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一-2利澤國民小學環境教育簡介

一、基本資料

1.地理位置及社區概況

沿著台二線(濱海公路)往南走,經過了噶瑪蘭大橋、清水大橋後,繼續南走,在路的東側你可以看到一座像公園般的學校,學校裡老樹縱橫,綠草如茵,紫色的建築物與金色的涼亭座落在綠意盎然的草木中如詩如畫,讓許多遊客都不由自主的停下來參觀,那就是利澤國 小! 從滿清時代開始,利澤簡一直保持繁華的景象:各式船隻、熱鬧的商街、新式建築物、教堂、戲院等構成一幅熱鬧的商場畫面,直到日治初期,利澤老街仍是溪南的經濟中心,與當時頭城的烏石港並為宜蘭地區溪南、溪北的兩大港口,在一片繁榮景象之餘,地方人士有感於教育的重要,利澤國小誕生了,初時建校於利澤公路右 側(今利澤社區活動中心),民國三十一年七月,強烈颱風破壞了校舍,於是計劃遷校,民國三十三年(西元1944年)開始進行遷校工作,次年完全廢止舊校 舍,遷入新校舍。

利澤國小學區涵蓋利澤、成興、季新、協和四村,土地面積相當遼闊,緊鄰利澤簡老街、冬山河親水公園、流流社、五十二甲 水鳥保護區、傳統藝術中心、養鴨中心、利澤工業區、利澤焚化廠,是一所鄉土資源豐富的學校,近年來,由於經濟因素及少子化等影響,致使學區內就學人口減少,目前有十九班,但近來附近社區興建新式住宅,利澤工業區廠商進駐、東北角風景區延伸、今後學校將結合豐富的鄉土資源,與社區結合發展特色,提供一個學 生多元學習的環境,讓利澤的兒童在這裡健康成長、快樂學習。

2.校園環境

為使校園環境能成為有特色、健康、安全、有美感的學習場域,本校經由環境稽核檢視校園空間配置、生態與自然環境特性,規劃學校空間願景,籌措有限經費,持續進行環境改造與經營,使教師、學生共建適宜的學習品質,符合永續發展目標。

 

二、環境教育願

以人文、民主、創新、健康等價值為所追求與努力,融入在地環境、人文資源,朝向永續性。

 

三、環境教育與節能減碳推行小組表及成員

職稱

姓 名

工作職掌

校 長

楊顯欽

召集並統籌推動環境教育各項工作

教務主任

黃仁溢

負責環境議題及融入課程計畫執行

學務主任

何薇慧

負責辦理特色學校及環境教育各項議題

總務主任

邱泰慶

負責永續校園及活化空間各項工程。

特教組長

蒙珮如

負責友善校園規畫及執行

教學組長

林秋月

協助環境議題課程之研習辦理等

課研組長

簡秀如

負責發展將環境議題融入各領域課程

衛生組長

林怡慧

負責環境課程之研習辦理及資料彙整呈報

事務組長

陳瑞澤

負責節能減碳校園設備維護、管理

行政人員

班導師

配合環境教育之推行及資料蒐集

家長會會長

王琮荏

負責家長環境教育及家長會相關活動

 

四、本校歷年推動環境教育之獎項

1. 102年度環境教育考評國小第一組第六名

2. 102學年度全國偶戲比賽,與環境教育相關主題【火燒垃圾山】獲得優等

3. 102年度環境教育考評國小第二組第四名

4. 103學年度全國偶戲比賽,與環境教育相關主題【護花使者】獲得優等

 

五、本校環境教育特色

1.落實校園生活環保

(1)優先採購環保標誌物品,綠色採購年度需達100%。

(2)配合本縣政策校園禁用免洗餐具,每天晨間進行資源回收。

(3)生態教育園區設置太陽熱水器,不定期利用兒童朝會宣導節約用水用電。

(4)進行汰換本校燈具期能具符合T5與T8(電子式)省電燈管。

(5)學生朝會之生活教育納入校園生活環保措施(如:資源回收、隨手關燈、

禁用免洗餐具等)。

(6)組成環保小尖兵,進行教室節能檢查、資源回收、垃圾減量等環保稽查工作。

(7)組織本校志工進行校園綠美化與周圍清潔工作。

(8)配合低碳政策宣導、鼓勵師生騎腳車或步行上學。

(9)本校餐廚每週五訂為蔬食環保日,提供蔬食環保餐。

(10)向宜蘭縣林區管理處羅東管理所索取本土性植物種植青剛櫟、羅漢松、紅淡比、香楠、土肉桂、光蠟樹,更取材種植社區附近之風箱、穗花棋盤腳、黃槿、苦楝、水柳、野薑花等多樣性植物,豐富校園生態。

2、整合設置環境教育設施或場所

(1)倡導環境美學創造永續校園

生態美學不但可以持續發展永續校園的生態概念,同時也兼顧校園的整體美感,創造生命的美感經驗。環境美學的內涵包括生態理解、環境關懷、生態體驗、美感經驗、美感空間營造等等。

(2)建構「生態村」概念創新永續校園

生態教育是最好的人文教育,也是最好的情感教育。生態教育的新「視界」應該將整個地球看成一個大的生態村,學校和社區是一個小小的生態村,是所有生物共存共榮的地方。生態村的概念,是營造一個吸引生物進來棲息、繁殖和覓食的環境。是一個開放的空間,所有的生物都可以進得來,也可以出得去。(3)以全方位階段性建構生態永續校園透過生態校園教室的課程,把教學場域由教室延伸到校園再拓展到社區,學校細膩全方位的規劃未來

(4)應用環境議題轉化,師生共創校園空間

發現事件,當成議題來討論,重新來定義事件,認識我們的思維,落入了理所當然及「經驗固著化」困境。以問題解決為導向,才能創造更多的「無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