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采多姿的~烏臼

台灣位在熱帶和亞熱帶之間,秋冬要在平地欣賞紅葉植物不容易,比起秋冬許多人喜歡拍攝的落羽松,我更愛會變色的烏臼,落羽松為外來種植物,對本土生態有許多不好的影響,例如「膝根」的隆起會破壞房屋,種子不是鳥類的食物,甚少鳥類喜歡停棲其枝幹上。

本文大部分照片都是在自宅附近的西鄉堤防散步時拍攝。

烏臼是大型落葉喬木,廣泛分佈在黃河流域以南,枝葉扶疏優雅,葉片造型可愛,秋冬季葉色變紅,可呈現四季不同的變化,古人有:「烏桕赤于楓,園林二月中」的讚美詩句。

葉片可製作黑色染料,用以染布。假種皮是優質的蠟燭原料,種子可榨油製作塗料或肥皂。台灣俗諺說:「一樟,二瓊,三埔姜,四苦苓」,排第二的瓊就是烏桕的台語名稱。因為木材白色,紋理細緻,是製作家具、器具及細木工的良材,昔日曾製作茶箱,以盛裝台灣茶葉外銷。小時候玩的陀螺大部分也是用烏臼做成的。

「烏桕」的起源則著重樹的形態和與其他動物的互動性。《本草綱目》中記載,「烏喜食其子,因以名之;其木老則根下黑爛成臼,故得此名」。台灣有一說「烏臼鳥」是卷尾,烏桕樹在每年7、8月結果,其果實是樹鵲、喜鵲、金背鳩、五色鳥、白頭翁等的食物,屬於極具生態復育功用的「誘鳥植物」

關於烏桕的詩詞有,明代詩人楊慎的《征人早行圖》中的一句「杜鵑花下杜鵑啼,烏臼樹頭烏臼棲」。宋代辛棄疾在《臨江仙》提筆「手種門前烏臼樹,而今千尺蒼蒼」。宋代楊萬里的《秋山》「烏臼生平老染工,錯將鐵皂作猩紅」,是烏桕擬人化的寫法。

明朝李時珍所著的《本草綱目》一書中就曾記載烏桕有毒,整株植株都有毒,包括乳汁、葉片、果實和木材等,故葉片具藥性,民間有擣碎敷料治蛇毒、消腹水的傳說。亦不宜在魚池、養殖地四周栽培。

落英繽紛,滿地落葉也煞是好看

除了宜蘭河的西鄉堤防外,在台9線省道縣政中心、191縣道等路段烏臼是主要的路樹,羅東運動公園也有種植,在秋冬不方便上山賞楓時,不仿也尋找、欣賞一下身邊平地的變葉樹~烏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