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0510東興國小種子教師分享

這是五月十日在東興國小的分享

大家可以參考看看

張如婷老師:高年級閱讀教學—高年級.ppt

簡美月老師:注音符號教學—注音符號教學實務分享.ppt

陳惠娟老師:童詩教學分享童詩創作教學.ppt

[@more@]

如婷老師的資料尚有許多檔案

有興趣的老師可以至檔案中心下載其餘的檔案

謝謝三位老師無私的奉獻

讓更多老師可以增進教學的技能~~~~

繁體與簡體

最近關於繁體與簡體的議題論戰延燒

有人建議正視現狀並加以處理

有人避之唯恐不及

但語言文字自有其生命

那不是立場或是政策可以決定的

蒐集了一些相關的文章

和部落格的夥伴分享

畢竟透過許多人不同的視角將有助於我們形成自我的觀點吧

[@more@]

繁體與簡體中國時報 E7/人間副刊 2006/04/17

何懷碩
  有關「聯合國『決定』二○○八年起以簡體中文為聯合國官方語言」云云,其實聯合國一九七一年即全面採行簡體中文,行之三十六年矣,經查聯合國自無「『重申』採行簡體中文」之必要。該項消息,只是中國語言應用學會會長陳章太的片面「放話」,台灣教育界文化界的恐慌,實無必要。本刊除今日刊出本文外,另從「欣賞」的角度,策劃「正體漢字之美」專輯,即將推出,敬請期待。──編者
  新聞報導聯合國二○○八年起中文文件一律只用簡體字,引起台灣學界一陣「恐慌」。時論有「用繁體字努力創作有價值的好文章來對抗簡體字」;「台灣應註冊繁體字專利」;「繁體字應稱為文化字」等等奇談怪論,都反映了對這個問題認識的不足與偏誤之一斑。
  與早先中文橫排究竟應該由右向左,或由左向右的爭論一樣。錯誤的認識在台灣糾纏了數十年。從一九七五年起,我在各大報起碼寫過四次文章,指出許多人由中國傳統的「碑額、榜書、橫匾、橫披」找到「依據」,堅持橫排應由右向左,其實是大錯。因為那不是橫排,而是直排一行一字所造成的誤解。很多人不知道中文自古只有一種直排方式:字序自上向下;行序自右向左。採橫排方式是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之後才有的新方式,當然採用西文自左至右(才能在中文中引進西方或阿拉伯數字)。台灣因為意識形態,也因為誤解傳統,教育部一直以橫排自右向左的方式為規定,民間卻有自左向右的用法,形成兩種方式各行其是的局面。直到最近各大報才先後「覺悟」,橫排一律用自左向右的方式,結束了數十年的錯誤與荒謬。
  現在繁體、簡體的問題來了。我認為如果不能排除意識形態的偏頗、對語文的知識不足、對文字的演化發展規律與原則則缺乏瞭解,那麼,百家爭鳴的盛況也不過是又一次的瞎子摸象。許多爭議都沒有意義,只會誤導社會、學界與學生。
  語文的產生與發展有幾個重要的基本原則:語文不是少數人一時所造作,而是族群大眾所發明創造,在長久演化發展中,建立了系統與規範。規範的建立有兩個途徑:初由不斷的修改、汰選、在使用大眾中「約定俗成」而成規範;後來再經由權威單位彙整頒佈或示範主導而成規定與標準。
  中文(亦稱漢字)在秦之前,各地寫法不統一,雖然大同小異,畢竟分歧,有礙文字的通達。秦統一文字,所謂「書同文字」,是歷史上第一次由權威實施的文字改革。此時的「正體字」是小篆,但仍然推行、使用當時的「簡體字」,就是隸書。到漢朝,隸書升格為正體字,而把隸書寫得快,筆畫相連,便有了「草隸」。草隸太雜亂,經過文人整理,有明確的規範,叫「章草」。後來發展成「今草」(始於漢末,筆畫簡化急就,連綿回繞,到東晉王羲之達到高峰。)「今草」之後,唐代張旭、懷素更發展成筆走龍蛇的草書,被稱為「狂草」。但因為一般人看不懂,只在上層文人間流行,遠離大眾,也不為實用,變成書法藝術。但是,朝野總要有明確通達的文字,於是又出現了行書和楷書。行書、楷書比草書明確易認,但比草書「繁」得多。楷書和隸書筆畫繁簡差不多,筆畫也相近,只是筆勢改變而已。(楷書因此又有「今隸」的名稱。)也即是由秦漢到魏,篆隸草行楷,一路演化,而以楷書為終局,取得正式文字標準規範的地位。(而手寫則多為行書。)這種狀況,直到今日並無大改變,已近二千年。
  由以上漢字發展史的簡述,可以知道:漢字的演化,基本上是由繁趨簡,有時也由簡變繁。其次,文字是發展、演化的,並非固定了便不再變動。還有一點,文字若已為廣大的人群所接受、使用,且行之有年,不論是自然演化或權威主導,既然已成為規範,便通行天下。
  ●
  現在要問:現在中文(漢字)是簡體對,還是繁體對呢?我的回答是:從學理上來說,兩者都有其偏失。因為文字本來是演化發展的。大陸以權威力量將文字由繁趨簡的規律推過頭;台灣則相反,以權威力量阻止文字自然演化,限制並固定在唐朝以來的楷書上面。一過於激進,一過於泥古。大陸簡體字確有些為人詬病的地方,比如「(ㄔㄤˇ)」、「廣」作「厂」、「(ㄔㄤˇ)」;「幹、乾」兩字均作「干」等等。但幾十年來大陸的簡體字是動員了許多著名專家學者研擬製訂的,絕大多數簡體字是依據古體、歷代書法名家書跡、行書與草書的寫法、族群大眾習慣通行的寫法……綜合裁汰並加以整頓規範而成的,其中大多數是古已有之的寫法,新創的簡體字極少;即使新創,也有文字學的某些依據,絕不是許多對文字學、書法史、語言學缺乏認識的人所認為是胡搞與破壞中華文化。舉例來說,簡體字「無」字作「(ㄨˊ)」,這個(ㄨˊ)字見於古易經;「豐」字作「丰」,見於古詩經鄭風,民間手寫也常常這樣寫;「見」字作「(ㄐㄧㄢˋ)」,蘇東坡「寒食帖」便這樣寫……。許多人說簡體字使漢字的美感喪失了,其實也不然。蘇東坡寫這個「見」字的行書寫法自有其美,不一定都要寫楷書才美吧?中國文字有實用與審美兩用,實用功能重在簡樸明確,便利使用。審美的書法,可以仍用繁體,甚至用小篆、古籀。大陸許多書法家一樣可寫繁體,寫古今各體,從未中斷。藝術的書法並不因推行簡體字而受影響。近日新聞報導大陸招牌店名不得用繁體字,這是沒道理的政策,將來必無法認真執行。因為店招有藝術美感的一面,應容許自由發揮,政府管什麼呢?台灣這幾十年來漢字規範走的是倒退泥古的方向。比如部訂「國字標準字體表」規定,「(ㄇㄨˋ)」字不能寫成「(ㄕㄨˋ)」,「茶」字不能寫作「(□)」。小學生寫得不合標準都算零分。這種冬烘學究式的「標準」,歷代大書家都可能不及格。過份毋視文字演化發展的事實,以為堅守古代的規範就是維護中華文化,把文字弄成固定、僵化的化石,以倒退復古為發揚文化,實在是焚琴煮鶴。
  ●
  其實,「漢字改革」自明、清早已有人提議。(明朝有方以智,清末有王照、勞乃宣與盧戇章,近世則不勝枚舉。連飽讀古籍的大作家魯迅、許地山都提倡廢除漢字,改為拼音文字(一九七五年我曾發表過「門外說文」一文專論此事,收入拙著《藝術‧文學‧人生》,大地出版社,一九七九年。)大陸一九五一年毛澤東說了「文字必須改革,要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但是,政治權威並不能改變文字自己的生命與發展的規律。大陸數十年漢字拼音化之所以無法成功,只有一個簡單的根本原因:外國文字是聽覺型的文字,所以用拼音;中國文字是視覺型的文字,同音字太多,不可能變成號拼音文字。大陸的文字改革在簡化上取得成功,因為基本上遵循文字演化發展的規律,在學界精英的努力之下,積極推動而有了成果。雖不完美,但將來還可改進。
  有些人擔心學了簡體字,將來便看不懂古書;台灣因為用繁體字,所以看古書能力較強。這也是一知半解的說法。因為現在印行的「古書」,原本有的是甲骨、金文,有的是篆書,有的是隸書、漢簡,當然也有楷書與行、草書,都經過後人的考據與轉換,變成以楷書為規範的「印刷體」,真正的「古文」,只有專家才看得懂。而大陸推行簡體字數十年,現在所有印刷物都用簡體字,他們那邊中國古代文化的研究,何曾因簡體字而受影響?何況現代電腦的技術,兩種字體的變換易如反掌,更不必擔心。繁體字與簡體字根本都是同一種中文(漢字),正如楷書(書本上的印刷體)與行書(手寫體)的差別一樣,稍一學習便能融匯貫通,談不上多困難。有一位大學校長說他以「文化字」與「簡體字」來區隔此兩種文字。且不說「文化字」這個名稱很無稽,而把「繁體字」與「簡體字」說成是「兩種文字」是嚴重錯誤。英文與中文才是兩種文字,繁、簡體字只是一種文字的兩種「字體」而已。
  ●
  台灣過去曾有一位位高德劭的大書法家于右任先生,他提倡「標準草書」,朝野人人敬重,但沒有人採用他的倡議,納入中文教育課程。他的標準草書或者太草,不易看懂,但他的「觀念」有了不起的地方。我在上文提及的「門外說文」中對此有較詳細的評說,此處不容多談。簡而言之,我們的中文教育印刷體的漢字之外,應有一套「標準行書」(手寫體)的學習。手寫體的行書基本上就是「簡體字」。其實就是大多數人天天手寫的字。標準行書的學習使人人都能無訛的辨識手寫的文字,不致一人一個寫法,常常看不懂對方的「傑作」。我們都知道英文印刷體有大小寫,手寫體也有大小寫。漢字的教學缺少手寫體的課程(即行書的規範),我三十年前呼籲過,明知也是「狗吠火車」,而且做過監察院長的于右任都白費力氣,可見創造性的改革在我們的文字教育中夠有多麼困難!
  許多人會問:面對聯合國決定中文只用簡體字,我們台灣應如何因應?我的回答有「突然」、「必然」與「應然」三方面。突然是:我相信會與爭論多時的「漢語拼音」──「通用拼音」一樣。儘管全球都採用前者;基於意識形態的僵持,台灣會用後者。台灣被「邊緣化」,連政經外交都無所謂,「拼音」更是小事。必然的答案是:對內會堅持不用簡體,但慢慢地,與外國往來的中文因為國際的要求,不得已會送出一份「簡體字文件」。我們已經在大陸留學、工作的與想去大陸留學、工作的下一代,以及要閱讀大陸出版遠超過台灣出版的優秀讀物的人,越來越多人會習慣使用簡體字。事實上簡體字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傳揚毫無影響。當代最好的楚辭、史記、杜詩、紅樓夢等名著的新版本(包括研究、箋註)都是大陸簡體字版;未來最多最佳的外文(英、法、德、俄、日……)書的中譯本也將是。(大陸人多人才也多是其一,台灣不重視培養下一代人文精英,大學水準江河日下是其二。)我敢預測:未來台灣無關統獨,也不論什麼黨上台,最後漢字必完全簡體化。其實不必過慮,繁體、簡體都同是漢字,兩者的功能相同,無關優劣、是非。一種文字的新規範既為絕大多數族群大眾所使用(包括手寫、印刷、資訊傳輸等等),其「力量」比政治、軍事力量更大。試想想,德、日曾打敗許多國家,強迫人家改母語為德、日語,結果都無法成功。星加坡因處境特殊,以英文為第一國語,是自願如此。但因華人佔多數,目前漢語不能不繼續尊重。星加坡將來我預估終必恢復中文(漢語)為第一語文,不然,這個東方小國在文化的創造力上必不可能有自己的特色,即使經濟繁榮,但在文化上便只是一個三流的「西方小國」。因此語文的深層是歷史文化,是根與源頭。
  ●
  我的「應然」的答案當然附帶著主觀的期待:同樣是用中文(漢字)的兩岸,其文化同一來源,所以應該互相取其長以補其短。繁體與簡體既各有偏頗,則共同的「母語(文)」的發展改進應該切磋共商,找到最佳方案。簡體字大多數與原來漢字相同或相近,沒有大問題。但少數不大合理及太多以一個同音字取代許多意思完全不同的字等不理想的地方,宜予改善。此外,許多時代性的新名詞術語,以及外文名物的中譯,應該擇優共同採用(如「電腦」比「電算機」為優),以免同一種文字卻有歧異的譯名。要使中文(漢字)成為世界上最重要、最優秀的語文之一,不論如何,要有超越政治、意識形態的胸懷與遠見。現在全球多國爭相學中文,這種為世界五分之一強的人口所用,有數千年連貫不斷的光輝歷史,又為世界越來越多他國人士所接納的中文(漢字),我們應共同努力,保持並發揚它獨特的、稀有的特色。它還要演化發展,提昇、壯大與擴展。不但要繼續承載中國的豐厚的歷史文化,同時也要成為世界文化最佳的載體之一(像今日的英文)。目前,由於種種因素,現在或許還不容易,未來我相信是應然的。

台北市國語文基本能力測驗

聯合新聞網 記者王彩鸝/台北報導 2006-04-20 15:05

台北市小六生第一次國語文基本能力測驗結果今天公布,結果顯示,台北市小六生的國語文能力偏中上程度,80%達精熟或進階以上程度,只有字形字音能力稍低,小學生查字典能力最待加強,有四成左右小六生不會用部首查字典。

但作文抽測分0到6級評分,18.6%的學生得到0~2級分,寫作內容空泛、語句不通、清理不清,甚至通篇文理不通。若以100分為滿分的評分方式,僅23.6%的學生作文得分80分以上。

[@more@]

作文寫作錯別字平均在5到7字,超過十餘字的也不少,部分自創字或網路表情字也出現在作文中。此外,標點符號理想概念不清,語句平淡無味,閱讀圖表現最弱、分析理解能力均有待加強。

報告指出,小學生看電視和使用電腦時間超過三小時以上,國語文程度越差,但家中沒有電腦的可能是資訊能力落差,國語文程度表現最差。分析發現,回家做功課時間在一到二小時、每周考試次數不超過三次、看電視和上網時間不超過一小時、上課多發問的學生,國語文程度較佳。

外界擔心新住民子女國語文能力問題,主持報告的大同國小校長陳清義分析,母親是大陸、東南亞籍的新住民子女,國語文程度和一般學生沒有差異,但是測驗未通過率比率,原住民子女高達17%,是非原住民子女的四倍。馬英九市長聽到這個數字表示,原住民子女的「基因」沒有問題,而是「機會」不足,教育局長吳清基說,台北市已經提供原住民子女免費的課後輔導。

分析指出,父母的教養態度和社經背景明顯影響孩子的學習,父母教育程度越高女子國語文程度越好。唯一例外的是博士父母,爸爸博士不如爸爸碩士的成績,博士媽媽的子女甚至不如高中媽媽的小孩。家長經常參與學校事務,其子女通過檢測的比率為83.2%,不到學校走動家長的子女通過率則為79.37%。吳清基局長認為,由此可見,父母的關心和參與,比父母的教育背景對子女的學習成果影響更大。

這項檢測是在94學年度進行,普查全市小六生的國語文能力,測驗方式採電腦畫卡及作文抽測,依據20個能力指標,以了解九年一貫實施後的小學生的國語文學習成效

教育部學生國語文能力抽測之相關報導

教育部即將在今年五月抽測小四、小六學生的國英數學習程度,這項測驗受到相當多老師的關注,以下為其相關報導:[@more@]學習成就評量 擴大抽測


記者陳智華/台北報導

教育部5月17日起一連3天將進行第二次全國學生學習評量抽測,科目擴大為國文、英文、數學、社會和自然5科,對象除了小六,還增加小四、國二和高二,預估每科都要抽7500人。

教育部國教司指出,為建立學生學習成就評量資料庫,了解學生學習成果,擬定10年計畫,逐步建立學生基本學習資料,今年是第2年,抽測對象和評量的科目都擴大。

國立教育研究院籌備處受教育部委託建立資料庫,主秘陳清溪指出,去年抽1萬多位小六學生,評量國、英、數3科,今年增加小四、國二、高中和高職二年級,科目多了社會和自然,除小四不考社會,其他年級5科都要評量。

目前排定抽測日期是5月17日抽測小四和小六,18日為國二,19日為高中職二年級;被抽測學生都要考2科,各科都會有7500人接受評量。

題型以選擇為主,但數學會有計算題等,另有300多人加考作文,100 多人加上英文寫和說的部分。

陳清溪表示,評量結果除作為學生學習的能力指標等,也可作為教材內容及教師教法的檢討,以進一步補強,例如去年發現幾何答題對率低,就可從這幾方面來檢視,今年評量結果預計年底公布。

【2006/02/24 聯合報】

教孩子閱讀策略 事半功倍

記者張錦弘/台北報導

很多人以為,閱讀只要讓孩子能識字就好,沒什麼好教的,但專家建議,教孩子閱讀策略,才能事半功倍。

中央大學教授柯華葳說,中文不但難寫,字詞前後、顛倒組合起來的意義,有時差很多,可以擺在一起,教孩子分辨異同。她舉例,老子、小子、猴子、弟子等詞,後面加「子」都說得通,但就是沒人說「姊子」。

[@more@]

此外,很多兩個字的中文詞彙,倒過來寫也可以,但意義有的相似,有的卻差很多。例如,「感傷」、「傷感」意義類似,但「感性」、「性感」就很不一樣,但「他感動了我」說得通,「他性感了我」就沒人這麼用。

柯華葳說,同樣是地點,中文的「書店」、「圖書館」、「醫院」、「警察局」等詞尾用的字,卻不相同,老師教孩子認識這些字詞時,應有一套策略與方法,但還是要由閱讀做起,要孩子多朗誦文章,培養說不清楚的「語感」,再透過不斷列舉、反覆出現的字詞,加強印象,進而能判斷句子上下文的正確意義。

柯華葳說,識讀中文字,大家常說「有邊讀邊,沒邊讀中間」,但有很多例外。中文就是這樣微妙、複雜,規則往往又暗藏例外,最好的方式,就是多讀;讀多了,也就懂得愈多,讓閱讀能不只是求學的工具,更是目的。 2006/01/12 聯合報】 http://udn.com

字感、詞感、語感 

           

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所長 柯華葳教授
讀者看了題目可能會問:「這是什麼?」
「感」是感動、感受、感覺的感。字、詞、語就是一般所說讀字的字、詞彙的詞、口語的語。字、詞、語加上「感」,簡單的說是對字、詞、語的感覺。這是使用字、詞、語很重要的能力之一,不論是學習、欣賞或創造字、詞、語。



[@more@]

從認字到組成有意義的詞彙
一般而言,閱讀文章或書籍若要有所理解,要先認字並將字組成有意義的詞彙。

中文字由許多部件組成。有的部件可以構成部首或是聲旁甚至是一個中國字。如「木」是部首,「可」是聲旁。但有的部件單獨不成字,卻是構成中國字的關鍵。例如「大」多一點變成「太」,這一點是部件,少點不成太。至於字的部首旨在提供意義,聲旁則提供唸音的訊息。「木」「可」放在一起唸「柯」是樹木的一種。又例如「腦」、「惱」、「瑙」。三個字的右半邊分表肉體、心情、玉石,左半邊都一樣,表聲。三個字念音相同,但是意思不同。

認中國字要注意部件、部首和聲旁。能利用這些條件,遇到陌生字時,一當確認它是中國字(字感之一),讀者不用查字典可以猜出新字的字音與意義。這也是字感。

語感有助於理解新詞
詞是基本的意義單位。有的中國字就是詞,如「木」和「可」或是你、我、他。但是有的字不成詞,如「葡」。大家知道「葡萄」是什麼,但說不上「葡」是什麼。多數中國詞由兩個字組成。也有的詞由三個字或是四個字組成。因由字組成詞彙,因此我們可以創造新詞。每一天媒體(包括網路)產生許多過去沒有看過的詞彙,但不是每一個新組成的詞都是新詞彙。就像讀到生字,若遇到沒見過的詞就需要查字典或問人,我們閱讀的速度會慢下來,理解自然受影響。這時需要「詞感」幫助理解新詞。

中文詞的組成也和中國字一樣有些規則可尋。例如感動的感放詞前,我們可以說「他感動了我」。性感的感放詞後,卻不說「他性感了我。」為什麼我們知道後者不太合適?這就是語感。不待語言學者或國文老師說哪一種表達方式才算正確,我們會覺得哪一些詞可以接受或哪一些是怪怪的。雖有規則可循,有的我們知道其中道理,有的「說不上來,但就是這麼一回事」,有的可能我們自己都不知道怎麼判斷是否正確。這當中包括否定字的使用,如「不」。好吃可以變成不好吃。善良變成不善良。但是好人不能說不好人。為什麼呢?

再以「子」這一個字為例。許多字後面可以加「子」。如小子、老子、猴子、獅子,或是貓子、虎子、牛子。不過後三者的「子」與前四者的「子」意思似乎不同。又例如:窗子、桌子、椅子、板子、盤子。我們可以說「碗子」嗎?還有,為什麼可以說妹子但不可以說姊子。而弟子的意思似乎不同於妹子的子。這麼複雜的用法怎麼學的來?有趣的就是,若要把「子」的使用規則羅列,一一教導,一定教不全,且會讓學生受不了。唯一途徑且是研究上肯定的途徑就是多聽多讀,或是有機會玩字和詞的遊戲。換句話說,一個豐富的語文環境對兒童學習語文很有助益。

我們再舉幾個文字變化成詞的例子。
一) 字的位置。一個字可以在第一個位置也可以在第二個位置。有時意思可以一樣但有時意思改變。如一「打」、「打」毛衣、「打」傘、「打」架。又如辣一點和一點辣,哪一個辣?
二) 字的倒置。意義或許接近或許不同甚至變得沒有意義,例如感傷和傷感、感性和性感、感化和化感。哪一組的變化可以接受?
三) 字的重疊。「甜甜蜜蜜」比「甜蜜」似乎多許多「甜」和「蜜」。但為什麼可以說笑哈哈,卻不說氣哈哈?一點和一點點的差別在哪裡?
詞的五大特色
由字組成詞後,詞的一些特色由是產生,例如:
1. 量詞:「張」開,變成一「張」桌子﹔尾巴和一「尾」魚。不過有尾巴的老虎卻不算一「尾」。
2. 狀聲、狀形或狀情詞:如以大自然的動物、植物描述型態或感受。老虎鉗是老虎嗎?筆直像松樹夠挺直嗎?濕答答的心情有夠壞吧?
3. 語氣詞,如啊、啦、吧、嗎:少了這些語氣詞,文章會少去許多味道。但是用多了,滿篇「啊啦吧嗎」顯得拖泥帶水不俐落。
4. 數字詞,如十全十美、五花八門等:這些是數學還是語文?全心全意可以減去三心二意嗎?
5. 迴文:因字的位置可以移動且形成不同的意義,就有所謂的「迴文」,從第幾個字讀起都是有意義的。如,好花開多美、花開多美好、多美好花開、……。本套書中的「書生嚇一跳」就是一篇有趣的迴文例。

上述關於字與詞組織簡化如如下圖,希望幫助讀者更清楚字詞間的變化。

台灣小四生 閱讀能力輸國際

記者張錦弘/台北報導中央大學教授柯華葳昨天發表一項調查指出,國內小學生的國語課程時數、閱讀文章長度,都只有國際平均數一半,雖然家長很願意買書給孩子,卻沒時間陪讀,影響孩子的閱讀能力。

[@more@]

天下雜誌昨天發表「字的童話」系列繪本,擔任導讀的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教授柯華葳,在會中公布一項兒童閱讀研究,她使用國際標準化評量工具,抽樣調查全國25個國小、1200位小四學生的閱讀能力,把結果拿來和「促進國際閱讀素養研究」的40多國平均數比較,發現國內學童的閱讀能力仍待改進。

調查發現,國內小四生每周國語上課時數只有4-5小時,遠低於國際平均7-9小時;台灣小學生的閱讀內容也較膚淺,教科書每篇文章平均字數僅500字,遠低於國際平均的1000-1200字。

此外,國內小四教科書收錄的文章,較缺乏說明文,說明文和記敘文的篇數比是1:2,國際平均則是1:1

教科書文章短、又缺乏說明文,連帶影響學生完整、清楚陳述概念的能力。

柯華葳指出,國內家長推動孩子閱讀的表現,也不理想。調查發現,相較他國,台灣的父母很願意買書給孩子看,總金額偏高,但在家閱讀的時間卻偏低。國外根據研究指出,父母在家閱讀的時間愈多,孩子的閱讀能力也愈強。台灣的小學教育多半強調團體閱讀或朗誦,孩子獨立閱讀時間少,也影響閱讀能力。

柯華葳說,台灣的國小普遍設有「班級圖書館」,課外書隨手可得,有助提升閱讀能力。

她還指出,先進國家強調教孩子「閱讀策略」,台灣卻普遍認為閱讀是「天生就會的」。調查發現,只有1/4的老師有能力設計出教導閱讀策略的教案。

柯華葳教授建議家長或老師,有效的閱讀策略,應以語音為基礎,幼兒時期要多和孩子對談,讓孩子先熟悉「口語辭彙」,培養語感,再透過大量閱讀有趣的故事,認識更多「書面詞彙」,及不同詞句和上下文之間的關係,久而久之,孩子就會知道「感性」和「性感」有不同意義;但「感冒」說成「冒感」,就沒有意義。 2006/01/12 聯合報】 http://udn.com

教部抽考 小六生國語字音最弱

【記者曾美惠台北報導】教育部昨天公佈台灣首次學生學習成就評量,針對15千多位小學六年級學生的測驗結果發現,數學科有近2成學生未達基礎,英語科的「吟唱與朗讀歌謠韻文」能力上最差,國語方面「字音」最弱。

[@more@]

教育部935月委託國立教育研究院籌備處建立國民中小學學生學習成就資料庫,去年國立教育研究院即針對全國25縣市的小學6年級學生,分層抽樣15983人,進行國、英、數進行測試,每位學生施測兩科目。教育部長杜正勝表示,社會對學習表現停留在印象式想法,有了評量學生的學習成就結果及資料庫,未來將有明確依據,這是中華民國史上重大事件。杜正勝強調,評量是在正常的教學環境下進行測驗,他呼籲教師與學生不要為此補習或特別準備,以平常心看待。杜正勝不斷強調,此次公佈第一次評量的結果,評量將會持續下去,也希望外界不要過度解讀,一切平常心看待。國語能力則分為「語文應用」及「綜合性與文技巧」及「作文」,學生的平均答對率為65%-75%,其中「閱讀測驗」的答對率較為集中,約是72%-78%,而「多音字」的表現最差,平均答對率僅有58.85%。作文部分,抽測樣本僅有320份,在5級分中,獲得3.5級分的學生最多,佔23.4%。整體看來,學生的敘寫技巧多數表現良好,學生能力高低差異不大。國語科召集人、台中教育大學測統所所長許天維分析,學生的多音字表現不佳,主要是因為高年級老師比較不重視字音,多著重於字義,因此字音部份表現較弱,建議教師未來能加強學生的字音學習,不要偏廢。教育部:別過度解讀教育部國教司司長陳明印對於這份結果,除與杜正勝一樣,不斷強調希望各界不要過度解讀外,也表示未來將會作為政策擬定的依據。陳明印表示,該項評量今年起將擴大辦理,包括小四、小六、國二、高中(職)二年級都將進行測驗,預計受測人數高達5萬人,進行為期10年的評量測試,以建立學生學習資料庫。

小檔案:PISA

PISA The 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是針對參與的國家內15歲學生所做的國際標準能力評估,評估內容有閱讀、數學和科學能力。從2000年開始,每3年進行一次評估,每次著重的範圍不一,以3次為循環。過去於2000年舉行的評估,著重於閱讀能力;而2003年則以數學能力為主,並加入綜合處理能力,今年則輪到科學能力評估。

2006年的測驗包括台灣在內,全球將有58個國家參與。約每年9月該協會就會派員赴參與國進行抽樣,以15歲以上的高中生為主,參與樣本數約在45百人至1萬人之間,被抽中的學校及學生不能拒絕測驗。(整理/唐澄暐  資料來源:OECD PISA Online http://www.pisa.oecd.org/

教育部學測新聞

關於縣市層級的學測,大家都相當關心,在此提供教育部公布的學測消息,相信可以讓大家有所參考。

[@more@]

小六生數學 兩成須補救

去年學習成就評量 英語科有5%無法聽辨26字母 今年擴及小四、國二、高二
記者孫蓉華/台北報導
教育部去年首次辦理的學生學習成就評量結果顯示,受測的1萬多名國小六年級學生中,數學科有19.1%未達基礎水準、國語科對多音字的表現欠佳、英語科還有少數學生無法聽辨26個英文字母。

教育部長杜正勝昨天強調,這項學生學習成就評量可以逐步建立學生的基本學習資料,去年的評量只是開始,將來會一直辦下去,希望學生、家長、老師要以平常心看待,以反映學習狀況,外界不應對評量結果過度解讀,以避免誤導。

學習評量數學科召集人、國立台南大學教育學院院長洪碧霞說,這次的評量參考美國學生學習進展評量的技術經驗,分基礎、精熟和進階及未達基礎水準四類,未達基礎水準的學生,需要補救資源的協助。有約四成可以達到基礎水準、近三成五是精熟、5.7%是表現優異的進階水準。

英語科召集人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兒童英語教育研究所所長陳淑惠說,各縣市國小學生開始學英語的年齡不一,評量是設定小五開始學英文。整體而言,聽讀的通過率是71.63%,但在理解日常生活對話及簡易短文的單字及內容上,能聽辨26個字母上,有約5%答錯。不過,第一次的評量,受限於設備與人力,說寫部分只有100人應試,抽樣人數太少,表現不易比較。

國語科召集人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測驗統計所所長許天維表示,抽測結果發現,小六學生國語字詞字音的辨識力最低,尤其是多音字的內容,平均答對率只有58.85%。建議國中小學的語文教學時數不宜繼續被刪減,或精讀範文不宜太多,以免老師教授字詞的音義演進時,粗疏略過,造成辨識不清,同時應落實推廣「一字多音審定表」,加強語詞、句型的應用能力。在注音符號的應用能力上,國小四至六年級的老師,應該持續指導學生正確的書寫、辨認。

國教司長陳明印說,學生學習成就評量,今年要從去年的小六生,擴大到小四、小六、國二及高二,測驗科目從去年的國英數三科,加考社會、自然共考五科。小四則不施測社會科,估計會有7.6萬人被抽到要參加評量。

【2006-01-06/聯合報/C7版/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