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感、詞感、語感 

           

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所長 柯華葳教授
讀者看了題目可能會問:「這是什麼?」
「感」是感動、感受、感覺的感。字、詞、語就是一般所說讀字的字、詞彙的詞、口語的語。字、詞、語加上「感」,簡單的說是對字、詞、語的感覺。這是使用字、詞、語很重要的能力之一,不論是學習、欣賞或創造字、詞、語。



[@more@]

從認字到組成有意義的詞彙
一般而言,閱讀文章或書籍若要有所理解,要先認字並將字組成有意義的詞彙。

中文字由許多部件組成。有的部件可以構成部首或是聲旁甚至是一個中國字。如「木」是部首,「可」是聲旁。但有的部件單獨不成字,卻是構成中國字的關鍵。例如「大」多一點變成「太」,這一點是部件,少點不成太。至於字的部首旨在提供意義,聲旁則提供唸音的訊息。「木」「可」放在一起唸「柯」是樹木的一種。又例如「腦」、「惱」、「瑙」。三個字的右半邊分表肉體、心情、玉石,左半邊都一樣,表聲。三個字念音相同,但是意思不同。

認中國字要注意部件、部首和聲旁。能利用這些條件,遇到陌生字時,一當確認它是中國字(字感之一),讀者不用查字典可以猜出新字的字音與意義。這也是字感。

語感有助於理解新詞
詞是基本的意義單位。有的中國字就是詞,如「木」和「可」或是你、我、他。但是有的字不成詞,如「葡」。大家知道「葡萄」是什麼,但說不上「葡」是什麼。多數中國詞由兩個字組成。也有的詞由三個字或是四個字組成。因由字組成詞彙,因此我們可以創造新詞。每一天媒體(包括網路)產生許多過去沒有看過的詞彙,但不是每一個新組成的詞都是新詞彙。就像讀到生字,若遇到沒見過的詞就需要查字典或問人,我們閱讀的速度會慢下來,理解自然受影響。這時需要「詞感」幫助理解新詞。

中文詞的組成也和中國字一樣有些規則可尋。例如感動的感放詞前,我們可以說「他感動了我」。性感的感放詞後,卻不說「他性感了我。」為什麼我們知道後者不太合適?這就是語感。不待語言學者或國文老師說哪一種表達方式才算正確,我們會覺得哪一些詞可以接受或哪一些是怪怪的。雖有規則可循,有的我們知道其中道理,有的「說不上來,但就是這麼一回事」,有的可能我們自己都不知道怎麼判斷是否正確。這當中包括否定字的使用,如「不」。好吃可以變成不好吃。善良變成不善良。但是好人不能說不好人。為什麼呢?

再以「子」這一個字為例。許多字後面可以加「子」。如小子、老子、猴子、獅子,或是貓子、虎子、牛子。不過後三者的「子」與前四者的「子」意思似乎不同。又例如:窗子、桌子、椅子、板子、盤子。我們可以說「碗子」嗎?還有,為什麼可以說妹子但不可以說姊子。而弟子的意思似乎不同於妹子的子。這麼複雜的用法怎麼學的來?有趣的就是,若要把「子」的使用規則羅列,一一教導,一定教不全,且會讓學生受不了。唯一途徑且是研究上肯定的途徑就是多聽多讀,或是有機會玩字和詞的遊戲。換句話說,一個豐富的語文環境對兒童學習語文很有助益。

我們再舉幾個文字變化成詞的例子。
一) 字的位置。一個字可以在第一個位置也可以在第二個位置。有時意思可以一樣但有時意思改變。如一「打」、「打」毛衣、「打」傘、「打」架。又如辣一點和一點辣,哪一個辣?
二) 字的倒置。意義或許接近或許不同甚至變得沒有意義,例如感傷和傷感、感性和性感、感化和化感。哪一組的變化可以接受?
三) 字的重疊。「甜甜蜜蜜」比「甜蜜」似乎多許多「甜」和「蜜」。但為什麼可以說笑哈哈,卻不說氣哈哈?一點和一點點的差別在哪裡?
詞的五大特色
由字組成詞後,詞的一些特色由是產生,例如:
1. 量詞:「張」開,變成一「張」桌子﹔尾巴和一「尾」魚。不過有尾巴的老虎卻不算一「尾」。
2. 狀聲、狀形或狀情詞:如以大自然的動物、植物描述型態或感受。老虎鉗是老虎嗎?筆直像松樹夠挺直嗎?濕答答的心情有夠壞吧?
3. 語氣詞,如啊、啦、吧、嗎:少了這些語氣詞,文章會少去許多味道。但是用多了,滿篇「啊啦吧嗎」顯得拖泥帶水不俐落。
4. 數字詞,如十全十美、五花八門等:這些是數學還是語文?全心全意可以減去三心二意嗎?
5. 迴文:因字的位置可以移動且形成不同的意義,就有所謂的「迴文」,從第幾個字讀起都是有意義的。如,好花開多美、花開多美好、多美好花開、……。本套書中的「書生嚇一跳」就是一篇有趣的迴文例。

上述關於字與詞組織簡化如如下圖,希望幫助讀者更清楚字詞間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