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段考評量品質的不二法門~考前共識、審題、考後分析

image

(學校評量試卷示意圖,非本次陳情信內容)

這幾天因為有所國中第二段考結束後,家長有一些反應,前兩天就收到睽違已久的家長陳情信,是有關於最近一次學校針對段考評量品質出問題,導致整班學生成績低落的陳情案,被陳情的學校同仁要善後(我也是苦主之一),心情低落可想而知,但家長所言其實也有一番道理。

我因為要處理後續作業,與學校主任分享了我的看法,也提供給縣內輔導團群組夥伴的幾段對話,放在臉書後引發後續的討論,我想應該說清楚一點,也可以提供老師們參考。

[@more@]

全校統一評量的課題

如何持續努力提升老師教學與評量的專業,是我們一直期望學校做好評量品質管控的原因之一。

學校定期評量作業品質不一,這幾年我們一直堅持辦理定期評量活動甄選的活動,不是單指部分單元的試題競賽,而是整個定考評量作業,由命題、審題是否真正落實,考前預測與考後分析是否有真正做好,不然家長看到過去一直很認真成績又好的的子女,因為老師的試卷設計部是很適當導致成績不佳心情沮喪,當家長陳情時,學校就很難回應,也會讓老師的專業備受質疑,更麻煩的是,這些被陳情老師與行政同仁平時也很認真,被打擊的感受更容易傷害士氣。

以過去多次與這次家長的陳情內容來看,其實在陳情信上沒有特別的意見,大多只是請我們檢視檢討。由於一般家長對於學校段考的內容基本上不會有太多的專業要求,所以會出狀況的幾乎出都會出現在學生成績不佳(尤其是平時表現非常好的學生)的情形,如果全班平均(或全校平均)過低,則家長看到學生成績,又經過查證班上表現後,能夠鼓起勇氣請學校檢討的家長,其實也不會太多,學校同仁如何因應家長的反應?如何真實面對探究可能的原因?

我請團員看過考卷了,以第三方觀點檢視,題目是有點多,又是非選題為主,學生不容易在時間內完成,加上答題壓力,班級平均大概也可以看出端倪。
宜蘭的國中大多數學校都有審題機制,但實際運作審題過程中,同仁不好意思表達意見是常見的情形,如何在未來調整作業流程才是重點。
也許題目個別沒有太大問題,組卷後如果沒有抓好時間與整體難度控制,就可能會出狀況。

假如出題老師與領域同仁審題後,本來就預期會有班級平均會低於40分,大部分也在45分左右,領域老師也認同決定這樣的試卷,在相關討論會議中,即以決定如此(先不考量一份全班平均分數不超過40分的定考試卷,是老師教學有問題還是學生學習出狀況,教師的教學與評量設定是否適當?),當評量結果出爐後,驗證了原來評量前的設定,則當家長有意見時,其他老師的支持說法就是理性的判斷,不然就只是情感上的支持,所有同仁回頭還是探討與決定:

既然是全校統一考試,要由命題老師一人承擔這樣的風險嗎?

未來這樣的試卷是否還應該出現?

或是還可以做哪些努力?

我們可以由評量實施的過程中學到什麼?

每一次評量結果結束,大家都應該向幫忙出題的老師表達感謝之意,尤其是題目品質與學生結果落差太大導致爭議時,老師們更要互相支持打氣,不太需要究責,以免影響到教師同仁士氣與情誼,因為如果沒有由其中學到未來可以努力的方向,於事無補,大家要一起努力,這是統一命題制度下,大家一起需要面對的課題。

尋求評量前的共識與落實審題

每一所學校因為區位、學生程度、教師教學認知差異,對於學生學習的成就期待落差會很大,很難有統一標準,教學原理中有關評量實施的設定,尤其是紙筆評量為主的學校段考如何命題?如何與教學產生連結?題目類型、作答題型、組卷安排、難度設定、學生作答時間如何考慮?都會影響到最後一張試卷的產出,如果一個5個班級以上的學校,牽涉到3位以上的教學者,更會影響到教學取向與學生準備的歷程,如何在老師進行評量設計、出題前,就應該尋求一定的共識,由題目內涵、題型(選擇、非選擇)、配分,甚至非選擇題的評改規準提供建議,讓所有老師在教學時,就已經有妥適的認知,甚至於平時形成性的評量中,就有所準備,學生在面對真正段考時,才能夠表現出符合學習成果的成績。

如果有意外,例如,平時的練習都是以選擇題型為主,當段考出現大量的非選擇題,要求作答的程度又不一時,學生往往就會出現問題;國語文這幾年開始有較長篇的閱讀理解題目,題幹文字內容可能超過500字以上,加上非選擇題作答,如果平時的教學與形成性評量都沒有碰過,期待學生有良好表現,就很困難。

上述評量與教學的連結,又牽涉到老師的平時教學活動是否有多元考慮或是符合目前的教育趨勢,當一個以記憶、內容教學為主的老師命題時,大量的記憶課本內容的題目,也許會讓部分熟悉的學生表現量好(就是背多分),但是如果改成一個以閱讀素養為主的評量,衝突就會產生,如何在其中取得平衡與校內教學改變的動力?學生成績就不只是表象的數字而已,反倒是呼應外界的趨勢與學生未來的需求更應該去面對的課題。

評量後分析

我們期望學校要做到考後簡單分析(班級平均,單題答對率分析),去對比考前預測的落差,有這些基礎的分析,方能協助老師掌握題目難度,如果有時間願意去考慮鑑別度等,當然就會讓老師的命題專業更精準。

考試成績不理想學校如何進行補救措施,學校老師的精進作為等,相關內涵如果平時有做好,當然也不怕家長陳情,如果平時沒做,遇到部分老師出太難或是題目不適當,除了學生哀鴻遍野,如果加上家長陳情,這時就會手忙腳亂,更非常容易被家長打槍。

以評量促進學習

學生的定期考當然有驗收學習成果的目的,但是校內的定期考與大型評量(國中會考、大學學測、指考……)最大的差別在於促進學生的學習。

段考不像升學考試(雖然會考只有三級分),有升學考試分流學生的用途,主要是提供在校內的學生與老師,學生學習的檢驗與調整教學策略、教學準備、學生自主學習的準備方向等目的,因此個人會建議難度不需要像國中會考那麼難,以105年國中會考難度(全國學生的整體平均通過率)為例,國(65%)、英(閱讀56%,聽力73%)、數(55%)、自(56%)、社(62%),因為國中會考的題目是考三年整體結果,所以在學校的定考評量難度應該要低於國中會考可能表較妥適。

簡單說:學校段考的整體難度應該比會考簡單一點。

因為各科學習難度不一,就算是最困難的英語、數學、自然等三科,如果為了促進更多學生願意投入學習,而不是提早放棄,國中定期考試題的平均難度我都會建議訂在通過比率0.65(65%)左右,難題不要太多,不然在平時就打死一堆小孩,碰到會考,會連寫都不想寫,國文與社會就應該更高一點。
平均的意思就是,有70%以上的題目答對率應該高於70%,部分目答對率設為50~70%之間,答對率低於40%的就算是難題,如果只有20%學生會的題目,不要超過10%,這樣的題目分配才有機會鼓勵更多學生作答。

當然市區的學校,英語、數學、自然其實抓與會考難度低一點,總體平均約65%~70%通過率應該是合理的範圍,其中有一些難題(答對率低於40%)當然沒有問題,但比率還是不要超過30%以上,以免中等以下程度學生學習動機被打擊太大;郊區的一些學校學生的程度可能不是太好,基本題目比率可能需要多一點,通過比率也可以抓在65~70%也不會差太多。

類似的討論應該是所有的功課,這個議題不會是單一個案,而是在學校的同仁的共同課題,也會是各領域的課題,不是讓學生都考要考高分,家長才不會有意見,因為學生還是需要面對外面的試煉,過猶不及都不是好事,尤其部分市區大校,有指標位置,家長關注度也高,老師們的專業要求必然被關注。

行政同仁與老師之間,大家就應該一起面對,找出共識一起努力,然後共同承擔。

其他的想法,之前也分享了幾篇有關於評量文章,尤其針對國小夥伴部分,限於篇幅就此打住,還有部分內容與國中會考之間的關聯,有興趣就請直接參考下面連結了!


關於會考分析與定期考的應用等相關內涵
我最喜歡問老師,會考的題目整體是難易適中,但是最簡單的題目答對率是多少?
幾乎有70%以上的現場老師會答錯,如果想要知道答案與其他細節,之前寫了幾篇有關於會考與定期考評量品質提升的文章,給大家參考。

大家可以回頭再複習一下:

http://blog.ilc.edu.tw/blog/blog/5798/catid=106049

  1. 會考成績除了學生升學使用外,還可以做些什麼?~國中會考結果分析與應用(一)

  2. 學生學力監控與學習回饋~國中會考結果分析與應用(二)

  3. 由學生表現到教學提升的反向工程~國中會考結果分析與應用(三)

 

 

 

ghwu

過去我是同仁口中的柱子老師, 曾經是課程督學,工作上更多人叫我柱督。 教職退休後在誠致教育基金會的KIST公辦民營學校系統服務 以個人觀點理解與紀錄課程與教學的工作, 還有KIST學校經營成果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