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能研習

102年度 有效教學暨多元評量工作坊 紀錄(3)

壹、活動紀錄:

一、惠美老師簡述工作坊進度及多元評量之內涵

二、教學實踐工作進度分享:

(一)惠美老師報告「聽見色彩的聲音」教案架構、實施概況。

(二)婉茹老師報告「繽紛色彩」教案架構及目前實施進度之成果分享。明素老師回應此組教案雖然只有規劃六節課,但架構清楚、目標明確,後續完成後,應能有不錯的成效。

(三)其餘尚有淑霞老師、玉華老師、綺娟老師、怡芬老師等亦努力進行教學實踐中。

三、夥伴Q&A

Q:何謂多元評量的基準與規準?每個評量活動都需設定嗎?

A:基準是老師想要孩子達到的目標,規準是老師給分的標準。原則上不需每個小活動都設基規準,總結性評量再設即可,所謂總結性評量是指需利用前面的學習經驗來展現成果的評量活動。

Q:請孩子帶相機來學校,是否會有實質上的困難?

A:若能事先與家長溝通課堂中所需要用的物品,並告知家長老師教學的目的為何與物品可能遭受的損壞狀況,請家長衡量是否能配合,就能將課程中可能遭遇的困難降到最低。

Q:若老師不想跟著課本上,該如何進行轉化

A:轉化教科書是落實課綱精神相當重要的關鍵。例如「小動物」的單元,可根據學校有的資源、小朋友的興趣做安排,而不是老師硬性規定該養什麼或觀察什麼。因此建議老師可依孩子的實際生活狀況進行調整,而不必拘泥於課本。

Q:「磁鐵」這個主題除課本規劃動,還可延伸的教學活動或評量活動?

A:常見磁鐵活動如探索磁鐵(如:磁鐵能吸什麼?哪裡有磁鐵?測試磁力的活動等)、運用磁鐵玩遊戲後(如:迷宮、釣魚等),評量活動除一般文字、圖相表徵外,亦可以考慮讓進行磁鐵律動活動,讓孩子以肢體律動表徵形式,展現出對磁鐵相關概念的學習。

貳、檢討省思

一、生活課程在教學上會遇到許多需要家長協助或配合的事項,老師若能事前與家長妥善溝通,並讓家長了解這樣的教學活動是為了要讓孩子學會怎樣的能力,家長通常都是願意配合的。甚至在教學中若有發生器材損壞的情形,家長也比較能體諒。

二、教案的設計與產出會帶給老師們一定的壓力,但相對的也會讓老師與孩子們共同成長,希望大家能繼續堅持下去,感謝各位參與工作坊的老師們辛苦的付出。

三、感謝光復國小行政團隊協助提供場地、相關設備等。

叁、活動照片

多元評量之內涵分享

參與學員們聚精會神的思考、聆聽

「聽見色彩的聲音」課程分享

婉茹老師分享「繽紛色彩」教案

淑霞老師教學實踐進度分享

玉華老師認真投入參與課程中

增能研習, 教學活動紀錄

1020322北一區第三次工作坊活動紀錄

宜蘭縣國教輔導團生活課程輔導小組活動成果

活動名稱

生活課程北一區策略聯盟

第三次工作坊

生活課程學習共同體實踐

講師

林文生校長

參加人數

22人

活動日期

102.03.22(五)

活動地點

光復國小

活動照片

志堅校長歡迎與會貴賓

觀課內容說明

第一次上課老師比學生多,每個學生都感受到氣氛的不同,表現比平常還要棒!

兩兩一組發表吸引其拍攝的校園景點照片之色彩及原因。

踴躍舉手發言

說出吸引注意的衣服所搭配的色彩

老師提問,學生兩兩討論後再發表。

學生專注聆聽

課後議課,針對觀課內容進行討論。

※教學演示內容:

1.校園吸“睛”色彩–拍攝照片原因發表

2.特定色彩物品所傳遞的訊息

※教學演示影片(一)

 

https://youtube.com/watch?v=7CH_2HdV7KA

※教學演示影片(二)

https://youtube.com/watch?v=oDLC-D30JHU

 

※教學演示影片(三)

https://youtube.com/watch?v=rgQUx3n0ZgI

※其它生活課程教學演示錄影檔連結處:

一、做個小小科學家

二、光和影

三、水的特性

到校服務

1020320頭城鎮巡迴服務

壹、活動照片

頭城國小戴校長的引言介紹

明素輔導員分享「光影之舞」為例,帶領老師進行生活課程的有效教學探究。

分組操作影子時鐘

分組討論的實作海報

學員上台分享小組討論內容

惠美輔導員說明評量的意義與目的

 
貳、 活動紀錄

一、生活課程的宣導活動

1.鼓勵老師參與生活教師十二小時培訓課程。

2.分析縣內低年老師生活課程的授課情況,並鼓勵老師在排課時,生活課程最好由導師授課,因導師最了解孩子們的興趣經驗。不要再把生活課程切割成音樂、美勞、律動、表演等等科目,失去統整的意義。

二、生活課程有效教學探究

1.說明生活課程五大能力主軸、三個面向、一個重點。

2.分享「光影之舞」教學設計,並說明如何進行有效教學。

3.體驗活動:請老師分組利用影子操作的方式來表現出「現在幾點鐘」 。

4.透過體驗之後,請老師來探索、思考以下問題:

(1)學生會發現什麼? (2)學生會想問什麼? (3)老師希望學生發展何種能力? (4)教學活動/教學策略? (5)學生學習歷程與評量?

5.請學員上台分享討論內容,接著由講師總結說明,並揭示課程精神,如何運用在教學脈絡中。

三、生活課程多元評量規劃與設計

1.說明為何要從單一評量形態走向多元評量。

2.請老師兩兩分享曾以何種方式進行多元評量。

3.分享「好玩的玩具」課程架構與評量活動。

4.說明如何設計評量規準及應注意事項。

四、問題交流

‧老師提問:某些孩子在繪畫、律動等方面,就算已經盡力了,可能還是無法表現的很好時,評量結果可能都不是很理想該如何?

‧輔導員回應:每個孩子的特長都不同,透過多元評量的方式讓孩子們展現多元智慧、發現亮點,是有其必要的。評量的目地到底為何?就生活課程來說,並非最終「成品」的好壞優劣,更重要的是要看見孩子們在這過程中努力、付出了多少、是否因為所安排的教學活動而有所成長,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即便最終的「成品」不是那麼好,老師也都該給予孩子肯定、正向的回饋。

叁、參與教師回饋

一、不停的確認目標、重點,找、抓回方向,很重要!

二、實用、有趣!

三、收穫良多!

四、活動具啟發、實用性。

五、收穫很多!

六、實務分享很受用。

 肆、省思紀錄

一、老師們透過影子時鐘的實際操作,再經由小組討論,發展出有效教學的架構,透過完整的參與過程與彼此的討論分享,讓大家從活動中體驗、設計符應課綱精神的教學活動脈絡。

二、傳統的紙筆評量在生活課程中並無法測出孩子的能力,因為對於不同成長環境、不同的價值觀孩子而言,同一份試題考出來的答案當然也會不同,若老師以主觀的對錯來當作孩子分數的依據,當然有失公平,因此老師宜多透過多元評量來取代紙筆評量,才能真正測出並看見孩子的能力。

三、感謝承辦學校頭城國小提供場地、相關設備等。

 

到校服務

1020306大同鄉巡迴服務

壹、活動照片

大同國小校長的引言介紹

惠美輔導員宣導生活課程相關訊息

吹泡泡體驗活動

分組討論思考泡泡課程的實作海報

振倫輔導員分享「美麗的泡泡」案例,從中看見課綱精神。

佩珊輔導員以「好玩的玩具」案例為例,分享多元評量實務經驗。

貳、活動紀錄:

一、生活課程的宣導活動

1.回顧去年大同鄉巡迴服務的花絮照片;

2.分析縣內低年老師生活課程的授課情況,並鼓勵老師多參與相關研習活動;

3.在扣稅減課後,希望老師考慮課程的完整性,不要犧牲了這門課程;

4.溫故知新—97課綱核心概念的簡單回顧。

二、生活課程有校教學探究—「泡泡」主題課程的探索與體驗

1.體驗吹泡泡,看誰吹出完美泡泡?分3組後,請老師在圖畫紙上吹出泡泡,透過加顏料的泡泡水,來比賽哪一組吹出最多的完美泡泡,在圖畫紙上出現圓形泡泡圖樣。

2.透過體驗之後,請老師來探索、思考以下問題:

(1)學生會發現什麼?

(2)學生會想問什麼?

(3)老師希望學生發展何種能力?

(4)教學活動/教學策略?

(5)學生學習歷程與評量?

3.總結說明,並揭示課程精神,如何運用在教學脈絡中。

4.「美麗的泡泡」實際案例的分享。

三、多元評量案例分享、實作分析

1.多元評量的實施概念說明

2.「好玩的玩具」教學案例的分享。

3.邀請現場老師以小組討論方式,以「吹泡泡」課程為例,設計評量基規準。

叁、參與教師回饋:

一、泡泡課程可以有更多面向進行教學。

二、經過這次研習,能夠提供不一樣的的課程。

三、生活課程的轉化與調整。

四、多元評量的省思與方向。

五、感謝提供評量規準的新想法。

六、謝謝妳們的分享,辛苦你們了!

七、謝謝!

肆、省思紀錄

ㄧ、輔導小組透過體驗、討論與對話,讓老師了解課程教學編排的思維與脈絡。

二、再以案例的實作分享、鼓勵老師活化教學內容,看見學生的亮點。

三、透過多元評量實務分享,讓老師擺脫傳統、唯一的紙筆評量,試以多元的評量方式,看到孩子的能力。

四、整體活動安排動靜交替有序,讓老師參與、體驗、思考、討論研習內容多元豐富。

五、感謝大同國小校長、主任熱情接待,提供舒適場地。

增能研習

102年度 有效教學暨多元評量工作坊 研習紀錄2

此次工作坊課程,很榮幸邀請到新竹教育大學張美玉教授前來分享多元評量設計實務。美玉教授是101年度教育部「多元評量案例開發語種子教師培訓計畫」的專案負責人。去年暑假在美玉院長帶領下各領域多元評量種子教師群針對教學活動討論、設計了評量基準、規準,從國中到國小各領域皆收錄了2-3篇多元評量案例,提供全國教師參考。

想看「國中小多元評量案例」嗎?請按此推薦大家有空的話可以先看看此檔案中的第8-19頁美玉教授寫的文章「新觀點的教學與評量」,第121頁開始有三篇生活案例,對其他領域有興趣的也可以參考此檔案。

———————————————————————————————————————

此次研習紀錄如下,提供大家參閱:

壹、研習活動:生活課程有效教學暨多元評量工作坊

貳、課程內容:多元評量設計實務

叁、講師:張美玉教授

肆、活動紀錄與省思:

一、好老師如媒人而非推銷員

教授一開場即與在場的夥伴討論所謂「好老師」的特質是什麼?擅長知識傳授者即良師嗎?眾人提出許多的看法,但最終歸納出幾點與教學評量有關之特質,為好老師注入一股新思維。簡略整理如下:

1.生活上的好老師:須具備親和力並懂得關心學生、喜歡學生和想幫助學生。

2.教學上的好老師:現場教師的角色是多樣性的,有時像萬能醫生,能洞察學生的異樣,即時對症下藥。有時又要像媒人,把知識媒介給學生,師生產生連動性,共同挑戰未知的可能性,而非如推銷員,強迫或極力說服學生接受你所傳輸的知識產品。

二、傳統評量與多元評量的學習觀

(一)傳統評量-用科學測驗的理念,是一種以量為主的評量,有著一套標準答案;學生的學習是被動的、以教師為主體、課程是零碎知識的 整合體、無法提供學生真正平等的學習機會。

(二)多元評量

1.理論基礎:建構主義與多元智慧

2.建構主義強調:

「知識要由學習者自己建構」它是無法轉移的,亦即學習者保有對 知識形成所有權。

‚探討知識是如何獲得的教學哲學。

ƒ認為人類已經發現的知識,實際上是一個暫時性的知識、是可變的、是當時大多數人所達成的共識。

„學習是主動、積極有目的的。循著行動è實踐è反思è改變è建構自己的觀點模式前進,不斷累積自己所建構所理解的知識。

…改變教師教學、改變教學內容、改變學生的學習、改變學習評量的觀點和師資培育,教育革新方能另有一番新氣象。

3.多元智慧

每個人都具備多元智慧,且大多數人皆可發展到充分勝任的標準。

‚智慧通常以複雜的方式統合運作。

ƒ每一項智慧都有多種表現智慧的方法。

4.新式評量的學習觀

學習者基於先前的知識,透過主動或與社會互動,將概念重組的動態過程。

‚評量貫穿整個學習過程,學生被評量的是多樣性的學習表現。

5.紀錄分析法:【較適合生活課程的評量方式】

注重自然觀察法的一種。從紀錄中教師能明白學生的活動狀況和想法,可用來記錄觀察到或實驗過的事實。

‚記錄的方式可隨學習的內容不同而不同。能作為學生學習的回饋

ƒ常用的評量工具以檢核表和評定表為多。【基準&規準】

6.案例分享-我的動物朋友【小雞】

三、省思:

「教育的使命,不應該僅止於強調接受教育『量』的增加,或參與學習的比率增加,而是應該把重點放在『價值』結果的學習成就。」(1990,WCEFA,泰國)這一段話與大家共勉之。

講師──張美玉院長

上課一隅。

學員提出疑惑,專注地聆聽教授解惑。

評量的三個向度

教授講解「紀錄分析法」的運用

有效的教學中評量扮演重要的角色。

伍、參與教師心得回饋:

一、此次研習內容最有收穫之處

1.釐清建構主義取向之特性。

2.了解多元評量的面向及如何落實在教學評量上。

3.發現生活課程事多門複雜理論的結合,兼具建構主義、多元智慧、發現教學法等特色。

4.了解建構主義的特點與評量之間有何關係。

5.了解多元評量的意義。

6.「價值」的建構。

7.評量的方法與技巧。

8.了解教育孩子〝價值〞的重要性。

9.更清楚評量的真實意義。

10.更了解評量基規準的制訂規則。

11.評量的方式其實不僅限於紙筆,有更多元的方法可以幫助孩子有效學習。

二、研習心得

1.面對教育改革風潮,愈加強調多元評量的重要,就愈覺它的複雜性。但亦慶幸能接觸它,否則,老師會一直沉浸在傳統紙筆評量是唯一的迷思中。

2.改變自己對〝評量〞的制式看法,思考自己如何運用在教學上。

3.老師將理論與實務結合,聽完課感覺受益良多。

三、相關問題與建議

1.從「實務」反推「理論」或許較易理解其義,期待日後幾次的課程能從所學的理論中發現更多有趣的教學與評量方式。

 

增能研習

102年度有效教學暨多元評量工作坊 研習紀錄

籌備多時的102工作坊,終於在寒假中登場。在講師專業、用心的帶領下,理論與實務兼具,對提升老師們的生活課程專業知能有相當大的幫助。回顧一下1/22及1/23兩天精彩的增能課程~~~

※課程一:生活課程有效教學探究

※講師:董蕙萍老師

課程重點

講師先和學員討論「何為有效教學?」,透過ppt揭示有效教學的內涵和重點,並分享班級經營的經驗和啟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策略。接著以短片和教學案例,說明生活課程的有效教學。最後以「葉子」為主題,讓學員分組實作,從中體會生活課程有效教學的精神。

省思

有效教學需以學生為主體,在有限資源的條件下,確定教學目標,佈置教學情境,安排師生活動,提供學習機會,引導學生主動探索,並獲得可評量之認知、技能、情意等,全面學習的動態歷程。

生活課程的有效教學需掌握課程綱要中的「探索與體驗」、「理解與欣賞」、「表現與應用」、「溝通與合作」、「態度與情操」五大主題軸,教學設計要以兒童為中心,在真實情境中,培養生活能力,注重多面向的學習。

說明:講師──董蕙萍老師

說明:學員專注聆聽

說明:實作體驗──看誰做的東西飛最遠

說明:分組討論

說明:小組實作

說明:小組合作的海報

※課程二:生活課程的精神與案例改寫

※講師:呂淑娟老師

課程重點

講師和學員彼此分享,自己如何與生活課程的研習發生關係;進而透過簡報介紹「認識校園植物」的教案,從以教師主導教學的設計,經過四次改寫,轉化以學生為主體,顧及多面向表現與多元評量的教學設計,並讓學員針對不同時期的教案,分組討論、分享心得。最後講師分別就學生和教師觀點,提出較案改寫歷程的省思。

省思

生活課程的教學需以學生為學習主體,並以他們的經驗和興趣出發,在真實情境中學習,透過探索體驗,同儕間的互動,以多面向表現學習成果,讓學生在學習歷程中,涵養相關的態度和情操。

教師在做生活課程教學設計,不要單打獨鬥,透過群體專業的對話和討論,經由多次的修整,能使教案更近完善。

說明:講師──呂淑娟老師

說明:分組討論(一)

說明:分組討論(二)

說明:小組發表實作成果(一)

說明:小組發表實作成果(二)

說明:小組合作的海報

※課程三:生活課程的評量—理論與實務

※講師:吳璧純教授

課程重點

講師先讓學員填寫「生活課程評量意見調查表」,再彼此分享自己評量的根據、內容,使用的工具,以及如何給成績。講師用三個主題,引導學員討論如何做評量,以及如何建立評量的基準和規準。

省思

生活課程注重學童生活能力的養成,宜以討論、發表、觀察、實作、作品等多元評量工具做形成性和總結性評量。評量宜多觀照學童努力和進步的程度,並給予回饋,方能促進其學習。建立評量的基準和規準,有助於教師客觀評分、溝通期望,回饋、監控/紀錄學童進步的情形,並能編制評量紀錄,促進教學反思。

說明:講師──吳璧純教授

說明:參與研習的老師

說明:分組討論

說明:分組討論

說明:學員發表

說明:講師的簡報

※課程四:生活課程發展與教科書分析

※講師:謝青屏主任

課程重點

講師先講述小學教科書的編審歷史,讓學員了解從國立編譯館版、板橋研習會版到民間版的演進,以及各個編審的方式。接著再引導學員檢視過去生活教科書曾出現過的問題,例如:沿用舊主題、舊素材,未掌握課綱內涵;課程架構鬆散,難以引發學童主動學習的動機,並啟發學童多面向學習,培養相關的生活能力;點狀拼湊的活動內容,無法建構學生經驗的堆疊等等情形。

最後講師就Goodlad提出的理想、正式、知覺、操作及經驗課程,引導學員體認輔導團及教學現場教師,是拉近課程間的落差之關鍵。

省思

目前的生活教科書仍有一些不完美之處,教師在選擇並使用時,需與在地化資源、學校特色及學童經驗結合,並做轉化。以學童有興趣的主題建立架構,掌握生活課程的基本理念與能力指標內涵,藉由多面向的學習,拓展學童經驗,培養生活能力。教科書的不完美,須用教師的專業彌補。

說明:講師──謝青屏主任

說明:學員和老師互動自如

說明:講師帶學員做「手指運動」,可運用於課堂中,幫助學童專注學習

說明:講師分享可用於課堂中的肢體伸展

說明:學員和講師討論熱烈

 

 

從參與老師滿滿的回饋中,相信這兩天裡講師、參與老師及輔導小組,大家的辛苦都是值得的! 看看參與工作坊老師們的心得回饋~~~

※此次研習最有收穫之處:

1.多元評量中基規準的設定其重要性及評量指標依據。

2.彩色盤的使用很棒,提供孩子多元的方式展現,看見不同孩子在優勢智能的發揮。

3.教科書編輯的發展,更可了解生活課程內容的問題。

4.評量概念的釐清與運用時機的拿捏。

5.案例改寫的心路歷程,可讓現場了解教科書轉化的必要性;孩子的經驗是必須透過實作才能堆疊出來。

6.如何修正教學更貼近兒童能力或激發其能力。

7.對於多元評量的實務更加了解。

8.青屏主任的肢體小遊戲很有趣,可用於課堂。

9.加深了「有效教學」的知識。

10.評量方法的標準設定。

11.看教科書的內容時變得更敏銳。

12.對於評量的方式,觀念更加清楚。

13.對於生活課程的精神與內涵更加深化。

14.教案的編排與實教。

15.成績評分的拿捏方式。

16.教科書編排的意義。

17.思考如何以學生為主體的教案安排。

18.可以嘗試使用更好的多元評量。

19.生活課程的有效教學。

20.好的教案歷經實作、反思並討論、修改。

21.較能掌握生活課的多元評量方式。

22.教科書或有不佳,但教學現場的老師才是讓生活課程有效教學的關鍵因素。

23.教科書從無到有的編製過程了解,更進一步省思在課程上的教學目標、目的為何?更提升在教學上的熱誠與用心。

24.評量基準、策略、公平性等,以能力指標來分析更顯清楚易懂。

25.對於經驗不足的我而言,能實地掌握教學的目標實踐性,並非形事化的引導為了教學而教學,其中都有需要省思以兒童為出發導向。以主軸來思考教學模式與教科書使用。

26.有效教學在生活課程所呈現的面貌。

27.明白一個完整的、有生命力的案例需經過不斷的修正,與學生共譜教與學的樂趣以及延續性,才是成功的教學。

28.生活課程的多元評量充滿挑戰與複雜性。唯有把握教學目標,清楚明白要培養孩子什麼樣的能力,透過評量基準與規準,提供學生努力的目標。

29.教科書若要領導教學,教要盡量輔合生活課程的課綱精神,教師也要了解、分辨什麼樣的教科書內容才是適切的。透過青屏主任的剖析,讓我們學習到如何看待教科書的內容。

30.蕙萍老師從有效教學的全貌帶到生活課程中的有效教學,分享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使老師更能體會有效教學的運用。

※研習心得:

1.加滿油!充電再上,go!go!go!教學現場老師到期末時,往往已將所有的武力、體力都耗盡了。透過這次的研習課程吸收新知,檢視教學,儲備能量。雖然辛苦,但很值得!

2.生活課程的教授是老師最大的挑戰。

3.接收到許多「秘技」,讓自己對下學期的課程有一些新想法。

4.有如高人點穴般,兩天之內功力大為精進。

5.教學進行時的脈絡及引導,如何融入生活中,讓小朋友在當中更有趣的學到知識、能力。

6.15人左右的研習,方便語講師、學員間互動,彼此能就實務經驗交流,有助於提升專業能力。

7.教育對兒童成長歷程的重要性,了解體會去實踐,站在兒童為主體的角度來省思,客觀性暗示引導。感謝貴單位的用心,期待未來更多研習的機會。

8.每一次的研習都有不同的發現和想法,讓自己在專業成長上更進一步的深化。值得!非常享受在其中!

 

101年工作坊案例彙編

101教出大能力工作坊案例彙編—樂活跤踏車

主題課程名稱:樂活跤踏車

教學設計者:陳惠美老師、吳明素老師

教學者:陳惠美老師、吳明素老師

實施年級:一年級

總節數:16

設計理念:

康軒版一下第一單元大家的交通工具,從寒假旅遊搭乘交通工具的經驗出發,認識各種交通工具,如:飛機、船、高鐵、捷運、火車、腳踏車等不同的交通工具。還談到了選擇適當的交通工具與交通安全的相關概念,最後為了融入藝文素材,安排了以神奇的交通工具為主題的視覺藝術創作。檢視完教科書後,我們發現在課本佔了很大篇幅的這些交通工具中,對於大多數四結國小的小朋友而言,實在與其生活經驗實在太遙遠了,可以說幾乎都是鮮少接觸、經驗過的。考量腳踏車對於這裡的孩子們而言並不陌生,可說是家家戶戶的孩子們日常生活必備的「大玩具」,在符合兒童經驗與興趣前提下,決定進行教科書轉化,以腳踏車做為教學素材,讓孩子從探索、體驗、觀察、理解、遊戲中,認識腳踏車的樣貌,建構自己對腳踏車的認識,引發多面向的學習,進而培養出孩子們的生活能力。

決定了以腳踏車做為學習素材後,雖然老師心裡盤算著可以觀察腳踏車、騎腳踏車、融入藝文素材等等,但如何將每一個活動由點而線到面串連起來,有系統、有脈絡,在課程的一開始深深的困擾著我們。上課過程中,老師們帶著惶恐又期待的心情,不知這個課程能和學生迸出什麼火花,也害怕課程會離學生的能力和興趣太遠。特別感謝國教院范信賢教授的協助,讓我們釐清了對腳踏車主題課程的教學思緒。

透過課程的實施,孩子們對於腳踏車的構造功能、操作安全等有更多探索與體驗的機會;在不同的交通工具及腳踏車間的差異區辨時,培養出細膩的觀察力;建構對腳踏車的認知後,透過肢體、藝文創作呈現所知;透過分享自己與腳踏車的關係、單車達人對於騎單車的愛好,內化為自己對單車的情感,最後的單車共遊之旅更是創造出孩子們學習的高峰經驗,留下兒時的美好回憶。在這一連串的教學活動後,除了引導多面向的觀察與思考人與車、人與人(同學、單車達人、老師)、人與場域(單車之旅)等多元關係,更重要的是看見孩子們願意、樂意的主動積極態度,帶給孩子們不一樣的眼界,腳踏車不再只是無聊時騎騎的玩意兒,而是充滿生命力、充滿情感。

想看完整的【樂活跤踏車】案例,請按一下圖片喔~~~

101年工作坊案例彙編

101教出大能力工作坊案例彙編—春天的故事

主題課程名稱:春天的故事

教學設計者:吳慧娟老師

教學者:吳慧娟老師

實施年級:一年級

總節數:23

設計理念:

春天是一個充滿生機的季節,大地甦醒,許多植物在此季節開出美麗的花朵,大樹長出新芽,動物也展現蓬勃的生命力。帶領小朋友透過透過觀察、探索、體驗,了解春天的變化。帶著小朋友到戶外用身體所有感官眼睛、鼻子、耳朵和皮膚感受春天的訊息並尋找春天裡的動物,透過畫筆表現出他們的體認。並以情境豐富的故事來豐富小朋友的生活經驗與想像。希望透過主題的設計,讓小朋友更注意到大自然的變化,進而培養主動觀察、欣賞喜愛親近大自然的態度。

想看完整的【春天的故事】案例,請按一下圖片喔~~~

101年工作坊案例彙編

101教出大能力工作坊案例彙編—pyahaw我的家

主題課程名稱:pyahaw我的家

教學設計者:林螢柔老師、林子淳老師

教學者:林螢柔老師

實施年級:一年級

總節數:5

設計理念:

「pyahaw」,意指南澳鄉的碧候村。本班95%學生為原住民孩子,六成以上的家庭為低收入戶。原鄉家庭結構不甚健全,全班學生家中為單親或隔代教養的比率超過二分之一,社經地位又相對弱勢,有些父母被迫離鄉外出工作,留在當地的家長因在山區工作,鎮日聯繫不易,家長與孩子間少有良好互動,造成課本敘述的和樂家庭情形與孩子的生活經驗連結不易。本課程旨在貼近孩子與家人真實的互動經驗,把課程中提到與父母相處的種種情景,轉化為與家人之間難忘的經驗,並透過演戲、繪圖、發表…等方式,深化孩子與家人之間的情感與凝聚力。

想看完整的【pyahaw我的家】案例,請按一下圖片喔~~~

101年工作坊案例彙編

101教出大能力工作坊案例彙編—大樹小花朋友多

 主題課程名稱:大樹小花朋友多

教學設計者:王柏蓉老師、朱玉英老師、郭倩如老師

教學者:王柏蓉老師、朱玉英老師、郭倩如老師

實施年級:一年級

總節數:9

設計理念:

大自然對學童來說,是最精彩豐富的教室,藉由校園的各種大樹與小花,來開啟學童對於自然景物的視野。透過生活中景物的自然變化,培養學童觀察與探索的精神。

本單元透過實際觀察、體驗與行動,依照孩子的興趣,激發學童的學習動機,提升學童的知識深度與內涵,豐富其創造力。

想看完整的【大樹小花朋友多】案例,請按一下圖片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