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素材相關

生活課程中的多元表徵方式

日前在「全國原住民兒童繪畫創作比賽」網站中http://www.nocpc.net/index_cht.html,看到了這麼一段關於繪畫教學引導的說明,覺得寫得相當棒:「一、繪畫表現的題材和內容,儘量引導兒童親身去體驗和參與,確實了解傳統文化的內涵,並且由孩子自己思考表現的方式,避免呈現一些已經被標籤化的刻版印象,這樣才能發展出原住民文化的主體性詮釋地位,並累積傳統文化發展的能量。二、作品內容的表現性和意義,遠比描繪的技巧更為重要,具有原創性的圖式表現即使顯得較 為樸拙,卻比較不會壓抑孩子的自發性表現,這是美術教育的原則,也是評審時會受到特別關注的重點。三、替孩子決定描繪的題材和內容,甚至幫忙構圖或加筆修改,都是違背了本活動的基本精神,也輕忽了原住民文化發展的重心和價值,長遠下來更會妨礙了孩子的學習發展,是必須盡量避免的指導方式。四、媒材運用和技法的指導,不應該急就章的為了作品的效果而過度干預,必須依循整體性的藝術教育目標,經由長期的有計畫教學來培養,希望這會是本活動實施的附帶效應,能夠讓原住民兒童繪畫的教學指導,形成更多教師研習和教學研究的發展契機,讓原住民的兒童美術教育和文化探索,都產生更正向的發展空間。」生活課程涵蓋自然、社會、藝文三大領域,在課程中我們透過多元表現方式,如:文字、口說、繪畫、音樂、肢體律動等,孩子們表現其感受、運用所學。如同上述的繪畫教學引導說明,老師必須盡量引導兒童親身去體驗和參與活動,才能對主題有所了解,所創作的作品也才能有意義深度。

昨日輔導小組剛舉辦完「達克羅士應用於生活課程之教學實踐」研習,活動中社團法人台灣國際達克羅士音樂節奏教學研究學會理事長謝鴻鳴教授引導老師們進行柴科夫斯基《中國之舞》的律動活動。透過這首曲子,我們可以讓孩子體驗音樂的快慢、高低等,但對於生活課程而言,音樂的學習不應是抽離主題教學中。或許我們可以在不同主題教學中,在孩子們探索體驗後,建構重要概念、了解因果關係、知道人事物多元豐富的面貌後,以這首曲子也可以做為孩子們表現的方式。

例如下雨天的主題,是否以《中國之舞》的曲子讓兒童表現對雨天的觀察,突然下起一場大雨的兵荒馬亂…….又或者以《中國之舞》的曲子讓兒童表現對校園小昆蟲的觀察,伺機而動的螳螂獵捕食物…….當然這樣的活動不是讓兒童憑空想像,而是必須讓兒童在深入、具體的真實情境教學下,再運用音樂律動的方式做為表現所學的方式之一。

教學是一門藝術,可以變化多端、可以豐富有趣,端看執有魔法棒的每一位老師囉!

 柴科夫斯基《中國之舞》音畫分析

參與研習老師們的柴科夫斯基《中國之舞》律動表現

 

音樂素材相關

100.05.20召集人研習 玩樂生活 節奏搖擺 動態影像

100.05.20召集人研習 動態影像~

還記得這段音樂在玩什麼嗎?透過簡單的旋律、節奏,在身體上拍打,製造出不同的音色,也能這麼好玩!

*活動名稱:身體節奏(我自己取的名稱啦~) 

*活動方式跟著音樂動一動。

              拍大腿→拍手→彈指→拍手→12345678(拍肚子) 12345~(拍屁股)

                                                                    →踏腳(左右→左右左) →拍手臂(12345678)轉圈→YA!

 *進階挑戰:參與人員分成兩組,一組先拍,另一組等到第一組拍肚子時開始。

*超級挑戰:參與人員分成四組,第一組先拍,第二組等到第一組拍肚子時開始,第三組等到第二

                     組拍肚子時開始,第四組等到第三組拍肚子時開始。各組一直重複拍打節奏,至音樂

                     停止才結束。

除了這個活動外,你還記得當天有哪些好玩的音樂活動呢?貓、大象、長頸鹿、hello kitty…………

可以的話,請大家以發表迴響的方式,一起將精彩有趣活動方式記錄下來吧!