,能有效降低孩子們的焦慮。
- 給予所有孩子安全感:營造一個安全、快樂的學習環境,讓學生知道即使講錯句子或答案也沒有關係,而老師在教學時只要不過份嚴厲,也會讓學生更勇於發言。請參考第一題糾正錯誤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